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2因数和倍数教学分析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2因数和倍数教学分析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2因数和倍数教学分析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2因数和倍数教学分析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2因数和倍数教学分析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因数和倍数单元教学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4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因数与倍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各节内容的编排体系如下表。有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所涉及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数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分支,它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可见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习分数,特别是学习约分、通分,需要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需要用到质数、合数的概念,需要掌握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因此,本单元的知识是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基础。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学生有关整数的知识,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且概念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2教材编排特点。(l)坚持精简理论概念与分散难点的处理方式。首先是精简了整除的概念。从数学的角度看,在数论中,起始概念之一就是整除。一般地,对于任意整数a、b,都存在整数n、r,使anbr(其中rb),当r0时,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可见,整除与倍数、因数,是同一数学事实的两种不同说法,它们是等价的。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经验,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对使用“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的叙述方式却很不适应,容易说错。因此,不出现整除的概念,会使教师感到有些习惯说法要改口,对学生学习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次是精简了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等概念。在以往的教材中,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唯一的固定方法就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因此,分解质因数的概念与短除法以及互质数的概念,一直是必学内容。考虑到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主要用于约分、通分,事实上,学生在约分、通分时,实际采用口算,几乎不用短除法。所以,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分解质因数就失去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减少这一单元的理论概念,把分解质因数等内容作为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显然是合理的。最后是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移后,与约分、通分编排在一起。在以往的教材中,有关“数的整除”的概念集中在一个单元内学习,虽然有利于凸显相关概念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但也形成了同一单元概念过多、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实践表明,将其分开编排,能够分散难点,减少教与学的困难,而且也有利于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因为约分需要尽快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通分需要尽快找出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现在的编排,学了就用,便于巩固,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改进因数、倍数概念的呈现方式。在数学中,上面给出的anbr(rb),与a6nr的表示形式是等价的。但对于学生来说,采用乘法的表示形式,容易产生误解,以为因数、倍数是针对整数乘法来说的。比较而言,采用除法的表示形式,更便于他们感知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领悟到这两个概念反映了整数除法中余数为0的情况,有利于避免误解。(3)放大探索空间,落实能力培养。为了便于学生自行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教材将1100各数排列成1010的方阵,俗称“百数表”,供学生操作。实践表明,百数表是一种不错的探究材料。以前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时,也曾使用百数表。但在教学2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原来采用依次算出2、3的倍数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同时还给出221,313422,326623,339824,34121025,3515直截了当的提示,如:“把3的倍数各位上的数相加,你发现了什么?”虽说效果明显,但问题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获得探究的体验。现在的教材,探究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一概采用百数表,由学生自己圈数,自己生成观察材料,同时减少提示,以放大学生的探究空间。这就有利于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数学探究活动经验。确实,2、5的倍数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数上,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数来判定恰恰成了“陷阱”。怎样才能使学生想到转变思路,从只看个位数转向考察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教材通过学生对话的插图,在思维的转折处设问,并针对改变观察角度提出问题,力求“提示”与“留白”恰到好处。相应地,在练习中设计了一道探究题,让学生不再依赖提示,独立探索6的倍数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经验,使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得以落实。(4)加强解决问题的教与学。在本单元中,增加了一道例题,通过研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纯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并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5)改善抽象思维能力与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数论初步知识属于纯数学,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五年级的学生,其抽象思维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教材在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2和5的倍数的特征等知识时,去掉了可有可无的实际情境,直接给出除法算法或百数表,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而不再是时时处处都依赖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在适当利用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教材的配套练习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此外,还以“生活中的数学”专栏形式,启发学生利用有关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这些改进,既避免了抽象与应用集中在一节课中所生成的人为难点,又能使数学思维、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三)教学建议1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本单元中概念的建立,多需要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例如,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建立,首先是观察一批除法算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其中一类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共同属性;又如,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等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过程,对于学生逐步形成抽象概括与归纳推理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促进理解与记忆。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有些概念如质数与合数,很难结合儿童生活的实例诠释其意义,因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相应的教学对策之一,就是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例如,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就容易理解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所以一个数的因数个数一定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乘1、乘2、乘3可以无限进行下去,所以一个数的倍数个数必然是无限的。又如,偶数、奇数概念是由倍数概念引出的,质数、合数概念是由因数概念引出的。以是否是2的倍数为标准,可以将自然数分为偶数、奇数两类;以所含因数的个数为标准,可以将大于0的自然数分为1、质数、合数三类。这些认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所学概念串联起来,形成概念链,从而依靠理解来促进记忆。3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总结的完整过程。在本单元中,2、5、3的倍数特征,100以内的质数表,以及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等,都是比较典型的适合小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课题。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让他们经历从举例考察到分析综合,从猜想到验证,最后归纳总结的过程,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4处理好概念教学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负整数,因此,本单元的整数与自然数同义。整数与自然数都包括0,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0是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是0的因数。特别地,因为0是2的倍数,2是0的因数,所以0是偶数。但是,考虑到以后研究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如果不排除0,很多问题无从讨论。例如,讨论0和5的最大公因数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数学意义。再如,如果把0考虑在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