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12-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ppt_第1页
Chap12-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ppt_第2页
Chap12-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ppt_第3页
Chap12-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ppt_第4页
Chap12-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及分布,【教学目标】,土壤的形成 1、了解土壤成土因素的含义和内容,掌握主要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实质,区别与农业土壤形成的不同之处。 3、弄清楚不同成土过程的特点。 土壤分类 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及系统分类,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1、了解土壤分布的概念:如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区域地带性分布的含义。 2、了解我国土壤类型分布的基本规律。,2,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节 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第四节 土壤分类 第五节 土壤分布,3,土壤形成因素(soil forming factor),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及它们的组合,其已经、正在、将会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土壤发生学说(soil genesis theory) 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的。,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4,五大成土因素: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Dokuchaev,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气候-climate 母质-parent material 生物-biology 地形-topography 时间-time,5,“土壤形成因素函数”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土壤学家汉斯詹尼(Hans Jenny)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函数”的概念: S = f(cl,o,r,p,t) 式中:S为土壤;cl指气候;o指生物;r指地形;p指母质;t代表时间;点号代表尚未确定的其它因素,f指函数。,6,一、母质因素 (一)母质与岩石、土壤的区别 母质不同于岩石已有肥力的初步发展、疏松多孔、具 一定的吸附、透水、蓄水作用。 母质不同于土壤,养分缺乏,几乎不含N、C。 (二)母质与土壤的关系 母质是土壤的基础,土壤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 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有重大影响。,(三)母质类型,土壤母质的类型及成因图,8,1. 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2. 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矿物组成 3. 母质的层次性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形态特征,(四)母质因素对成土过程的影响,9,石灰岩和火山岩母质对土壤腐殖质中钙、钾、磷、氮含量的影响,(五)母质影响土壤的化学性状、土壤腐殖质特性,10,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11,12,作用:1、物质创新:从大气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N素 2、表聚性:生物选择性吸收 3、物质循环,合成土壤腐殖质,促进土壤良好的结构的形成,从而大大改善了土壤水、肥、气、热等条件,使土壤肥力得以不断提高。 影响土壤形成的生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 植物作用: 富聚养分、合成有机质及将太阳能量引入土壤 不同的植物类型对土壤的影响不一。,二、生物因素,13,自然植被和水热条件的演变,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如从中国东北往华南:针叶林(棕色针叶林土) 针阔混交林(暗棕壤)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林(黄棕壤) 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赤红壤)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植被对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分布的影响,14,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阔叶林,热带季雨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高寒森林草原,高寒草原,温带荒漠、半荒漠,温带荒漠、裸露荒漠,高寒荒漠,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15,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关系(据Bridges: World Soils),16,微生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已存在达数十亿年,它是最古老的造土者。,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概括为: (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 有效度(如铁细菌能促进土壤中铁溶解移动)。, 微生物作用:,17,土壤动物作用:参与腐殖质形成 参与养分转化 促进团粒形成,18,三、气候因素(水,热),19,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阔叶林,热带季雨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高寒森林草原,高寒草原,温带荒漠、半荒漠,温带荒漠、裸露荒漠,高寒荒漠,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20,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21,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22,(一)湿度因素 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四种类型: (1)淋溶型水分状况 (2)非淋溶型水分状况 (3)上升水型水分状况 (4)停滞型水分状况 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a. 对有机物影响 旱地 水田,23,表土有机质含量常随大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湿润地区的土壤风化度较高,而在干旱地区则较弱。,24,湿润区和干旱区土壤酸溶性的矿质组成的比较,温带不同湿润区的土壤中K、Na淋溶值的比较,值=(Na2O+K2O+CaO)/Al2O3,b. 对无机矿物影响,25,(二)温度因素 1、影响硅酸盐类的水解过程 2、影响土壤母质和风化层的厚度 3、影响土壤颜色 4、影响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对解离度,26,27,1980s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28,土壤是气候变化的记录者,气候的变化往往在土壤性质中可以得到体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土壤的性质,来追朔过去的气候。,29,冲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残积物,四、地形因素,30,(一)对地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母质再分配,(滑坡、重力移动),重力,坡面泾流,地面物质搬运,(冲刷侵蚀、沉积),水分再分配,土壤湿度,地,土内泾流,土壤盐分再分配,(化学逆流),形,坡,度,坡,向,太阳能再分配,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植被类型,成土过程,地形对土壤母质、水、热的再分布,(二)影响土壤母质的再分布,31,32,地形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33,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34,五、时间因素 土壤年龄: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 绝对年龄: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 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发育程度。,(一)土壤年龄,35,某些土壤达到稳定状态(准平衡)所需的时间,成,火山,(二)土壤形成速率和所需的时间,36,土壤形成速率和所需的时间,37,(三)土壤形成的阶段性 Mohr和Van Baren曾把热带地区的土壤形成分为5个阶段: 1.初 期:为未风化的母质; 2.青少年期:风化已经开始,但许多母质物质仍保留在土壤中; 3.壮 年 期:易风化的矿物大部分已分解,粘粒明显增加;,4.老 年 期:矿物分解已处于最后阶段,只有少数强抗风化的原生矿物被保存; 5.最后阶段:土壤发育已完成,原生矿物基本上彻底风化。,38,土壤发育的阶段性,39,六、人为活动因素,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定向的。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在逐渐认识土壤发生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土壤、培肥土壤,它的影响可以是较快的。 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3、人类活动的影响可通过改变各自然因素而起作用,并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表7.6)。 4、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壤引起的。,40,表7.6 人类影响成土因素的作用(据E.M.Bridges,1982),41,42,43,各成土因素间的相互关系,44,土壤的形成过程: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母质、生物、气候因素以及土体内部所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和转化的总称。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45,土壤形成中物质迁移和转化示意图,46,物质迁移过程,两大方向: (1)向下淋溶及其淀积以及被彻底淋出土体的物质移动; (2)向上迁移的养分元素的生物富集作用,易溶性盐类、还原性铁锰等随毛管上升而在表土积聚的作用。物质移动的机理分:有溶迁作用,还原迁移作用、螯迁作用、悬迁作用和生物迁移作用。,47,土壤能量转换示意图,48,一、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 (一)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植物体与岩石中营养元素含量比较表,49,(二)大小循环的矛盾统一是自然土壤形成之本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相互联系与土壤形成示意图,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50,图7.7 土壤形成过程中大小循环的关系简图,51,地质大循环: 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成土,流失、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地质大循环(风化作用)对土壤形成的意义: 1、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使原生矿物破坏并产生次生矿物,特别是形成了大量的土壤基本组成部分粘土矿物; 2、在风化过程中原生矿物的破坏,促进了矿质养分的释放; 3、风化形成的疏松风化层初步发展了对水分、空气的通透性和一定的吸收保蓄性。,52,1、原生矿物的风化 (1)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生物风化,2、粘粒矿物的形成,53,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生物小循环对土壤形成的意义: 生物小循环不断从地质大循环中累积一系列生物必需营养元素,由于有机质的积累、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才发展了土壤肥力,使岩石风化产物脱离母质阶段形成土壤。,54,土壤表层元素的生物累积图,55,生物在自然成土因素中的主导作用 1、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 2、植物群落在成土中的作用 植物与低等非绿色植物(微生物)组成相应群社 嫌气性细菌;好气性细菌;真菌 ( 1 )木本植物群社 ( 2 )草甸草本植物群社 ( 3 )草原草本植物群社 ( 4 )沙漠植物群社,56,地质大循环与与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地质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难以形成。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57,(三)土壤统一形成学说 土壤类型的更迭是土壤肥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 一迭变过程与植物的进化更迭是相互统一的。 (四)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土壤发生层: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剖面层次 土体构造:各有关发生层的组合,58,自然土壤土体剖面构造,59,图7.11 土壤个体发育的图式(据H.D.Foth,1984),60,二、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 (一)农业土壤形成的实质 作为农业土壤,自然成土作用和耕作成土作用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应该是农业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力,但必须认识到施加于自然土壤的各种耕作措施是农业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二)农业土壤形成的特点 1、成土因素上的差异 2、成土过程上的比较,61,农业土壤的土体构造,Plow pan,Subsoil layer,substratum,Cultivated horizon,Surface soil layer,(三)农业土壤的土体构造,Ap P B C,62,红黄壤,A E B C,塿土,63,第三节 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一、原始成土过程 生物:低等植物和微生物 特点:缓慢分解岩石中砂质成分,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形成次生矿物,并开始积累氮素和有机物质。 气候和地形:高寒干旱,如青藏高原西部雪线以下52005600m。 原始成土过程的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64,65,生物漆皮,高山草毡层,66,气候和地形:干旱、半干旱和滨海地区 特点:盐化过程是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或是已脱离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表现出残余积盐的特点的过程。 碱化过程是交换性钠(或镁)不断进入土壤吸收复合体的过程。,二、盐渍化形成过程,67,三、钙积化过程 土壤碳酸盐发生移动和积累的过程 气候: 干旱、半干旱 特点:季节性淋溶的水分条件下,降水淋洗了易溶性盐类,钙和镁仅部分淋失,部分仍残留于土壤中,故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钙(或镁)所饱和。 土壤表层残积的钙离子与植物残体分解时产生的碳酸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在雨季向下移动并淀积在剖面中部和中下部,形成钙积层,其表现形式如粉末、假菌丝体、结核状等。 另外还存在复钙过程,68,黑钙土钙积层,69,四、粘化过程 粘化过程指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累积过程(残积粘化、淀积粘化) 气候和生态条件:漠境和半漠境或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 特点: 1、 残积粘化是土内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粘土矿物,未移动, 表现为土壤颗粒由粗变细;除CaO和Na2O稍有移动,其它元素都有增加;粘化层有定向粘粒出现,粘化层厚度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增加。 2、淀积粘化是风化和成土作用所形成的粘土矿物,表现为自上向下淋溶和淀积,形成粘化淀积层;出现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该层铁、铝氧化物显著增加,但胶体组成无明显变化。,70,黄棕壤粘膜,粘化过程,71,五、富铝化过程 气候:热带、亚热带地区 特点:风化物质和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水解作用,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流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积。,酸性,盐基流失,脱硅富铝化过程,72,六、螯合淋溶过程 气候和生态条件:寒温带和亚高山冷(云)杉杜鹃林区。 特点:酸性还原淋溶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活性有机酸螯合淋溶淀积的过程。 土壤活性酸含量高,盐基淋失,继续变酸,铁被还原淋溶,土壤胶体为氢饱和,粘土中的铝被析出,粘粒分散。铝离子与有机酸发生螯合淋溶淀积。 形成氧化硅相对富积的漂灰层和腐殖质铁铝淀积层 三个类型:灰化过程;隐灰化过程;漂灰化过程。,73,灰化土剖面图,74,七、白浆化过程 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粘粒与铁、锰淋溶淀积的过程。 特点:季节性还原,土壤表层的铁锰与粘粒随水流失或向下移动,形成粉沙含量高,而铁锰贫乏的白色淋溶层。下部可能形成铁锰和粘粒富积的淀积层。 条件:白浆土和水稻土,75,八、潜育化过程 特点:土壤长期积水,受到有机质厌气分解影响,使土壤中铁锰强烈淋溶。由于铁被还原,使土壤呈蓝灰色和青灰色。此土层为“潜育层”。 条件:沼泽土和还原性水稻土。 潴育化过程(假潜育过程) 特点:地下水周期升降,干湿交替 Fe、Mn淋溶淀积,出现锈纹、锈斑 铁锰结核和胶膜。 条件:水稻土和水旱轮作土壤,潜育化,76,潴育化水稻土,77,九、有机质积累过程 特点: 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土体上部进行有机质积累的过程。 1、漠土有机质累积 (有机质含量10%) 6、泥炭土有机质累积过程 (黑色泥炭层),78,十、土壤熟化过程 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生长并夺取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旱耕熟化过程,水耕熟化过程,79,条件 成土过程 高寒干旱,低等植物和微生物 原始成土过程 寒温带和亚高山的酸性还原淋溶 螯合淋溶过程 漠境和半漠境,或暖温带和 北亚热带湿润地区 粘化过程 干旱、半干旱 钙积化过程 干旱、半干旱和滨海 盐渍化过程 长期积水 潜育化过程 季节性还原淋溶 白浆化过程 热带、亚热带 富铝化过程 其它过程:有机质累积,农业土壤的熟化过程,80,第四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概念 土壤分类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门别类,建立一个符合逻辑的多级系统,每一级别中包括一定数量的土壤类型,从中容易寻查各种土壤类型,将有共性的土壤划分为同一类。 分类的目的 根据形态与性质相同或近似的土壤,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阐明土壤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反映土壤之间、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肥力水平和利用价值,为合理利用、改造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分类是人类对土壤发生、演变现有认知的一种标志。随着对土壤认知的日渐完善,土壤分类也将不断更新。,81,土壤分类工作的内容 1、类别的区分 按土壤类型的特征(指标)区分土壤,这是土壤分类最基本的工作。 2、概括和归类 对相似的土壤根据土壤主要特征(指标)进行比较、归纳,使在不同分类级上作为分类的指标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即根据相似性归类。 3、分级编排 根据土壤特性分级编排,构成了多级分类单元,从低级到高级单元土壤性质差别变大。 4、命 名 给一个具体土壤类别一个合适的名称。目前各国土壤的命名方法仍有很大的差别。,82,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各种不同土壤性状的差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有关,因此土壤分类应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基础。但土壤分类必须根据土壤特性进行,不能根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推断的成土过程来分类。 土壤分类的依据 土壤分类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2、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3、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土壤属性是土壤分类的最终依据。,83,土壤分类的要求 1、土壤分类应采用多级分类制。例如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为由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亚种构成的七级制分类系统;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由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构成的六级分类系统。 2、各分类级上各个分类单元应有明确的定义,定义是从土壤分类中归纳起来的。 3、区分土壤类型的标准是土壤属性,而且这些属性是可以观察测定的。 4、在进行土壤归类时,由低级至高级呈“宝塔“状。 5、土壤分类是土壤这个大家庭的统一体系,因此每一个土壤都可在该系统中有一个位置,而且只有一个位置。,84,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一)中国分类概况 1. 我国古代朴素的土壤分类 公元前约3世纪,禹贡管子地员篇等有土壤分类记载:禹贡根据土色及土壤物理性质划分土壤。土色分为黑、白、赤、黄、青五种,土性分为壤、坟、埴、垆、黎、涂等六种。管子地员篇根据土壤性质和环境条件将九州土壤分为十八类,每类又分五级。之后的齐民要术一书,把土壤分为弱土、重土、紧土、缓土、肥土、脊土、燥土、湿土、生土、熟土、寒土、暖土等,为制订农耕办法,提供了指导性原则。,85,2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 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采用美国土壤学家马伯特土壤分类。 1954采用原苏联地理发生分类 1978年,吸收先进国家在土壤分类中的某些概念与经验, 制定并逐步发展我国的土壤分类系统。 目前有分类系统(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定量化的土壤 性质分类)并存。 随着土壤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土壤的认识逐步趋同, 土壤分类也将会逐渐趋向于统一。,86,87,(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分类原则 1分类单元及其划分原则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从上至下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七级分类单元。 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中级分类单元:土属; 基本单元:土种; 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各级分类单元的划分依据: (1)土纲:依据土壤重大属性的差异和土类属性的共性的归纳和概括,反映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的差异。 如铁铝土纲:湿热条件,脱硅富铁铝化过程,黏土矿物以1:l型高岭石和三二氧化物为主。 将有此特性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等归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土纲。我国共分12个土纲。,88,(2)亚纲:在同一土纲中,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和岩性及盐碱的重大差异来划分。 如,淋溶土纲分成湿暖淋溶土亚纲、湿暖温淋溶土亚纲、湿温淋溶土亚纲、湿寒温淋溶土亚纲,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热量条件。 又如,钙层土亚纲中的半湿温钙层土亚纲和半干温钙层土亚纲,它们之间水差别在于水分条件。 一般地带性土纲可按水热条件来划分;而初育土纲可按其岩性特征进一步划分为土质初育土和石质初育土亚纲。,89,(3)土类:是在一定的自然或人为条件下产生独特的成土过 程,具有与之相应的土壤属性的一群土壤。 每一个土类均要求: 具有一定的特征土层或组合,如黑钙土它不仅具有腐殖 质表层,而且具有CaCO3积累的心土层。 具有一定的生态条件和地理分布区域。 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物质迁移的地球化学规律。 具有一定的理化属性和肥力特征及改良利用方向。,90,(4)亚类:是在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续分,反映主导成土过 程及以外的其它附加的成土过程。 土类中有代表它典型特性的典型亚类(主导成土过程)或向另一土类过渡的亚类(附加成土过程)。 如:黑土土类,其主导成土过程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因此而产生的典型亚类为普通黑土;当地势平坦,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则在心土中形成锈纹锈斑或铁锰结核,它是潴育化过程,是附加成土过程,由此而划分的草甸黑土就是黑土向草甸土过渡的亚类。,91,(5)土属:是基层分类的土种与高级分类的土类之间的重要“接口”,具有承上启下的分类单位。 主要根据成土母质的成因、岩性及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的差异进行划分的。 对于不同的土类或亚类,所选择的土属划分的具体标准不一 样。 如山西省棕壤亚类根据成土母质的差异分为麻砂质棕 壤(花岗片麻岩发育的)、硅质棕壤(石英砂岩发育的)、 砂泥质棕壤(砂页岩发育的)、灰泥质棕壤(碳酸岩发育 的)、黄土质棕壤(Q3马兰黄土发育)、红黄土质棕壤(Q2、Ql红黄土发育)等土属。 盐土可根据盐分类型可划分为硫酸盐盐土、硫酸盐 氯化物盐土、氯化物一硫酸盐盐土、氯化物盐土等。,92,(6)土种:土种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它处于一定的景观部位,是具有相似土体构类型的土壤。 同一土种要求: 景观特征、地形部位、水热条件相同; 母质类型相同; 土体构型(包括厚度、层位、形态特征)一致; 生产性和生产潜力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短 期内不会改变。 土种,主要反映了量上的差异。 可根据土层厚度、腐殖质厚度、盐分含量多少、淋溶深度、淀积程度等量的差别划分土种。 如:山地土壤可根据土层厚度、砾石含量划分土种。 盐化土可根据盐分含量及缺苗程度来划分土种。 冲积平原土壤,如潮土可根据土剖面的质地层次变化而 划分土种。,93,(7)亚种:又称变种,它是土种的辅助分类单元,是根据土 种范围内由于耕层或表层性状的差异进行划分。 如根据表层耕性、质地、有机质含量、耕作层厚度等进 行划分。 变种经过一定时间的耕作可以改变,但同一土种内剖面 构型一致。 高级分类单元主要反映土壤发生学方面的差异; 低级分类单元则主要考虑到土壤在生产利用方面的不同。,94,2命名方法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采用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的方 法。 土纲和亚纲一段,以土纲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缀,构成亚纲名称,即亚纲名称是连续命名,如钙层土土纲中的半干旱温钙层土,含有土纲与亚纲名称; 土类和亚类又成一段,以土类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缀,构成亚类名称,如淋溶褐土、石灰性褐土、潮褐土。 土属名称不能自成一段,多与土类、亚类连用,如黄土状石灰性褐土是典型的连续命名法。 土种变种也不能自成一段,必须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如黏壤质(变种)厚黄土性草甸黑土,但各地命名方法情况有所差别。,95,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简介 (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 主要参照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思想原则、方法和某些概念,吸收西欧、原苏联土壤分类中的某些概念与经验,针对中国土壤而设计的,以土壤本身性质为分类标准的定量化分类系统,属于诊断分类体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我国以前土壤分类相比,具有以下 几方面的特点: (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有严格的定量指标和明确的边界,有一个完整的检索系统,反映了当前国际土壤分类的潮流和方向(定量化),便于土壤分类的自动检索。 (2)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但发生特性一定可以量度。,96,97,红壤剖面,98,(3) 采用国际上已经成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便于与国际 接轨。 (4)充分注意我国的特色。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 类型众多,有许多特点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如: 人为土纲,建立了灌淤土、堆垫土、肥熟土和水稻土 亚热带土壤建立了富铁土纲; 西北内陆干旱土,划出了旱表层和盐磐; 青藏高原土壤,划分出草毡表层、寒性干旱土和寒冻雏形 土。,99,(二)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层: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用于分类的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指标) 。 诊断特性和诊断层区别: 某一土壤性质并非一定为某一土层所特有,而是可出现在单个土体的任何部位。土壤分类必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两因素确定。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共设了有机表层、草毡表层等11个 诊断表层,漂白层、舌状层等20个诊断表下层,盐积层和含硫 层2个其他诊断层以及有机土壤物质、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等 25个诊断特性。,100,(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原则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有六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前四级为高级分类,后二级为基层分类。 1土 纲 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根据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2亚 纲 据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反映的性质(如水分、温度、有机质分解度、母质特征、成土作用等)划分。,101,3土 类 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 素的表现性质划分。 如:高腐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机土和纤维正常有机土等 (反映泥炭化过程强度); 4 亚类 土类的辅助级别,反映次要的或附加的成土过程,主要根据是成土过程否偏离中心概念划分。 代表中心概念的亚类为普通亚类具有附加过程特性的亚类为过渡性亚类。,102,5土 族 土族是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分类单元。它是在亚类的范围内,主要根据土壤利用管理有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分异划分单元。 如:剖面控制层段的土壤颗粒大小级别、颗粒土壤矿物组成、温度、酸碱性、污染等划分。 6土 系 土系是最低级别的基层分类单元,由若干剖面性态特征相似的单个土体组成的聚合土体所构成,其性状的变异范围较窄。 主要根据层位高低、厚薄和层位物质中淋溶、淀积强弱等划分。,103,(四)命名原则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采用分段连续命名。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为连续命名,以土纲名称为基础,其 前缀加反映亚纲、土类和亚类性质的术语,以分别构成亚纲、 土类和亚类的名称 土族名称:在以上名称前加颗粒大小、矿物组成、温度状况等构成,104,土系则另列一段,单独命名。 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汉字,亚纲为5个汉字,土类为7个汉字, 亚类为9个汉字。少数类别由于性质术语超过2个汉字或采 用复合名称时,可略高 于上述数字。 如:斑纹简育湿润淋溶土(亚类) 。 复合亚类,在两个亚类形容词之间加连接号“”,如石 膏磐状盐积正常干旱土等。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检索分类,各级类别是通过有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检索系统确定分类位置。,105,第五节 土壤分布 一、地带性分布概念,各成土因素,尤其是生物、气候以及地质因素,它 们都具有特定的地理规律性。因此,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 也必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即土 壤分布的地带性。,106,二、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 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 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土壤经度地带性: 土壤水平带因其所在大陆的外形、山脉走向、风向、距海洋距离等地理因素的不同和干扰,使之偏斜于纬度圈而与经度基本上相平行,称为经度地带性。,107,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地带谱,而西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两者之间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干旱内陆带带谱 从东到西 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漠土,湿润海洋性带谱以秦岭、淮河一线为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在此线以南为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由北向南: 棕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 -赤红壤-砖红壤,过渡性土壤带谱自黄土高原向东北到大兴安岭西麓 褐土黑垆土灰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