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排烟系统设计杂谈.ppt_第1页
防排烟系统设计杂谈.ppt_第2页
防排烟系统设计杂谈.ppt_第3页
防排烟系统设计杂谈.ppt_第4页
防排烟系统设计杂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杂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徐稳龙 2011年11月,目 录,建筑防火系统简述 防排烟系统的任务 工程设计做法讨论,1 建筑防火系统简述,建筑防火系统简述,基本概念 火灾危险性类别 主要针对厂(库)房,分别分为五类,由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储存物品)的性质和数量决定 建筑耐火等级 厂(库)房建筑耐火等级分为四级,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也分为四级,两者略有不同。不同耐火等级要求的建筑构件燃烧性能与耐火极限不同 高层建筑类别 高层建筑根据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分为一类和二类高层建筑,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建筑防火系统简述,基本概念 建筑构件耐火极限 建筑构件耐火极限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时间长度,用小时表示 防火间距 防火间距是指防止发生火灾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或构筑物,且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 防火墙 防火墙应为非燃烧体,能在火灾初期和火灾扑救过程中将火灾有效阻隔在防火墙一侧。,建筑防火系统简述,基本概念 防火门 能共同为开口部位提供一定程度的防火保护的门扇、门樘、五金及其他配件的组合。防火门用于需要经常开启的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分隔体上,如防烟楼梯间、防烟前室的人员疏散口,空调机房、锅炉房等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的人员及设备出入口,管道竖井隔墙上的检修口 防火分区 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耐火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建筑内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建筑防火系统简述,基本概念 防烟分区 在建筑内部屋顶、顶板或吊顶下采用具有挡烟功能的构配件进行分隔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蓄烟能力的空间 封闭楼梯间 用建筑构配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 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或设有专供排烟用的阳台、凹廊等,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建筑防火系统简述,基本概念 储烟仓 在排烟空间的建筑顶部由挡烟垂壁、梁、隔墙等形成的用于积聚烟气的空间 清晰高度 设计烟层底部至室内地平面的高度,与层高有关 烟缕质量流量 设计烟层底部至室内地平面的高度,与火灾释热量、建筑空间高度、烟缕类型有关 临界排烟量 每个排烟口允许排出的最大排烟量,与风口位置、烟层厚度、环境温度及烟气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差有关,建筑防火系统简述,建筑防火系统构成 火灾前的预防 预防措施包括根据建筑火灾危险性类别、重要性、疏散与扑救难度等因素确定其耐火等级、耐火构造,划分防火分区,设置疏散路径与避难空间,确定防火间距,布置消防车道等 火灾时的措施 火灾时的措施包括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防排烟、室内外消火栓、室内灭火器等。,2 防排烟系统的任务,防排烟系统的任务,防排烟系统属于火灾时的措施 首要任务保证人员疏散 火灾区域 水平疏散通道 垂直通道 避难区域 其他任务 火灾救援 火灾扑救 不破坏火灾预防系统完整性,防排烟系统的任务,保障措施 产生烟气区域排烟 房间、疏散通道等 不产生烟气区域防烟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避难区等 保障条件 单点火灾 火灾初期 一定时间,3 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工程设计做法讨论,防烟分区划分问题 规范规定:“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m2” 问题:防烟分区面积划分得很小合理吗? 错误做法:有些工程设计人员为了减小排烟系统风量,在设计大空间如大型商场的排烟系统时,将排烟分区划分得很小,更为典型的是设计地下车库排烟系统时把突出楼板下高度超过500mm的结构梁当做挡烟垂壁,划分出数量众多的防烟分区。 错误原因:烟气产生量与火灾热释放量有关,过小的防烟分区其储烟仓容积不能容纳火灾产生的烟气量,必然会产生烟气蔓延,挡烟垂壁已经失去了防烟分区的作用。,工程设计做法讨论,防烟分区划分问题 建议做法:按性能化设计方法计算排烟量。对于一定的使用功能房间,可以确定其火灾热释放量,根据建筑层高、清晰高度等条件可以计算烟气产生量和需要的排烟量。 从便于工程设计角度,可以按常规条件计算出常用功能区域排烟量,将其规定为最小排烟量,根据最小排烟量套用单位地板面积排烟量指标反过来确定最小排烟分区面积。,工程设计做法讨论,排烟风管穿越防火分区问题 规范规定:“通风、空调系统风管道穿越防火分区等处应设置防火阀。” 问题:排烟风管穿越防火分区如何处理 分析需求:风管道设置防火阀的目的是保证建筑被动防火系统完整有效。按目前国内执行的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的排烟风管制作材料,排烟风管耐火时间不能满足要求,在管道穿越防火分区等处应采取措施。 解决方案一:设置防火阀,但增设防火阀会增加其误动作导致排烟系统故障的风险。,工程设计做法讨论,排烟风管穿越防火分区问题 解决方案二:采用耐火极限符合一定要求的排烟风管。如右图所示。 风管耐火时间: 穿越一般防火分区的,风管耐火时间1.5h。(与防火阀耐火时间相当) 穿越前室、楼梯间等重要场所的,风管耐火时间2h。,工程设计做法讨论,排烟风机设置场所问题 规范规定:高规“排烟风机应保证在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 低规“排烟风机应能在280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不少于30min” 问题:规定不清晰,280是指通过风机的烟气温度还是风机所处的环境温度? 风机耐火极限:现行行业标准消防排烟风机耐高温试验方法GA211-2009进行风机内部耐受高温气流试验。说明风机不具备耐受外部烟火侵袭能力。 常见错误做法:大空间排烟风机、汽车库排风兼排烟风机等,为了不占用机房面积,直接吊装在未采取保护措施的室内空间内,排烟风机直接受烟火威胁。,工程设计做法讨论,排烟风机设置场所问题 正确做法: 方法一:设置排烟风机房 方法二:对直接设于室内空间内的排烟风机采取保护措施,将风机设置在用具有一定耐火时间的材料围合的专用空间内。采用此方法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要能够打开围合空间以满足风机检修要求,一个是需要引入冷却风的风机要从室外或其他防烟分区引入冷却风。 与消防有关的风机如加压送风机、排烟补风机等均应得到防护,保证发生火灾时在规定时间内正常运行。,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地下室排烟问题 规范规定:“地下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房间总面积大于200m2的应设机械排烟” 问题:如何排烟 做法:在疏散走道和面积大于50m2的房间设置机械排烟口,其他房间不设置排烟口。排烟量应取最大面积房间按照火灾模型或按所有房间面积60m3/m2计算确定。 理由:面积小于50m2的房间人员疏散距离短、人员数量少、疏散速度快,在发生火灾时有充足的时间逃生,无须设置排烟口。不设置排烟口的房间,其烟气可通过房间门洞溢出到走道,由走道排烟口排出。,工程设计做法讨论,排烟方式问题 规范规定:“排烟口距防烟分区内最远点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 问题:部分区域排烟距离满足自然排烟要求的防烟分区怎么办? 做法:重新划分防烟分区或全部机械排烟。 理由:规范中自然排烟一节未明确规定排烟距离,但是从烟气流动角度而言,机械排烟强制流动通常比自然排烟效果好,可以理解为自然排烟距离不应该大于机械排烟距离。当自然排烟窗口距防烟分区内最远点30m时,已经不能保证排烟效果,必须采取措施。原则是保证同一防烟分区内采用相同的排烟方式。,工程设计做法讨论,排烟方式问题 例一:长度超过30m且仅一端有可开启外窗的内走道 错误做法:不设置防烟分区,距外窗30m以内区域自然排烟,距外窗30m以外机械排烟。 原因:当机械排烟系统启动时,自然排烟窗不能排烟,导致走道排烟量不足,不能保证人员疏散需要的清晰高度。 建议做法:由于走道排烟量相对小,比较简单的做法是整个走道都采用机械排烟方式。,工程设计做法讨论,排烟方式问题 例二:进深超过30m的大空间区域(例如商场) 错误做法:同一防烟分区内,距外窗30m以内区域自然排烟,距外窗30m以外机械排烟。 原因:当机械排烟系统启动时,自然排烟窗不能排烟,导致防烟分区排烟量不足,不能及时排除烟气。 建议做法:由于全部采用机械排烟方式会大幅增加排烟量,宜按自然排烟区域和机械排烟区域划分防烟分区,并分别按要求设置排烟设施。,工程设计做法讨论,自然排烟外窗 规范规定:“可开启外窗面积” 问题:如何计算可开启外窗面积? 错误做法:直接把窗洞口面积作为可开启外窗面积。 要求:暖通工程师要了解窗户开启方式、开口面积,要掌握各种类型排烟窗有效排烟面积计算方法。,工程设计做法讨论,自然排烟外窗 Fp=FcSin 旋窗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侧推窗按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顶升窗按一半周长乘顶升高度计算 侧墙顶开窗按窗洞宽度乘顶出距离 计算 顶升窗、顶开窗计算排烟面积不得 大于窗洞面积 上旋窗不能作为排烟窗 中旋窗转轴以下开口面积不计入 有效排烟面积,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加压送风量计算 规范规定:“按计算确定并不小于规范规定值” 问题:如何计算,应考虑哪些因素? 思路: (1)基础计算方法:缝隙渗透风量计算和门洞风速风量计算 (2)系统风量计算:按楼梯间门窗设置情况、前室加压系统控制方式进行计算 楼梯间加压系统,系统总风量是按规定的开启门数量计算的通过门洞风量与其他门窗缝隙渗透风量之和,特别注意对有可开启窗户的楼梯间要计算窗缝渗透风量。 前室加压系统,系统总风量是按火灾时开启一个防火门计算的通过门洞风量与其他常闭风阀泄漏风量之和。,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加压送风量计算 计算案例: 某商务大厦防烟楼梯间16层,每层楼梯间至合用前室的门为单扇1.0m2.0m,楼梯间送风口为常开风口;合用前室至走道的门单扇1.0m2.0m,合用前室送风口为常闭风口,火灾时开启着火层合用前室的送风口;消防电梯的门为1.2mX2.1m。火灾时楼梯间压力为50Pa,合用前室为25Pa。 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 1)通过开启防火门风量L1 每层开启门面积Ak1.02.0=2.0 m2 门洞断面风速v取0.7m/s; 开启门的数量N=2; L1=2.00.72= 2.8 m3/s,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加压送风量计算 计算案例: 2)通过其他防火门门缝泄漏风量L2 取门缝宽度为0.004m,则: 每层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Af=(1.0+2.0)20.004=0.024m2 楼梯间相对于合用前室的压力差P=50-25=25Pa 漏风门的数量N=(16-2)=14 L2=0.8270.024251/21.2514 =1.74m3/s 3)楼梯间加压送风系统风量L L=1.15 (L1+L2)= 5.22m3/s(18796m3/h),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加压送风量计算 计算案例: 合用前室加压送风量计算 1)保持开启防火门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L1: 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Ak1.02.0=2.0 m2; 门洞断面风速v取0.7m/s;开启门的数量N=1; L1=2.00.71= 1.4 m3/s 2)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L2: 漏风阀门的数量N15,每层送风阀门的面积为AF=0.9 m2 则: L2=0.0830.915=1.12 m3/s 3)前室加压送风系统风量L: L=1.15 (L1+L2)= 2.9 m3/s(10433 m3/h ),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压差控制 规范规定:“前室相对于室内走道有一定的压差(2530Pa),且在前室门开启时保持门洞口风速不小于0.7m/s” 问题: (1)开门与关门时需要的风量相差很大,如何同时满足开门时的风量要求和关门时的压差要求? (2)送风位置不同造成管道阻力变化很大,实际送风量与设计送风量相差很大,如何消除不利影响?,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压差控制 案例分析:以一个25层、层高4米的建筑的前室加压送风系统为例,防火门为2mX1m,防火门关闭时保持25Pa压差需要的送风量约为450m3/h,保持门洞开启时0.7m/s风速需要的送风量约为5040m3/h;采用金属风管,风速17.5m/s;送风机设于首层。为简化分析,不考虑管道、不开启加压送风阀的漏风量。 为了满足25层防火门开启时门洞风速要求,风机风量应取5040m3/h;立管直管段阻力500Pa,其他干管、支管阻力112.5Pa,进风口、出风口、弯头、三通、阀门等当量总阻力系数取2.0,局部阻力为367.5Pa,风机计算压头应为980Pa。,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压差控制 案例分析: 选择4-72-4A离心风机,转速2340rpm,额定工作点风量5040m3/h、全压980Pa。 (1)当送至25层且防火门开启时,风机工作在额定工况点,风量满足保持门洞风速要求。 (2)当送至25层且防火门关闭时,风量约2700m3/h,门两侧压差高达1435Pa,显然不符合要求。,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压差控制 案例分析: (3)当送至首层且防火门开启时,风机风量大于额定风量,门洞风速约0.9m/s,符合门洞风速要求。 (4)当送至首层且防火门关闭时,风量及门两侧压差与送至25层且门关闭基本相同,显然不符合要求。,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压差控制 案例分析结论: (1)门关闭状态时送风量大大高于要求值。 (2)门开启状态送风距离远近对送风量有明显影响。 可选择的应对措施: (1)在前室通往室内走道隔墙上设置余压阀 (2)监控前室与走道间压差,调节风机转速 (3)监控送风总管压力,调节风机转速 (4)监控送风总管压力,调节旁通阀开度 ,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压差控制 第一项措施实施简便、响应迅速、可靠性高,推荐采用 二、三、四项措施相对复杂、压力检测困难(尤其是检测前室与室内走道之间压差)、反应稍慢(尤其是采用旁通风阀调节),不建议采用 还要注意选择风量压头曲线陡的风机,防止送风至近端前室且防火门开启时风量过大, 。,工程设计做法讨论,加压送风机及进风口位置 规范规定:“加压送风机新风入口不受烟、火威胁” 实际工程做法:将加压送风机设置于建筑屋顶的风机房内或设置于屋面上,新风入口位于建筑屋顶上。 存在问题:有火灾案例表明,在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包围了整个建筑,自然浮升到屋顶,设置于屋顶的加压送风机进风口淹没在烟气之中,送往楼梯间、前室的是烟气。 正确做法:将加压送风机设于建筑底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