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对日关系新思维(上).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对日关系新思维(上).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对日关系新思维(上).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对日关系新思维(上).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对日关系新思维(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论对日关系新思维(上)对日关系需不需要新思维?对此,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为了打破中日关系中政治摩擦不断以致出现僵局的现状,推动中日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方面的关系与对话获得进一步发展,对日关系确实需要新思维,而且这种新思维已经在产生之中。当然,对日关系新思维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早在1999年,在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界、特别是日本研究界,围绕对日关系问题就展开了空前热烈的议论,可以说,在那个时候,对日关系新思维就开始酝酿了。一系列的研讨会、讲演会,连篇累牍的报告、文章(既有个人提出的也有研究机构提出的),都在对日关系新思维酝酿、形成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参与这个过程的不仅有日本研究人员、长期从事对日外交的外交官,而且还有国际政治与经济学科的研究者、中国经济与国情问题专家等等。这是中国在对外政策领域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思想路线的一场大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决策科学化日益扩展到对外政策领域的一个体现。对日关系新思维的提出必然会引起激烈的讨论和争论(有时也夹杂着谩骂),这应该说是非常自然、意料之中的事。去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16次代表大会,对我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基本主张和方针。十六大在我国对外战略方面,给对日关系新思维的成形提供了依据、动力和契机。简言之,以十六大精神来指导对日关系新现实、回答对日关系新问题,这就是对日关系新思维。如果说得更具体一些,那就是:依据十六大关于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日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的基本判断;为了使我们的对外政策服务于集中力量全冒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中日关系的新现实,在最可望成为我国外交新突破点的对日外交中,认真落实十六大关于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明确主张,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使我国睦邻外交的两大薄弱环节之一的中日关系(另一薄弱环节是中印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1这就是我们的对日关系新思维.一、对日关系新思维的5条原则根据迄今对日关系发展的实践和经验,笔者认为对日关系新思维应具有以下5条原则。第一、以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原则,不以感情代替政策。邓小平在论述我们制定国际战略所应遵循的原则时曾说过:考虑国与国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邓小平所说的两个不去计较正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主要是对西方国家开放)的前提,因为我国同主要西方国家即当年的西方列强之间几乎都有历史的恩怨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如果我们在历史恩怨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这两个问题上,特别是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历史恩怨问题上坚持要计较,那还谈何对外开放?如果我们在对日外交上不注意克服情绪化的倾向,那又谈何开拓作为对外开放重要一环的对日关系的新局面?在对外政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方面,必须将国家利益置于第一位。对外政策、对国际上的政治、意识形态斗争,要为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服务,而不是相反。第二、以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作为最高原则的核心。在有着广泛内容的国家利益(至少包括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等方面)中,核心和基础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应是我们处理对外关系的最高原则的核心。在对日关系方面,我们就要依据这个最高原则的核心,通过发展中日经济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来更好地谋求国家的经济利益,坚定地使对日政策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是大道理、硬道理。我们在处理中日关系的各种矛盾时,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服从这个压倒一切的大道理、硬道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展以及作为经济全球化一环的中日经贸关系的不断扩大,归根到底是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理所当然地要积极支持、大力促进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而如何从政治上维护和促进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就成为中国对日外交的极其重要课题。第三、以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崇高使命。在坚持以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原则的同时,我们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也必须意识到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对地区和世界的责任,意识到中日关系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亚洲中的中日关系、世界中的中日关系.人们常说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其实,作为亚洲地区的两个大国,中日两国和则不仅两利而且利亚,斗则不仅两伤而且伤亚,发展中日关系不仅是中日双方的事,也是中日两国对地区乃至世界的一种责任。在欧洲日渐走向统一、美洲正力图将自由贸易区从北美扩大到南美的新形势下,在历史上长期落后于欧美的亚洲要实现复兴之梦就必须搞地区合作,而亚洲要振兴要合作,一个关键就是中日这两个亚洲大国要携起手来。中日两国不要再让亚洲失望了,不要再让两国间的矛盾滞后整个亚洲的合作与复兴进程了。推动实现亚洲地区主义合作是中日两国的责任和利益所在。一方面亚洲地区合作有待中日两国形成合力去推动它,另一方面亚洲地区合作也可能反过来带动中日关系的发展,成为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切入口.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处理好作为受害国的历史与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现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第四、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对日政策的指导思想。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毛泽东、周恩来时期一直到现在,都采取了一贯的对日政策,这就是我们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之后,一贯珍视和重视对日关系,一贯注意加强同日本的友好,在历史问题上对日本不念旧恶不算旧账,把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把制定军国主义政策的人和仅仅参与的人区别开来,对一般参与者采取宽容的态度,这个原则至今也没有改变。中日双方应该遵守1972年的联合公报,1978年的和平友好条约和1998年的共同声明3个文件,这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所在。遵循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对日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中日之间3个文件精神,我们的外交部门在对日工作方面兢兢业业,辛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在我们提出中日关系新思维,决非意味着中国过去的对日政策和对日工作存在什么根本性失误,需要做出什么戏剧性改变、从根本上纠正过去的错误.另一方面,强调继承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对日政策,并不等于说对日政策就不需要与时俱进、不需要有新的发展了。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包括中国崛起所带来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要求的变化以及日本国内发生的变化等,对对日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既是必要的也是很自然的,不然还谈什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强调继承与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光有继承就没有新思维,新思维就是在继承之上有所发展和调整,这种发展和调整也完全可能具有战略性意义,决非像有些人所说的是什么中国有求于日本而施展的权宜之计.第五、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中日双方共同努力。对日关系新思维决非是中国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和急功近利.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发展中日关系是两国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需要中日双方共同努力的事业。中国需要对日关系新思维,日本在对华关系上也应克服各种心理的和政治的障碍,同样需要对华关系新思维;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同样需要日本以善相报,不要误读中方的诚意;只有当中日双方都做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日关系才能真正达到为善为伴的境界。事实上,在日本的经济界、学术界乃至政府部门,近年来出现了强烈要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的动向,他们频繁召开研讨会、讲演会,不断提出连篇累牍的报告、文章,实际上也在开展一场对华政策的大辩论。这种在两国有如此众多学者和官员参与的、吸引着如此广泛的社会舆论和公众关心的、世上罕见的中日关系大讨论,在主流上和本质上反映了中日两国共同探索适应国际格局新变化的21世纪中日关系新范式的努力,2反映了两国广大人民要求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愿望,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决不会停留于一时的文人之间的口水战而有始无终,终有一天是会感动上帝的,是会开花结果的。应该承认,近几年来,在中日调整各自的对对方国家政策的过程中,中国的对日政策调整走前一步,显得更主动一些,而日本的对华政策调整有一些滞后,就像他们的改革一样。如果发展中日关系确是大势所趋,那么,就不必过于计较谁先主动谁后主动、谁主动多一点谁主动少一点、主动早了多了会不会吃亏等等问题,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应该高瞻远瞩,胸怀大局,继续保持主动姿态,积极推动两国间的政治对话,努力消除相互间的不信任。回顾复交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过程,确曾交替出现过一方主动而另一方响应不够的主动不同步现象,致使发展两国关系的机会不止一次地失之交臂,也使中日双方都产生了由于己方主动反而招致陷入外交被动的担心,在对外交行动的时机把握上更加迟疑不决。然而,既然发展中日关系有利于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那么,更多的主动性展现给国际社会的恰恰是更多的理性,更多的大国胸怀和大国风度,谁主动谁更得人心;反之,谁想利用对方的主动在外交上卖乖占便宜得寸进尺,谁就会失掉人心,只能落得个损人害己的结果。二、对日关系新思维的10个特色提出对日关系新思维,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针对对日关系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谏言。可以说在我国的对外关系中,对日关系既是最敏感、最棘手的一对双边关系,又是最需要提出新思路、新谏言的一对双边关系。那么,对日关系新思维之新,究竟新在哪些地方?笔者冒昧地归纳出以下10点,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高见。第一、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认清中日战略利益的新交汇点。不少学者认为,当今中日关系之所以出现经济热,政治冷;民间火,官方温;捷报频传,而又风波迭起的复杂局面,一个最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冷战时期促使中日两国彼此靠拢、携手应付来自北方威胁的战略基础已不复存在,3换句话说,中日之间出现了促使两国彼此靠拢、携手对付共同威胁的战略基础的缺位.这种分析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以解释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以解释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变化。然而,随着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911事件、抗非典斗争以来,非传统安全地位明显上升,可以认为中日之间、也包括中美之间一度出现的携手对付共同威胁的战略基础的缺位正在被注入新的内容,新的填充物.这个新的内容和填充物就是对付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非传统威胁的需要。事实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非传统威胁的破坏性和复杂性大大超过传统威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传统威胁比传统威胁更带有全球性、传染性和扩张性;非传统威胁与传统威胁很可能相互交织、转化。有鉴于此,非传统威胁的严重性至少大大超过冷战时代来自北方威胁的严重性,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政治家终将会认识到携手对付非传统威胁的战略基础的作用必将超过、至少不低于过去携手应付来自北方威胁的战略基础的作用;中日间携手对付共同威胁的战略基础与冷战时代相比即使说不是更强至少也不会比冷战时代更弱。这种情况要求我们从对付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非传统威胁的国际统一战线的高度,进一步肯定并提升发展对日关系在中国整个对外政策中的重要地位,依据反恐与抗非典所体现的非传统威胁严重性日趋上升的新形势,努力扩展中日两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空间。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人为属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恐怖主义、金融危机)与自然属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如非典、环境恶化)。所谓自然属性的非传统威胁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人为因素所致,是来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安全问题,是自然对人类加害于自然的种种行为的惩罚和报复。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病态就是,人类往往把自然撇在一边,一味热衷于人类内部的争斗,不惜为此践踏自然,最后遭到自然的严惩。非典的流行再次警告人类,为了克服人类所面临的极其紧迫的环境污染、生态灾难等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将冷战时代被忽视的、冷战后的今天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来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安全问题提到最重要日程上来,向科学技术进军,向更加健康发展的人类新文明模式进军,开发出能使人类摆脱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的科技手段与文明模式。这是整个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需要全人类携起手来通过共同奋斗解决的问题。而如果大国之间继续相互带有敌意或故意制造敌人,再把环境、资源问题这些人类的真正大敌撂在一边不管,就难免滑向将整个人类引向无穷灾难、以致永远得不到子孙后代饶恕的错误和罪恶的深渊。显然,对付比传统威胁更具破坏性、扩散性、危险性的非传统威胁,不仅是中日关系的战略基础,也是中国发展同美、欧、俄、印以及同世界各国关系的战略基础.在冷战结束不久的那几年国际社会一度盛行的推动大国关系良性互动和确立中美日俄四极关系的主张,以及在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政治家石桥湛山与周恩来总理两次讨论过的中日美苏和平同盟的梦想,4都可能成为今后推动中美欧日俄印等大国在对付非传统威胁的战略基础之上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美日对京都议定书所作出的不同反应看,从地区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所有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恐怖主义、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猖獗、油轮泄漏等)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事实看,在文化(东方文化)和地缘方面十分接近的中日之间显然比中美之间有更多共识、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