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卷(48分)和第卷(52分)总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第卷(48分)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2.下表为唐宋元时期南北方状元数量对比表(单位: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代宋代元代南方21418北方477310A. 古代状元统辖三省六部B. 唐代科举内容不断变化C. 宋代中央分割地方权力D. 元代科举影响大大缩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科举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古代状元统辖三省六部的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从表格中状元数量的变化无法推知唐代的科举内容和宋代中央是否分割地方权力,故排除B、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与唐宋时期相比,元代的状元数量大大减少,说明元代的科举制的影响大大缩小,故选D。3.公元前449年,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十一表规定“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但公元前445年该条款即被废止。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公民大会官员的司法判决B. 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C. 社会各阶层的斗争和妥协D. 广大奴隶的持续反抗【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十二铜表法。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公民大会是古希腊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罗马的审议团体是元老院,故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不断斗争的结果,所以十二铜表法内容的变动也主要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而不是借鉴外邦人的法规,故排除B项;罗马的广大奴隶没有公民权,所以不可能是奴隶的持续反抗,故排除D项;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颁布的,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但也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所以这一法律的通过并未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因此四年后废止了这一规定,反映了平民与贵族的妥协,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应当注意到的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与贵族不断斗争妥协的结果,因此十二铜表法内容的变动也主要体现了这一特点,斗争的主体主要是平民与贵族,数量众多的奴隶是没有公民权的,也是不可能与贵族进行斗争的。4.近代英国国王财力不足,这在宫廷服饰上有明显的表现,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样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导致英国王室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革命的开展B. 英国国教建立C. 君主立宪制确立D. 受到法国影响【答案】C【解析】英国王室由于财力不足而出现宫廷服饰走向朴素文雅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制度发生了变化,1688年之前英国是国王专制的制度,所以国家财政收入可以由王室随意支配,而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导致了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征税权,所以会出现财力不足,故选C;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故A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英国国教建立与题干时间也不符,故排除B;由“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可知D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D。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在选区居民,同时参议员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这一规定A. 具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B. 导致国会议员数量减少C. 协调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D. 增强参议院在两院中的地位【答案】A【解析】宪法规定对于参议院年龄和公民年限的规定明显高于众议院,主要是突出参议院在于两院中的地位重要性,故D项正确;选区的居民是按照州分布,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故A错误;国会议员是一定的,不会减少,故B错误;材料是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比较,不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故C错误。6.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党员也分成三个级别,即“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所有党员必须立下誓约,并加盖指模(即按手印),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其背景是A. 君主专制势力十分强大B. 领导涣散致革命屡次失败C. 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D. 民国时期民主化持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立下誓约,并加盖指模”“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说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屡次失败,从而决心加强革命领导组织力量的目的,故B项正确。从中华革命党分为首义党员等即可判断,当时时间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君主专制势力十分强大这个说法显然错误,故A项错误。孙中山要求党员按指印服从他,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由首领指派等信息说明,这些措施并不能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孙中山这些加强革命领导力量的行为,并不能体现民国时期民主化继续发展,故D项错误。7.西安事变发生后,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社论,把张、杨的义举说成是“叛变”,是“利用抗日运动进行投机”,苏联政府机关报消息报也称张学良的“叛变”可能会瓦解中国抗日力量的统一,不仅给南京政府,而且给整个中国人民都将带来危险。可见苏联A. 支持推翻中国资本主义政权B. 长期与蒋介石密切合作C. 计划中苏结盟建立备战基础D. 希望中国能够牵制日本【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的影响。根据苏联真理报和消息报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可以看出,苏联是反对西安事变的,是不支持推翻中国资本主义政权的,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苏联与蒋介石之间并没有长期的密切合作,也没有计划中苏结盟建立备战基地,故排除B、C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苏联之所以反对西安事变是希望保持中国当前的状态,为牵制日本减轻苏联压力提供帮助,故选D。8.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指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由此可见,当时A. 暴力革命观念深入人心B. 国民党丧失了军心民心C. 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D. 美国大力支持国民政府【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当时国共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军队进攻上党地区,我们人民军队针锋相对不后退,由此可见,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故C项正确。当时毛泽东的讲话目的并非一定要暴力推翻国民政府而是在与国民党谈判期间不放弃斗争的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国民党丧失民心军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的证据,故D项错误。9.1918年2月,列宁在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法令中说:“所有敌方奸细、投机商人、暴徒、流氓、反革命煽动者、德国间谍,一律就地枪决。”其目的是A. 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B. 坚决停战并分配土地C. 渡过战争所导致的经济危机D. 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苏俄的国内战争。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故排除A项;1918年2月时苏俄已经退出一战,没有出现新的战争,故排除B、C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18年3月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决定武装干涉俄国,他们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相勾结,从四面八方项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所以列宁在法令中提出的要求目的在于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选D。10.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止2018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A. 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B. 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C. 依法治国取得辉煌成就D. 人大是最高的立法机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虽然截止2018年我国已经制定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依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并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故排除A项;题意无法体现依法治国的内容,故排除C项;我国最高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非人大,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可知,我国不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故选B。11.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时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A. 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答案】D【解析】材料中美国、俄罗斯、欧洲均是当今世界多极化力量的重要成员,显然中国外交主要目的构建平衡的大国关系,故D正确;A错在全方位,材料只提及部分国家;B中独立自主外交思维材料中没有体现;C中联合国材料没有体现。12.当前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了“G2(中美两国集团)”概念,因此美国学术界不少人认为中美已经形成了“共治”的局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美国不可能成功构筑单极世界B. 世界处于两级格局形成中C.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增强D. 中国国力增强威胁到美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当今的世界格局。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已经崩溃,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中,故排除B项;题意没有反映多极化趋势和中国威胁到美国的相关内容,故排除C、D项;根据“美国学术界不少人认为中美已经形成了共治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是不可能成功构筑单极世界的,故选A。13.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卫文公则制定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诸侯会盟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这些做法A. 迟滞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 推动了民间市场的形成和完善C. 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 提供了商业发展必要的政治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各诸侯制定相应政策保障商业的发展的做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故D项正确;商业只是辅助,农业仍是主导,这些做法并不会迟滞小农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民间市场,民间市场出现于南北朝,故B项错误;诸侯的做法提升了商人的地位,C项错误。14.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 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B. 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 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D. 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以后完成,材料中体现出南宋之前和之后审美观的变化,体现出经济区位变迁影响审美变化,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君主专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错在各地区审美的变化,但是并没有说这种差异已经消除,故C项错误。D项错在并没有证据表明民族文化逐渐走向统一,故D项错误。15.15世纪,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此说法认识正确的是A. 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B. 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C. 利益驱动下的西欧积极探索D. 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答案】C【解析】【详解】西欧的对外殖民探索,是建立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之上的,探险家们为了高额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这符合材料的表述,故C项正确。当时欧洲的经济水平并不是全球领先,故A项错误。16世纪之后,由于新航路开辟,世界海洋航行主要地区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故B项错误。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世纪以来西方航海时代的代表,因为他们是新航路的开拓者,故D项错误。16.历史学家哈雷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A. 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B. 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C. 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D. 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带来了带来了然而相反”可知,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双方面的,它带来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导致了贫富差距,过分地追求利益,社会失去了平衡。所以答案选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17.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该计划旨在A. 发展重工业以实现工业化B. 缓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C. 改变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D. 准备抗击日本的侵略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35年12月”以及“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正面临日本的侵华危机,因此将基本工业设置在国防后方的安全地带与日本侵华危机有关,D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工业建设的区域,与发展重工业以实现工业化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民族工业建设的区域,与准备抗击日本的侵略战争有关,无法体现缓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排除B。材料的计划并不能改变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排除C。18.1950年8月起,全国禁止民间流通金银。银行统一贵金属收兑价格为黄金每克304元,白银每克004元,银园每枚1元,白金每克912元。其中广东省1950年共收兑黄金7455万两,银圆1012万枚,纯银53236万两。中央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 筹集国家建设经费B. 稳定社会主义制度C. 打击各类资产阶级D. 建立公有制政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的金融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建立起来,故排除B项;禁止民间流通金银并以统一价格由国家收购与打击资产阶级以及建立公有制政治基础无关,故排除C、D项;政府统一收购金银,为建国初的国家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故选A。【点睛】解放前,由于出现恶性通货膨胀,金银特别是银元代替了纸币在市场广泛流通,几乎遍布全国城乡。解放后,对于金银管理问题制定了明确政策:一方面,必须让人民币占领市场,取缔金银流通,打击黑市;另一方面,并不禁止人民持有,国家不强制收兑。19.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A. 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 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 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 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题干列举的各项法律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与外商合资、经营等活动提供了规范,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表明政府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当时的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外界对此态度不明,制定这些法律可以减少外界疑虑,增强政府的可信度,能够有效吸引外资。颁布这些法律正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非表明我国已经融入。发展市场经济是最终目的,但题干只是强调完善对外开放的相关法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照政治学科知识,我国的外商企业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类型。我国的外资企业立法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而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外资企业立法体系。20.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A. 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B. 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C. 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D. 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答案】B【解析】【详解】中外纪闻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西国格致有用诸书”说明其创办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思想进步,故B项正确。A项错在晚清的腐败政治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C项错在该报纸并不能平息社会矛盾。该报纸并非晚清大众传媒的创新,创新是指以前没有而现在新出现的事物,没有证据说明该报纸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份报纸,故D项错误。21.1935年初,美国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罗斯福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这有可能是基于当时美国A. 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B. 财富高度集中C. 劳工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D. 总统权力扩大【答案】A【解析】罗斯福新政采用的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举措来应对经济大危机,有点像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措施,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平衡财富,故B错误;罗斯福采取提高劳工待遇,故C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中“敲诈富人计划”的信息。22.“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了战后西方发达国家A. 实行国有化,改变了单一所有制形式B. 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C. 完善福利制度,推动分配领域社会化D. 股票分散化,发展人民资本主义【答案】C【解析】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是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反映的内容,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的措施均与材料中分配社会财富信息不符。23.1922年8月,苏联(俄)工业品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为085,1923年10月上升为124;同时期内,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却从103下降到045。这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这表明A. 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B. 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C. 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农民的抵制D. 计划经济体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22-1923年苏联正实施新经济政策,但却“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因此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的内容,材料所反映的时间是列宁时期,故排除CD两项。【点睛】判断本题的关键信息有两个:一是时间,苏俄从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2-1923年正好处在这个时期。二是材料中“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的这个具有评价性的信息点,给材料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出现了问题。抓住这两点,答案就容易得出。24.关贸总协定第十八条又称为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即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1979年,“东京回合”确认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优惠待遇的合法性。“乌拉圭回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A. 世贸组织内部实现了公平、平等、合作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C.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D. 国际贸易规则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可知,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相关制度和措施正在得到纠正与改善,体现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C项正确;A项中“实现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表明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既有对发达国家有利的政策,也有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政策,故D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第卷(52分)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至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景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盛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当务之急”了。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 在工业化初期(18世纪)的英国,小规模的核心家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甚至比以前规模更小,也更以孩子为中心。父母一直未自己的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他们尽力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标准来抚育和教导孩子,为孩子引进了新的教育方法,而非学校和工作制,认为这能对培养孩子面对复杂的未来产生作用。此时夫妻之间仍遵循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配模式,丈夫处于优越和支配地位,妻子则地位卑微,处于从属地位。据傅新球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研究(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世纪中英家庭的不同特征。(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上述不同特征的原因,并对英国家庭模式进行评价。【答案】(1)中国家庭:规模大;老少同堂安守家园(家庭教育思想保守);浪费人力资源。西方家庭:规模小;重视孩子教育(家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夫妻分工明确。(2)原因:中国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统治强化,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西方工业文明兴起;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人文主义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传统习俗的延续性。评价:英国家庭模式体现了从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转变的趋势,有利于形成自主创业的社会氛围;但仍保留了传统家庭的某些痕迹。【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分析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找出中英家庭各自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关于中国,根据材料“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可归纳为家庭规模大、家庭教育保守;“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可归纳为浪费人力资源。根据材料“小规模的核心家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可归纳为家庭规模小;“为孩子引进了新的教育方法,而非学徒和工作制”可归纳为重视孩子教育;“夫妻之间仍遵循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配模式,丈夫处于优越和支配地位,妻子则地位卑微,处于从属地位”可归纳为夫妻分工明确。(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关于中英国家庭特征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都可从政治、经济、传统观念等方面考虑。第二小问:关于对英国家庭模式进行评价,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向现代家庭模式转变、仍保留传统家庭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 “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 “小规模的核心家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为孩子引进了新的教育方法,而非学徒和工作制” “夫妻之间仍遵循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配模式,丈夫处于优越和支配地位,妻子则地位卑微,处于从属地位”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18世纪中英家庭(可参考经济方面的相关知识)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整体分析:本题以18世纪中英家庭的基本状况为切入点,设置了三个问题,涉及基本特征,原因,评价等内容的考查,关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18世纪中西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学生需注意知识的活用。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过去认为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论述,曾经出现在不同时期。比如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后,出现过经济全球化“高峰期”已过的判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些人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模式存在根本缺陷,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处于上升阶段,因此他们认为全球化时代已失去。有的西方学者最近宣称,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其论据是:美国领导人的更迭;英国退出欧盟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危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我国的学者并不认为全球化趋势已停止,而认为经济全球化当前处于深度调整期,出现了“新常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表征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欧洲难民潮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现象。经济全球化遭遇到国内保护主义上升、民族主义抬头、宗教冲突与地缘政治危机扩大等挑战,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整合速度放慢,甚至局部倒退,这些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失衡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有发达国家侦测失误造成的弊端,经济全球化管理决策失误较集中体现于中东地区。摘编自王勇等“全球化”并未结束正进入深度调整期评述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事例一:不认可西方学者关于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特别以高科技为支持的经济全球化依然迅猛发着着。尽管目前出现了一系列反全球化的现象,但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去向未改变。目前各国经济的关联性、全球经济的依赖性仍然很强,世界性全球大市场仍然存在,跨境资本与人的流动继续存在,互联网对全球化的支撑与影响更加明显。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和范围还在扩大,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系列跨国公司和世界经济组织仍然发挥着影响。西方一些国家采取的政策只是调整,并未改变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事例二:同意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减弱的观点。全球化并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