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同一硬币的两面——浅析马基雅维里笔下之君主国与共和国.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同一硬币的两面——浅析马基雅维里笔下之君主国与共和国.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同一硬币的两面——浅析马基雅维里笔下之君主国与共和国.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同一硬币的两面——浅析马基雅维里笔下之君主国与共和国.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同一硬币的两面——浅析马基雅维里笔下之君主国与共和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同一硬币的两面浅析马基雅维里笔下之君主国与共和国【摘要】君主论与论李维是马基雅维里关于政治学的主要著作。在前者中,马基雅维里以同时代的罗马涅公爵布尔吉亚为典范,阐述了其关于君主国的政治观点;后书中马基雅维里则以古典史家李维笔下的罗马共和国为分析对象,论述了有关共和国政治的一系列原则。本文主要评述并探讨两书内容,指出这两本著作分别体现了马基雅维里心中理想的政体和他对政治现实的妥协。正是这两本貌似要旨大异其趣的著作,构成了完整的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体系。【关键词】君主国共和国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一、君主论此书可能是马基雅维里众多著作中最为人诟病的一部其君主“既是一头最凶猛的狮子又是一只最狡猾的狐狸”的观点(见第十九章),和书中对运用权术的推崇,为其博得了“马基雅维里主义”的骂名。但如果我们全面考察此书的内容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不会得出过于偏颇的看法了。马基雅维里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就不需我在这里赘述了,其人才华横溢,一度身居高位纵横捭阖于列国之间,其后深陷缧绁几经波折而又潦倒而终,曲折的经历使其对意大利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了不同于常人的深刻认识。支离破碎的政治局面迫切需要统一,空谈“上帝意旨”或是“人性美德”显然是不够的,必需充分调动一切善或“恶”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需要一个手握大权而又足够精明冷酷的新兴君主。这便是马基雅维里写作此书的基础认识,也是他迥异于陈腐的神学政治思想家和其他肤浅的人文主义者之处。此书前两章以取得方法对君主国的分类进行了概述。在马基雅维里眼中,君主国可以以其君主地位的获得方式的不同而分为“世袭君主国”和“新的君主国”,也即“混合君主国”。他对于前者一带而过,只是泛泛而谈“君主只要不触犯他的皇宗皇祖的制度,如遇有意外事件,则随机应变,这就足够了”(见第二章),后者则是全书论述的重点。如果我们放眼当时的整个时代,就会发现马基雅维里著作的实用意义。在整个欧洲的范围内,英国、法国、德意志、西班牙等国的统治家族,无不是根基深厚,享国日久,只有在支离破碎的意大利,才会不断出现如布尔吉亚公爵或是梅迪奇家族之类的“新的君主”(梅迪奇家族在佛罗伦萨发迹不到二百年,中间还曾被驱逐,和其他国家历史动辄数百年的王室家族根本没法比)。联系马基雅维里的前言“上洛伦佐梅迪奇殿下书”可知,此书极端针对当时意大利的现实。之后四五章则概括而谈君主如何保有征服的君主国。依亚历山大征服并统治波斯帝国为例并详谈而去,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专制的君主国难于征服而易于统治,相较而言,一个保有诸侯的君主国易于征服而难于统治。在这里,马基雅维里虽然没有提及“自由”这一常用的字眼,但是他仍然明显表现出了对“东方专制主义”的反感。虽然没有直接表白,但是他的对相对分权的政治形式的偏爱,表明在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是完全接受君主独揽大权的模式。第六至九章则以君主获得大权的方式的不同对“新的君主国”加以进一步的分析。通过进一步的归纳总结,马基雅维里对君主取得与保持权力的方式的观点已经初步浮出了水面:君主应当依靠自己的武力,而不是将权力建于别人的武力的基础之上;妥善地运用“残暴的手段”,即将自己“必须要从事的一切损害行为”“毕其功于一役”,以便“以后不需要再每时每日搞下去”;并确保即使在逆境之中,君主也要“同人民保持友谊”。第十章看似相对独立,实际上是对前面四章的总结与补充。此章题目名为“应该怎样衡量一切君主国的力量”,实则是说君主应当“强有力”而“果断”,将人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而在面对困难时“屹立不移”。第十一章是此书中极其有趣的部分,深刻体现了作者本人真正的思想认识与现实处境之间巨大差异所造成的困窘。作者要将此书献给当权的统治者,自然不能对得势的教会势力显露不敬。但是作者对基督教会势力插手各邦世俗事务,造成城市国家纷争的恶果也有切身体会。在此章第二段,作者虽然以极其恭敬地语气说“如果议论它,就是僭妄的冒失鬼的行为”,但是不久,作者就以崇敬的语气谈起历代教皇排斥异己,挑动党派纷争的“功德”来,这显然是一种故意的讽刺。不过此章最后对已故教皇朱利奥的赞扬和对现任教皇利奥的期许还是真诚的,因为他们终于开始采取约束党争和驱逐外国势力的措施,这自然是马基雅维里所期盼的。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则将当时意大利所流行的几种军队组织形式加以比较,结论是雇佣军不可信,外国援军则根本不可靠,那么真正有用的只有本国公民所组成的军队国民军。作者此论还是从推进意大利的统一这一根本最终的政治目的出发的,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军事现实。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与时间的延长和战争方式的复杂化,服役期短暂的公民军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有丰富军事经验的雇佣军则相对占有优势。尤其是意大利城市国家相对富有但缺乏足够人口的现实更促进了雇佣军制度的流行,马基雅维里杜雇佣军的观点实际上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不过,从服务于意大利统一这个政治观点来说,政治忠诚显然要比一时的军事技重要得多。从第十四章到第二十五章则是在具体论述君主的行事准则,其对君主行事冷酷虚伪的教导最为人所诟病,但这只不过是当时君主通行的行事之道而已,并不太值得大惊小怪。只是这里面突出体现了马基雅维里只顾目的,不择手段的方法论,我们将会看到,这在他的其他的论述中都会看到它的或深或浅的影子。令人疑惑的却是他对君主多种多样的要求,这么多的要求实际上很难期望有一个君主能真正完全达到,这是否是在为以后的著述打下伏笔呢,十分值得人思考。第二十六章则直接呼吁“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救出来”,其对意大利摆脱外国干涉与实现统一的真挚渴望表露无遗。这是马基雅维里的最终目的,压抑许久才最终说出,真是令人十分感动。二、论李维马基雅维里的这本书可以看成是其真正思想的忠实体现在书最前面的“问候”中,他提到“决定不把这本书献给身为君王者,而是献给出类拔萃,登上君位当之无愧的人”。我想,此语如果不是其心情的完全体现,至少也是相当大程度上写出了他写作此书的动机。在政治上几经波折,几乎将世事看透之时,马基雅维里以相当大的精力与时间的投入写作此书(篇幅是君主论的四倍),并将其献给自己的朋友而不是统治者,显然是为了留之于后世,全面阐述自己真实的政治观点。如果说君主论更多体现了马基雅维里的现实性的一面的话,论李维则是体现他的理论化的思考。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马基雅维里在后世人们中的形象,主要不是由论李维这部“意图传世之作”而是更多由君主论这部“应时之作”所建立的。这本书有着“共和主义的教科书”的美名,全书中对罗马共和国体制的推崇俯拾即是。在马基雅维里著作的开头,他将罗马与斯巴达两个城邦的体制作了比较,斯巴达因来库古立法而确立体制,维持500年(马基雅维里写作800年)之久;而罗马则因一系列的机缘而趋于完美。两者都可谓古典城邦的典范,但由作者之见,罗马显然更胜一筹。这是因为,较之“一次成型”的斯巴达体制,罗马的制度则是经历一系列改革而成,其中更多体现了罗马人的“德行”或是“事功”,这是一个民族的智慧,更应值得学习。在书的后续内容中,充满了对罗马公民道德的崇敬与赞美。相较之以前的中世纪政治思想家对现世的轻视与对来世的推崇,甚或完全无视此世政治活动的意义,仅视其为上帝因应“人性之恶”而不得不设(奥古斯丁)。马基雅维里的这一观点又回到了古希腊罗马异教政治学说上。他笔下的英雄不是忘身侍主的圣徒,而是舍己为国的公民。他们不是笼罩于洁白的圣光之中,而是覆盖在凯旋仪式所洒的玫瑰花瓣之下。实际上,相比于君主论中对教会现实作用的含蓄的讽刺,马基雅维里对基督教精神上危害的批判更为直接。“现代的虚弱”与基督教有关。基督教造成了“贪婪的怠惰”(ambitiousidleness),结果腐败的不仅是基督徒的身体,还有共和国的身体它在外敌面前没有还手之力。当罗马在被“蛮族”围攻之时,他的公民却早已在冥思与禁欲之中耗尽了精力与体力了。为了纠正这一弊病,马基雅维里甚至于在笔下也不使用“灵魂”(soul)而是用“精神”(spirit)一词来称赞人的内在德性。可以说,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是没有“灵魂”的政治学。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基雅维里“爱国家胜于爱灵魂”一说才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马基雅维里看重英雄的是功业而非圣徒的德行,其对现世荣耀的追求完全压倒了对天国的向往。但是,如果仅止于此,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不过古典政治思想家们的翻版而已。可实际上,他笔下的罗马与包括李维在内的古典史家笔下的罗马是有很多不同的,也许更接近于我们当代认识中的罗马。众所周知,古典史家们,包括修昔底德和李维,都把“党争”看作城邦内部极其不良的政治现象,它会在公民之间造成可悲的分裂,使整个政治共同体陷入混乱状态。在真实的罗马历史上,平民的确曾威胁要离开罗马,另建新城。由此可见,古典史家们的观点并不是全无根据。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一态度的理论依据却是认为城邦政治活动能提高公民的德行,是建立在对人性中善的一面的期许之上的。而马基雅维里则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看得更加透彻。他书中有言“不出于万不得已,人无行善之理,若能左右逢源,人必放浪形骸,世道遂昏然大乱。故有云,人因饥馑困顿而勤劳,因有法纪而良善。”因平民与贵族之间的不和纷争,罗马才创设了有利于自由的法律。从罗慕路斯开始,罗马的任何一次大的政治变动都充满了放逐、流血和杀戮。正如马基雅维里所提到的,共和国要保持它的伟大和光荣,需要“时常回返起源”(第三卷第一章),即恢复其初始时的德行。共和国的不断重建,使其需要类似僭主式的人物,以及专制暴政的手段。正如罗慕路斯和布鲁图斯所展示的,任何政治生活都是充满鲜血、不义和无情的。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对马基雅维里在全书的两条隐秘线索做一个归纳总结:民众的性情容易陷于软弱和腐败;而贵族则易于傲慢而生偏见,甚至于狂妄独裁(罗马王政后期)。全书的第一二卷实质上就是在分析罗马如何限制、调和与运用这两种性情。这两卷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分别从内政治理与对外扩张角度入手加以分析。到了第三卷,内容为之一变。不同于前两卷的“公共性”的宏观视角,这一卷从伟大人物“个人性”的微观角度入手,实际上是在观察不同人物在面对这两种性情时是如何应对的。凡是被马基雅维里称赞,在书中足以作为楷模的人物,都是在恰当的时机正确把握了这两种性情。这样,看似分离的两条线索,在具体人物的行事上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三、结论君主论一书显得更具有时代的色彩,因而着重于分析马基雅维里当世之时的政治状况。尽管如此,他对君主行事之道的大胆揭露已足以震撼人心,这种思想的寒光足以穿透任何形式的道德帐幕。论李维一书则更多地从历史的层面深入分析思考,虽然不如君主论一书名声大,但却更具流传后世的意义。实际上,这两本书的写作是建立在马基雅维里同样的思想基础上的:对人性恶的方面的充分认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基督教会的批判。虽然如此,但马基雅维里仍对共和国和平民更具热望,此说可证诸下言:护卫某物之权力,当授予对某物无侵夺力的人。甚至有人说,君主论是在说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而论李维则是在论述如何治理这个国家。我认为此说并非全无根据。诚然,马基雅维里更偏好共和政体。但在当时的形势之下,一个古罗马式的共和国统一意大利的希望实在是微乎其微。为了实现现实的政治目标,马基雅维里不得不对君主政体作出妥协,这实际上是一种只问目的不顾手段的极端现实主义的方法论。固然如此,马基雅维里仍在论李维中顽强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