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环境》教学设计_第1页
《适应新环境》教学设计_第2页
《适应新环境》教学设计_第3页
《适应新环境》教学设计_第4页
《适应新环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适应新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在进入新学校以后,使学生积极去认识、了解周围环境。愿意并且喜欢接触新的生活环境,接纳新同学。通过活动,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熟练运用基本的交往礼仪与同学、老师交往,能主动维护和建设学校环境。教材分析1逻辑分析观察、感受、体验参与校园生活是增强中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第一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环境适应能力,是指通过积极的主动参与,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做到自我与环境的统一。这里的环境可以划分为中学生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可以划分为中学生的心理和物质环境。环境适应能力的基本内容是让中学生了解自己周围自然的、社区的环境因素,在环境中接受健康、快乐、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并初步形成适应动态环境的基本技能,形成对人类和环境互动关系的初步认识和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了解物质环境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和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多种了解环境的渠道,学会利用社会职能部门、教育部门和媒体获取信息,谋求帮助,初步形成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最基本的技能。适应心理环境的主要方法是,适应新的人际环境,培养协作、合作精神,培养包容的生活态度。对于中学生来讲,新的人际环境是新的同学关系和新的师生关系。2内容分析本课从“为什么要适应新环境”、“怎样认识新的环境”、“怎样结识新朋友”等角度,让学生了解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性,掌握环境适应能力的一般技能和方法,了解交结朋友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本课共分为两站。第一站:步入新学校。本站首先用学生问老师的方式引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新学校的环境信息。然后,通过生物界的适者生存的资料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和适应方法。最后通过“校长信箱”这个活动来深化知识和技能。第二站:结识新朋友。通过“心手相牵”这个活动引入结识新朋友这个主题。然后通过学生发言与讨论明确如下观念:在交友过程中需要发挥我们的交往主动性。在教师引导下,学习三个结识新朋友的行为指南: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彼此了解;主动与老师成为朋友;营造快乐的人际环境,尽快适应新的集体生活。最后通过交往清单这个活动记录学生进行学习和实际行为的效果。图示:了解新学校的新环境步入新学校 主动适应新的学校环境 怎样适应学校环境学校环境需要我们悉心维护和主动建设 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尽快适应新环境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彼此了解结识新朋友主动与老师成为朋友(途径)营造快乐的人际环境,尽快适应新的集体生活教学建议1重点难点分析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围绕着这个重点,教材从认识和适应校园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来展开。不仅是小学升初中,在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中学到高中以及将来从中学到大学,学生都面临着学习环境改变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的现状还将持续。在独生子女时代,学生处在家庭的中心,容易养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随着学生逐渐融入社会,体验到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学生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想法、集体的利益。因此,中学生环境适应的问题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还会引起学习成绩的波动,进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处在心理生理发展迅速变化的中学生,其消极、抑郁,甚至封闭的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影响学生的一生或者影响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教学重点:(1)理解校园人文环境的特点;(2)了解校园物理环境的特点;(3)提高对环境适应能力意义的理解;(4)掌握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第一个教学点,理解校园人文环境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有着优秀的人文环境的学校来讲,其校训即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是对学生未来的一种影响。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应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扬善抑恶,正面引导,建立并维护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第二个教学点,了解校园物理环境的特点,是有效地利用学校的物理环境来使学生全面地理解学校。通过可操作的、具体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根据学校的特点,组织各类以熟悉校园为主题的活动。第三个教学点,提高对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意义的理解,前面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学校教学目标来看,学校对中学生的要求是符合人的心理、认知的发展规律的,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结果。教师可以参考本课教学资源背景知识中“学校对初中生的要求”,“初中生在认知方面的发展”,“初中生在思维方面的发展”这三节获得更详细的理论依据。对学生来讲,教材采用了类别的方法,即用自然界中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来说明人的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也可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意义。第四个教学点,掌握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深度。这里建议的教学思路是将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分解成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中小学学习环境的变化,二是突出中学环境的新要求。认清中小学学习环境的变化,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该怎样努力,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要求、学校的要求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明确了学校的要求,则明确了学生的行为规范,通常来讲,良好的行为更容易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也就自觉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中了。本课教学资源背景知识“中学生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走进中学校门后要做的几件事”可以作为学生的补充阅读材料。了解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意义,掌握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尤其是正确对待朋友是本课的难点。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心理、生理发展的巨大变化,渴望接触新事物又常以自我为中心,希望秩序却又逆反。这些特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中学生的教学不能完全用理性的教学来完成,而是要综合地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知识等各方面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也应该适应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于本课的难点,课程强调情感和行动两个方面的教学。在情感方面,重视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教材在结识新朋友的社会观察板块中用较大篇幅描绘了学生互相交流的场景,这些生动的画面可以作为学生进行交流的样板,促进陌生的同学之间敢于表达、互相了解的心理体验。又如“交往清单”活动,让学生注意自己经常会忽略的细节,从而强化个人参与人际交往的心理感受。教师还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交流交友的心理体验:在与朋友交往中做了错事后的愧疚心理,以及得到朋友原谅后的体验。在行动的教学方面,强调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适应中学生的特点。教材中设计了较多的活动,如第一课中包含四个教学点和三个活动,教参中也提供了一些活动设计参考,这些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灵活教学。2教学过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任选一种导入方式。(1)情境导入。本课是新入学的第一节课,利用师生都不熟悉这个特殊情况,让学生猜自己的身份,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2)活动导入。即本站设计的第一个活动,以考考老师的方式让学生发问,进而掌握更多的新学校的环境信息。(3)活动导入。参观校荣誉室或者校展览室,教师作为导游,以实物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校园环境的兴趣。关于学校环境的知识挖掘得越多,对本课的教学就越有帮助。第一站:步入新学校(1)步入新班级。进入教室,学生一定是新面孔,首先教师以自身为例,作出要适应新环境的榜样,开始认识新的学生。(2)认识我们的新环境(活动)。活动步骤:用三分钟的时间和自己的同桌交流,没有同桌的学生则和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同桌的姓名、年龄、籍贯等一些基本信息。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同桌,由教师首先给出介绍的示范。由被介绍人进行补充或者更正。(3)认识我们的校园(投影)。可选的投影内容: 校园所在地的地图,并标示出校园所在的地理位置。 校园的各个主要楼群的实景照片,并说明其主要功能。 校园的校徽、校训、校服等的照片或实物。 校园各任领导、知名人士等照片或者说明。 校园四季风景与季节特点的照片。 校园风气,学校学生获得成绩等。 学生自己拍摄的学校照片。教学方式:教师为导演,给出投影,但不要急于给出说明,让学生对投影的内容进行说明。在学生进行说明的时候,积极与学生进行交互,如:“你是怎么知道的?”“具体情况是什么?”这样能启示其他没有发言的同学认识环境的方法。学生对投影图的说明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或一名学生进行总结说明,并适当地要求学生在课后复述给家长或其他人。在校园的主要环境情况介绍完毕以后,教师适当地总结一下学生对新环境的认识情况,以及学生认识环境的方法、手段,鼓励学生自发地观察、了解校园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介绍完校训以后,教材第5页的“校训在我心”活动可以提前让学生做。(4)材料阅读:生物界的适应。在了解了校园的环境以后,让学生思考:“在新学校里,你有什么新的打算和愿望?”教材中解释了环境适应能力的概念,并给出了生物界环境适应这个主题的材料,这部分内容可以提供给学生阅读。提问:举例说明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为什么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关于更多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可以参考初中生物教材。下面列举一些其他例子: 鲸由于长期适应水中生活的环境,身体与鱼相似。 蜥蜴有自动断尾、躲避敌害的本领。 乌贼能释放墨汁,染黑海水,保护自己。 青蛙与捕食行为相适应,舌头很长,而且前端分叉。 绿豆果实成熟后,在豆荚急剧裂开时,可将种子弹出去,有利于传播。关于为什么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可以用一些反例(不适应环境的后果)来论证,见教材第15页讲的适者生存的例子,老师也可用下面两例做补充。 大熊猫只以竹的嫩枝和鲜笋为食,当竹林开花后,熊猫面临食物危机,由于竹林面积减少,大熊猫面临灭绝。 关于恐龙灭绝的一种理论,恐龙不适应中生代晚期条件骤然改变,它们减弱或者竟至完全失去竞争求生存的能力,最终导致灭绝。(5)讨论:作为新学生如何适应新环境?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到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自然的过渡,对于新中学生,增强环境的适应的方法也很多。由于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很强的模仿能力,中学生对环境的适应也能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模仿而迅速达到。如果要强调具体方法,反而会限制中学生的发展。教材中主要从心态和情感上进行教学。首先说明学校环境需要我们悉心维护和主动建设。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环境适应能力,即个人努力对环境的反作用。另外校园环境同任何事物一样,有好和不好的两面,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不好的一面,这就更需要个人主动积极的改造。其次,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尽快适应新环境。教材中列举了几种“积极心理状态”的例子,这些例子只是实际问题中很少的一部分。在实际中,有许多需要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主题,如校园暴力,性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等。在这些方面,如何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理状态解决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实际教学的要求是,要让学生明白简单常见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了解复杂、困难问题的疏通渠道,避免学生形成“封闭”的心理。(6)疑问式的小结,让学生在课后能有更多的思考。这节课我们广泛了解了校园的两个方面的环境: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过,校园的实际环境和大家心目中的校园一定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学完本课,我们更加要思考:什么样的校园是有利于我们大家的发展的?我们怎样做才能为我们的校园增光添彩呢?如果校园环境不好,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又应该怎样维护我们的校园环境?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参考本课后教学资源背景知识中“中学生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走进中学校门后要做的几件事”。(7)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假想自己是一个校长,设想自己会把校园建设成什么样子?依据自己的想法,每个小组写一篇名为我的校园的短文,并辅助以图片、模型、设计等。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每个人主动说出自己的特长,积极承担作业中适当的任务。 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清.刘开孟涂文集第二站:结识新朋友(1)活动:心手相牵。该活动比较简单,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被带动起来。教师可以适当控制一下秩序和节奏,但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体验。本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大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也有助于其关注他人的体验。这也是结识朋友的第一步。结识朋友的第二步是了解“朋友”的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社会观察”中的问题:“人际交往过程中,你有哪些优点?”“你与同学交往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这里答案并不唯一。在下面(6)中,可以找到较全面的关于人际交往中优点的一个示例。(2)交友的主动性(跟教材第11页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有了很多的关于朋友甚至“益友”的标准,教师可以简要叙述友谊的重要作用,引出交友的方法这个主题。教材第11页由学生独立阅读,进而教师进行引申。在交友过程中需要发挥我们的主动性,本教学点侧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列出需要学生主动地行动的情景,并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说明行动的方法与意义,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感。教师应首先与学生交朋友,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可敬也可近的人。 (3)交友并不简单。学生发言,说说交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朋友关系、朋友之间的矛盾以及新集体中的朋友等主题的问题。教师根据教材总结,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彼此了解,主动与老师成为朋友,营造快乐的人际环境,尽快适应新的集体生活这三个教学点,并辅助以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本课教学资源背景知识“怎样与老师交往”,“中学生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关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资料。(4)活动:交往清单。本活动用来检验学生实际的人际情况,可以重复举行一至二次。本活动的结果可以作为学生的一个记录卡,作长久的保存。活动同时增强同学间的相互信任,增强集体意识,并锻炼学生的记忆力,交流能力,在活动中能促进学生之间友谊的发展。(5)小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关系,可是对于我们,交友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