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生态管理职能.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生态管理职能.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生态管理职能.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生态管理职能.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生态管理职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生态管理职能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出来。这既为我们进一步明晰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概念内涵提供了理论指导,又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强化生态管理职能提出了迫切要求。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而组建环境保护部,这既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我国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的必然要求,又是进一步确立有不可否认,目前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解读仍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无一定论。这主要缘起于“生态”一词的内涵与外延的不断变化和歧义丛生。自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一词,原本是指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以及生物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客观现实要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从以生物为主体发展到以人类为主体,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也聚焦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但随着“人类生态学”概念的提出,生态学被定位于不仅是研究生物群落和自然规律;而且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方法研究人类群落与社会规律。而当生态学进一步被扩展与延伸为研究人类与其周围各种环境的各种关系时,就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哲学普遍性的方法论。而从实践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概念提出的本意是为了人类应对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是为了解决由此引发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而这种“危机”或“矛盾”又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最终也需要人类来加以解决。那种与人类活动毫无关系的自然生态是无所谓“文明”的。因此,大多数论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生态文明”的最本质内容规约为人与但是,笔者认为,在我们党的十七大以及十六大政治报告的语境中,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要求相适应,应该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不同文明类型及其协调发展的实践指向和逻辑关系为原则,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即其中也需要将生态文明内涵更加明确地界定为人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为目标的一切进步过程和积极成果。因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基本属性仍是自然性,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维持人类生存的人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而所谓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就是指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生物群落及其周围自然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完整。也就是说,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在这里,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而不是指改造与变革自然的活动及其产物。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而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从总体上讲,应该包括两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它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即为物质文明;二是保护自然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受动性,它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即为生态文明。2这种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文明形式大致同时存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原始文明或渔猎文明下,人类开发与支配自然的能力还很低,虽然存在过度采集与狩猎而导致局部地区物种锐减的现象,但是人类几乎还没有能力引发自然生态的衰退性或全面性的危机,自然生态平衡也几乎是自然界自身运动的结果。即使,人类有过崇拜生物和自然的自然宗教,有过调节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的某种活动及其成果的生态文明,那也是原始的、自发的和朦胧的。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农业的自发发展还造成一些地区森林过度砍伐,甚至导致一些地域文明的湮灭,但总体而言,农耕与畜牧活动基本上还是利用和强化自然过程,尚未对自然造成像后来工业社会那样巨大的生态破坏。而且,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人类也开始有了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生态的意识及其活动。但这时期人类变革自然的能力仍是比较有限的,自然生态平衡主要还是自然自身作用的结果,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与成果也是小范围、小规模的,只能属于生态文明的“颗粒”或“萌芽”。而且这时期的生态文明主要从属于物质文明,因而相对处于一种次要的补充位置。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变革自然的能力不断强大,并日益陶醉于对自然界征服与改造的胜利之中,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平衡的意识与活动非常淡薄。其他文明尤其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了,但生态文明却是大大地被边缘化。直到自然界对人类展开了一个又一个“报复”时,人类方觉醒:必须自觉地将生态文明作诚然,上述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与本质是反映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关系,但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关系又同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互为中介和相互制约。这也表明,生态文明实现的内容不仅包括由于人类的保护与恢复活动而得以实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完整,具体表现为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而带来的明媚阳光、清新空气、洁净水质、肥沃土地、丰富资源、多样物种等;而且还包括在人类这一活动中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即既是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平衡又是改造与变革自然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成果)、精神文明(即适应与指导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平衡的精神活动与精神成果)与政治文明(即适应与指导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平衡的政治活动与政治成果),即生态文明化了的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化了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化了的政治文明,可简称为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等。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也只有通过与其他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和协调发展才能得以有效展开和充分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生态文明建设就在于通过自然资源的节约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社会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活条件的需要;也在于通过推进与发展生态经济来优化经济结构与促进经济增长,满足提高人民生活富裕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通过加强生态法治和促进公民的生态有序参与来推动与实现生态政治民主,满足发展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通过宣传和强化生态文化的精神理念来带动和引领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满足促进与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需要。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统筹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建设好生态型政府,或者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是在于首先要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而环境友好型政府或生态型政府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将生态管理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即必须做到对政府管理的全域、全程和全部环节进行“生态化”,必须政府生态管理职能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和发挥主要作用。这是因为:一是生态环境作为比较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广泛的公共意义,明显体现出社会的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作为其他组织与个人都无法比拟的公共代表性的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二是生态环境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跨区域性甚至跨国界性,往往决定了作为其他组织与个人都无法比拟的强制性和合法性,从而也就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的政府理应大有作为;三是目前生态公民社会的成长、企业生态责任感的增强还不足以取代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相反,企业环保产业的生存成长、非政府生态组织的发育发展、公民的生态治理参与意识、教育熏陶还需要现代政府发挥特有的培育、倡导和组织作用;四是我国大多数公民视政府为自己依靠的依赖型政治文化环境,更是需要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和发挥主要作用。“尽管经济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全球化,但政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继续停留在国家与地区的层面上。”3尽管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以政府为唯一主体和以“政府直控型”为特征的传统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已受到挑战,而以盈利性企业、非盈利性组织和公民个人等的多元化治理主体取代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治理主体,和以独立的个体以非正式制度或自主治理制度取代政府外在制度或强制性制度,能取得更好的环境治理绩效。4但这里也只是证明以政府为唯一主体和政府以强制性手段为主的传统环境治理制度需要改革,而不是说明政府生态管理职能的主导地位和主要作用已经过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与生态环境管理职能相关的政府机构改革来强化和拓宽政府生态环境管理职能固然重要,但进一步明确与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生态管理职能的特色性质与发展方向应该更为根本和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应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引导型政府生态管理职能模式或政府的引导型生态管理职能方式,即指政府具有能够自觉地把握与运用自然生态及其管理规律,坚持以主动预防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管理原则,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道路,建立健全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体系,构建与完善多元治理主体的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并引导社会不断走向生态环境自治的职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著名的“八大公害”就是在此期间发生的。公众强烈要求政府控制和治理污染,维护公众的利益。这就迫使政府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并直接介入环境管理,增加环保公共支出,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国家政治结构。1969年美国成立对总统负责的“环境质量委员会”,1970年正式成立新型的国家行政机构“国家环保局”以专门行使环境保护职能。5现今,生态环境管理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但就总体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生态环境管理往往是在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甚至恶化后,在影响经济发展或引起公众强烈反对时,才被迫进行应对的一种“干预型”职能。这种职能定位特征集中表现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环境战略或发展道路的选择。虽然,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了严格的环境管理,并开始注意事前采取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实行区域综合规划和综合防治的对策,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等,但是,“从总体看,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还是污染产生后的治理,预防措施还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形式虽然有很大的变化,但实质上还是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延续。”6在我国,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之前,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还远离我国政府的视野。但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断呈现,特别是“大跃进”时期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1978年国家颁布的新宪法和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从立法上更加明确了国家及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责。直到1981年4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工作才开始真正进入政府日常事务中。我国政府生态管理职能经历了一个从机构法律保障与实际职责履行逐步确立和加强的过程。但是,正如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所言:不惜一切代价,不顾破坏生态和社会的危险,一味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成为第二次浪潮各国政府盲目追求的目标。7我国政府也是出于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以及缺乏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等原因,在所经历的一些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中,还是照搬与重复了西方发达国家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力图确立与强化西方那种干预型政府生态管理职能。可以说,直到今天,我国各级政府并没有真正完全摆脱这种观念与做法。这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继续恶化,西方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种种“先发优势”,它们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端的科技水平,又具有从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资源性产品和转移污染较重的落后产业之不公正机会。它们可以通过高科技、高投入,进行高标准地治理本国生态环境问题。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虽然也比较严重,但作为一个具有庞大人口压力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与国际条件不容许我国像发达国家那样去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而现在如果继续沿袭西方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政府则继续寄希望于西方那种干预型生态管理职能,那么,我国必将无法承受发达国家曾经付出的惨重代价,即我国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将不堪重负,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将难以承受,同时也难以适应越来越生态化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大环境。所以,在我国,主要通过西方那种干预型政府生态管理职能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之路是注定走不通的,必须要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也必须要确立一种在一定意义上说,1983年底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是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以及符合中国国情的引导型政府生态管理职能真正确立的标志。因为这次会议明确制定了“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政策方针,即中国政府环保工作的指导方针是放在预防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上,而不是末端的消极处理上。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就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种“三同步”制度与“三个效益统一”目标就是强调发挥我国政府生态管理职能的主动性和引导性,即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引导功能,采取预防措施,以便在建成投入运行时就能够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而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