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1 春天的故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2召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意义(1)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改革(1)原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内容: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3)影响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2城市改革(1)重点:国有企业改革。(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增强了活力。所有制: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概念阐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2过程(1)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3意义(1)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易误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新型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史料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 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概述史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证。该史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内容。反映了“分田到户、包产到户”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反映了“分田到户、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观点一:“分田到户、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论证:“分田到户、包产到户”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观点二:“分田到户、包产到户”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论证:“分田到户、包产到户”使农业经营较为分散,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各农户为独立生产单位,导致农民生产力量较为薄弱,不利于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探究2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史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史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根据史料一,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前后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的特点。(1)史料一论述了近40年以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入的变化。史料中关键信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重物质利益,但强调政府作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史料二从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由“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得出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1)问题: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区别: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后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素养3历史解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认识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4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特点)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素养4唯物史观辩证地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要看到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跟不上工业化发展要求,面对现实问题,仍需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所以要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从当时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2从长远来看: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3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开始实施。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1(2018山东师大附中三模)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到1990年达到了630元,约增加了3.72倍,平均每年递增13.8%。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农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B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农业合作化将个体农业改造成集体经济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故C项正确。A、B、D三项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2在1980年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改制为向阳乡人民政府的过程中,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当时广汉县委的规定主要反映了()A不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展开C仍受“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D人们对改革开放依然心存顾虑D人民公社改制为人民政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人民公社体制已经被打破,但是却“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可以看出人们对改革开放依然心存顾虑,故D项正确。3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C由材料中“1984年”“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可知,国家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推行政企分离,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中“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并没有说明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得出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工人待遇是否提高,故D项错误。41990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八五”计划,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增长,但是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共十四大胜利召开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C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 D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A材料强调“1992年后”,中共十四大胜利召开,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打破了计划经济束缚,促进了材料中国民经济的增长,故A项正确;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外开放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考点2 宽广的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创办经济特区。(2)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2含义:“特”指国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3特点资金以吸引外资为主经营形式“三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4.意义(1)特区吸引了大量外资。(2)“三资”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3)深圳由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深圳速度”。易误辨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特”的区别经济特区的“特”是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城市(1)设立: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政策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对外商实行优惠政策,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外向型的工业区。2沿海经济开放区(1)设立:1985年以后,国家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沿海开放地带。(2)意义:对促进开放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内地的开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浦东的开放和开发(1)时间:1990年。(2)意义:浦东成为上海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的新兴基地,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标志: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史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文选史料二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特”的本质含义。(2)分析史料二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1)史料一中说明创办经济特区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2)史料二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史料二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经济特区的“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素养3历史解释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项目近代对外开放现代对外开放背景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放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素养4家国情怀雄安新区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战略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根据区位优势,在局部区域进行试点,待取得经济效益后,再酌情推广。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主导了第一轮改革开放,起点与突破口就是深圳特区。20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的设置,也成为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这些典型试点区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试点效果,雄安新区,必将成为改革新亮点。1(2019惠州调研)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实现利税、人均创汇和消费水平,均居全国首位,创造了脍炙人口的“深圳速度”。“深圳速度”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B特殊地理区位优势C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A根据材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速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80年中国开设经济特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圳速度”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此,因此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因素,C、D两项与此无关。21990年7月,美国纽约时报写道:“中国正在建立亚洲的金融中心,同时向世界证明,她仍然未关闭对世界的大门。”“中国正在将它的经济发展中心从珠三角移到长三角。”此报道最有可能描述的是中国()A大力发展经济开放区 B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正式开发开放上海浦东D根据材料信息“1990年”“亚洲的金融中心”“从珠三角移到长三角”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故D项正确。3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4万多项,用汇额达100亿美元,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 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反映出我国()A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深入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D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是在21世纪初,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沿海14个开放城市引进技术的力度比较大,也说明了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故D项正确。4(2019河南鹤壁调研)下图是19882006年我国FDI(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情况。图中的信息反映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B积极引进与吸收外国的资本C对外开放对地区的影响不同D沿海地区开放程度不断下降C由图中数据可知,沿海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长期高于内陆,这说明对外开放对地区的影响不同,故C项正确;A项与图文信息无关,排除;B项没有反映沿海与内陆的差别,排除;图中数据不能说明沿海地区开放程度不断下降,故D项错误。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考点卷别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卷20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卷全国卷2018发展乡镇企业20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8上海的发展新课标全国卷在本讲中的命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个点上。2018年,首次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近现代上海发展的有利条件,涉及国家战略及浦东的开发开放等。试题呈现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以文字材料切入,以描述社会现象为角度是高考在此命题的最大特色,要求考生依据特定的时间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选择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并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结合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真题研练感悟考法1考查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2018全国卷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2考查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6全国卷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A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3考查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7全国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C本题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1990年”,二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份报告通过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要求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模拟精选直击考法1考查点:国家重视农村发展,深化改革(2019株洲质检)1985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同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交通运输。这些政策()A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B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C旨在缩小城乡差距 D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A由材料内容可知1985年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增强市场调节作用,因而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故A项正确;材料措施是关于农副产品收购方式的变化,这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是关于农副产品收购方式的变化,这与旨在缩小城乡差距无关,故C项错误;1984年中国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考查点:从发展数据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下表是我国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年份出口商品结构初级产品(%)工业品(%)19824555198636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