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耳的解剖及生理.ppt_第1页
课件:耳的解剖及生理.ppt_第2页
课件:耳的解剖及生理.ppt_第3页
课件:耳的解剖及生理.ppt_第4页
课件:耳的解剖及生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耳部的应用解剖,外、中、内耳关系示意图,内、外两面及三个缘,与临床有关的结构: 鳞部外侧面: 颞中动脉沟 颞线颅中窝界线 道上棘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的一小棘状突起 道上三角区乳突手术确定鼓窦位置的标志 鳞部内侧面: 脑膜中动脉沟,鳞部(squamous portion),鳞部(squamous portion),鳞部(squamous portion),道上三角区(suprameatal triangle),又名筛区,是乳突手术时指示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鳞部后下方一锥状突起,内、外两面及上、后两缘。,乳突部(mastoid portion),在枕缘附近有一贯穿骨内外的乳突孔,为乳突导血管之通路。内侧面为颅后窝之前下方,有一弯曲的深沟为乙状窦沟,乙状窦位于其中。,乳突部(mastoid portion),乳突气房,鼓窦(tympanic antrum):乳突手术的重要标志。,乳突部(mastoid portion),鳞部之下、岩部之外、乳突部之前的一扁曲的“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部分后壁。,乳突部(mastoid portion),鼓部在新生儿期仅为一个上部缺如的环形骨质,称为鼓环;在成人,鼓沟内端之窄小沟槽,称为鼓沟,鼓膜边缘纤维软骨环嵌附于此,其上为缺口鼓切迹,无鼓沟和纤维软骨环。,鼓部(tympanic portion),形似横卧的三棱锥体,又名岩锥,位于颅底,介于枕、蝶骨间,内藏听觉和平衡器官。,鼓部岩部(petrous portion),后面,下面,一尖 一底 三个面 三个缘,鼓部岩部(petrous portion),岩部前面: 组成颅中窝的后部。,鼓部岩部(petrous portion),岩部后面:组成颅后窝的前界,又称小脑面,向外与乳突内侧面相连,相当于三个静脉窦(岩上窦、岩下窦、乙状窦)围成的三角形骨面。,重要标志: 内耳门 内淋巴囊裂 (前庭水管外口) 弓形下窝,鼓部岩部(petrous portion),重要标志: 颈内动脉管外口 颈静脉窝 乳突小管沟 鼓室小管下口 蜗水管外口,岩部下面:形成颅底底面的一部分。,鼓部岩部(petrous portion),颞骨岩部下面,起于颞骨鼓部的下方,伸向前下方,呈细长形,平均长约2.5cm。,在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为面神经管的下口,面神经由此出颅。,茎突部(styloid process),外耳 (external ear),耳廓,前(外侧)面,外耳道,后(内侧)面,耳廓除耳垂外,均由卷曲软骨构成支架,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丽于头颅侧面。颅耳角约30度。 耳廓皮肤与软骨膜紧贴,炎症时剧疼,渗出难吸收。,外耳道起于耳甲腔底,止于鼓膜,长2.53.5cm。,外耳道外1/3部皮肤含毛囊、皮脂腺及能分泌耵聍的耵聍腺。皮下组织甚少,皮肤与软骨紧贴,故在炎症肿胀时引起剧痛。,外耳的毗邻结构 前:颞颌关节 后:乳突气房 上:颅中窝 前下:腮腺 后内:乳突窦,外耳道的血管、神经、淋巴 动脉:颞浅动脉的耳前支、上颌动脉的耳深动脉。 静脉:入颞浅静脉、上颌静脉和翼肌静脉丛。 神经:三叉神经的耳颞支外耳道前壁;迷走神经耳支外耳道后壁;耳大、枕小神经。 淋巴:前耳前、腮腺淋巴结,后-耳后淋巴结,下-颈浅、颈深淋巴结上群。,乳突:气房分化程度: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出生未发育,2岁发展,6岁延伸。,乳突,乳突,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额断面似双凹透镜状。 上下径:15mm,前后径:13mm,内外径窄(上6mm,中2mm,下4mm)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鼓室容积:12ml,鼓室(tympanic cavity),鼓室六壁模拟图:为外、内、前、后、上(顶)、下(底)。 外壁:膜+骨,骨部较小,即鼓膜以上的鼓室外侧壁。外壁冠状面示意 鼓膜构成 鼓膜象限,鼓室(tympanic cavity),鼓室(tympanic cavity),鼓室(tympanic cavity),鼓室(tympanic cavity),内壁:中耳与内耳分界,中央有一明显的豆状隆起称鼓岬。 卵圆窗、面神经管、外半规管凸 匙突 圆窗,鼓室(tympanic cavity),鼓室(tympanic cavity),前壁:下部与颈内动脉隔以薄骨板,上部有两个开口: 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 咽鼓管的鼓室口,鼓室(tympanic cavity),2019/8/25,35,可编辑,后壁:又称鼓室窦(乳突壁),上宽下窄,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上部有一小孔,称鼓窦入口,上鼓室藉此与其后的鼓窦相连。 鼓窦入口 锥隆起镫骨肌腱 鼓索神经,鼓室(tympanic cavity),上壁:鼓室盖借此与颅中窝分隔,大脑颞叶并与鼓窦盖相连。,鼓室(tympanic cavity),下壁:一小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前方为颈动脉管的后壁,如果此壁缺损,鼓膜为蓝鼓膜,半球形。,鼓室(tympanic cavity),鼓室内容: 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 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韧带:锤骨前、上、后 砧骨上、后 镫骨环 神经:面神经 鼓索神经 鼓室丛,鼓室(tympanic cavity),鼓室(tympanic cavity),鼓室(tympanic cavity),鼓室血管与神经 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前部及鼓膜; 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后部及乳突; 脑膜中动脉鼓室上动脉、岩浅动脉天盖、内侧壁; 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下部及肌肉; 颈内动脉的鼓室支前壁。 静脉翼丛和岩上窦 神经鼓室丛:鼓岬表面,司鼓室、咽鼓管、乳突黏膜感觉 鼓索神经:司舌前2/3味觉,鼓室(tympanic cavity),鼓窦:又称乳突窦,为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鼓窦向前经鼓窦入口与上鼓室相通。,鼓窦(tympanic cavity),鼓窦(tympanic cavity),长3.53.7cm,位于鼻咽外侧壁,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两口:鼓口位于鼓室前壁的上部;咽口位于下鼻甲水平后端的后下方。 外1/3骨部、内2/3软骨及膜部,软骨限于上内部,其余为膜性。平时闭合,打哈欠或吞咽时开放。,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功能:调节鼓室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清除鼓室分泌物。 成人咽鼓管与水平面约40度角,矢状面45度角。鼓室口高于咽口22.5cm。 小儿咽鼓管与成人比较:较短、平、宽。,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内耳分为分骨迷路与膜迷路。 膜迷路含内淋巴液,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 外淋巴液的成分近似细胞外液,内淋巴液中含高钾低钠,与细胞内液相似。,椭圆囊和球囊 膜半规管 膜蜗管,椭圆囊椭圆囊斑(位觉斑),感受位觉,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的神经上皮。 球囊球囊斑(位觉斑),有前庭神经球囊支的纤维分布。,膜半规管: 骨半规管腔隙的1/4。 膜壶腹:壶腹嵴,高度分化的感觉上皮支柱细胞和毛细胞,是平衡觉感受器。,膜蜗管 螺旋器(corti器):听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有内、外毛细胞排列。,耳部的生理学,听觉生理 平衡生理,(一)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气导,骨导,气导示意图,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骨导 正常情况下声音经颅骨途径产生听觉,声能甚微无实际意义,但在耳聋鉴别中却有意义。,外耳:收集声源、扩能 中耳:增效扩能 内耳:感音换能,外耳生理: 收集声波 判断声源方向 声波共振作用:外耳道长:2.53.5cm,共振峰为3500Hz,可提高声压1015dB,鼓 膜:振动膜,振动面积为解剖面积的2/3 ,为55mm2 ,镫骨底板面积3.2mm2 55 / 3.2 = 17 鼓膜凹面的振幅:锤骨柄=2:1 听骨链:锤骨柄:砧骨长脚=1.3:1 17 1.3 = 22.1 相当于声强级 27dB(补偿了声波气液传导的能量损失30dB),中耳的生理: 声阻抗匹配作用鼓膜与镫骨足板的面积差;听骨链的杠杆作用;鼓膜的杠杆作用。,鼓室肌:鼓膜张肌(三叉神经) 镫骨肌(面神经):底板前翘,淋巴压力减低,防止或减轻耳蜗受损 。 对突发爆震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