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第三单元《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语文第三单元《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语文第三单元《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氏之子教案设计五年级语文课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还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生字:liang hui yi nai yue qin 梁 惠 诣 乃 曰 禽杨氏之子教案设计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美的语言。3、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难点,关键: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2、能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课前准备:板书全文课进划分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感受语言的魅力1、板书课题杨氏之子,全班齐读。2、指名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师相应点拔指导。(杨氏之子:姓杨的人家的儿子)3、师:通过对课题的理解: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孩子,那么,为什么要写一个小孩子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自由读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自己觉得读不准的字音做上记号。2、指名读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3、师范读,生注意师在怎样断句,随师的断句画出停顿符号。4、师纠正生读错的句子,让生把短文读正确读流畅。5、全班齐读重点强调惠(hu)、曰(yu)、禽(qn)、诣(y)的读音。注意多音字“为(we)”、“应(yng)”在这里的读音。注意断句。6、师:读了这篇课文大家感觉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生畅所欲言)7、师小结:这篇文章语言特别之处就是它是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差别和不同吗?8、生讨论、指名回答:师予心点拔。三、熟读课文,读懂课文1、自由读文,并思考。a、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b、你读了这篇文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杨氏之子聪明、机智、礼貌)c、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孔君平)d、他们说了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2、指名回答,师给予引导和纠正。3、再读课文并根据课文中的注释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本文大意: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个九岁的男孩,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好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4、指名学生逐句理解句意,师相应指导。四、深入学习,整体感悟1、再齐读课文,你从每一句可以知道什么?感受到什么?2、集体讨论,指名回答,师相应点拔指导。第一句写了人物和人物的的特点,它也是本课的总起句。第二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家关系很好,与孩子很熟。第三句可以感受到杨氏之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第四句可以感受到孔君平很幽默风趣,杨氏之子很聪明。3、再读课文,读出这两个人不同的语气。五、拓展学习师: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杨氏之子用巧妙的语言来回答了客人孔君平的问话,看出他是一个很聪明、幽默的孩子。那么我们生产中有没有像这样精妙的语言呢?请同学们读课后的综合性学习,根据综合性学习中的内容,想一想?并举例说一说(比如:有些汽车车尾贴着:别碰我,我很容易受伤!还有注意交通安全的话语:安全才能回家,安全大于一切等等)。六、总结本课让我们初步了解了文言文的语言的魅力,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学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懂得积累和运用精妙的语言,让我们在精妙的汉语语言中遨翔!七、作业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