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ppt_第1页
休克.ppt_第2页
休克.ppt_第3页
休克.ppt_第4页
休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休 克 shock,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第一节概 述,一、研究休克的历史概况,1.症状描述阶段:shock原意是“打击、震荡”; 2.“急性循环”阶段:休克的关键是血压下降; 3.“微循环学说”阶段:休克的关键不在于血压而在于血流微循环障碍,二、概念,休克:各种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灌流障碍,重要脏器的灌注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第二节休克的病因和分类,一、病因分类,失血、失液、烧伤、创伤、感染、过敏 急性心力衰竭、强烈神经刺激等。,二、血液动力学分类,低动力型 高动力型 (低排高阻型)(高排低阻型),心输出量 高,外周阻力 ,皮肤 苍白、冷湿 温暖、潮红,临床 多见 感染性休克早期可见,三、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休克发生的机制,微循环,调节: 神经因素-交感,受体 体液因素(收缩,舒张) 代谢因素(腺苷、K+、H+等)-舒张,休克动因不同的始动环节交感-肾上腺髓质强烈兴 奋CA* -R 皮肤骨胳肌内脏肾血管痉挛 -RA-V短路开放(非营养血流),Ra Rv MC少灌少流 MC缺血 灌少于流,休克的分期和微循环的变化 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早期,特点:,痉挛、缺血; 毛细血管网关闭; 前阻力后阻力;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机理:,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2.缩血管物质释放:AT、VP、TXA2、ET、MDF、LTs,影响:,1.维持血压,血压下降不明显或不下降; 2.体内血液重分布-大脑、心脏血液供应正常; 3.组织缺血、缺氧。,(缺血性缺氧期),水,本期的代偿意义:,(1) 维持血压: 自身输血* 回心血量 自身输液* ADH CO(交感兴奋、HR心肌收缩力回心血量) 外周阻力 (2) 血液重分布: 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机制: 不同器官对CA的反应不一,皮肤,腹腔脏器、骨胳肌、肾血管-R密度高,对儿茶酚胺敏感度高,而脑、冠状A血管的-R密度低。,“自身输血”:当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小静脉和肝、脾储血库收缩,减少血管床容纳的血量以增加回心血量和维持动脉血压。 “自身输液”:在休克早期,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毛细血管后阻力,导致毛细血管静压降低,使得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以增加回心血量,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休克期,特点:,扩张、淤血; 前阻力后阻力; 血小板聚集、WBC嵌塞; 灌而少流,灌流。,(淤血性缺氧期),机制:,1.小动脉平滑肌在酸中毒时对CA敏感性; 2.扩张血管代谢产物增多:腺苷、激肽、K+; 3.内毒素作用; 4.血液流变性质改变:RBC聚集,WBC粘附。 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影响:,1.“自身输血”停止,血液大量淤积; 2.“自身输液”停止,组织液生成,血液浓缩; 3.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缺血。,影响:(本期处于失代偿状态) (1)回心血量; 机制: cap大量开放,血液淤滞在内脏器官 cap前阻力 后阻力,自身输液停止,血浆外渗 血管通透性:组胺,激肽,白三烯等的释放 组织间胶体亲水性 (2)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血液粘滞度,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加重恶性循环; (3)BP进行性下降,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流不足,心脑功能障碍。,附:休克时血液流变学变化 1.白细胞粘附于微静脉壁和嵌塞毛细血管腔 重症休克治疗后毛细血管血流不易恢复的重要原因 2.RBC变形力和聚集 RBC变形力 RBC内酸中毒、渗透压升高 RBC内部粘度 ATP、OFR 膜功能 RBC聚集性,可能机制: 血流速度 血细胞比积 RBC表面负电荷 纤维蛋白原浓度 3.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 可能机制: 血流减慢 CA分泌 内皮损伤释放ADP、Ca2+ 内皮下胶原作用,休克期临床表现及机制,休克晚期,特点:,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 不灌不流; “无灌流”。,DIC形成机制:,1.内皮细胞损伤(感染、内毒素、缺 氧、H+等; 2.组织因子入血(创伤、烧伤等); 3.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升高; 4.血细胞破坏(异型输血等); 5.内毒素的作用。,影响:,比休克期的影响更为严重; 器官功能急性衰竭; 休克转入不可逆。,1、DIC的发生:,(1) 休克动因的作用 感染、创伤、内毒素等可同 时激活内外凝血途径 (2) 缺氧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3) 血液流变学变化:血液粘滞度升高,处于高凝状态 (4) 应激反应,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5) TXA2与PGI2失平衡 (6) MC障碍,单核吞噬系统功能抑制 附DIC形成后对休克的影响 (1) 微血栓阻塞通道回心血量 (2) 血管通透性(凝血与纤溶过程产生了FDP 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 (3) 出血时血容量进一步 (4) 器官栓塞、梗死,2.重要器官的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 MSOF,机制: 持续性BP 心脑肝肾功能代谢障碍加重 体液因子(特别是溶酶)、活性氧及细胞因子的释放 损伤组织细胞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3期的变化,休克早期 休克期 休克晚期,特点,机制,影响,小结:休克发生的机制,一 神经机制,(1)维持动脉血压、有效循环血量、静脉回流、心输出量增加; (2)血液重分布 心脑:局部自身调节(BP70mmHg)故脑血管无明显收缩,心血管可能扩张。 皮肤、内脏血管收缩。,意义?,二 体液机制,CA、AT、ADH、TXA2、LTs、MDF,ET等。 1.CA:作用于受体-血管收缩;作用于受体-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2. AT:肾缺血激活RAS; 3.ADH: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和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释放ADH; 4.TXA2 : 血小板内合成,强烈缩血管和促血小板聚集; 5.LTs : LTB4可使肺、肠 、心血管收缩 6.MDF:由缺血胰腺产生,能抑制心肌收缩力,收缩内脏小血管和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 7.ET:缩管作用强大,尤对小动脉有选择性。,(1)收缩血管活性物质-多在休克早期发挥作用。,(2)舒张血管体液因子-多在休克期发挥作用,如组胺、激肽、NO、内啡肽、TNF等。 1.组胺:当缺氧、酸中毒 、速发型变态反应时,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生; 体循环微血管扩张 肺循环微血管收缩 2.激肽: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3. NO: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合成,扩张血管; 4.内啡肽: 使血压下降; 5.TNF: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能使血管扩张,在感染性休克中重要。能触发细胞因子网络引起“瀑布反应”。,1.cAMP减少:ATP减少,cAMP减少,细胞对内分泌激素反应下降,细胞代谢障碍,细胞损伤; 2.细胞因子的生成与释放:如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LPS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引起TNF大量表达,而TNF又激活WBC产生PAF,引起血小板和WBC大量聚集,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3.氧自由基的产生: 4.CAMs:CD11/CD18(WBC)-ICAM-1/ELAM,三 细胞机制,休克时细胞的机能代谢及形态学变化并非完全是微循环灌流障碍的结果;可能是休克动因直接引起的后果。如细胞因子的释放引起或加重微循环灌流障碍。,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一、细胞损伤 二、代谢障碍,1、细胞膜的变化: 细胞膜是休克时最早发生损伤的部位。表现为膜的损伤,离子泵功能障碍,细胞水肿。 2、线粒体的变化 线粒体肿胀、致密结构和嵴消失 线粒体呼吸功能障碍 3、溶酶体的变化 组织蛋白酶 细胞自溶 酶性成分 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 激活激肽系统 -葡萄糖醛酸酶 形成MDF 非酶性成分: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 cap通透 性、吸引白细胞。,溶酶体酶,(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脂肪和蛋白分解增加合成减少。 (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能量不足,钠泵失灵、钠水内流 局部酸中毒 高乳酸血症 通气功能障碍,CO2排出,第五节 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一、血管活性胺 二、调节肽 三、炎症介质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第六节 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 目前认为,MODS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本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MODS发生率最高。,一、MODS的发病经过与发病机制,(一)MODS的发病经过与临床类型 1,速发单相型(rapid single-phase) 由损伤因子直接引起,原本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障碍。 2,迟发双相型(delayed two-phase) 常出现在创伤、失血、感染等原发因子作用经过一定时间或经支持疗法,甚至休克复苏后。,(二)MODS的发病机制,1 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 缺血、缺氧,使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2 高代谢状态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高度兴奋是 主要原因 3 缺血再灌注损伤,(一)肺功能的变化 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率较高,83100% 1、典型病理变化:肺充血、水肿、血栓形成及肺不张、肺透明膜形成。 2、机制: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弥散障碍和V/Q比例失调 3、典型临床表现: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二)肾功能的变化 各型休克常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临床表现为少尿、同时伴有氮质血症、高钾及代谢性酸中毒。 早期:功能性肾衰 中后期:器质性肾衰,伴有肾小管的坏死,(三)心功能障碍,1、早期: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2、中晚期:心功能下降,并可发生心肌局灶性出血 和心内膜下出血。 机制: 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酸中毒和高血钾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肌抑制因子MDF的作用 心肌内DIC 细菌毒素对心功能的抑制,(四)脑功能障碍 早期无明显影响,当下降到以下或脑内时,可引起严重脑功能障碍 (五)消化道和肝功能障碍 应激性溃疡 肠屏障功能削弱,可引起肠源性感染 内毒素血症 肝淤血缺血肝功能障碍肝解毒功能下降 糖异生能力乳酸利用 加重酸中毒 (六)肝功能的变化 黄疸和肝功能不全,创伤和全身感染 引起者多见。,(七)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 部分患者有DIC形成的依据。 (八)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 补体水平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C4a和C3a升高,而C5a降低。 过度表达IL-4、IL-10和IL-13等炎性介质,使免疫系统处于全面抑制状态。,第七节 休克的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一、病因学防治,二、发病学治疗,1、 纠正酸中毒: 原因: (1)影响血管活性药物的疗效 (2)影响心肌收缩力 (3)引起高血钾,2、 扩充血容量: 补充血容量是治疗休克的根本措施。 补液的原则:需多少,补多少 补液量应等于:失液量+血管床容积增加量+血浆外渗量 监测补液的最佳指标是:PAWP 休克1期:及时的补液就可纠正休克。 休克2期:在补液的同时应注意血管活性药物的 应用,3、 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扩血管药物: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使用,适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低排高阻型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缩血管药物:适用于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及高排低阻型感染性休克。当血压过低时,扩容又不能及时进行,应使用缩血管药物升压。 4、细胞损伤的防 治 (1 )极化液: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GIK)液 (2) 糖皮质激素:此外消炎痛可抑制环氧化酶,保护膜磷脂。 (3) ATP-MgCL2:促进细胞摄取ATP 5、 体液因子拮抗剂的使用 6、 防止器官功能衰竭,典型病例(1),男,24岁。因石块砸伤右下肢3h 急诊入院。 急性痛苦病容。脸色苍白,前额、四肢冷湿,BP 12.8/9.33kPa(96/70mmH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