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论文6篇_第1页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6篇_第2页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6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6篇【篇一】我校“激趣导活练”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开展研究很久了,“激”“趣”“导”“活”“练”五个方面既是一种教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种方法。“激”和“趣”是教师和学生在整节课教学中的情感,教师带着激情与活力走进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情和兴趣相互融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种情感就是“激趣导活练”教学模式的感情基调。在整个流程中,教师的“引导”伴随始终,成为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能再“束缚”学生,各学科的教学都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如此。一、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大家都知道,好动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活动。通过活动,使他们认识了事物,学到了本领,受到了启迪。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学到许多文化知识,体会了语言文字的意境,受到了情感的陶冶。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单纯地“讲解”,“灌注”,为“记忆”而反复地强调学生“死读硬背”。这样的教学模式,其教育空间狭窄、封闭,束缚手脚,压抑学生,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学习乏味,感到疲惫不堪,收获甚微。所以,我们要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活动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我们就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读一读。既有活动,又有学习;既能使小学生身心得以轻松,消除疲劳,又能使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二、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1、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习惯了等待接纳的这种教学模式,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反应往往是在教师相应的示意、指点下进行的。因此,学生思维、情感和语言得不到全面发展,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如果教师紧扣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由小学生充当相应的活动角色,那么,角色的热烈情绪一定会渲染整个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全体学生都会在无意识的心理作用下,全心投入学习。如金老师教学小猫咪穿鞋子一课设计了让几个学生表演小动物的语言、动作,并跟着对话的表演之后让学生亲手试验听诊器的工作原理,了解鞋子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并透彻地理解了课文。这样的活动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学生主动地接纳知识,主动地想象、探索,主动地操作训练等,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2、活动使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语文课堂上,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不够发达,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反复地,多层次地讲解,方可达到教学目的。但我们只要紧扣教学内容,针对教材的重点,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学生按照相应的角色去体验、思维,学生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很快地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教学口语交际选话题谈看法这课时,让学生模拟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形式感到新鲜,都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都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我顺势把谈看法时候的要求用辩论赛规则的形式提出给学生,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表达的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突破了口语表达重难点,虽然这次辩论赛很简单,但是我认为是最成功的一次口语交际课。3、活动满足了小学生扮演角色的渴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遵循教材体系,按照教材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担当自己向往的角色,或让学生担当童话角色,或让学生担当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这些角色与教材紧密相关,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从而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使儿童在活动中扮演角色,感受到了新鲜感,满足了自己的要求。三、活动要与语文能力训练相结合把活动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单一的“灌注式”课堂教学活跃多了。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生动而让学生盲目地活动。学生活动要结合语文能力训练,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训练目标设计活动。我们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一下几个方面的活动:1、分析、归纳、推理、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2、讲述、讨论、商量、争辩、演讲、对白、独白等语言活动;3、朗读、默读、速读等读书活动;4、演示、表演、模拟、操作等应用活动。学生通过这些自身的活动,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这样才能学得真,学得实,学得透,学得活。四、教师在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中的角色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目标,教师应充当好以下五种角色。1、参与的引领者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结合语文教学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大家一起来做手抄报”这一活动形式。在动手之前首先进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主题确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版面、查找内容、分工安排带工具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合作的引导者“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3、创新的点拨者新课标中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如赵老师班的日记就很有创新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作。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再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4、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5、评价的组织者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对儿童的评价必然是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师应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评定、鉴赏,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情感表现、取得的体验和经验成果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制定不同的评价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知识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在语文活动课程评价中,我们在选取评价手段时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以及互相评价时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档案袋评价法这种评价主要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之下制定档案袋的评价标准及评价内容,鼓励学生及时将语文活动中的表现记入档案袋,有利于学生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激发学生不断的反思。(2)成绩评语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采用老师的评价与学生同伴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如其分地评价,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3)活动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以竞赛作为奖赏机制的反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主动参加语文竞赛活动,让学生从参与中获得更大地成功和快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坚持把活动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篇二】摘要当今教学指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随着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问题已被看作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好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基石,探究更多更新的问题,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同时问题的设计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把握好这门艺术,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了探索。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应该注意要纵观全局、层次分明、思考性强、形式新颖、设度开放。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传授方法、恰当引导、铺设台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使我们的学生从思维的碰撞中获得更多智慧的火花。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设计“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的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是人们对疑难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发展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不爱提问题,对课本知识和老师传授的知识深信不疑,久而久之,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太感兴趣了,不愿意去探索,只知道死记硬背,对学习缺乏动力,这对小学语文教学可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不断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好的问题就像一块魔石,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对问题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却出现了很多偏颇:有的问题太简单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有的问题天马行空,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深奥,让学生不知道怎么去思考;有的问题与文本根本没有联系,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等等。这样的问题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如果说教学是一件精美的衣服,那么问题就是一条条牢固的丝线,它构成了完整的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这门艺术,从而使问题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一)纵观全局,提纲掣领从语文新课改的方向看,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不变的主题,所以所设计的问题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完美交流。问题教学适应信息量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发展,更体现了对阅读教学的明确引导。所以要提高学生对整体阅读的认识,培养整体阅读的能力,就必须开展有效的问题教学。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就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设计出一个“全面”的主要问题,或是抓住文章的文眼,或是找到文章的线索来进行提纲掣领的提问。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把学生引向更深一步的对文章的研读。我在上爱迪生救妈妈时设计的是:爱迪生是怎样救妈妈呢?在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设计的问题是:要是你在野外迷路了,你会怎么做?在教学军犬黑子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紧紧围绕黑子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在教学夸父追日的课文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夸父为什么要追太阳,他是怎么追太阳的?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全文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搞懂了,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问题的设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能系统、有效地揭示文章的内涵。(二)铺设台阶,层次分明有时,老师提出的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因而有的题目比较难,这些题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这时,教师就应为学生的答题铺设相应的台阶和基石。也就是说在设计了文章的主要问题后,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一系列的小问题作铺垫,由易到难,层层攀爬,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把学生引向更广更深的阅读层次。整体感知的问题只需学生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则是让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研究。我在上窗前的气球时,设计了“气球代表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要回答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气球是哪里来的?2、他们为什么想出这样的办法?3、想象一下小伙伴们在下面会说些什么?4、你觉得这是仅仅是一只气球吗?在这一连串问题的追问下,学生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一只气球,那里面包含了许多的友谊和关心,那是只充满爱心的气球,通过对问题的解读,学生对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等,就全都一清二楚了。再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中有一句是“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这句话是想让我们体会小男孩很努力地挽救小鱼的生命,他明白自己的举手之劳对小鱼是多么的重要,但很多学生不明白小男孩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是围绕这句话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谁在乎?2、小鱼在乎的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这么在乎?3、想一想还有谁在乎?4、你在乎吗,为什么?5、以后遇到有生命危险的小动物,你们怎么做呢?通过这样的层层追问,学生明白了生命对于小鱼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每条生命都值得尊重,我们应该学会保护弱小,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通过问题的讨论,大家对小男孩的行为有了更好的理解,对保护大自然增添了新的感悟、从而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育目的。(三)重点突出,思考性强苏霍姆林斯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门学问,需要语文教师门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以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不应该是平淡直白的,否则学生就提不起精神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创新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设计得新颖一点,巧妙一点,独到一点,就能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会认真钻研这篇文章。独到的问题可以使原本沉闷的课堂中耳目一新,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思考上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另辟蹊径的、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能使我们的语文课程充满活力,在解决文本重点、难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听到这样的课,有的老师问题设计得很好,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答题的方法、思路。于是当一个问题下去,学生答不到老师的要点时,便让老师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一个答不出就换另一个,再答不出再换,直到答对为止;却不告诉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去思考,从什么地方去寻找答案,用怎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是难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的。正如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增加课外活动场地和时量,增加写写画面、唱唱跳跳的时空,而应该涵盖教育全局的教育方针一样,学生学习的关键恐怕在于获取的是何种知识,特别是如何获得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是设计问题或设计完问题就以为万事大吉了,还应花大力气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告诉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解决,才是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体。如在教学军犬黑子的时候,我先让大家回答这样几个问题:黑子以前是怎样的一条狗?后来是怎样一条狗?为什么它由特别聪明、英勇善战的一条军犬变成了不得不提早退役的一条军犬呢?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课文,更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在教学画风时,我就先请同学们说说风是怎么样的?要是让你画风,你会怎么画?学生们一听兴趣来了,积极动脑筋,纷纷举起小手,要说说自己的画法,课程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另外在上童年冬阳骆驼队这篇课文时,我让同学们看了题目猜猜文章写了什么,很多同学会发现写的应该是小作者的童年,冬天的阳光,还有骆驼队,然后我让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读课文。之后我就提出“课文把哪个时候的景色写得最详细?为什么呢”问题一出,学生们就马上进行辩论,把课文重点找出来了。这样一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达到了激活课堂,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四)恰当引导、形式新颖美国的教育提倡标新为主的创新精神,教师鼓励学生们怀疑、反驳、否定前人们的理论,甚至是学术界的权威。而中国的学生从小习惯了被动型的教育,自己的主意和想法往往被认为是幼稚和异想天开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能精确地“知其然”,但很少去主动探索其“所以然”。现行教育的目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就是将课文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通过他们自己大脑的思考,深入学习,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必须是需要学生踮起脚尖或纵身一跃才能解决的问题。这里关键的主要是设计问题时难易尺度的把握。练习的形式要多样,题目要尽量贴近生活,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备课不应只是备课文,更应备学生。上课时设计的问题,不应该全是让学生作口头回答,很多时候是要求学生写下来,做成书面作业。我在批改学生答题正误的同时,经常通过统计学生答题的正误率来了解我出的题目的难易程度。时间一长,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自然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出的题目也就比较容易符合学生的实际既接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又略高于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样就起到了跳一跳采摘到桃子的作用。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是方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答题的方法有对照法、语境法、联想法等等,不一而足。如我常用的是联想法,需要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方法的叫法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摸索、多归纳、多总结。如我在上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时,有的同学不知道自己是否算弱小的,我就运用联想法,让学生回忆在生活或学习中自己是否帮助过别人,你帮助了谁?你的行为和萨沙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吗?这样一联想,学生马上想到了答案,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因为在生活中学生肯定帮助过他人。问题设计过难会影响学生答题的积极性;相反,问题设计过易,也同样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致。因此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既需要跳,跳起来后又能采得到。(五)灵活多变、适度开放问题的设计不能死板,答案也不能绝对化、单一化。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开放性。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对待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要允许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早在清朝,著名学者龚自珍就呐喊“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进行适度开放的教学,才能培养具有个性的学生,才能培养不拘一格的人才。首先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要宽,同学们不局限于正在上的这篇课文,从课外书,报纸、杂志、电视、甚至广告牌上都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广泛应用性,激发学生自觉思考的积极性;其次问题答案要具有开放性,“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设计的问题要体现答案的多样性,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允许不同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只有充分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来设计问题才符合新的教育的需要。标准化答案只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导致死记硬背。如果教师不允许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怎样想就让学生怎么答,让学生围绕着自己的思路转,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如我在上丑小鸭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丑小鸭没有离开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结果会怎样?学生结合课文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想到了它今后会成为这个大家庭中最美的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它;也有学生说它可能会过得很苦。很多学生的回答联系到一些社会上的现象,这样的问题就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而不是就事论事,点到为止。当然学生最后都认识到一个道理,那就是“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语文教师应做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而不是把死板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正如朱熹所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这只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应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使学生“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通过教师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说是成功的。能不能思考并解决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课文、把握课文的能力强弱的外在表现。通过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呈现问题教学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研读课文,并最终解答问题,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这就是语文教学者的追求和目标。教师善问,且教会学生善思善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使我们的学生在思维、观点的冲突中获得的更多更多!【篇三】阅读教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读写结合是以课文为载体,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语言积累的同时,适当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学生语文感悟、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读写结合呢,结合教学实践浅识拙见,应切实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重视“读”的训练,以读促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其中,教师引领学生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读是阅读教学生命线。因此,语文教学教师不容忽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初读要让学生正确地读,读通读顺;精读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最终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读出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给学生三个“留下”,即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1、读中积累语言。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时,“留下语言”多了,熟记于心,长此以往就变成了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自然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因此要求教师特别要落实好“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词句段背下来或抄写下来”类似作业。可以让学生摘抄在采蜜集本上,不是让学生盲目抄写记忆,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丰富语言材料储备。2、读中表达交流。表达交流既是阅读的必要手段,又是阅读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如何让学生读课文,还要精心创设情境和拓展性训练,将阅读与表达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语言迁移或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S版一上绿色的金鱼一课,教学中,对“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一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基础上,用”我喜欢现在以后”表达奇思妙想。诸如这样的语言表达训练,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会成就学生思维的灵动、创造的张力,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促进学生阅读后“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学生“能说会道”了,“写”自然水到渠成。3、读中悟写学写。阅读是信息的输入,是对语言材料的储存和理解;写作是信息的输出,是运用语言材料表达思想,由此看来,要提高语文能力,读写两者不可偏废。在阅读过程中,除了理解、感悟文意,领会体验文情以外,更要十分注重领悟文中的写作精华,不忘学习其中的好的表现手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教学五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读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悟出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二、设计“写”的训练,以写促读。如果说,读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得到体验感悟,那么写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模仿和迁移,学会写作。我们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值得阅读的经典美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平时,除了结合每个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或结合习作例文教学写作外,我们更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找准文本情感和语言的附着点,运用各种方法有效练笔(教材练笔更须落实好),引导学生扩写、续写、仿写、缩写,写感受,写启发,写对人物的看法,以写促读,通过再创作,加深对文本的解读。1、在省略空白处填补。省略和空白是文章的裁剪艺术,而填补和充实则是练笔的有效方法。如,六上老人与海鸥一课,构思精巧,情感真挚,文章表达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课文第六段:“当我们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展开想象,此时此刻,如果海鸥会说话,它会说什么呢?如果老人知道海鸥们这样的伤心,又会怎么安慰它们呢?让学生以“老人家呀,你怎么还不回来啊”和“我的孩子们啊,不要难过”为开头进行写话训练。让学生自己转换角色,直接与文本对话,释放自己的心灵和情感。2、在表达方式处迁移。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精彩语段结构固定、表达方式相同,或者文章的写作脉络清晰,写法独特等等都值得学生仿写。如,六上山中访友一课,文质兼美,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尤其是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当时的情景,模仿作者的语气风格和表达方式,“你好,”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学生一定思绪飞扬,语言灵动:除了语段练笔外,还可以行文结构仿写。如,学完课文三上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按“总分总”写法,描写校园一处景物,从静态到动态,抓住景物特点去写,定能收获事半功倍效果。3、在跳跃处想象。课文因为有构思的原因以及中心表达的需要,有关内容都不可能“详尽”,有的只能“跳跃”。教师可以通过练笔把它扩展,化简为详、化虚为实。如,五下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的父子俩都很了不起,父亲的表现在课文中描写很具体详细,而儿子的勇敢和富有爱心却写得简单。七岁的阿曼达,他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四熬过这漫长的36个小时的?在这过程中,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经过这场浩劫,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彼此间又会说些什么呢?可借助课件、插图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练笔。在写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写双赢。4、在结尾处延伸。有的经典美文结束了,余音还在。如果将余音放大、放长,就会取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如,六上穷人一文写渔夫和桑娜在自己家有五个孩子,生活很艰苦的情况下还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从此生活更加艰辛。后来的生活又会有什么样的困难呢?几个孩子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老师可以设计穷人续写加以延伸,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想象渔夫一家的生活。5、在外显处聚焦。通过人物外部的神态、表情、行为展现想象其内心活动,将其合理地表达出来。如,五上钓鱼的启示一课中“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父亲内心会有怎样的活动呢?文章没有写,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内心语言的练笔机会。总之,立足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要打破传统的只“读”不“写”定式,在训练方式上要缘于“读”,又不能拘泥于“读”,应以课文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品位感悟、揣摩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读写结合”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执,同等视之方能使小学生读写能力稳步提高。【篇四】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认识存在偏见或误区,导致学生不能有效掌握阅读技巧,欠缺对文章的鉴赏与理解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拙见,与大家探讨。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时间,收效却不尽如人意。这种结果反映出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讲轻读,课堂提问过多。教师过于注重讲解和提问,在课堂上的提问缺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自主阅读的时间,缺少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章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的品味,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中目的不明,要求不清。有些教师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对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各年级教学的要求不清楚,导致了随意性“滥读”现象的产生。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针对各年级学生要求偏高或偏低问题的出现,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单一,方法枯燥。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自由读书和感情朗读训练,削弱了对学生进行静思默读、读书勾画、读书归纳概括、快速浏览课文内容等方面的训练,结果是学生课文没有读通、读顺,更难实现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的目的。不清楚怎样达成阅读训练目标。一位教师在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问学生: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学生朗诵“僵卧孤村不自哀”。教师认为学生朗读没达到预想效果,便用语言进行引导。假如这时教师能指导一下,该句中的某几个字写出了作者的某种状态。教师点拨的同时又亲身示范一下,学生就能很好地读出真情实感。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方法教师要更新观念,结合实际,探索各种方式指导学生,避免步入阅读教学误区。重视阅读训练。阅读大致可以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朗读是出声的读,利用语音、语调、重音的变化帮助我们更深地体会和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默读是不出声的读,它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进行边读边想。备课不流形式。教师在备课时要安排好朗读环节、朗读手段和形式,确定好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对于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速度、轻重音、语调等指标要心中有数,这样在学生朗读时才能读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合作与探究阅读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吃透课本,有逻辑性地指导学生理解文章思路,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独立阅读的主动性,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阅读体验与理解,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不限制学生的思考,以保证学生能在不受教师的影响下做深入地思考,多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指引学生自己悟出正确的见解。综上所述,教师要扮演好阅读课上的角色,在教学中要学会“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学生的学习伙伴,注意淡化教的痕迹,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死书”。倡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张扬自身的个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篇五】摘要:树立阅读习惯,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要素之一。爱阅读的孩子都是爱思考并且爱学习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转变学困生最好的途径就是引导他走上阅读这条道上来,因为阅读是学生重要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中有感悟,有思考,智慧得到启发。人的思想观念转变了,行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阅读习惯核心素养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打好人生的底色,夯实知识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广阔而充足的智力背景,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阅读?如何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内化为孩子根深本固的一种核心素质,切实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本文将从课外阅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引发的思考做具体阐述。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无论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还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新近颁布的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特别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任务。近年来,全市各小学正逐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有许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并思考的。有的小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制定合理的个性化阅读书目。在信息发展迅速的当下,阅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诸如天文地理、神话故事、军事文化、生活常识、网络科技、休闲娱乐,真可谓面面俱到,多姿多彩。这些琳琅满目的读物,可以扩大其视野,拓宽其知识面,陶治小学生的情操。但在笔者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75%的小学生只看动画片、武侠小说、故事书;43%的小学生把有关课程学习的辅导书当成每日的必须读物,仅偶尔涉猎其他书刊,旨在提高自己的学科成绩。单凭自己的偏好读书,收获就寥寥无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书像蜜蜂一样,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枯燥。再加上电视等媒体的冲击,小学生难以接触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优秀读物。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习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效率大打折扣。现在语文课上经常出现一种情形,那些平时喜欢阅读的孩子总是闪耀着主角的光彩,在组内的活动中总是充当着先行者的角色,而一些平时阅读不够的孩子,在课上的思考和行动就要迟缓于那些思维力优秀的孩子。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语文课上不再是枯燥的分段、写中心思想,给那些不爱思考的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大家一起徜徉于我们的文学殿堂,在书海中畅游,兴致来了,还可以写诗读经,该多美好!语文课本该就是人文底蕴的积累和自主学习的过程,我思考着,为了让孩子能够在课上学会自主阅读,教师能给与孩子的是怎样的帮助与引导呢?二、课外阅读如何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毋庸置疑,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怎么引导?我认为该从本质上树立孩子正确的阅读观念。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在她的一篇习作中写道:希望学校每周可以开设一门课外阅读指导课,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读书的快乐。”有读书经历的孩子,他们对于读书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但还有多数的孩子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读书。作为老师,在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的背景下,我觉得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去做:我认为,对学生读物的推荐引导是教师首先要做的。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内容应该符合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是历史典籍、国学精粹、优美篇章我非常赞同孩子们去读这类书,因为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重在一个承”字。现在的很多孩子,当问到他们的偶像,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美国动画片里一些传奇人物,如钢铁侠、绿巨人之类,也有的说是一些体育明星、娱乐明星,很少有孩子说他喜欢哪位文人墨客、书法大家,这是不是也能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些思索呢?所以读什么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但绝不是一张书单列出来,推荐的书目一定是教师细读品味过,经过思考的。我经常在我的语文课上,有意识的给孩子灌输读书的重要性,我常说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就好像遇见了一位心灵相通的知己,从她那里可以学到很多好的习惯和人生哲学。我们班有一位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自控能力很差,但是却极爱读书,我抓住了他这个特点,和他谈天说地,聊历史典故,聊名人传记。一开始,他只是用自己的方法读书,读一些侦探冒险之类的书,还没有从书中习得方法和习惯。当我告诉他他喜欢的大将军关羽在军队中的事迹,告诉他什么叫做秋毫无犯”、约法三章”,那时的他,小脑袋已经开始在认真思考着了。从那以后,他读到不懂的问题,总是第一个跑来问我,上课的专注力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面对老师的提问他总能第一个举手,并说得头头是道。几个月下来,我发现他的习惯也和以往有了些许不同,在课间再也看不到他追逐打闹、欺负同学的身影。相反地,他总是彬彬有礼地,给同学讲一些他喜欢的小故事,他的课桌上没有了杂乱的书本,一个曾经那么让老师头痛的孩子,习惯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思维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的阅读,这个同学本身是一个极具创造性思维的孩子,因为加以了正确的引导,才令同学们对今日的他刮目相看。不过针对不同的孩子还是要制定适合他们的,富有文学色彩的个性化书单。其次,学会表达即读后叙述也是学生内修外练的一种很好的读书反馈。组织学生复述一些他们读过的书籍或篇章,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叙述前提出要求,叙述后做好评定。上学期,我在语文课前要求每位孩子进行一分钟演讲,可以是孩子读过的一本书或是读过的新闻,可以是一则历史典故又或是神话传说等等。孩子们畅所欲言,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互相激励,兴趣很高,既加深了对语文的喜爱,提高了语文素养,也收获了掌声和自信。语文课上,我在指导孩子读到有感触的地方适时地写下感受,待小组反馈汇报时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分享和展示。例如我们班的一个“闷葫芦”,表达能力有些欠缺,每次读书都属于底气不足,信心不够的那种,生怕读错被同学笑话,通过小组合作反馈的形式,老师出示的阅读任务有了明确的分工,他在小组内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先是组内同学之间的讨论叙述,再是班级形式的反馈交流。几次下来,这个孩子的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他在小组内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逐步地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和他人分享。“读进去,讲出来”,这是我对读书表达一个概括说法。读书带给我们的高尚体验是文化旅途中的灯塔,实践反馈却是行程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除此之外,我还坚持让孩子写读书笔记。形式主要是摘抄、提纲、感想、评价等四种方式。但我发现如果每次的读书都和作业挂钩,孩子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孩子的阅读积累,教师也需要做一番研究。我们旨让孩子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形式就该不拘一格,让孩子们通过摘抄、积累、质疑、拓展等步骤,最后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的形式展示出一幅像精美手抄报一样的读书笔记,让学生的创造性最大程度的被挖掘,把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当成一种内在动力,让孩子能够不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课外阅读时间的安排有了计划性,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我们班每周四下午的最后一节活动课,命名为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有价值的文章或书籍带到教室,先自己细细品读,再在小组内交流。等到每周演讲课的时候再给全班同学做分享展示,并把阅读所得以日记或绘画加文字的形式写成心得体会。另外,每天的作业一定有一项是进行课外阅读,语文课上我常常有心地给孩子们留下悬念,或者将文中出现的人物故事讲到一半就停下,布置孩子回去自己去探索未知。让孩子不光在学校读书,在家庭在社会一样享受读书的乐趣。三、小学生课外阅读对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各地小学课外阅读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1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学生文化基础提高的先决条件从各地开展的课外阅读实践的情况来看,课外阅读的价值不言而喻。它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康。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自己狭小的眼界里,两耳不闻天下事的学生,其性格上寡言少语,学习上被动困难。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大量的课外阅读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脑中才会有储备有见识。一位学者在讲座中谈到,他三年级的小孙子每周要固定三次去书店阅读,每次至少三个小时。读完的书能够讲出它好在哪里,有甄别有见地。无疑,孩子的阅读和习作方面均有着卓越不凡的成绩。2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最佳途径有效课外阅读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图文结合的导入,落实课文中的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加以引导,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例如,在学习山行和枫桥夜泊时,首先让孩子通过观察图片,按图上内容去文字中找到对应的语句。通过初读,先对诗文有一个整体感受,再去解读诗文的结构顺序和思想感情,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搜集其他关于描写秋天的诗句,通过品读,去体会其中不同的感情和韵味。尤其在古诗的教学中,图文结合的方法非常常用,是孩子自主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课内课外的结合又能够做到拓展延伸。通过对知识的迁移,让孩子学会学习,自主发展。教师还可以经常要求学生在课上对文章做批注,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校园诗词大会”、“演讲比赛”、“小海燕读书读报活动”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和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3小学生课外阅读对学生社会参与有积极作用在新世纪的挑战面前,课外阅读比以往更加成为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