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公众表达——网络公共对话的可能_第1页
新媒体语境下的公众表达——网络公共对话的可能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媒体语境下的公众表达 网络公共对话的可能 施蕾 (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 5 0 0 0 7 ) 摘要: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公众表达是否是一种新的 可能的乐观前景? 有人对网络所展现的公共领域空间的特性 充满信心,有人在网络迄今出现的一些反公共空间忧心忡 忡到底我们对网络公共性的态度是过分信任还是没有充分 认识? 本文试图从日前网络上兴起的关于网络公共对话可能 性之争的梁文道和莫之许的争论出发讨论新媒体语境下的 公众表达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部落化公共对话可能性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缘起于前段时间网络上梁文 道和莫之许两人关于网络论坛是孤岛还是自由舰队的争论。 除了我们通常关注的在传统大众媒介和消费社会的语境下 对于公共空间、公众舆论和公众表达的讨论,包括在消费社 会和商品社会中资本对话语权的介入、政治权力对话语权的 控制、大众是否享有表达权等方面之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 公众表达是否是一种新的可能的乐观前景,也引起了许多人 的讨论。这里就引出这样一个问题:网络论坛,是否真是一种 理想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形成? 公共空间与公众舆论从来就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概念。 正如哈贝马斯所说:“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对其功能的自我理 解表现为公众舆论范畴”。从舆论到公众舆论的发展,经过 一系列坎坷的过程,其间伴随着政治、文化以至大众媒介的 发展。在网络这样一个新媒体的语境下,所谓的公共空间究 竟是否存在? 而这也是梁文道和莫之许两人此次争论的焦 点。 一、二者争论的焦点 梁文道在他发表在 南方周末) 的文章中认为网络最终 会成为孤岛,理由是:互联网是无尽的资讯宝藏,让我们各自 发掘自己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但它却不一定会使大家 更加了解彼此。相反地,有时它会阻断我们彼此沟通的可能, 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所有人都一定要知道的常识,也没有什么 保证能够打开陌生人话匣子的话题了,以至于原来开放的世 界变成了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小教派,成了一座座的孤岛,互 相摒弃与拒绝。 莫之许持另外一种观点:一种可能是,受庞杂对立的诸 多信息的刺激,而变得更包容、审慎和更善于认知判断复杂 开放的大社会:另一种可能则是,从海量信息中摘取自己最 喜欢的某类信息,而该类信息同样也是海量级的,从而加强 了自己原本就单一的立场,而变得更加不宽容和更愿意用一 种固定的立场来认知判断复杂开放的大社会。多元其实获得 了比极端更大的胜利,而这,才是互联网的力量和希望所在。 因而部落最终会是一艘艘从孤岛出发的海盗船,是越来越壮 大的自由舰队在比特海上的驰骋。 其实,正如康德所说,启蒙指的是个体能够独立自由地 运用自己的心智亦即理性的能力。以上两人的观点恰恰是对 隶南如拄2 0 ( ) 9 年第4 期( 总第5 6 期 2 7 于理性或启蒙理性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观点出现差异的争论。 梁文道质疑个人的自主理性。在他看来,即使互联网是它理 想状态中的“没有限制出入的门槛,没有权威的中央管理,没 有身份背景的差异,所有资讯自由交换,所有人理性对话”的 平台,他仍然质疑个人的自主和理性是否会被淹没在自由的 理性之中。认为理性的自由最后却恰好压制了理性的表达。 网络论坛小部落的形成,就是理性自由压制理性表达的典型 例子。因为在一个俱乐部的各次讨论里,理论上的异质和多 元也就是个人自主理性的运用,将透过相互影响与寻求认同 的过程,慢慢形成自己的主流。一开始,大家只是不赞成某个 观点,然后有人开始宣称“鄙视”持有某种观点的个人,再来 就有人用上了粗话,最后则出现了追杀通缉令。匿名的条件 一方面保障了大家,同时也加剧了这种话越说越极端、你激 进我比你还激进的倾向。渐渐地,一个论坛从国事讨论变成 了征服世界的幻想乐园,另一个论坛从标榜理性变成了要把 所有愤青都丢到海里喂鱼的小圈子。因为每个人都在匿名的 状态下隐藏或忽略了所谓私人的理性,可以自主运用自己公 开的理性,因而,各种不同的,差异的,多元的观点汇集到一 起,然而其中的一些掌握理性权力或者意为公共话语权力的 人用自己的理性压倒了其他大多数人理性的表达,从而使理 性的自由表达从根本上受到了梁文道的质疑。 而莫之许恰恰以对自由理性的信心反驳了梁文道的这 一观点。他也承认这样的可能性:“网络是匿名者的天堂,暴 民狂欢的乐园,终于,原来开放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个自我封 闭的小教派,”o 但他更坚定地认为,“网络促进了异见的交 融,而为理性留出了空间”3 是网络论坛或部落对于公共空间 作出的更重要的贡献。这基于一种对康德所区分的理性的私 下运用和公开运用观点的信任。就康德的观点来说,个体的 人在现代社会中,因为越来越专业化的分工这一现代性的特 点,个人都是“机器上的一颗齿轮”,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位 置上,所以必须遵循各种各样的为了保证社会运行或效率的 规章、规则去寻求特定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欲望。理性必须从 属于所考虑的具体目的,理性在这里受到了压抑。但除此之 外,理性还有另外一个运用的空间,就是公开运用理性的自 由。当人脱离了分工成为一个自由主体时,他就只是为了运 用自己的理性而运用理性,所以他所运用的理性就是自由 的。正如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的论坛和部落里所呈现的, 个人都以一种匿名的方式出现,不再是现实世界中的一颗齿 轮,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至少表面上处于平等的个体。虽然个 体的起点也就是心智、能力有所不同,但介入和运用网络的 规则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表主题在论坛中表达自 己的观点,至于观点是否被接受、是否产生影响,要看个人运 用公开理性的能力。这样的观点使得莫之许必定有着对网络 乐观的坚定性的一面,就如他所说的那样:”在每一个论坛我 都能结识一大批原本并不认识的同道,也能看见若干青年成 万方数据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为自己的同道,我们不愿意成为自我封闭的小教派,而更愿 意在自由、开放、多元的气息中生存,于是,我们这些同道最 终则如同某个网友戏说的那样,犹如一群蝗虫,四处寻找着 可以栖身的绿洲,又或者如我的朋友和菜头更诗意的比喻来 说,就好比是一群流人,在茫茫的比特海上,肆意徜徉,随性 驻足。”A 因而相信网络论坛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构建了一个新 式的公共空间。 二、公共空间与公众舆论 然而,在梁文道看来,公众舆论或者由个人主体理性引 发的舆论并没有可能在各个部落之间交流起来,因而舆论并 不具有公众或公共的特性,那么,所谓的公共空间也就不可 能存在,存在的只是一座座孤岛,相互隔离,沉溺在自己的小 圈子里怡然自得的一个个小群体。而在莫之许的眼中,正是 对公开的理性能力能够在网络中自由运用的信任,新语境下 的公共空间恰好在网络中形成。 其实,对于所谓的公共空间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历 来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哈贝马斯公开提出公共空间概念后 也曾遭到不少的批评。哈贝马斯关于公共空间的观点主要体 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1 ) 在欧洲的封建领主特权时代,存在的 是代表型的公共领域。在欧洲封建时代中,作为权威化身的 贵族“是一个公共领域里的人物,他的举动越有教养,他的声 音越低沉洪亮,他整个的本质越有节操越有节制,他也就更 完美无缺。他所拥有的其余一切,如能力、才华、产业,似平都 不过是附加品而已。”6 在还没有市民阶级的封建特权时代, 通过代表,比如贵族、绅士,这些人进入公共领域并在其中制 造一种郑重的气氛。( 2 ) 公共权力领域。随着启蒙的现代化的 发展,代表型的公共领域被市民阶层瓦解,出现了现代意义 上的公共领域,即公共权力领域。“公共权力具体表现为常设 的管理机构和常备的军队: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中的永恒关 系是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国家行为。”个人,即纯粹的私人被 排除在了公共权力范围之外而无法参与其中。就如传统的大 众媒介语境下所谓的共公空间公共领域,就是指的这样一 种领域。个人,没有公职的、没有权力的个人被排除在此之 外,只有选择观看何种讨论的自由,而没有传播或公开讨论 的自由。( 3 ) 理想化的公共空间,就好似今天对新媒体语境下 网络形成的公共领域的乐观估计那样,是一个自由的,个人 可以独立自主运用心智能力来提供相关的公共事务的信息 以及参与公共事物的讨论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对所有人开放 的,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参与讨论。网络论坛和部落的出现之 始使得许多持乐观态度的人着实兴奋了一把。但随着具体的 网络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又引起了人们无休的争论, 就比如梁、莫之争所呈现的那样。 在承认网络具有公共性和公共空间特性的前提下,当保 证个人都能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提供信息或参与公共事 务讨论时,复杂的问题随之而来。各个主体的心智、文化背景 等我们通常称之为个人化“文本”的东西不尽相同,也就是我 们通常说的个人主义的立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而每个 人所提供的观点都是具有自己的印记的。那在这样一个自由 的匿名的公共空间里,各种观点和个人舆论如何调和、如何 作用,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纵观现在网络发展的情况,基本 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即促成了社会运动:一种是 消极的,即酿成了网络暴民。按照哈贝马斯的互动交往行为 理论所说,他所强调的是通过个人运用自主的理性,在公共 空间中进行协调、讨论,最后达成一种基于主体问性上的共 识,来达到某种公共的目的和效果。比如经由网络讨论而促 成的些社会运动。但与此同时,许多人又发现了这一互动 2 8 0 N G N A NC H U A N B 0 主题专栏一观察思考 交往行为的弱点,当个人的观点杂乱纷繁、各说各话,无法自 主调和成一个主体间性的共识时,一些极端的声音就有可能 占据主要的位置。由理性出发的讨论最后成了一种感性的情 感宣泄,各种谩骂、侮辱、诽谤、讽刺、调侃都肆无忌惮地在网 络中呈现。潜在的主体被视为一群失去了理性的暴民。使得 原来试图标榜为理性乐园的网络最后成了感性宣泄和表达 的领地,感性反而取代了理性,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动摇了人 们对新媒体语境下所谓公共空间的信任。 三、网络公共对话是否可能 正如上文所说,哈贝马斯认为他的互动交往行为理论所 形成的共识能够达到一个理性的表达公共舆论的目的,或许 也可能是一种掌控话语权的可能的方式。然而,也正如上文 所提到的,现实的发展和各种反面现象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 上反驳了交往行为理论的现实可行性,是否真的如他所说能 达成一种积极的共识? 提到公众表达权力的问题,就回避不了对于公众舆论的 看法。对于舆论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批判主义的,认为公众 舆论重要的功能是“辨别美德和恶行,而美德又完全是根据 公众的评价来衡量的”,o 也称为哲学法则;另一种看法是功 能主义的,认为公众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如果没有被统治 者的普遍舆论,任何立法机关都无法发挥作用,普遍舆论是 立法的媒介和喉舌。” 是为统治和社会的完善服务的,那么, 网络所形成的公众空间中的公众舆论又具有什么样的特性?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话语权在这里是否又能获得? 正如上 文所提到的,网络是匿名者的天堂,拥有更高理性自主能力 的主体,更容易在争论中获得话语的权力,而这样的主体有 可能是两个极端的带领者社会运动或网络暴民,所以总 是游荡于积极与消极之间。而真正的所谓理想的大众的民 主,似乎只是一种对于网络乌托邦的寄托。 不可否认的是,在所谓的现代性或者后现代性语境下, 网络确实提供了一种公众表达的可能性,但它不可能是所谓 的理想的。因为在这种语境下,社会本身的特性就是不断的 超越和批判自己。“后”通常被认为具有批判和思辨的含义, 并不一定是时间意义上的区分,现代性本身就包含了后现代 性或日反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不断自我批判、辩驳的过程。 在这种语境下的公共空间也如此。而网络正是这个时代的技 术和文化先锋载体,它所形成的公共空间及其所承载的公众 表达问题,也不是或不可能是一个定论,而是要在不断的批 判和超越中,往更加积极的方面去努力。而实践中所遇到的 困难又常常让人们望而却步。比如哈贝马斯,他所提出的交 往行动理论在他的批判思想中显得如此乌托邦化和幼稚可 笑。我们往往能够发现,一种思想的批判是深刻诱人的,但试 图在批判后提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法就往往变 成无力的了。对于网络的公众表达也正是这样。我们所能做 的,也许仅仅是遵循它的自然轨迹,在合适的时候作出适当 的判断,仅此而已。因为有谁能够坚定地宣称他能预知未来 呢? 易I 德l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哈贝马斯精粹,【M 1 南京大学出版社2 f )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