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琐谈.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琐谈.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琐谈.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琐谈.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琐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琐谈泥塑习作课是雕塑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写实的、具象的、有感情地表现人物的造型能力。整个从头像到人体的习作训练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这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感受力、深刻的理解力、合理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整体的控制能力等方面。对于学习来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不论是多么高明的老师,也不管有多么精致的教学方法,而所存在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靠学生自己的刻苦实践和努力,以及通过不断地认识、分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又是辩证的。这就如同雕和塑一样,雕即减,塑即加,在塑造的过程中,它们是对立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其实,习作课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充满了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在学习时也要首先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和认识问题,只有正确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有助于学习。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和课堂训练所涉及到的几方面问题的辩证关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一、整体与局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泥塑教学中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课堂上反复遇到的问题。我们知道,雕塑专业的泥塑训练课,是研究人体和塑造人体的。人体是美的,同时也是复杂的,从塑造形体的角度分析,人体是由几大体块组成的,而每个体块又是由众多的局部形体组成。如果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整体是靠各种局部形体来组合和充实的,反过来讲,局部形体又是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局部就没有整体。因此,也就形成了整体与局部的密切关系,它们不仅是辩证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塑造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形体,要想把握它,就必须按照艺术规律去研究它、分析它。首先是根据它的构造及其形体的主次关系,先抓住整体大形,暂时舍去那些细枝末节,将复杂的形体进行概括和归纳,也就是说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先抓住它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形体特征,待准确地把握了大的基本形之后,再逐步丰富和塑造它的局部和细节。所以,塑造时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掌握整体的观察方法。对模特,大到人体动态、结构、比例,小到每个局部形体,都要从整体来观察。即便是深入刻画到每一个局部和细节时,也要联系整体去观察它,看它在整体之下的局部状态,以及局部形体与局部形体之间的衔接、联系和变化,甚至每深入到一个阶段,都要回到宏观上来,进行整体调整,修正出现的问题,以利于后面的继续深入。因此,整个塑造过程也就形成了:“整体局部整体”的连续公式,从整体开始到整体结束的反复交替过程。只有这样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做到在控制整体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塑造,而塑造出的局部形体才有可能不会孤立,结构才严谨。否则,整体观念不强,或是脱离整体的就局部而塑局部,必然会被某些局部所迷惑,并且使之冲淡对形象整体的总印象,最终导致局部形体塑造的支离破碎,像零件的拼凑和组合,其结构不但不严谨,更谈不上形象生动了。二、共性与个性关于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这涉及到习作课作业的表现问题,也是美感问题。所谓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而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艺术的表现上,二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则表现美感的共性。从人体解剖学和美学上讲,人的特征也是有共性与个性之分的。我们的人体习作课就是:既研究和掌握人体的一般性、规律性的造型知识,这主要包括人体解剖、结构、动态和比例等方面的共同的、规律性的知识,即共性方面的,也要研究和表现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包括人在相貌、性格、精神气质、运动状态等方面的不同,即个性方面的。在课堂习作上,对于学生来说,两方面的感受和研究是同样重要的,二者之间就如同人的肌体与灵魂一样不可分。所不同的是,在习作课的某一阶段中,可以对二者之一作为侧重的注意。人体之美,在解剖和比例上也是有共同标准和基础的。所以达芬奇说:“比例法则不仅是为了使作品符合实际,而且是美感的基础,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位之间的神圣的比例关系上。”这就是说人体美有它的共性标准,需要我们去研究、理解和掌握。然而,人体美又是丰富多彩的,存在着个性和多样性,因此,雕塑家罗丹又说:“一切有性格的对象都是美的。”所以,我们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研究和感受人的各方面的个性差异。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还不只是研究和表现人物之间的个性特征差异,就作品而言,还应该体现在艺术家所表现出的个性风格上。因为,习作课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每个人对美的主观感受和个人的偏爱不同,而这又往往会成为一个未来艺术家的个性风格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也就不能只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和样式来要求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对模特的感受,运用一种自己喜欢的,并且是运用自如的泥塑方法去塑造。教师也应在训练中,将每个学生表现出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和启发,这样才能使作业在具有符合人体共性标准的基础上,仍然保持每个人的个性语言特征,并且使这种个性化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扬。三、感性与理性在谈到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时,往往会使人联想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从认识事物的过程看,对于形象思维的艺术来说也是如此,从初始阶段对物体的视觉感受到获得知觉概念和认识,也是一个经过升华的过程。这就像我们从上人体课第一天的初识解剖,到掌握和了解了人体的一般性、规律性的造型知识一样,也都是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这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事物的认识过程来说也是符合规律的。然而,在泥塑习作课的塑造过程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既是可以升华和转化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严格的解剖结构、合理的比例关系以及科学的学习态度看成是理性的塑造的话,那么,在整个塑造过程中,感性与理性又是可以相互结合和交替进行的。因为理性的建立,能给我们一个分析的、逻辑的、准确的、可控制的和可实施的方法、规律和法则,能便于我们科学地研究和准确地掌握知识。而感性的、直觉的方法往往又是被认为在无意的探索时,美是最容易被发现的。感性、情感常常凌驾于理性之上浮动在非理性和经验的领域之中。雕塑所追求的体积感、空间感、整体感、量感,实际就是形体在感觉上的体现,而雕塑重心的确立最初也是一种感性的。不从视觉上去感受形体,也就不可能表现出雕塑语言的形体之美。失去了对对象的情感和感受,更不可能塑造出有个性化的、生动的形象来。缺乏了感性和感觉,雕塑的重心、体积感、空间感又从何谈起。只靠理性的塑造,形象也难免会僵化、呆板,甚至会使形象变成医学标本。只有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塑造,才能使学习更科学,才能在作品中注入艺术家的情感,使作品更生动、更完美。四、主观与客观学校写实的泥塑习作课是以人为塑造对象的,它是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通过客观再现的手段,来达到主观表现的目的。在这里写实的再现是客观的,而艺术家情感的表达是主观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辅相成的。从教学的意义上讲,虽然客观再现并不是最终目的,但习作课首先要训练再现对象的能力,如果不具备再现的能力,表现也就无从谈起了。我们知道,作为研究雕塑艺术语言的学科,泥塑习作当然必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并且作为教师,在习作课上也要特别重视和启发学生对形、对自然和对观察对象的兴趣、感情和自我感受,而这种感情和主观的感受又是来自客观对象的,因为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这正如生活对于诗人的感动会凝结为诗句,而音乐家的激情也会构成旋律一样,雕塑家所要表达主观情感和抒发对形体美的感受的是雕塑。教师要启发学生,善于在习作中发现美,并善于将自己的激情融通于习作之中。因此,在习作中不仅应该体现个人的主观表现,甚至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不同,在表现上作适当的夸张。但这只是对客观对象感受的一种强调,而重要的是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尺度,不能脱离模特太远。因为,模特是我们写生的客观对象和依据,而课堂习作毕竟是为了解决一般性、规律性的造型知识问题,不能允许有过多的随意性的东西。习作课即便是写实的,也是有一定标准的,而这个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在作品中保持某种与对象原形的客观相似性;二是要有艺术家个人主观情感因素的介入,而情感的启动,要依赖于对客观对象的最初感觉。由此说来,写实习作的“真实”和“再现”,既不等于原形的复制、翻版和面面俱到的抄袭自然,也不是完全脱离客观对象的随心所欲。它的写实是来自艺术家真实的主观感受,是艺术家因客观对象的情感触动而流露出的真实而朴素的语言。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既要要求学生尊重客观对象,又要提倡重视个人的主观情感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具有一定的“具象写实功夫”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形体感受和泥塑语言方面最大程度地得以表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以上笔者仅就泥塑教学和学习上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也是学生在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