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ppt_第1页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ppt_第2页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ppt_第3页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ppt_第4页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总体读法:,一、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三遍。 二、查看文段后的有关注释。 三、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四、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五、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读文要诀:,以题解文。,以文解文。,以注解文。,以理解文。,以题解文,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以文解文,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以注解文,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以理解文,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 例如1994年 “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答题要点:,1、题型如: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2、题型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古今同形双音节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3、题型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题型如:,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的一组是: 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题型如:,5、下列对原文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再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一、借助形旁,推断词义 1依据形旁探词义。 例1:“冀得归觐”(1998年全国卷第16小题)从“觐”的形旁可推知它与“见”有关,再结合文中语境“其仆亦来尉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见”的是父母,故可解释为“拜见”。 例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是竹字头匡形,形近字有“筐”,可推知“箧”应为与“筐”类似的竹器,再结合原文,可理解为“小箱子”。,2依据声旁来推究词义。,例1:“及辞,遗(陆)贽钱百万” “遗”有两个读音,结合语境“遗(陆)贽钱百万”,应读wi,义为“赠送”。 例2:“赢粮而景从”。用“景”的本义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例3:“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借助读音,可推知“匈”通 “胸”。,3、方法总结:,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与丝麻关:“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 ”与房舍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 ”(yn)与旌旗关;“旨”与美味关;“辛”与刑具关;“隹(zhu) ”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关;“系”与捆绑关;“ ”与环绕关;“攴(p)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二、辨析词性,推断词义:,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变姓名,诡踪迹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A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B中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C句中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为“隐蔽”。D句中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一般的句子结构: 主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定语 + 宾语 名、代词 副词 动词 副词 形容词 名、代词,三、借助通假,推断词义,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B项:“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号上下文语境。,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上海卷第21题,要求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题D项“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四、分析语法,推断词义,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破题”。如2002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孙)登辞疾不受(急速)。从句法关系来看,“辞疾”即“辞以疾”,是“以疾辞”的倒装,全句犹言“登以疾辞而不受”,即“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不接受孙权的赏官”,题干中解释为“急速”显然不对。,又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7题,要求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联想到学过的“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中的“多”为“称赞、赞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刚好相符,因此全句意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不少考生将其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是错误的。,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项,“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题干中将其解作“空闲”是否正确呢?根据语法知识可知显然是错误的,这里的“闲”在句中应为谓语动词,而“空闲”是形容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熟习”,古语有“闲于兵甲,习于战攻”(战国策),可资佐证。,五、分析结构、推断词义,例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织)从结构看,“应”与“节”搭配,即 “和着节拍”。可推知“和”为“随着,应和着”。例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与“对”连用,都处于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故“应”可理解为“应答”。例3:“自放驴,取樵炊羮。”(2000年第11小题)“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可推知其意为“木柴”。,例4:“尝置二簿识民善恶。”“识” 有两个读音,读sh时有“知道”“见识”等义项;读zh时有“记住”“标志”等义项。“识”与“民善恶”搭配,构成动宾结构,是“记录”之义。例5:“今主上幼冲,贼臣虎踞,雄才奋勇之秋也。”可借助同位相邻的“幼”字,推知“冲”也是“年幼”的意思。伊栖:“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敝”与“疲”是相邻的同义词, “疲”是“疲劳”,可推知“敝”也是“疲劳”。,例6:“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亭。”迁是“升迁”,后跟“县事”,可推知“知”为“主持政事”。例7:“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隙”与“周”, “弱”与“强”处于相对的位置,且语义相反,则可根据“周”(周密)推断“隙”为“不周密”,即“相疏”的意思。例8:“庭除甚芜,堂庑甚残。”(2005年浙江卷)“庭除”共同作“甚芜”的主语,“庭”是“庭院”,可推断“除”是名词,应为 “台阶”的意思。,六、联想比照,推断词义,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语文读本中有“遇人恭谨”(汉书?季布传),也作“对待”解,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七、分析语境,推断词义,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如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B项“乃皆易十二蹑”,根据上文“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可知,此处“易”应为“改变”,而题干中将其解为“交换”,显然脱离了语境,是错误的。,再如2003年春季高考安徽、内蒙古卷第11题C项:“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此处的“慢”,是否作“诋毁”解呢?上文讲“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拘禁,笔者注)其乡邻”,吴履到任后,察之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又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天津卷第11题C项“一日一夜与虏相及”,题干解为“达到”,据原文“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可知,此处应为“追赶”意。,例1:“希禄本在养亲”(1994年高考题)“亲”指什么?由上文“县禄唯以母一身”可推知“亲”指“母亲”。例2:“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2005年高考题)联系上下文,从县令和唐临的关系看,县令不可能向唐临“请求休假”;另外,“请假”是“(县)令” 的谓语。综上所述,可推断“请假”是“请求唐临暂时代理县令”的意思。例3:“视其舟,则离败而胶。”(2005年浙江卷)上文“视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据此可推断句是说舟船破败并且搁浅在水边,那么“胶”就是“搁浅”的意思。,八、借助成语,推断词义,熟语是约定俗成的,其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词义,因而借助我们已经掌握的熟语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无疑是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例1: “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推断出“拔”是 “超出”的意思。例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联系“日薄西山”推断“薄”为“接近”之义。例3:在官清恪,未尝闻私。联系“恪守不渝”,可推断“恪”可解释为“谨慎而恭敬”。例4: “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联系“不可理喻”“喻之以理”,可推知“喻”是“说明”“告知”的意思。,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成语有“东奔西窜”“狼奔豕突”,都作“逃跑、逃亡”讲,根据上文语境,此处的“奔”也应作“逃亡”解,与现代汉语中的“奔走”显然不同。再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九、借助词义引申推断,例解释下列句中的“朝”字的含义。 (1)朝服衣冠,窥镜 (2)割地而朝者三十六国 (3)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4)两朝开济老臣心,“朝”的本义是“早晨”,因为臣子朝见君主在早晨,就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引申为“朝堂”“朝廷”,再引申为“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和“唐朝”“宋朝”中的“朝代”这两个意思。 朝:早晨 朝见 朝堂、朝廷 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十、根据课本知识推断词义。,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联想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断“飒”为“劝告”之义。例 2:“齐入追亡逐北”联想课文过泰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句,可推知“北”就是指“败逃者”。 例:“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2004年福建卷)“用事”在现代汉语有三个意思:(1) 当权。(2)(凭感情、意气等)行亭,(3)引用典故。再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