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规划与导则.ppt_第1页
美好乡村规划与导则.ppt_第2页
美好乡村规划与导则.ppt_第3页
美好乡村规划与导则.ppt_第4页
美好乡村规划与导则.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2012202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2年9月,规划主要内容 第一章: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目标与原则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四章:建设要求 第五章:行动建议,第一部分:分析与判断,2011年: 农村人口 常住人口:3294万人,占55.2% 户籍人口:5299.1万人,占77.1% 村庄建设用地 总面积:1.14万平方公里 占城乡建设用地:72% 行政村:15539个 按户籍人口:3410村 按常住人口:2120人/村 自然村:228763个 按户籍人口:232人/村 按常住人口:144人/自然村,现状概况,皖北:大规模,高密度 皖中、沿江:中等规模,高密度 皖西:小规模,中等密度 皖南:小规模,低密度,基本判断,结论1:不均衡的分布,平均行政村人数 皖北地区按户籍人口约4335人/个,按常住人口约2669人/个。 皖中地区按户籍人口约3325人/个,按常住人口约1984人/个。 沿江地区按户籍人口约3013人/个,按常住人口约1923人/个。 皖西地区按户籍人口约2880人/个,按常住人口约1666人/个。 皖南地区按户籍人口约1500人/个,按常住人口约1039人/个。,结论2:变化中的体系 变动总体趋势:逐年减少 行政村年均减少:365个/年 自然村年均减少: 455个/年 变动原因:多因素 城镇化 行政区划调整 政策性搬迁,建设水平总体指数: 省际有差距,但逐年减少 九省排名由第8升至第7,结论3:非均衡的发展,省内有差距,但逐渐加大 如马鞍山与亳州: 综合评价指数差由4.9上升到8.6,结论4:待完善的服务,乡村垃圾收集和处理率水平提升最快; 集中供水水平和生活污水处理率的提升速度较快。,第二部分:技术路线,要点一:统筹,基于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规划乡村地区的村庄布局,安徽: 城镇化发展阶段:快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2011年44.8%,2020年58%,韩国新村运动:40%-56%,法国现代农村建设:55%-62%,要点二:差异,历史文化,布局特征,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皖南片区,村庄布局与建设方式,发展阶段,自然禀赋,省域:总体规划 构建体系 落实到县(区) 县(区)域:村庄布点规划 布点中心村 明确自然村 落实到乡镇 镇(乡)域:村庄体系规划 布点自然村 明确中心村和自然村的规模 村:村庄规划 村庄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要点三:对接,核心:上一级规划是下一级规划的依据,规划间预留接口,规划核心思路,发展要求,三化协调,省域统筹,分区推进,美好乡村体系构建,分区布局,建设策略,规划部署,分步实施,分类引导,公共服务,行动建议,第三部分:空间布局,村庄体系,1.功能等级体系:构建中心村、自然村两级美好乡村体系 中心村:每行政村一个; 功能:乡村基本服务单元,承担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 村“两委”驻地,按标准建设服务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自然村: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规划引导逐步减少自然村,2.规模体系 2016年:乡村人口数3040万人,中心村约1.5万个,自然村不多于17万个。 2020年:乡村人口数2800万人,中心村约1.3万个,自然村不多于12万个。 2030年:乡村人口数2200万人,中心村约1万个,自然村不多于7万个。,3.公共服务体系 中心村“11+4” 11项基本公共服务: 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农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站、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 4项基本基础设施:公交车站、邮电点、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点。 自然村“2+1” 2项基本公共服务: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 1项基础设施即垃圾收集点。,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自然村,服务配置关系: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市政服务,皖北片区:中心村平均服务半径约1.52公里。,皖中/沿江片区:中心村平均服务半径约22.5公里。,2KM,2.5KM,皖南、皖西片区:中心村平均服务半径约1.82.5公里。,2.5KM,10-20KM,分区布局模式,6-12KM,6-12KM,山,山,山,山,1.布局模式,空间布局,分区村庄规模与分布,2.分区布局,分市中心村分布,2016 年: 中心村的40%达标 2020 年: 80%以上的中心村,2016 年前,每年重点建成1500 个达标中心村,总计约6000 个;每年整治10000 个自然村,总计约4万个。 2020 年前,重点建成1 万个左右达标中心村,整治约8万个自然村庄。,规划预测,3.美好乡村布局,2030 年以后全省中心村个数趋于稳定, 达到全面建成美好乡村的目标。,第四部分:建设指引,分区指引,皖北片区,中心村 2016年:5240个,达标中心村约2100个 2020年:4200个,达标中心村大于3400个 自然村: 2016年:34000个 2020年:23000个 主体模式:人口集聚、产业高效的新型农村 社区 建设重点:加快农业发展,建设舒适人居,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新社区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三并重。,皖中片区,中心村 2016年:3720个,达标中心村约1500个 2020年:3220个,达标中心村大于2400个 自然村: 2016年:45000个; 2020年:31000个。 主体模式:自然生态、产业发展、乡村肌 理共融的多元乡村 建设重点: 突出城乡统筹,整治乡村环境,集约利用土地,发展多元产业。,沿江片区,中心村 2016年:4120个,达标中心村约1600个 2020年:3800个,达标中心村大于2600个 自然村: 2016年:61000个, 2020年:41000个 主体模式:社区建设、产业创新并重的都 市城郊型乡村 建设重点:借助城镇化的外部动力和乡村内在创新活力, 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区。,皖西片区,中心村 2016年:870个,达标中心村约350个 2020年:820个,达标中心村大于650个 自然村: 2016年:17600个,2020年:14200个 主体模式:环境优美的生态型乡村 建设重点:加强生态保育,推进舒适人居建设,开发乡村特色旅游,打造中国原生态乡村品牌。,皖南片区,中心村 2016年:1050个,达标中心村约420个 2020年:960个,达标中心村大于760个 自然村: 2016年:12100个, 2020年:9600个 主体模式:人居舒适、生态优质、特色彰 显的旅游文化型乡村 建设重点:保护乡村的自然、文化、社会与空间肌理,挖掘传统风貌,适度开发旅游,加强综合配套 ,打造中国文化乡村品牌。,分类建设模式,1、改造提升型村庄 适用村庄:达标建设的中心村 重点:配套设施建设,适时更新改造,适度扩大规模,吸引人口集聚 范例:岳西县响肠镇清水寨村,2、旧村整治型村庄 适用村庄:需要整治的自 然村 重点:优化村庄布局,改造危旧农房,改善人居环境 范例:淮北市榴园村风貌,3、特色保护型村庄 适用对象: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 重点:保护村庄格局,修缮历史建设,协调建筑风貌 范例:绩溪县龙川村,4、拆迁新建性村庄 适用对象:政策性搬迁建设的村庄 重点:安全选址布点,合理空间布局,满足社区标准 范例:利辛县美徽新村,建设要求,村庄建设:守住“四不底线”: 不破坏自然环境 不破坏自然水系 不破坏村庄肌理 不破坏传统风貌,选址布局 合理选址: 结合自然,相对集中, 不占耕地,合理避让。 完善布局 集约用地,自然灵动,建筑风貌 环境美化 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 产业发展 文化保护,第五部分:行动建议,统一规划,整合行动 各部门的计划安排统一到规划上来 细化布局,逐级落实 省到县区,县区到乡镇,乡镇到村庄 建立考核机制 明确标准,分期建设 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等级水平逐步提高 近期:中心村达标; 远期:自然村达标 探索创新,培育特色 设立示范区,实施策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 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 (试行)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年9月,第一章:总则,一、规划名称 1、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 2、村庄布点规划 3、规划期限:2012-2020年 XX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年) 二、规划任务: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 1、落实县(市、区)中心村布点,明确自然村数量,并分配到镇(乡)。 2、中心村数量多、行政区域面积大的县(市、区)可以在村庄布点规划中只明确各镇(乡)中心村、自然村数量,在镇(乡)村庄体系规划中明确中心村、自然村布点。,三、适用范围 1、导则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区域上的村庄布点规划 2、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的村庄建设,应遵守城市、镇总体规划。 四、规划依据 1、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 2、城市、县城、镇总体规划; 3、市、县国民经济与“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 4、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第二章:村庄体系规划,一、村庄分级 中心村 自然村 中心村:原则上每行政村一个; 功能:乡村基本服务单元,承担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 村“两委”驻地,按标准建设服务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自然村:乡村基层单元 建设重点: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二、乡村人口预测 1、预测项: 县(市、区)域乡村人口规模 各镇、乡乡村人口规模 2、概念: 乡村人口规模:是指规划期末的乡村常住人口 乡村人口规模=户籍常住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 +两栖人口,问题:乡村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宅基地政策,3、预测考虑因素 城镇化发展目标 县城、镇规划人口规模 农村暂住人口 两栖人口 4、特殊村庄 如:旅游型村庄要合理考虑持续性旅游人口。,三、村庄规模 1、掌握现状行政村、自然村的规模状况 2、根据政策及人口迁移特点,确定行政村、自然村的规模发展趋势及中心村的规模 3、几个概念: (1)中心村服务规模:即行政村的规模 皖北片区3000人左右; 皖中及沿江片区2000人左右; 皖西片区1500人左右; 皖南片区1000人左右。,(2)中心村集聚规模:中心村的常住人口 皖北片区不少于1000人; 皖中、沿江片区不少于500人; 皖西、皖南片区不少于200人。 (3)自然村规模:自然村的常住人口 皖北片区不少于400人; 皖中、沿江片区不少于200人 皖西、皖南片区不少于100人。,四、村庄体系数量分布 1、预测各乡镇行政村数量 2、预测各乡镇中心村数量 3、预测各乡镇自然村数量,县(市、区)域中心村数量依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确定,第三章:村庄布点规划,一、中心村布点 1、要求:中心村落实到点 特别大的县(市、区):近期达标建设的中心村落实到点,其余按数量落实到乡镇 2、选址: 人口较多、经济基础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便捷,用地条件较好或耕地资源较丰富,有利于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的村庄; 与城镇和其他村庄有一定间距,在合理半径内可利用现有设施服务周边村庄。,城市、镇近期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尽量不作为达标建设的中心村,具体要求: 1)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较大自然村 2)优先考虑: 乡镇政府驻地村 特色产业村 交通干道沿线村 重点景区周边村 3)远郊村 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尽量不作为达标建设的中心村 4)结合政策性搬迁建设的新村 5) 慎重选择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中心村,二、确定自然村数量 1、要求: 确定各乡镇保留的自然村数量 2、原则: 安全 达到一定的规模 满足农民意愿 满足耕作距离要求 正确处理近远期关系,三、确定中心村的功能和建设模式 1、功能定位 两大类:城郊型与乡村型 乡村型又分为: 种植型 养殖型 林业型 旅游型 保护型 2、建设模式 改造扩建型 旧村整治型 特色保护型 拆迁新建型,慎提“工业型村庄”,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村庄选址应注意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对空心村、废弃地及时进行治理或复垦。注重与基本农田保护区协调,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态湿地、珍稀野生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主要湖泊、水源地和其它生态敏感区等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控制建设活动。 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科学规划实施乡村游憩空间开发,合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第四章:村庄设施规划,一、设施建设要求 1、提出中心村、自然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2、依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 3、特殊要求:旅游等特殊类型的村庄根据功能需要,合理配置其他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二、基础设施规划 1、要求:提出建设要求 2、有条件的,做出相关规划 (1)道路交通 提出乡村道路通达要求,细化乡村道路规划。 (2)给水工程 明确中心村水源、供水方式。适时推行区域供水。 (3)排水工程 应明确中心村排水体系、污水处理方式。 (4)供电工程 控制高压走廊通道,确定中心村供电电源。,(5)电信工程 统一规划预留邮政服务网点、电信设施的布点,相对集中建设。 (6)广电工程 根据村庄建设的要求,实现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全覆盖。 (7)能源利用 明确中心村燃气气源、种类、供气方式,鼓励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采用管道气的要明确调压站位置、规模等。 (8)环境卫生设施 确定垃圾集中收集设施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