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战略论文-  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doc_第1页
文化战略论文-  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doc_第2页
文化战略论文-  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doc_第3页
文化战略论文-  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doc_第4页
文化战略论文-  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战略论文-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关键词:巴克尔英国文明史新史学朱谦之摘要:英国史家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与中国近现代史学的科学化追求有相当关系。是书以探求历史如何成为一门科学为主旨,在20世纪初年曾出现了四种中文译本,对当时新史学思潮产生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五四以后,巴克尔史学在更大范围上得到了介绍和探讨,并且英国文明史又被重新译刊,说明它对中国史学科学化具有一定的取鉴价值。20世纪上半期,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下文简称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曾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是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时期,二是20世纪20、30年代“新史学”运动时段。中国近现代史学的两次革新运动,途径不外乎大量译介西方史学以改造旧史学,然不同时期、不同思想背景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注意到了巴克尔史学,从中不难发现文明史自身学术特点与中国近现代史学所追求的目标存在某种默契。由此,较为全面追寻巴克尔及其文明史在中国传播和影响的具体轨迹,不无一定的价值。一亨利托马斯巴克尔(HenryThomasBuckle,18211861)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史家,以其18571861年间所著英国文明史(HistoryofCivilizationinEngland)二卷而闻名于世1。他的著作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作品,以很大的篇幅讨论史学理论和方法问题。巴克尔认为,人类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历史同样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过去史家最大的缺点,是他们眩惑于君王的传记、政变、战争,而忽视了对历史本身规律的探寻。而又因过去时代关于统计方面的材料太缺乏,使历史无法成为一种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具有一定规律的科学。在西方近代史学史上,巴克尔可以说是打破传统史学、力求建立新史学的先驱。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巴克尔及著作在日本、中国不乏知音。1878年日本文明史学家田口卯吉将文明史译成日文刊行,对当时日本的文明史学思潮的形成产生了巨大作用2。20世纪初年,文明史多种中译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史学界对历史科学理论探索的兴趣。文明史在清末先后出现过四种中文译本:(一)1903年南洋公学译书院译刊的英国文明史;(二)通过日译本转译的文明史论,见1903年9月6日政艺通报第15号上海新民译印书局新书广告;(三)王建祖译的英国文明史3,见1904年作新社出版的美洲留学报告中“留学著述介绍”;(四)陆续连载于1906年至1907年清末学部主办的学部官报第3至第28期魏易所译的文明史4。文明史论一书,著者署名“伯古路”,译者是“林廷玉”5,在政艺通报、中外日报都刊登了出版广告,两则广告内容完全一致。兹摘录广告如下:是书日本博士译英国伯古路氏之文明史论也。氏生于19世纪,浸淫于欧风美雨,所见者文明之事迹,所闻者文明之风潮,故潜心研究各国宗教、政治、学术、制度、风土、人情,如何变迁,如何改良,与夫列邦进步之原因,人群开化之结果,考据精确,议论宏伟。日本辰巳小次郎有言曰,氏以稀代之才,著未曾有之书,诚为史家至高无之佳构也。而重译者又能以龙卧虎跳之笔达之,立论雅正,行文畅快,引证广博,而新奇道理,深入而显出。学者手此一书,当有百读不厌之趣。6文明史论系转译自日译本文明要论,故中译本未正式出版之前刊登广告采用了“文明要论”这一书名7。文明要论的译者是辰巳小次郎,东京哲学书院1887年(明治20年10月)发行。日译本分二十章,根据英国文明史两卷本原书译出,并增补了五章原书所无的内容,即第八章十九世纪英国形势、第十四章十九世纪法国形势、第十八章德国之形势、第十九章美国之形势、第二十章全篇概要。日译本不是一种完整的译本,只是“节译”,但文明史各章节主要史学思想大体保留了下来。如果文明史论是较为完整地译自日译本,那么巴克尔史学在20世纪初已经相当全面介绍到中国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98年康有为所著的日本书目志介绍了多种文明史作品,包括有法国史家基佐(F.P.G.Guizot,1787-1874)的欧罗巴文明史以及未署著者名的文明要论。据文明要论的日文本,我们可以确定日本书目志中所提到的文明要论一书,即巴克尔文明史的日译本,这说明1898年前后中国有部分学人对此书已略有所知了。学部官报译刊的文明史,署“英国白格耳著”,“仁和魏易译”。译刊原著第一卷第一、二章及第三章开头一部分。第一章论研究历史之方法,论人事之有一定程,人事受制于心灵及身体之公例,不明天然理学者不能言历史;第二章论物理之影响及于社会之组织及国民之品性;第三章未译章名。目前所有论著涉及这一问题,都承袭俞旦初先生的说法。事实上,魏易所译文明史不止这三章。学部官报第155、156、158、160期“选译书报”专栏所刊欧罗巴文明史卷二,署“英国白格尔著”,“仁和魏易译”。欧罗巴文明史译文之前,有魏易所作的按语:当学报发行之初,鄙人曾有白格尔氏文明史译稿附登报末,后因接译美国学务统计,遂将第二卷暂停,兹编即其续译也。原书为议论体裁,但求畅晓,不计复沓,译者循句追意,但求不与原文相左,至与吾国文章格式是否慰贴,译者学识浅陋,不遑计及,阅者谅之。8根据魏氏所言,学部官报所刊欧罗巴文明史卷二,实是巴克尔文明史的一部分。笔者所见欧罗巴文明史卷二内容只有第一章,名“自十六世纪中叶至路易十四即位其间法国文化之概观”。核对1901年美国纽约出版的两卷本英文原著,始知此章乃文明史第一卷第八章。魏氏说“兹编即其续译”,说明他至少已译到文明史第一卷前八章,比南洋公学译书院译本多出了三章,但此书第一卷第四、五、六、七章内容并未刊登于学部官报,该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查考。魏易译本所据的原著是三卷本的文明史,恰恰与后来1936、1946年胡肇椿重译英国文化史相同,魏氏所译那章即胡肇椿所译英国文化史中册的第一章:“自十六世纪中叶至路易十四秉政间之法国思想史”,故魏氏说是“卷二”。至于他为何将此书更名“欧罗巴文明史”,可能与此卷以论述法国、西班牙等国历史为主有关。在文明史四种中文译本中,以南洋公学译书院译本最早。1901年南洋公学译书院曾在中外日报上向学界宣布译书计划,其中就有文明史一种,署“英国白克尔著”9。1903年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文明史,“汤寿潜署检”,署“英伦勃克鲁原本”,“南洋公学译印”,“光绪廿九年五月第一次活字排印”。分甲乙丙丁戊五篇,即原书第一卷前五章。篇一总论史学考证之原、人事齐次之理。凡人事每受制于心理、物理,故史学与格致有密切之关系;篇二论天然物理于人群组织、个人品质上所施之感格力;篇三论心理学家考察心理之法;篇四论心德、心慧,析心理为二,曰德,曰慧。此篇发明二者之关系,于治化而较其轻重;篇五论宗教、文字、政府三者范移治化之力。南洋公学译书院译本前面载有一篇亨利多马斯勃克鲁传,这篇传记不仅较详细介绍了巴克尔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著书过程,而且提要钩元,把文明史中有关史学理论和方法部分,集中概括出“十条大意”。魏易译本、胡肇椿译本、文明要论日文本以及文明史英文本,都没有发现这篇传记。所以,有学者认为,“如果这是译者所撰,则说明当时中国学者对它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和深度。”10通观这篇传记全文,除非是研究巴克尔的专家,否则很难想象一般译者能够撰写出如此详实的传记,尤其是巴克尔1861年去中东远游,某日去某地游览,都有记载,甚至还清楚巴克尔墓志铭的内容和字体,这更让人怀疑此篇传记乃20世纪初中国学者所写。1903年前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虽有很大的飞跃,但对西方史学发展动态所知仍是有限的,如此精要的“十条大意”,普通译者恐怕很难概括得出。笔者在爬梳史料的过程中发现了此传的真实身份,它只是“译作”。这篇传记系译自大英百科全书第九版的“BUCKLE,HENRYTHOMAS”条目,而且它只译了该条目前半部分的内容,后半部分未曾译出。兹摘录两条“大意”的中译文和英原文,以资核对:一、从来史家才力薄弱,目炫于人群诸务之繁赜,心懵于统核各国人性特殊之法,与夫各事物之定理,而欲成一诸法具备之史,为史家质学之导,所谓独为其难者也。That,owingpartlytothewantofabilityinhistorians,andpartlytothecomplexityofsocialphenomena,extremelylittlehadasyetbeendonetowardsdiscoveringtheprincipleswhichgovernthecharacteranddestinyofnations,or,inotherwords,towardsestablishingascienceofhistory.一、文明进步浅深之故,在乎措施适当与否。而措施之当否,非考察不为功。今有一国焉,以纯固之精神,用之于文明之措施,凡所考察,皆经历验,其国有不日进于文明者乎。不然,措施失当,考察不精,轻信多疑,乖违迭见,其国奚自进乎文明哉。Thattheprogressofcivilizationvariesdirectlyas“scepticism,”thedispositiontodoubtandtoinvestigate,andinverselyas“credulity”or“theprotectivespirit,”adispositiontomaintain,withoutexamination,establishedbeliefsandpractices.亨利多马斯勃克鲁传中有一段话:勃克鲁以著英国文明史得盛名,全书具在,发而读之,觉理绪深微,节次秩如也。开章专论著史之法,揭其大纲,渐及统核人群进化程途之公例。次乃撮举各国历史记载之异同,以发明著史之法,与所谓大纲,所谓统核人群进化程途之公例,如引西班牙、苏格兰、日耳曼、合众国诸国历史之体要皆是也。11研究者往往藉此认为该传对文明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若将此传与大英百科全书第九版巴克尔条目对照研读,我们发现译者有曲解原文本意之嫌。事实上,原文仅对此书作客观的评述,“十条大意”只是该书主要观点的概括,似乎看不出有何“高度评价”的意思。这篇传记只译了原文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内容其实对巴克尔及文明史颇有微词。原文指出,巴克尔否定了种族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夸大了气候、土壤、食物和自然景象的力量,时常带有自然宿命论的倾向;他虽收集了大量资料以证明自己的论点,但是严密的历史论证在书中并不多见;他经常改变或扭曲历史事实,把问题简单化;他的知识虽然很渊博,但既没有受过正统教育也没有经过科学的训练;他习惯于证明一个观点的正确性而推论出全部事实,以偏概全;他虽掌握了数量惊人的史料,但思想并不丰富12。可见,撰写巴克尔条目的作者对巴克尔许多观点持不同意见,他虽然肯定文明史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书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深究,但并不等于它的结论是正确的。南洋公学译书院不把巴克尔条目全文译出,可能出于不想冲谈英国文明史在中国正面影响的考虑。二文明史第一卷前五章集中反映了巴克尔的历史哲学。此书第一章即以“论研究历史之方法,论人事之有一定程,人事受制于心灵及身体之公例,不明天然理学者不能言历史”(学部官报译文)为标题,以表明作者立志建立历史科学的决心。巴克尔说:“吾人将何恃以为史乎?欲兴一空前绝后之举,殚精竭虑,使史学一门与他类问学之考求精碻者,不相上下,以免学者偏畸之弊斯可矣。今是书悉本此意,虽所成就者与所存想者,未能尽符,而吾仍望吾史之成就,或媲美格致家之成就。”13他继18世纪启蒙思想家之后,把自然规律、自然因果关系引人了史学领域,强调历史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他说:“一凡作事必有动机为之因,二此动机必有前事为之因,三若能尽悉前事及知其设施之理之法,则其间构接之究竟,虽累黍之微,不难察知而预定。”由此,他认为只要“取上下古今人事所现之相,悉数研察,以寻求其相通之故”14,那么“通例公理”就能被发现。“欲跻史学于各学之列”15,就必须批判那些以为历史乃“自由意志”或“预定命数”的结果之观点。巴克尔指出,“命数本诸神学之幻说,自由本诸心学之臆断”16。事实上,“盖凡人动作,循其往事之迹,外虽反复靡定,内实有条不紊”,人的行为受严格的因果关系制约,不过是“宇宙间有一大整齐之理”的一部分。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当前学识所及,亦仅能见其大概”,“近世学者考人进步至锐且速,吾谓不及百年,证据益当完密。今形体界内所谓之理,哲学家鲜有非之者,将来伦理界中亦必无排斥齐次之理之史学家。”17所以,作者坚信“通理公例之无在不著,无物不具”18,问题在于人们是否善于发现、认识它。巴克尔在文明史第二篇“论天然物理于人群组织、个人品质上所施之感格力”,较为全面阐述了他的地理史观。他认为人类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受制于规律的支配,而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有两种:自然规律和精神规律。对于自然规律,他说:“细考外物之感人,其最有力者,可类而为四:曰气候、曰食品、曰土壤、曰万有现相”。前三者“于组织人群,则独有大效焉”19。他主张气候不仅刺激或消沉人类的努力,同时还影响到人类工作的恒心和能力,并察觉到,“活泼之业,为处温土所乐操者,居气候炎热之地,则必不愿就,即就亦有不宜是也。”20一年中大部分时期的气候妨碍人们的户外工作,结果遂造成对于工作或作或辍的习惯,及其浮躁不定的民族性。“万有现相”即自然景象,会对人的精神状态产生直接的作用:天然状态中之令人恐惧疑骇者,每足以激发人之意象,意象一萌而觉悟即为所制。人观于天然物势力之伟大,自觉其力不足以胜之,不期而畏沮之意生,且每措一事,疑难多端,似造化之有意弄人者,又若脑力幼稚之时,骤为某物所震,则后此见而生畏,不暇考此庞然大者究何由而使然,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