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四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农作物原产地在中国的是A. 玉米B. 番薯C. 小麦D. 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原产地在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故D项正确;玉米和番薯原产于美洲,故AB项排除;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故C项排除。【点睛】“原产地在中国”是关键信息。2.1950-1951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战国时期的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由此可推断A. 成套铁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B.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C. 铁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D.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答案】A【解析】【详解】从考古挖掘来看,秦魏墓葬出土了成套的铁制农具,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在当时普遍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生铁铸造被魏国独断,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河南辉县最早出现铁制农具,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品,故D项排除。3.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A. 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B. 农耕技术的不断改进C. 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可以看出,女子在家织布,男子在田间耕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经营方式为男耕女织,故D项正确;图片信息没有反映饲养业,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农耕技术的进步,故B项排除;图片信息不能反映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故C项排除。4.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A. B. C. D. 【答案】D【解析】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D项是曲辕犁,故答案为D项。A项是耒耜的耕作方式,排除;B、C项反映的是牛耕方式,但还没有形成曲辕犁,均排除。点睛: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经历了由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安装了犁评的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5.下列成就属于唐朝的是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局面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织法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发明灌钢法提高钢铁产量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故符合题意;唐代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织法,纹饰精美,故符合题意;唐朝海陆丝绸之路繁荣,中外交往频繁,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故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发明的,故错误。所以答案选A项,BCD项排除。6.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发生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D【解析】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故A错误;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民营手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未超过官营手工业,故BC都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白银流通、商品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故D正确。故选D。7.据文献记载,明朝时苏州出现“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机工“日取分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这反映了明朝苏州地区A. 自然经济已彻底瓦解B. 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C. 冶金业获得长足发展D. 纺织业已开始使用机器【答案】B【解析】【详解】由机工“日取分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可知这些人是无产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进而得知当时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彻底瓦解是在新中国三大改造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纺织业发展的状况,没有体现出冶金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纺织业仍然是以手工劳动为主,故D项排除。【点睛】“日取分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是关键信息。8.20世纪九十年代,在日本博多港附近的“袖凑”遗址发现了宋代中国商人和船员居住遗址,并出土了“元丰通宝”“绍圣通宝”等宋代铜钱,还有大量青瓷和白瓷。这表明A. 中日两国仅进行瓷器贸易B. 中日两国贸易往来始于宋代C. 宋代铜钱成为日本的货币D. 宋代中日之间海上贸易兴盛【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发现了宋代中国商人和船员居住遗址”“宋代铜钱,还有大量青瓷和白瓷”中可以看出,宋朝中日之间的贸易比较兴盛,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中日之间贸易不是始于宋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宋朝铜钱成为日本的货币,故C项排除。【点睛】“发现了宋代中国商人和船员居住遗址”“宋代铜钱,还有大量青瓷和白瓷”是关键信息。9.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A. 该地官僚地主数量多B.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 统治者“不抑兼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这说明明朝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僚地主的数量,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未涉及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 宋代实行过“不抑兼并”政策,明朝政府是抑制土地兼并的,故D项错误。10.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最深远影响是避免了西方对我国的殖民侵略丧失开拓海外市场的机会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使沿海商民经济收入锐减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使沿海商民经济收入锐减,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故正确;闭关政策没有使中国避免西方殖民侵略的局面,故故错误;所以答案选D项,ABC项排除。【点睛】“商民船只私自下海”是关键信息。11.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在总结和归纳历史事件的程中找到了以下历史线索,其中各项历史事件之间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A. 鸦片战争工业革命洋务运动B. 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C. 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D. 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工业革命开展导致鸦片战争爆发,战争失败导致国人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A错误,符合题意;日本明治维新强大导致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国人民族意识高涨,掀起戊戌变法,正确;工业革命促使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C正确;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导致中国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阶级基础,D正确。【点睛】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应从经济角度出发,本题几个事件是从经济角度出发。12.鸦片战争以后,福州官员奏称: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该现象反映了A.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 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D. 中国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反映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的破产,标志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故A项错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期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D项中“完全”表述太绝对了,排除。【点睛】“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是关键信息。13.1864年李鸿章在奏折中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与这一主张直接相关的举措是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 开办开平煤矿C. 成立继昌隆缫丝厂D. 兴办大生纱厂【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李鸿章认为要富强就要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而引进西方机器不如学习制造机器的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建立军事企业;A项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军事企业,符合题意;开平煤矿是民用企业,主要为了辅助军事企业,故B项排除;CD项是民族工业,排除。14.下表呈现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式棉纺织业生产能力状况部分统计数据(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由此可知这段时间年份纱锭数布机数(台)华资工厂外资工厂华资工厂外资工厂1897234,304160,5482,0161913484,192338,9602,0161,9861919658,748577,0102,6503,89319272,018,5881,497,29412,10911,973A. 外资工厂的规模大于华资工厂B. 中国经济不断衰退C. 华资工厂的管理强于外资工厂D. 列强在华投资不断增加【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十年代”和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无论华资还是外资企业的纱锭数和布机数都在增加,这说明列强在华投资增加,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工厂规模和工厂管理,故AC项排除;材料反映出近代工厂的发展,故B项错误。15.1908年上海出现第一辆有轨电车,只有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中国有轨电车的出现A. 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B. 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C. 消除了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D. 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只有一节车厢”说明车厢不分男女贵贱,这种新式交通冲击了当时国人的道德传统和行为规范,促进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故A正确;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传统与近代并存,“完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落后,不可能消除中外交通事业的差距,排除C;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社会观念依然存在,没有实现自由平等的政治诉求,排除D。16.下面是1934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 实业救国兴起B. 国际局势稳定C. 社会性质改变D. 政府政策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的数据信息可知,1934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中出口额越来越多,入超额越来越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带来的结果,故D项正确;实业救国兴起是在甲午战后,故A项错误;此时的国际局势阴云密布,并不稳定,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17.近代中国出现大规模“断发易服”现象是在A. 辛亥革命之后B. 五四运动之后C. 国民革命之后D. 新中国成立之后【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开始出现。故BCD三项错误,A项正确。18.20世纪初,有竹枝词反映京城一些酒店风貌:“不供匕箸用刀叉,世界维新到酒家。短窄衣衫呼崽子,咖啡一盏进新茶。”这反映了当时的北京A. 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B.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C. 民众普遍接受西式餐饮D. 西方餐饮文化逐步渗透【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不供匕箸用刀叉”“咖啡一盏进新茶”可以看出,西方餐饮文化逐步渗透中国的日常生活。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习俗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作用,排除B项;C项中的“普遍欢迎”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9.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以来,记录了一百多年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大公报报道的新闻可能有社会各界强烈反对“二十一条”的签订唐胥铁路修筑成功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中国第一架飞机试飞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一条”是1915年签订,故符合题意;是1881年,不符题意;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符合题意;1909年9月,冯如终于制成第一架飞机,故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项,ACD项排除。【点睛】“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以来”是关键信息。20.下表是商务印书馆25年来资本增长情况年份189719011903190419051913191419201922资本(万元)0.37552050100150200300500为1897年倍数13353.313266.640053800133据此可知A. 外资注入使商务印书馆发展迅速B. 体现了近代民族印刷业迅速崛起C. 近代商务印书馆不断地发展壮大D. 商务印书馆已成为当时业界龙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资金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倍数的增加,可以反映出中国近代商务印书馆不断的发展壮大,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资金的来源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商务印书馆的发展状况,不能体现整个行业的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务印书馆与其它企业的比较信息,故D项错误。21.1953年底开始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以上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 形成计划经济体制B.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C.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 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195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粮食计划收购政策,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是配合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有利于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正确;到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任务基本完成,故B项错误;粮食计划收购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私营资本主义、个体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故CD项错误。22.下图最能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农业科技取得突出进步B.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C. 农业生产中的虚报浮夸D. 农业合作化取得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上图漫画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表现,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故C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中的虚报浮夸,没有体现出农业科技和经济建设的进步,故AB项排除;农业合作化是1953-1956年,故D项排除。23.2018年习近平在某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中指出:该特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该特区是A. 海南岛B. 深圳C. 珠海D. 厦门【答案】A【解析】据材料分析可知该经济特区成立于1988年,结合“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可知,这是指海南岛特区,故A正确;深圳、珠海、厦门特区都成立于1980年,故BCD都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2018年某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学生可以据此推理出该经济特区成立于1988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4.下图中,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航海路线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新航路,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洋航线,1519-1522葡萄牙人麦哲伦等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航线,迪亚士葡萄牙人1488年12月,船队在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航行之后,安全回到里斯本。这是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突破。再结合下图即可回答,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路线25.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表现有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传遍世界世界市场形成,贸易遍布全世界病毒的传播使美洲面临灭顶之灾新物种引进为明清经济带来活力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半球的农作物交流有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传遍世界,正确;“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可知,病毒的传播使美洲面临灭顶之灾,正确;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引进为明清经济带来活力,正确;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错误,故包含的A、B、C选项错误。26.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里的“横向交流”主要指的是A. 地中海成为贸易的枢纽B. 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C. 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加速D. 各地文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相关史实。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使得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符合题意,故D正确。新航路开辟之后贸易中心的转移,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A项不符史实;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侧重价格革命,与材料无关。27.17世纪,凭借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A. 英国B. 荷兰C. 美国D. 法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海上马车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17世纪的荷兰,凭借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故B项正确;A项是18世纪下半叶,排除;这时候没有美国,排除C。D项在17世纪还没有发展起来,排除。28.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传染,这类传染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主要表明A. 大纱厂普遍存在雇佣童工现象B. 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 英国尚未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D. 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答案】D【解析】材料“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传染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反映了工厂的环境容易传播疾病,体现了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大纱厂普遍存在雇佣童工现象,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故B错误;材料内容也无法体现当时英国是否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传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9.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其做法反映了A. 手工工场的消失B. 工厂制度的出现C. 垄断组织的发展D. 跨国公司的衰落【答案】C【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企业兼并,出现了垄断组织,“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正是垄断组织发展表现,C正确;A中消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形式;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30.据记载,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这说明德国A. 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B. 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C. 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D. 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答案】D【解析】材料中时间正是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说明工业化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故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人口对于经济的压力,故A错误;B中基本完成错误;C中劳动力过剩不符合德国工业化特点。二、非选择题(31题16分,32题16分,33题8分)31.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现状又影响着经济政策的制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献通考卷14记载,宋太祖即位后,即下诏减宽商税,“榜(张榜公布)商税则例于务门(务,榷货务,掌管专卖的机关),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又下诏:“关市之租(税)当从宽简以利细利(百姓的点滴收益)”。孙健编中国经济通史北宋税收比例变化表时间两税收入比例()征榷收入比例()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67.3432.66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49.7350.27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32.2467.76注:“两税”主要是土地和财产税。“征榷”是商业税和政府对重要商品的专卖。据郑学檬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的商业政策,分析其影响。材料二 1832年,通过议会制度改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政治权利。1845年,自然灾害导致爱尔兰农业歉收。1846年,英国废除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粮食自由进口,有利于城市工商业者。1849年,英国取消航海条例。1852年英国议会宣布英国为自由贸易的国家。1860年,英法商约是自由贸易制度完成的标记,英国棉织品和铁制成品出口法国,法国葡萄酒等进口到英国。据【英】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英国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材料三 1953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6.1,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同期亚洲四小龙的发展速度。而19791997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晚期中国经济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分析其成因。【答案】(1)政策:减轻商税;放松对城市商业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或“政府财政收入中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需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农业人口减少(或答农业歉收),需要从海外进口食物及生产原料。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政治权利,通过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贸易政策。(3)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世界之首。成因: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内经济改革对外保持开放的经济政策。【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下诏减宽商税”、“关市之租(税),当从宽简,其参酌裁减”可看出宋减轻商税;另结合所学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即与前代不同的地方。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另根据材料三北宋税收比例变化可看出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2)根据材料“1832年”“自然灾害导致爱尔兰农业歉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政治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农业状况、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3)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8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中可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开放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3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在这段时间迅速发展原因。材料三 “一五”期间,不仅原有的工业企业得到大规模改建、扩建,大批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工业也迅速建立起来。重工业方面,能源基础、原料基础的建设以及机器制造业都发展迅速;轻工业方面,建材、纺织工业等都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一批中国过去没有的现代化工业骨干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械、新式机床、精密仪表、无缝钢管以及国防军工企业等,都纷纷建立起来。到1957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1957年钢煤电等生产的增长幅度项目钢产量煤产量发电量比1952年增长296%96%166%比1949年增长33.9倍4倍4.5倍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长5.8倍2.1倍5.2倍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3)阅读材料三,概述“一五”期间工业化建设的成就。【答案】(1)特点: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表现出地区分布的不平衡。(2)原因:外部因素: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内部因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兴办实业的热情;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3)大规模改造原有的工业企业,钢煤电生产增长迅速,建立起基础工业体系。重工业发展尤为迅速,轻工业也得到发展,建立起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