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一、背景:模式的开创与响应当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上竭力推荐基于问题学习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层原因。其一,国内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已经明晰。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纳入语文课程目标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02年,上海市教委也颁发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语文教育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既有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如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已经有了两重认识,一是针对课程,另一是针对学习方法。其二,新版语文教材实验本,也在启发与诱导着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突破。2001年以后,为了应对国内实施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北京与江苏共有三家出版社拿出各自的新教材进行教学实验,在上海地区,旨在体现“二期课改”精神的初高中语文教材建设也展示了先期成果。2002年秋季,上海市在初高中起始年级同时推出了面貌一新的教科书(实验本),供部分重点中学进行教学实验。上述教材尽管仍属“文选”式编制方式,由于课程理念的发展,新教材的编写体例与旧时相比,都具有很抢眼的亮点。可以这么说,从过去的全国统编教材到沪上版和版的旧教材,体例都是依据文章学或阅读学的知识点及技能序列而编制,而近年面世的新版教材,基本都是以作品的内涵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向,同时也尽可能地兼顾着语文知识点的布列、认知难度的递进。在整体的价值观上,新教材显示了语文文本工具意义和人文价值的统一,由于它们的整体脉络有重内容、重内涵的倾向,加上文本阅读量大幅扩张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等新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广大教师面前。我们提出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教学模式,不仅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上对“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的大胆借鉴与灵活应用,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使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从理念、策略到方法,得到重新调整,甚至重构。二、借鉴:内涵的附加与表征所谓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是指直接从语文文本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展开学习和教学的一种过程。它主张把语文学习的活动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相关的语言知识、文章知识以及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纳种种人文信息。由于学生是运用从问题研究中获得的知识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这意味着语文知识的意义是出自个人化的深层理解,这样的知识是他们自己的知识,是能够灵活迁移运用的知识。教学模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成的。传统意义的语文教学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为目的,追求的是语文学习的直接结果,因而,教师基本以学科知识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当前,为部分教师所关注的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则是一种目光远大、前景光明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它所昭示的先进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构建灵活的语文知识基础与人文思想之要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1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选择并建构语文知识的依据。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有一个基本信念,这就是“先问题,后学习”。将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上来,其实践的必要性是十分突出的,因为在众学科中,唯有语文的文本几乎都不是作者为编教材而专门写作的,那么,单篇文章之间,其人文内蕴的相似性、基础知识的重复性(也有缺失的)就难以避免了。如果我们再一味强调加大学习总量,又不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怎能不讨厌上语文课呢?而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教学模式正可以消解上述难题,因为它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认同语文文本所呈现的人文或科学的价值,如何引导学生为解决来自文本中的实际问题而寻求知识,所以,问题也就成了学习中选择知识的依据。2文本的学习与以后迁移性学习的情境和复杂问题相连接。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教学模式赞成淡化文本教学的结果这一策略,注重由阅读、探究、交流等环节所构成的感悟、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将语文学习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学习的主客体所共同营造的具体情境方面去,为使今后迁移性学习获得实际成效而准备好三种条件:一是学生先前学习并建构的知识能被激活,二是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能获得许多应用知识的机会,三是学生当下新知识建构的背景与他们以后实际运用知识的背景会非常接近。3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导。考查学生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全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从问题的产生,到独立探究,直至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无不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其一,表现为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过程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其二,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责任,学生一旦把学习语文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他就能自然意识到,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责无旁贷的事。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他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4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习者。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真理”的传授者,应该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的精力应该更多地投入到课前的方案设计,课后对学生个别化指导,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改进上。教师的机智应更多地表现在课内积极营造一种支持开放性探究学习的氛围,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由于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是相当开放和广泛的,因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门类也应当是丰富和宽泛的,教师要在关注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了解相近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点,还要具有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整合于语文教学的能力。此外,也要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三、建构:模式的演绎与监控这里所介绍的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教学模式,是我们通过一年来初步实践的教学活动经过整理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学方式。其流程完整而有序,环节分明又不乏灵活性。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首先是提出问题,面对具体的学习内容(阅读的文本或语文综合实践的题材),教师及学生根据学习或训练的既定目标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各自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其次是筛选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议并界定各个问题的性质、思维程度以及研讨意义等等,从而确定他们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接着是探究问题,可以是全班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学习小组想要解决的某个问题,为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往往要分头查找资料,获得一些相关性强的、专门化的信息知识,作为解决或解释问题的假定根据,当然,有时是采用另外的方式,如学生独立地感悟学习文本,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者是运用个人的丰富体验来理解问题。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的新问题,那么,就要反复循环地产生问题,分头查找资料或独立感悟学习的文本,再集体交流并讨论问题的解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要总结所获得的语文知识、人文信息和思维方法是如何对解决问题发挥作用的。至此,学生方可算完成了一次对多元的人文思想和灵活的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1提出问题阶段。学生在阅读了解文本的大意后,往往会在文本内容、文本表达以及文字含义等方面产生疑问。在实际应用这一模式学习时,我们按以下三个阶段渐进。第一阶段,一般多由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由此展开语文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很好的示范性(示范标准在“筛选问题阶段”另有具体说明)。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左忠毅公逸事一文时,没有袭用逐字串译的传统教法,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左光斗身上哪样精神最值得你敬佩”这一问题,由于附加了从原文寻出实例说明的要求,于是,很自然地带出文中几处文言句式以及古今异义的词汇,并加以强调说明。第二阶段,教师的问题带出几种连动效应。(1)引发学生推敲并调整问题;(2)启发学生对问题质疑;(3)促进学生产生出新问题。总之,教师提出的问题激活了学生持续思考的热情,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品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教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时,一位老师引了一句“形散而神不散”作为切入点,他要学生思考:合欢树一文是如何表现散文的这一共性特征的?教室里沉默了许久,忽而一位同学说:“老师,依我看,这节课我们不如讨论史铁生为什么要以合欢树作题。”老师先是一愣,很快就表示赞同。课堂上阅读探究的切入点随学生的建议而临时调整,学生的研讨热情更为高涨。第三阶段,针对学习文本,提出原发性问题。学生从自身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出发,针对语文学习的文本和语文综合实践的题材,独立提出有思维品位、有思维张度的问题。显然,这种状态最能彰显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的深刻意义,进入如此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凸现得更加充分。特别要说明的是,基于问题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问题而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实施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筛选问题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总会设法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阅读兴趣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自然会造成所提问题在层次高低、难度大小上的差别,这就需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每个人的问题进行合议界定,从而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当前探究的问题。关于筛选问题的标准,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顾及学习目标。就当前语文必修课新教材而言,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解读与鉴赏的大目标,单元内各篇教材也有更具体的学习意图。我们向学生强调,小组合议时,大家应力求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巧问。(2)顾及思维程度。学生的问题有深或浅的偏差,我们提醒学生在合议时,要考虑到一般同学知识摄入的背景和总量,还要考虑到一般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3)顾及问题价值。主要指问题将会涉及的语文知识、问题对学生当前或未来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影响。努力追求用设置的一个问题一以贯之,伴随语文知识获得过程的始终,将文章所呈现的语文知识有机地挂靠在这一问题上。以后可利用其他一些翻版变化的问题,促成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总之,经过小组合议确定出最想探究并解决的问题,也就当然地成为学习哪些语文知识,感受哪些人文精神的依据。因此,问题的确立对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展开,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性环节。3探究问题阶段。对学生而言,这是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最需要实实在在行动的一个阶段,学生将带着问题回到文本中去有针对性地阅读,展开较有深度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大凡善于作探究性学习的学生,除了具有通常的独立思考的基本学习态度外,至少还有以下三种标志:一是善于利用图书资料。这样的学生,语文学习往往会延伸到图书馆、阅览室。二是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上网筛选信息和下载有用资料,研制课件等。三是善于与他人合作。如共享他人查找的资料,与他人一起甄别优劣,辩论是非,对较复杂的问题,则将探究的任务分工到个人,以后再集体整合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原则是“文本对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寄予两方面的期待。第一,期待学生对文本内容恰当解读,对文本精神世界充分开发。语文教学的文本,是作者在它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和假设的读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对学生而言,既需要把自己设定在“倾听者”的地位上,也需要及时地进入“交流者”的角色。“倾听”,就是尊重文本作者原始的主体性,这是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应有的健康心态。“交流”,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唯其如此,文本的真正意义才能因学生的主体解读、主动建构而生成。第二,期待学生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开发。文本学习的目的不应止于对人类文化遗产、精神财富的继承上,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模式非常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同文本进行交流对话,这样的过程显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精神。可以这么说,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每一次叩问,都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因受到激活而趋向丰富和升华,每位学生的精神世界会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4交流讨论阶段。交流讨论是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对话关系。从规模上看,分班级、合作小组,甚至小到一对一的类型。后者的对话结构简单,自由灵活,但互动范围有限,小组与班级对话能保证提供信息的丰富性,成员反应的多样性以及批判反思的深刻性。学生在交流讨论时,一方不应依附于任何一方,同时又不能完全与另一方不相干,反映出一种主体的交互性、“双声”性,这既是一种相互承认与理解的平等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伙伴合作关系。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模式倡导在学习活动中交流与对话,经验共享,强调个体与他人的联系,使学生在意识到“我”的同时,也意识到“你”的存在,这是一种有自我又保持开放心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优良人格形成的基础。与“文本对话”不同的是,学生之间探究问题的对话方式,能更直接地显示精神上的沟通与观照,充满智慧的碰撞、人格的召唤与生命的感动。任何一个敞开的交流过程都必须是由问题引导的,问题预示着意义生成的方向,为实施和逼近语文课程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在学习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