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ppt_第1页
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ppt_第2页
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ppt_第3页
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ppt_第4页
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大学 广东科学中心筹建办公室 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 广东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2006年11月5日,广东科学中心 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汇报材料,汇报内容,一、工程概况 二、科学试验研究 三、工程设计、施工、监测及检测 四、经济效益分析 五、成果及推广应用,1、场地位置,广东科学中心是省政府投资兴建的重点工程,建设地点在广州大学城西部,建设场地地势低平(海拔标高约为45m,设计要求场地标高89.5m),其天然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上部建筑施工及使用阶段的要求。,一、工程概况,广东科学中心的原始地貌,砂土液化分布图,淤泥质土厚度变化平面图,2、场地工程地质特点,(1) 软弱土层厚度较大; (2) 淤泥含水量高,孔隙 比大,压缩性高,强 度低; (3) 场地抗震性能差; (4) 渗透性相对较好。,3、建筑场地对地基的要求,(1)主场馆采用桩基础,需加强地基对桩基的侧向约束,提高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消除竖向负摩阻力; (2)施工工期短,需加快地基排水固结、提高场地承载力,满足工期进度及上部结构施工要求; (3)有利于基坑开挖支护。,工程规划占地45万m2,建设场地面积为38.7万m2 。场地对地基的要求为:,在全面调研,总结了国内外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后,经过多种地基处理方案的比较,提交了广东科学中心建设场地地基处理与监测建议书。,4、地基处理方案论证(2004年1-4月),该建议书在2004年4月30日,通过了由国内著名的建筑地基、建筑结构等领域的院士、教授、高工组成的专家组的审查。其结论为:课题组所建议采用的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弱地基的技术方案比较合理、先进和可行,且施工工期较短,造价较低。,试验区分布与现场监测、检测平面布置图,1、试验方案(2004年5-6月),二、科学试验研究,选取了1600m2的场地,作为动力排水固结法的施工试验区(分为5个区),进行科学试验研究。,通过吹砂填淤、设置排水板、合理布置排水沟与集水井,采用“少击多遍、逐级加能、双向排水”技术,成功的进行了动力排水固结法试验施工。试验参数如下表所示。,二、科学试验研究,1、试验方案,2、试验结果分析,典型孔隙水压力与时间关系曲线图,监测结果:两遍夯击间隔时间为5-7天,比常规强夯法处理饱和软土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要快。,测斜监测成果图,夯沉量监测成果图,强夯施工可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夯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和地基承载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上部软弱土层得到了排水固结; 通过标准贯入试验证明,深部砂土液化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试验结论,4、适合广东科学中心地基处理新技术的提出,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吹砂填淤、动静结合、分区处理,少击多遍、逐级加能、双向排水”的饱和淤泥质砂土地基预处理新技术,探讨了加固机理。“双向排水”原理如下图所示。,试验区巧妙地利用广东科学中心的岩土层结构淤泥质砂土层构成双向立体排水系统,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有效地消除了砂土液化。,分区处理:根据重大工程项目上部建筑的使用功能、对地基基础的要求不同,针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特征,采用概念设计的方法,结合工地建筑材料、施工工期等实际情况,进行分区处理,从而达到较佳的技术经济效果; 少击多遍:传统强夯法通常不适宜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时易发生“掉锤”事故,即夯锤陷入吹填砂层下的巨厚淤泥层之中的工程事故;本技术实施强夯时,通过调整夯击能量和夯击次数,预防了事故发生,从而加速软土地基的排水固结; 逐级加能:传统强夯法通常先加固深层、再加固中层和浅层;本技术实施强夯时,先加固浅层、再依次加固中层和深层,即逐级加能的方法,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施工效果。 双向排水:传统强夯法通常为单向排水;本技术巧妙地利用广东科学中心的岩土层结构淤泥质砂土层构成立体排水系统,通过双向排水有效地抑制超孔隙水压力的上升、并加速其消散。,三、工程设计、施工、监测及检测,1、工程设计(2004年7月),分区处理,设计时将场地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动力排水固结区,含科学中心主馆、学术交流中心、入口广场、停车场等约17万平方米; 第二部分为超载预压区,含室外展场等约21.7万平方米。,1、工程设计(2004年7月),动力排水固结区设计图,三、工程设计、施工、监测及检测,1、工程设计(2004年7月),三、工程设计、施工、监测及检测,超载预压设计图,1、工程设计(2004年7月),三、工程设计、施工、监测及检测,1、工程设计(2004年7月),三、工程设计、施工、监测及检测,超载预压设计参数表,2、工程施工(2004年7-10月),2.1 动力排水固结法(强夯法)施工: (17万平方米) (1)施工程序为:吹砂 竖向排水带施工 施工分区排水沟施工 三四遍逐级加能强夯施工 一二遍低能满夯 (2) 在大面积的动力排水固结区内,采取分区设置排水装置,包括排水沟(间隔30m,宽5m)和集水井(沿排水沟每20m30m设置一个), 与竖向排水带构成网状排水系统,进行连续抽水,可加速强夯后的孔隙水压消散。 2.2 超载预压施工:( 21.7万平方米) (1) 施工程序为:吹砂 竖向排水带施工 铺设无纺土工布和盲沟等水平排水带施工 堆土施工(从近至远、分层堆载、分层碾压) (2) 因地制宜,吹砂与堆土相结合,吹填砂,大学城场地平整的45万方余土,大学城外环路卸载20万方,塘泥处理 20万方,2.3 塘泥处理,针对堆土施工中出现的塘泥挤出问题,提出“就近处理、因地制宜”的区域环境岩土工程处理概念。 采用了“填土挤淤、化淤为土、混土为料”的淤泥处理方法,避免了淤泥外运,处理近 20 万m3塘泥地块,保证了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缩短了施工工期,达到了节能环保效果。,2、工程施工(2004年7-10月),排水沟施工实况,塑料排水带施工实况,集水井施工实况,施工现场实况照片,堆土施工,施工现场监测:孔隙水压力、测斜、分层沉降、边桩水平位移以及地表沉降等; 地基处理后的工程检测:钻孔取样、室内常规土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静载荷试验以及瑞雷波法检测等。,3、工程监测及检测,3.1 动力排水固结区的监测和检测结果 (1) 夯沉量与工后沉降的监测,夯点的夯沉量均在1300mm1600mm左右; 三四遍强夯施工完成后总夯沉量在500mm1100mm之间; 强夯完成7个月后,2005年5月25日测量标高分析:动力排水固结1区的平均工后沉降为19.5mm,满足设计要求。,(2) 夯后检测结果,a、0-4米土层的土工参数大幅提高,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约为130kPa以上; b、4-8米土层的土工参数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约为100kPa左右; c、8-14米土层的土工参数有所加强,砂土液化已基本消失; d、夯后进行12组桩基试验,包括竖向静载试验及水平载荷试验,证明桩基竖向与水平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桩数从原来的1500根减少至1096根。,3.1 动力排水固结区的监测和检测结果,3. 超载预压固结区的监测和检测,地表沉降时间曲线图,边桩水平位移时间曲线图,4、进一步研究成果 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前后微观特性研究,采用液氮真空冷冻制样技术、喷金镀膜技术、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前后46组试样的96幅饱和软土微结构照片进行了相应的定性和定量研究。,(1) 定性研究,饱和软土的微结构的变化,经动力排水固结预处理后,微结构连接更为紧密,微结构基本单元由紊流状排列向定向排列转化。,夯点软土微结构图(3000),夯间软土微结构图(3000),从夯间夯点,大孔隙数目明显减少,孔径趋向于变小。,饱和软土的孔隙特性的变化,施工工艺对饱和软土微结构的影响,(1) 定性研究,孔隙特性定量研究,(2) 定量研究,a、微结构参数与压缩系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微结构参数与常用工程物理力学参数指标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回归关系:,b、微结构参数与压缩模量的相关性,c、微结构参数与内聚力的相关性,d、微结构参数与内摩擦角的相关性,(2) 定量研究,四、经济效益分析,四、经济效益分析,1、创新点,(1)首次综合采用“吹砂填淤、动静结合、分区处理,少击多遍、逐级加能、双向排水”的地基预处理新技术,巧妙地利用了广东科学中心建设场地的工程特征,成功地处理了38.7万m2的饱和淤泥质砂土地基。 (2)首次联合采用国内外领先的多项分析处理技术,对动力排水固结法 处理前后饱和软土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评价,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五、成果及推广应用,(3)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全方位跟进施工全过程,及时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为重点工程保驾护航。 (4)产、学、研相结合。充分体现科技团队攻关的优势,探索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设计施工单位合作开展重大项目科学研究的新机制,将先进施工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五、成果及推广应用,2、已取得的成果 (1)成功处理了38.7万平方米的软弱土地基,缩短施工工期,满足广东科学中心工程进度要求; (2)提交研究报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为实现将广东科学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五、成果及推广应用,2、已取得的成果 (1)成功处理了38.7万平方米的软弱土地基,缩短施工工期,满足广东科学中心工程进度要求; (2)提交研究报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为实现将广东科学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奠定了基础。,3、成果鉴定意见,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于2006年4月24日组织的鉴定会上,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对广东科学中心饱和淤泥质砂土地基综合采用“动静结合、少击多遍、逐级加能、双向排水”预处理技术,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符合节能环保要求。 在饱和软土地基试验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对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后饱和软土的微观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