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与制度保障.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与制度保障.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与制度保障.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与制度保障.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与制度保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与制度保障农村妇女权益的核心问题如何实现土地权利的男女平等。农村妇女及其子女的无地、少地、失地的问题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外嫁女”权益的问题,离婚妇女的土地承包权被剥夺的问题,入赘男子没有土地承包资格的问题,“半边户”家庭得不到承包地的问题等。保障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既是男女平等原则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的基本要求。在全国许多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遭受程度不同的侵犯,而且难以得到行政救济,更缺乏制度保障。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一是农村妇女究竟有什么样的土地权利,二是如何在制度上保障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一、农村女妇土地权利的法律规定与政策分析妇女的土地权利是由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一种财产权利。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得侵害妇女的合法权利”。“妇女结婚离婚后,其责任田、口粮田、宅基地等,应当受到保障”。这是第一个对农村妇女土地权利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条文。在继承法、婚姻法、民法通则等有关法律中有类似的法律原则。而政府政策是根据法律规定而制定的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2001年5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厅字20019号,简称通知),第一次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政府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通知的主要精神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男女平权原则。通知规定“农村妇女无论是否婚嫁都应与相同条件的男性村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剥夺其合法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有关经济权益”。二是基本保障原则。通知规定,“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要确保农村妇女有一份承包地”。并且,妇女嫁入方所在村要优先解决出嫁女的土地承包问题;出嫁女的娘家村,在其未在婆家村获得承包地之前,不能收回出嫁女的承包地。三是不得歧视离异妇女的原则。规定,“妇女离婚或丧偶后仍在原居住地生活的,原居住地应保证其有一份承包地。离婚或丧偶后不在原居住地生活、其新居住地还没有为其解决承包土地的原居住地所在村应保留其土地承包权。”四是司法救济原则,要求法院对于侵害妇女土地承包权并由此剥夺其土地收益权的案件应依法受理并及时处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研(2001)116号关于村民因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问题与村民委员会发生纠纷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问题的答复的批示,法院应以民事诉讼加以受理。1五是政府积极作为的原则。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妇女联合会主动担负起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职责。应该说,在中央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妇女土地权利开始受到重视,不少省市特别广东开展了积极贯彻落实通知的活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摸索、总结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并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使农村土地承包活动有法可依,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农村土地承包法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确立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地位,是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法制化。农村土地承包法把这一方针政策明确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并具体化为国家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流转权利、收益权利和获取补偿权利等,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有了法律保障。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质就是保护农民的财产权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核心。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指出,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主要精神是八个字,即“稳定、规范、维权和发展”。2所谓稳定就是要长期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所谓规范就是说,无论是土地发包方,还是土地承包方;无论是村民委员会,还是各级政府,凡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的主体行为都要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所谓“维权”就是长期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这种土地使用权是随着土地承包合同生效而产生的。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国家依法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民承包、流转土地的权利。讲发展,就是讲目的。把土地承包期设定为30年以上,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多种方式依法流转,赋予其它承包方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都是为了稳定农村生产关系,保护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法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就是把农民土地承包的“民事合同”变成了“国家合同”。在过去,农民的土地承包合同其实是农民与村集体(通过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民事合同。这种合同关系往往因村集体一方任意解除或终止承包合同关系而损害农民的土地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更容易受到侵害。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之后,农民的土地承包合同关系,实质上变成了国家与农民之间所确立的土地使用合同。这种合同关系的确立、变更,都不再由村级组织及地方政府所决定,而是直接由国家法律来规范和调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九条规定:“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这就为农民特别是女性农民维护其土地权利提供新的法律保障。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给予了优先照顾,其第六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这就第一次以专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结婚、离婚及丧偶妇女的土地权利。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法也为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纠纷提供了法律救济渠道。第五十一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的法律制度、政府政策坚持了男女平等的原则,男女土地权利的法律地位和政策待遇上是完全平等的。针对男女事实上可能出现的不平等情况,我国的法律和政策还显示了妇女权利的优先地位。应该说,妇女土地权利得不到落实或受到侵犯的根源不是法律制度和政策,而是农村社会仍然发挥作用的民间法。而且,法律及政策的执行不力也是重要原因。二、“民间法”是如何妨碍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与“国家法”相对应的就是“民间法”。所谓民间法就是调节社会生产生活的民间规约、习惯法则以及道德规范。在传统农村,民间法的主要形式是宗法族规。在当代,民间法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以及残存的宗法制度。其中,具备合法地位的是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有学者指出:“村规民约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民间法,这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某些类法律性。”3此外,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表决通过的“决定”、“办法”等,也具有一定的民间法性质。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受到侵犯,一般不是个人行为所致,而是村组织领导人利用村规民约或村落习惯法,对农村妇女土地权利“有根据”的侵犯。这种侵犯甚至达到了“大义灭亲”的程度。因此,妇女土地权利受到民间法的排斥。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受到侵犯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第一,农村妇女一旦同村外人(无论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结婚或宣布成亲(事实婚姻),其承包份地被村集体收回,而无论其是否能够从夫家所在村庄获得承包土地。同时,失去其承包土地的一切经济收益。第二,农村妇女一旦同非农户口的人结婚,无论是否定居在本村,也无论是否获得城镇户口,其承包土地及其土地收益权也就自动丧失,或者只能获得少于本村一般劳动力的土地承包份额及土地收益。第三,未婚姑娘及待嫁妇女不能获得应得的承包份额甚至预先取消了土地承包资格,也就没有土地分红或土地征购款分配的资格。第四,离婚妇女的承包土地被丈夫强行剥夺或被村集体“合法”收回,而无论离婚妇女是否能够从娘嫁或再婚夫家所在村庄获得承包土地。第五,入赘丈夫及妇女本身不能获得承包土地,或获得少量耕地,或只能分给旱地、荒地、荒坡、滩涂等次等土地。同时,没有资格享受村集体分红或不公平对待。第六,结婚、离婚、再婚及丧偶的妇女及其子女的土地权利受村集体歧视。他们的其他权利也难以实现,如不能参加村民小组会议、户代表会议以及村民会议。有些农村甚至连她们的选举与被选举权都被剥夺了。使这些农村妇女成了村庄里的边缘群体。直接影响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民间法则主要有三:一是丁口制度;二是从夫居制度;三是土地村内交换制度。1、丁口制度。按照农村民间习惯,“丁”或“鸿丁”是指家庭的男性,“口”则包括女性成员。家族的登记制度就是只在族谱上记录鸿丁,妇女在族谱中无名无姓。这是男权主宰的民间制度形式,这种民间法则至尽仍然存在并产生实际影响。例如,农户户主绝大多数是丈夫,家庭成员所承包的土地大都记录在户主名下。而且村集体的土地收益分配、家庭财产的登记,大多只记录男性户主的名字,很少采取夫妻双名的登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家庭破裂,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地、宅基地及其附着物以及集体分红等家庭财产的分割,有利于男性而不利于女性。即使妇女有分割承包土地及家庭财产的权利,也很难争取得到。2、从夫居制度。中国的大多数农村采取从夫居住的家庭组合形式。女方家庭只是在嫁女的时候赠送一份嫁妆。出嫁之后,妇女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社会,在婆家的初始社会地位不高,影响其土地权利的维护。而且,即使妇女生儿育女之后,也很难被夫家接纳为家族成员。在土地家族内转的民间法则下,无论是外来还是本土的女性都没有单独获得土地的资格。3、土地的村庄内转其实是传统的“土地家族内转”的现代变形。所谓土地的村庄内转,主要是指土地的使用权在自然村(过去的生产队或现在的村民小组)的内部转移,由此保障村庄土地不流落外姓人或村外人的手中,以维护土地的家族共有制度。在乡土中国,维护家族共有的土地财产是家族法的根本职责。宗族长老一般认为,保证土地族内流转,是守住祖宗“基业”的根本法则。对于相对封闭的村落社会来说,入赘的男人或出嫁的女人都是外家人,因此,都没有资格分配土地。综合来看,传统农村的宗法制度、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姓氏制度等等,都是维护男权中心主义的制度。尽管百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在不断淘空男权中心主义的道义基础,并给予封建夫权制度以重创,但男权中心主义的习惯势力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是农村实现男女平权的社会文化障碍。应该看到,人多地少是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矛盾。美国学者黄宗智用“过密化”来描述农村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状态。中国农村长期都难以摆脱小农经济,“小农经济过密化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其人口与可得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相对于资源的人口密集化的压力会造成过剩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以及高度的生存压力,导致极端过密化的发生。”4这就提醒我们,不能单从道德标准来评判农村的土地制度以及耸立其上的民间法则和社会习俗,还要从“人口与耕地的平衡程度”来分析问题的根源。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农村社会的男权中心主义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在资源贫乏的农村社会中,村庄集体的首要任务是维护“世居者”的生存条件。当然,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农村所遗留下来的所有民间法,最终都是以牺牲“非世居者”的利益来维护村庄集体的生存利益。在传统农村伦理中,“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的利益要高于“生于斯-不死于斯”者的利益的。而“生于斯”的女性都是现实或潜在的“不死于斯”或外嫁女,她们的利益自然要被牺牲掉。即使在当代中国,那些资源十分贫乏的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也是受侵犯最严重的地方。因此,要使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得到保护,最根本出路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即在增量经济上做文章。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改革中保障妇女的土地权利。三、制度创新及其路径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保障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资源贫乏型社会如何公平分配土地等财产资源的经济权益问题。因此,需要从土地资源的特征及产权制度的结构变革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农村的耕地资源一直是十分稀缺。耕地的自然属性主要是可重复使用,但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再生。就农地使用的社会经济性质来看,农民承包的土地,既担负着经济收益功能,也被赋予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在国家无力建构覆盖农村社会的普遍保障制度的情况下,农民土地权利的普遍性保障无疑是农民利益的最重要的保护。就农地使用管理来看,绝大多数农村的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