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时通讯简版报告_第1页
中国即时通讯简版报告_第2页
中国即时通讯简版报告_第3页
中国即时通讯简版报告_第4页
中国即时通讯简版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年中国即时通讯简版报告I报告相关定义 即时通讯:即时通讯是依靠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以沟通为目的,通过跨平台、多终端的通讯技术来实现一种集声音、文字、图像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型的“通讯平台”。 企业即时通讯:即时、方便、安全、高效,维护成本低的企业通讯工具。 即时通讯用户:过去一年内使用过即时通讯软件的用户。 即时通讯最常使用用户:过去一年内最常使用某即时通讯软件的用户。 即时通讯月度活跃用户:指一个月内曾经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活跃用户。 全球即时通讯用户数量: 全球即时通讯用户帐号数。 II. 报告正文 1.即时通讯市场概况 1.1.即时通讯产业构成分析 即时通讯是一种便捷的网络通讯技术,是互联网的新形态通讯方式,透过计算机键盘或无线设备在网络上进行实时交谈,是提供公共通讯、商务通讯及商务合作的新媒介,可以补传统通讯形式的不足,尤其是电子邮件及语音的不足。 作为应用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即时通讯(IM) 软件自其产生开始就备受瞩目。即时通讯软件所构造的低成本实时性网上交流平台为广大互联网用户广泛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普及性,成为了在互联网上和他人联系的重要方式。通过即时通讯软件,人们可以在发出消息后的很短时间内得到对方应答,积极互动,满足了人们几乎同步交流的需求。 1.2.全球即时通讯软件帐户数 随着即时通讯的普及,全球即时通讯用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根据行业研究机构Radicati Group 公司的研究数字,在2005 年全球即时通讯帐户达到了8.67 亿,预计到2009 年全球将有12 亿即时通讯帐户。 1.3.中国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情况 即时通讯之所以深受青睐,完全得益于它在沟通中为用户带来的极大便利。自1997 年ICQ 进入中国即时通讯市场,1998 年已经有两家经营类似ICQ 的中文即时通讯软件项目的公司。1999 年2 月,腾讯在互联网上推出OICQ 的第一个测试版本,两个月后注册用户已达20 多万,此后用户数量呈指数型增长,一时之间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在腾讯“小企鹅”一只独秀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到1999 年底,OICQ 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空前的130 多万,平均在线用户15000 多人,占整个内地中文即时通讯用户市场份额的80%以上,同时也成为内地网站中在线人数最多的热门服务网站。 2004 年开始,中国即时通讯产业成为中国即时通讯成为继互联网和电信行业之后最激动人心的热点之一。继2004 年腾讯在香港成功上市,网易推出了网易泡泡2004 版本,新浪斥巨资正式收购浪玛UC,转而开发自己的即时通讯软件新浪UC,在2005 年搜狐也推出其基于Web 的即时通讯软件“搜Q”。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阿里巴巴等都分别推出了针对电子商务用户的在线即时通讯软件,而淘宝更是异军突起,使淘宝旺旺在电子商务领域内迅速占据了可观数量的用户。除了这些,国外的Google 和微软MSN 等国际企业也看好了巨大的中国市场。Google 在2005 年推出的Google Talk 利用其搜索引擎所打造的品牌神话获得了用户的支持和好评。而MSN 在2005 年中正式全面进军中国的大动静也进一步巩固了MSN Messenger 在中国IM 市场第二的位置,其相继推出的MSN Space,MSN Live 都成为了即时通讯用户选择MSN 的重要砝码。目前,全球即时通讯的行业先锋ICQ 也已经在中国推出的测试版的中文网站。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已趋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跨平台之间的短消息互通计划的出现也将对该行业发展产生较大冲击力。2005 年10 月,雅虎公司和微软宣布一项协议,将实现全球用户即时信息服务的连接。根据该协议,双方计划2006 年第二季度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用户引入MSNMessenger 和雅虎通之间的互通能力。由于MSN 和雅虎通在国内主要针对的是白领商务人群,两者互通将有利于在商务领域更容易创造稳定的用户群和商业价值。 目前中国的即时通讯软件主要面向的是个人用户,即时通讯软件的主导力量是个人即时通讯软件,而企业即时通讯软件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 中国即时通讯市场概况分析 2.1.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及预测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有每周登陆1 小时上网行为的网民2004 年在已经达到9400 万人,在2005 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1 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接近8.5% 。iResearch 预测,到2008 年中国互联网人口将达到1.85 亿人。 2.2 中国即时通讯用户数量 经过经6 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习惯于在网上使用即时通讯进行交流,甚至有超过电子邮件使用率的趋势。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使得即时通讯用户也日益增长,2004 年中国即时通讯用户7000 万人,2005 年达到了9300 万人。iResearch 预测2006 年中国即时通讯用户将增长29%,达到1.2 亿人。 2.3 中国即时通讯市场规模 在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中,QQ 占据了霸主地位,因为它成功的将IM 的概念传输给中国用户,而且将用户范围逐步扩展到企业用户和办公领域。对MSN 来说,其“商务、办公”的定位,快速吸引了大量的即时通讯用户,而且其具有的用户私密性和不被打扰的优点也吸引了一部分用户。即使QQ 之后推出了TM,却依然难以撼动MSN 这个虽然花了不长时间但根基已经深厚的IM 软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从最初的免费政策,到逐渐挖掘和整合创新多种盈利模式,中国即时通讯市场收入逐步扩大,而为企业用户提供商务即时通讯的一整套解决办法将成为未来即时通讯企业角逐的热点和盈利的新空间。 即时通讯运营商的盈利模式包括互联网增值服务、无线网增值服务、广告服务和企业即时通讯服务。在2003 年之前,中国即时通讯运营商的盈利方式还仅局限于互联网即时通讯增值业务,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的开发,无线网络增值业务和广告业务更多的参与到运营商整体收入中来。 3.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竞争研究 3.1.中国主要即时通讯软件 目前,国内知名的IM 厂商约有10 家,其中包括MSN 、雅虎通、腾讯QQ、网易泡泡、新浪UC、搜狐搜Q、盛大圈圈、数动时代IMU 以及定位于网络语音通讯而非纯粹IM 的TOM 在线Skype 、263 的ET。 2005 年中国主要即时通讯软件及其运营商 3.2.主要即时通讯软件最常使用用户份额分析 通过2005 年底的调研中针对用户最经常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单选)的调查,各个主要即时通讯软件使用用户(不含重复用户)的份额分布来看,腾讯QQ 的用户份额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份额达到了78.8%,MSN 的用户份额达到了13.0% 。 根据2003 年到2005 年艾瑞的网民调查数据,对比腾讯QQ、MSN Messenger 、网易泡泡和Yahoo Messenger 的最长使用用户数量,中国即时通讯软件最常使用用户主要集中在QQ 和MSN Messenger 。QQ 和MSN 的用户份额比例都平稳上升。 3.3 主要即时通讯软件用户曾经使用率情况分析 2005 年用户经常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多选)包括腾讯QQ、MSN 、淘宝旺旺、网易泡泡等。其中,QQ、MSN 和淘宝旺旺占据了主要的用户群体。这一市场格局已经开始和之前几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淘宝旺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即时通讯软件的结合异军突起。 在针对用户曾经使用过的即时通讯软件的调查中,根据2003 年到2005 年艾瑞的网民调查数据,主要即时通讯软件的用户接触率整体出现上升的趋势,用户曾经使用过的即时通讯软件种类更广,软件的单次使用率也普遍上升。从连续数字来看腾讯QQ、MSN 、网易泡泡、雅虎通和新浪UC 的用户曾经使用率都有所上升,其中增长最显著的是MSN ,其次是雅虎通。 在2003 年,即时通讯软件用户中使用过QQ 的用户为89.5%,到2005 年这一比例承接了2004 年的上涨趋势,曾经使用过QQ 的用户比例增加到了96.7% 。而在2005 年大力进军中国市场的MSN 则在近2 年的成长中,将曾使用过MSN 的用户比例从2003 年的39.8% 增加到60%。 4. 中国即时通讯用户分析 4.1.中国即时通讯用户使用即时通讯的原因 促使互联网用户选择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成为即时通讯用户的主要原因是交流需求, 83.8% 的用户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为了与朋友家人沟通聊天,61.6% 的用户认为自己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为了工作交流。另外有42%的用户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为了节省在交流上的电话费。 4.2 用户认为有推荐价值的通讯软件 76.6% 的用户曾经将腾讯QQ 推荐给自己的朋友使用,47.8% 的用户曾经推荐MSN 给自己的朋友。在未来,腾讯QQ、MSN 、网易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