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语言传播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语言传播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语言传播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语言传播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语言传播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语言传播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摘要关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是提升我国全民网络素养的关键。本报告通过对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调查,展现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接触和网络语言使用行为的现状和特点,从而透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并探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创新思考。关键词网络语言网络素养未成年人伴随网络交流的普及,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了一种新的媒体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这种新的语言形态就迅速发展开来。笔者认为网络语言是指由网民自行创作、不具备固定语言规则,在网上聊天室、BBS、邮件、网络广告等网络交流平台上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2007年新增网民中,18岁以下的网民和3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网民增长较快;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增长较快;65.7%的网民表示在网上发过帖子或上传过内容。其中半年内有35.5%的网民在网上发过帖或跟过贴;31.8%的网民上传过图片。这表明,未成年人既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和受益群体,又是推动网络发展的巨大力量。同时,他们在接触和使用网络语言方面也日趋频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未成年人上网机会的增加,网络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行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网络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运用网络,理性地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可以说它是现代人信息化生存的必备能力。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媒介时,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可以在一个侧面反应出其网络媒介素养。对此,本课题组于2007年9-11月在成都市五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和成华区)以各中学学生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成都地区中学生网络语言使用及传播情况和网络素养的水平,并根据结果寻求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的最优方式。本次调查在问卷设计上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相关资料,采用自编问卷形式。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在各系随机发放问卷,被调查者现场填写。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11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23份,回收率有7481%。在有效问卷所涉及的样本中,文科学生59人,占7.17%,理科学生264人,占32.08%,未分科学生(高一学生或者初中生)500人,占60.75%;男生共388人,占47.14%,女生435人,占52.86%。在有效问卷中,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样本(选A卷的)共258人,占31.35%,每周上网在一次以上的样本(选B卷的)共565人,占68.65%。此次调查样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调查结果能够反映出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和使用网络语言的真实状况。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百分比为各选项人数/选择该题的人数。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未成年人在接触网络媒介和接触行为、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未成年人表现的网络素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所引发的问题值得思考。一、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媒介的情况根据这次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中学生使用网络媒体的情况如下:1、网络接触机会受客观因素制约。调查表明,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样本(选A卷的)共258人,占31.35%,每周上网在一次以上的样本(选B卷的)共565人,占68.65%。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使用网络媒体的一般技术。这是由于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另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使更多的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当问及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被调查者,很少上网的原因时,理由为学习繁忙的占50.20%;理由为老师和家长不允许的占23.53%;理由为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占4.70%:理由为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或不喜欢的占18.04%,另外有其他理由的占3.53%。(见图1)调查发现,学习繁忙、时间紧张是造成部分中学生很少接触网络的主要原因,同时老师和家长的管制也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部分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有18.04%的被采访者选择了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或不喜欢这一选项,表明尽管网络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但相对与大学生群体,网络媒体对未成年人群日常生活的渗透还不够深入。2、使用网络频率和时间集中度高。在对每周上网超过一次的样本的调查后表明,他们每周的平均上网次数为每周约3次(3.2次)。其中每周上网1-4次的同学占76.60%,超过4次的占23.40%。绝大部分中学生的每周平均上网次数是1-4次,次数相对较少。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负担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而且上网受到老师、家长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的次数比较少。在上网时间方面,这些学生一周平均上网时间大约为3.32小时,其中一周平均上网时长大约为2小时以内的占了18.92%:2-3小时的占了29.31%;3-4小时的占了20.78%:4-5小时的占了12.99%;5小时以上的占18.00%。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上网时间集中在周末。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到,一周平均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了总体的5177%。对比平均上网次数,中学生每周上网行为平均次数少、总时间长,可以发现中学生上网行为呈现出单次上网持续时间长的特点。3、网络接触环境比较分散。被调查者中,经常上网的地点为学校的占9.24%,为家中的占71.64%,去网吧的占了14.64%,在其他地点的占4.47%(见图2)。中学生上网最多的地点是在家里。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和宽带互联网络建设的完善为中学生在家上网提供了条件。家庭环境一般比较自由宽松,所受约束相对较少,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满足多样化需求,让家庭成为广大中学生上网的首选。其次是在网吧,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现象。网吧环境一般比较杂乱,人员构成复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这反映出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管理和监督,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好的使用网络媒体的条件和氛围。此外,经常上网的地点为学校的只占9.24%。所以,学校在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媒体的角色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未成年人网络媒介接触行为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有以下特点:1、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有所接触,并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接触时间和频度上,而且表现在他们对网络的认知方面。2、学生对网络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实际上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与他们对网络的需求相差甚远。只有近30%的学生较充分地利用了网络,其他学生由于没有时间或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老师家长不允许或没有兴趣或不会用等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虽然大部分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但他们对自己已有的网络相关知识并不满足。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有更多机会接触网络,了解更多关于利用网络获取与传播信息方面的知识。3、中学生每周上网行为平均次数少、总时间长,呈现出单次上网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单次上网时间过长会造成大脑和视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长时间持续上网行为容易滋生未成年人的“网瘾”。4、中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判断有一定差别。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判断信息,也能对不同媒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23.53%的中学生因老师和家长不允许而很少接触网络。反映出家长和教师对中学生的网络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非常担忧,所以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制措施限制中学生上网。因此,大部分学生反映在使用网络时与家长和老师存在分歧。5、学校在为中学生提供接触网络的条件方面做得还不够充分。只有小部分的中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中学生在学校上网,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能更多的从事有助于学习和成长的活动。因此,学校应完善网络设施建设,在开设计算机信息课的同时,开展网络知识教育,鼓励学校在指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三、未成年人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情况网络语言作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对人们的语言交际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是一种年轻人率先掌握的语言,其使用群体呈现低龄化特点。网络语言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缺少教化的特质、自由随意、天马行空,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通过对每周上网一次以上的中学生群体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的调查,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如下:1、网络语言获知途径多样化。数据显示,每周上网一次以上的中学生样本中,全部都知道网络语言这一新兴媒介语言形式。当被问到获知网络语言的渠道时,被访者中通过浏览网页获知的占24.81%;通过用QQ一类的聊天工具获知的占了48.99%;通过在论坛上与别人交流获知的占了18.26%:通过查阅资料获知的占6.92%;通过其他渠道获知的占了1.00%。(见图3)结果表明,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是通过聊天工具了解到网络语言的,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学生已广泛接触网络聊天工具,上网多是进行聊天等娱乐性活动。中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和知识,促进个人发展的方面还不够充分,对网络知识性功能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2、网络语言使用频率较高。在调查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和别人交流的学生占了26.40%;偶尔使用网络语言与别人交流的学生占了45.98%:有18.70%的学生很少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8.90%的学生从来不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在使用过网络语言与他人交流的中学生里面,在网络论坛用网络语言发过言的学生占了73.80%,没有用网络语言发过言的学生占了26.19%。在进行在线聊天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中的符号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学生占了34.44%;有时会这样做的学生占了37.03%;偶尔会这样做的学生占了24.44%;从未这样做过的学生占4.07%。(见图4)调查显示,近90%的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网络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绝大部分中学生已经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在网络交流平台在发表个人意见、开展人际沟通等。同时,被调查样本中在正式写作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中学生占了5.85%;有时会使用的人占19.68%;偶尔会使用的人占了36.17%;从不使用的学生占了38.30%。(见图5)数据表明,总体比例中617%的中学生为了突显自己的“创意”与“个性”已经在正式写作中开始使用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未成年人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事实显示,目前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里随时都能流露出或多或少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形式已逐渐融合到中学生的日常表达方式中。3、网络语言理解存在一定障碍。对网络语言的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对网络语言中的词语和符号、数字等特定含义的理解程度。当被访中学生被问到“您遇到过对一些网络语言不理解的情况吗?”时,表示经常遇到的占了13.46%;偶尔遇到的占52.69%;很少遇到的占28.46%;从未遇到的占了5.38%。数据显示,只有5.38%的被访中学生完全理解网络语言中词语、符号的含义。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对一些网络语言的具体含义不够了解,以至在网络平台上与他人交流时遭遇障碍。另一方面,被调查者中的6874%表示会考虑并开展进一步认识网络语言的活动,提高自身对网络语言的理解能力,消除网络交流的障碍。4、使用网络语言目的主要为方便交流和追求时尚。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表示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在于方便交流信息的占了36.94%;认为应紧跟社会潮流而使用的学生占了3278%;表示没有特别使用目的的学生占了30.28%。由此可见,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方便交流和追赶社会潮流两个方面。其中,3278%的中学生因追赶社会潮流而使用网络语言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此外,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对自己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不明确。四、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对于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各方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1、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的态度存在分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交流形式也被更广泛的网络媒介使用者接受,它成为了社会交流的流行形式。在调查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现象的看法时,中学生中认为网络语言流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占29.81%;认为这是新生事物,能够丰富汉语的占了20.60%;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现象而已的占49.32%;有其他意见的占了0.27%(见图6)。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流行持中立态度,认为它只是一个新生现象,无所谓好坏。值得注意的是29.81%的被访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流行现象表示了担忧,认为其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中学生能够对网络语言这一新生流行事物保持冷静和理性态度。此外,也有部分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现象表示欢迎。2、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污染主要持反感态度。当问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不文明字眼的态度时,19.13%的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中的不文明字眼表示非常反感,认为应该坚决抵制;表示比较反感,有时会采取抵制行动的中学生占45.39%;觉得无所谓,只要不涉及自身就行的中学生占了18.08%;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有时朋友之间也会用这类字眼来开玩笑、表达感情的中学生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