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 .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 .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 .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 .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树立新的观念,集中体现在:树立高职教育“类型”观;确立务实的教育教学观,更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矛盾”的观念;坚定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转变高职评价观,构建高职教育自身的评价体系。关键词:高职教育;类型;专业教育;就业导向;评价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近5年大发展中,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一样获得了很大的发展。2004年,我国各类高等学校招生420多万,是1998年的4倍,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了2000万,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也已经超过19。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都已占高校总数的50以上。但是,即便在这样一种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下,仍有传统、守旧的观念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仍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树立新的、切合实际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念,形成对高职教育更加科学、全面、务实的认识日益迫切。一、确立高职教育类型观(一)高职教育类型观确立的意义在我国,高职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层次较低的高等教育。传统的精英文化同构思想使得接受“高一等”的教育成了一种身份、实力、地位的象征。因此,应从类型上而不应该在层次上理解高职教育。将高职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教育层次,我们才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与方式来发展高职教育。它既不是高等教育的补充,也不是发展高等教育的缓兵之计,而是一种必需的教育形态。确立高职教育类型观,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观的转变。作为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就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过去,一些高职院校把普通本科的教学大纲拿过来使用,缩减学制。重书本理论、轻技能技术;重课堂教授,轻生产实践。“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简单地套用本科甚至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不仅学科专业名称差异较大,而且学科专业代码大多数不一致,造成了专业设置的混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人才定位、教学管理、招生以及就业等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高职教育要造就一线操作应用性人才,不能按照本科院校的学术型、学科型人才模式来培养,其从理念到实践上都与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二)人才类型的时代发展与高职类型观应对高职教育类型观的确立是人才类型时代发展需要的体现。1我国经济社会整体转型的影响我国经济要朝着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新型工业化需要大量各类技能型人才,但我国技能型人才出现严重短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例如在数控技术应用领域,全国每年需要新增几十万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高技能、技术人才的短缺已明显制约先进工艺设备的广泛有效使用,直接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圆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兴农”。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人才的培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经过几年的发展与调整,已形成了每个地市基本有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布局,这将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一大批素质高、有技术的一线建设人才。2满足人才结构类型转型的需要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推进。从产业布局上看,从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二、三产需要大量的从事技术生产、服务性的职业人员。现代第三产业发展需要大量通信、金融、保险、餐饮、保健、物流、采购、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职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必然会因整个社会人才类型结构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高等教育系统多元化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经济结构完善对人才结构配置需要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发展高职教育的最直接动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市场需求,但即便是高等教育迈向了普及阶段,其发展依然不会消沉。如美、日、英等国家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相当高,但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三)作为类型的高职教育的发展1高职教育自身日益完备的类型体系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贯穿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始终。从纵向来看,有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活动课,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我国每年初中毕业生约为2000万左右,其中700多万升人普通高中,500万进人职业学校,其余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的700多万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这种分流形势来看,高职教育大有作为:满足一部分普高生在高考第二次分流中进入高职的需求;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入高职的需要;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技术培训需要。因此,高职生源应该更宽泛些。从性质上看,它既有短期又有中长期的,既有学历也有非学历的,既有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培训,也有全日制的办学类型。从培养人才的类型上看,有技能型、技术型甚至是工程型人才等类别。从办学形式上看,它形成了“五路大军”,即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含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本科学院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学院。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也曾经历从“层次”向“类型”的转变。美国两年制学院最初的主要职责和目的是转学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他们提供通识教育以及入门性学院课程,以便把他们送人高级学院攻读学士学位)。两年制学院职业化运动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酝酿,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实现了以职业教育为主的转变。这样,社区学院教育日益成为两年终结性的类型教育。2D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适龄人口下降、财政紧缩、就业等问题,社区学院的职责也在尝试新的开拓,除职业教育外,补习教育、职业培训等面向成人继续教育的社区教育形式不断发展。2高职教育类型向深度推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职业”、“技术”本身的发展,高层次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准)的技术人才将会不断涌现,而且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的应用性人才界限日益模糊,朝着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近些年来,有些国家更出现了高等职业技术研究型学者和知识分子工人,与传统的脑力劳动者更加靠拢。”美国高工资、高技能的“新职业主义教育论”的兴起以及“高级技术教育”(ATE)计划的实施都说明了这一趋势。职业性的专业性博士学位(ProfessionalDoctorate)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趋势也反映了这一特征。专业性博士学位的本质是职业性学位,一般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主要授予受到高水平专业训练的人才。它突出学习者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应用领域的管理、技术或工程开发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职业教育可以向深度推进,但其性质与特色不应改变。把技术应用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与学术型、理论型、研究型的普通本科教育并置,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二、确立务实的高职教育教学观(一)关注高职生的实际,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考的入学标准造成高分进重点、本科,低分人高职的事实。同时,高考分数标准很难关照到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爱好。从考分来看,高职生的升学成绩、学力基础不如本科生。事实上,大部分高职生已经厌倦甚至放弃了以往的“学术性”、“学理性”的教育,其学习兴趣或已淡化或已转移。高职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潜能和兴趣。从这个层面上看,高职教育也是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德国从初中起就有计划地为一部分青少年上大学与另一部分青少年今后从事职业技术工作作准备。德国的教育体制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学习差、动手能力强的贫民子弟多上主要学校;学习中等、爱动手操作的学生上实科学校;学习好、今后想从事科研的学生上完全中学,以便今后能直接升入大学。事实上,不少学生通过“高分数”换来的“好专业”并不是其自身的真正需要。就业是目前所有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国低就业率、高失业率情况非常严峻,而且盲目地追求高学历以及“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结构性失业越来越成为失业的一种重要类型。不以就业为导向,而以学科为导向,将人才培养局限于高校自身的教学视野内,显然会导致更大的人才结构性浪费与就业困境。在就业局势日益紧迫的情况下,高职生及其父母都希望学到一些技术,毕业后能找一个好工作。所以,如果高职教育在本来就“低人一等”的社会歧视下,还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不了市场需要,则会出现生存危机。(二)关注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实际效果,转变高职课程观念最近,教育部提出将高职教育年限缩短为两年。“如果单纯强调改变学制,不改变课程体系,为达到学制要求就会减少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数,这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的通识性、基础性知识基础将会削弱,专业技术知识也很难掌握。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通识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为主,使学生对工作、对职业、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精神以及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通过开几门人文社科课程来达成这一目标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这些“课堂上大面积睡觉”的课程却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以及思维空间。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大学生浪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太多,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但不得不逼迫自己一次次去“考”等级证书。笔者认为,绝大部分高职生从基础教育开始就是英语学习的失败者,到高职阶段,没有必要再学16册的大学英语。把学生培养成又通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本质的诉求,社会需要更多的“宽”与“专”并蓄的人才。但是,在2-3年时间里,让基础较差的高职生提升到一个“又博又专”、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人才,无疑是很困难的。高职教育首先应开展专业教育,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接受了一定的工种与岗位等级达标训练后,发展通识教育才有意义。三、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观点的再认识不少人批评高职教育狭隘地面向市场、服务就业。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紧紧围绕市场办专业应当成为高职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首先,学生不管接受何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最终都要学以致用、面向就业。综合性大学、高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面向就业,需要以职业为导向。对此,潘懋元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也是很奇怪,人人都要找职业,但职业两个字出现在校名上就感到不光彩。”高职院校在办学及学生培养方面,往往表现得并不职业。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及办学风格上不由自主地往传统教育模式方向靠”其次,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就业岗位更新快、技术淘汰快。再长年限、再宽泛专业的高等教育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劳永逸、无须“更新升级”的人才。这并不是“高职课程学了却很快被淘汰”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面对所学知识、专业的态度问题。面对职业的序列化、多元化以及人才层次的日益细化,社会不能赋予高职教育无限的责任,不能指望高职院校把学生都培养成“白领”或服务于学生终生。毕业生应该在岗位上不断去摸索、发展,从基层做起,还要学会跟着“市场”走,在变化的环境中求变。高职人才为避免被社会淘汰,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在职业岗位上,结合工作实践不断学习、开拓和提升。再次,高职教育要谋求可持续发展,其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同样要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要在市场多变、技术更新的社会中动态地迎合甚至超前社会发展之需。学校只有与时俱进,才可能提供优良的“售后”服务。四、构建高职教育特色评价体系高职教育评价观念不应以精英型高等教育为参照,而应该另立评价指标体系,在自己与同类间进行比较才是适切的。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宏观的、导向性的评价对象来设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一)教学质量、学生质量与社会声誉学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制于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学生质量应通过以下3个方面来衡量:在校成绩(可以进行同专业、同层次的全国联考、抽查)、学生保持率与学生就业率。对高职生的质量评价,一要关注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职业准备能力,二要关注学生就业后的社会反映状况,学生质量的好坏由市场来评判。同行声誉与认可也是评价的参照系,在高职院校的评价指标中应当确立一定分量的同行互评、互认的权重。(二)办学定位与品牌特色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培养一线专业人才、应用性人才为办学目标。高职院校应将育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造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模式和方法。要让学生在这里既学习知识,又创造财富;既提高能力,又学会做人,成长为普适性、生活性、生产型的各级应用性人才。对职业院校来讲,特色就是生命,在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培养实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要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以特色为取向就可以避免大学评价中“办学规模”、“科研成果”、“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热门指标的扰攘。(三)办学机制与效率高职院校应确立服务性评价导向,以“服务社会”、“顾客导向”为原则,考虑与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合作,采取灵活、多样、开放的职业教育模式,大力推广“产学研结合”、“订单式”等培养模式。与此同时,要重视对高职院校内部机制以及学校内部管理效率的评价,关注对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招生就业、课程教学等显性、隐性制度的评价。(四)资金来源的市场化份额高职教育的发展,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自主办学,寻求民间资金;二要面向市场办学,通过校办产业、社会服务等方式赢得办学资金。我国目前民办高校(以高职为主)主要依靠贷款来发展,办学成本90以上由学生学费承担,社会非营利性的资本流人很少,这种被动的局面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把社会营资、融资的能力作为这类高校办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五)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重视对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的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