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谈《涉江》中的两段错简.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谈《涉江》中的两段错简.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谈《涉江》中的两段错简.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谈《涉江》中的两段错简.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谈《涉江》中的两段错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谈涉江中的两段错简摘要周建忠先生认为涉江根本没有错简,对此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涉江一文不仅在首段中存在着错简,而且最后乱辞一段也是错简。关键词屈原;涉江;错简;周建忠Abstract:ZHOUJian-zhongthinksnowrongrhythm(jian)appearsinQUYuanspoemShejiang,onwhichtheauthorofthispapercantagree.Thispaperpointsouttwowrongrhythms(jian)inQUYuanspoemShejiang,withoneinthebeginning,andanotheroneintheend.Keywords:QUYuan;Shejiang;wrongrhythm(jian);ZHOUJian-zhong周建忠先生在涉江教案一文中对第一段的评述这样写道:“这一段描写大多数句子是对句,但也有三句一组的。由于句式形式上的不够工整,自古以来研究楚辞的人都认为这里面有错简,而我认为根本就没有错,因为这是在屈原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表达坚定而又非常执著的情怀,因而或三句一组,或两句一组,从他情感的起伏变化来看这是很正常的。”1笔者执教此文多年,近来又读了林庚先生的从楚辞的断句说到涉江2121-134和周老师的涉江教案两文。深感与林老师有相同的意见,即认为涉江一文不仅在首段中存在着错简,而且最后乱辞一段也是错简。为此写这篇文章与周老师商讨涉江一文是否存在错简的问题。一、楚辞的流传以及错简产生的缘由战国末期还没有“楚辞”这一概念。“楚辞”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楚辞的结集是刘向完成的。也就是说,汉以前,屈原的作品还不是“经典”。那么,由战国至汉代,由“无名”到“命名”,由“民间”而“经典”的过程,亦是一个对楚辞的建构过程。那么楚辞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应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楚辞主要作品大多作于流放途中,其传世方式与史官所记官家行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当时书写的媒介是简册,古代记事、作文写在竹片、木片上,称之为“简”。以屈原如此浩繁的文本制成简册,一定汗牛充栋。让一个流放之人完成如此工作,也不太可能。且如此之多的简册能历经秦始皇的劫灰完好无损地传到汉代,更是无法想象。所以屈原作品最初以民间口耳之间散播、流传的可能性最大,后来才逐步地形诸文字。当“楚辞”从主要以“声音”为主的文本,逐步过渡到文字的文本时,自然会出现如缺失、误漏、讹误等,有时串简的绳子断绝,次序散乱,便形成“错简”。我们都知道,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楚国人屈原、宋玉所创作的骚体诗和汉代诸人的拟骚诗汇编成集,共16卷,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遂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可是这部集书不知是什么原因未能流传下来。到了东汉安帝元初初年,王逸给刘向所编的楚辞作注,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一篇九思,而命名全书为楚辞章句,为17卷。王逸的17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这就是现存最古的楚辞注本。可是由于当时的书写工具和印刷排版方式的落后,自然影响到这本书的流传和编纂,后世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和内容有异的文本。如朱熹的景元刊本楚辞集注,系光绪十年(1884)遵义黎氏(庶昌)刊于日本东京使署。同时黎氏在牌记中提及“用朱熹系朱监宋理宗端平乙未(一二三五)年刊本校”。宋刊本中有岁鹰龙、朱在、朱监二篇跋文,此本已佚。猷幸先生曾说宋刊本是“今日我们所见楚辞的最古和最完整的一个刻本”,并列举了宋元两猷先生所提到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在1997年篆原版重新刷印时曾将此本与宋刊本复校,出校记44条,今并附在书后,供读者参考3。可见楚辞一书中存在严重的讹字、脱字、缺失、误漏、讹误、错简等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了。二、楚辞断句特点楚辞与诗经在篇章体制上有很大的不同,其断句在句式、语调和押韵上则有着更明显的差异。1句式加长而不整齐我们都知道诗经作品主要是四言诗,篇幅不大,以重章叠句的形式构成。与诗经相比,楚辞作品句式大都比较长,如“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这些句子比起诗经的四言来说,句式都已经加长了。林庚先生也说:“一种是承继旧有诗经的形式,而把它加长适合散文语吻的长度。”“然而楚辞大部分的佳作,仍然都寄托在全新的散文形式上,离骚,九章,九歌,以及招魂的乱辞,稍后的九辩,都莫不借这自由的表现完成它的篇章。同时这全新的散文形式,自然比起改良体要参差而不整齐,这语吻词的运用,乃更成为必要了。”22“兮”的使用作用除句式加长之外,楚辞中还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兮”字在诗歌中的出现当然不始于楚辞,诗经中就已经可以看到带有“兮”字的诗句,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但是楚辞中的“兮”字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诗经,如在现存的屈原作品中,除了天问、招魂外,其他作品都广泛使用了“兮”字。林庚先生认为:“兮字在楚辞里因此有了两种用法,前者我们若叫改良体,这后者或者我们叫它革新体吧,而二者的分别是显然的。前者大部分是兮字之间隔着一个整齐的四言的重叠,遇到这种的句法,我们便可以断定兮字应当在句尾;后者兮字之间普通成为不大整齐的诗行,而凡有兮字处并不用韵,遇到这种的句法,我们便可以断定兮应当在半句上;前者所谓仍沿用诗经里兮字的用法而加以改良,后者才是楚辞里所独创的形式。”2121-134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楚辞中的“兮”字不仅使用频率极高,更有着增强节奏、代替虚词起语法作用等,而这正是屈原的创造,是楚辞所独有的。3借重双声、重叠排偶形成诗化的节奏楚辞使用双声、重叠排偶形成诗化的节奏。这是继诗经两百年之后,在先秦散文基础上出现的向诗体转化的发展与革新。如惜颂中的句子“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都是重叠排偶的运用;九歌里句子“吉日兮辰良”“瑶席兮玉瑱”也都是重叠词语的运用,“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亦莫不然。这些都是在借助于古汉语中的排偶的形式在先秦散文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诗体形式。它的使用让诗歌产生了一定的节奏,读起来就有朗朗上口之韵味。借助重叠词语使语言的节奏感加强,使之具有诗歌韵律感,这是楚辞继先秦散文后让语言诗体化的一大特征。林庚先生也认为:“楚辞上更大的原则,则是句法上的重叠,楚辞之所以开偶句的先河正是这重叠使然,重叠是一切节奏的基本。”2121-1344押韵采用AABB的形式如果说重叠使楚辞富有诗的节奏感,是楚辞能歌唱的一大特征;那么采用AABB押韵形式则是使楚辞能歌唱具有韵律感的另一特征。诗是与歌唱联系在一起的,押韵则是诗词的主要特征。楚辞是由先秦散文走向诗词的过渡形式,其押韵也有其自身的规则。林庚先生说:“原来押韵的最自然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ABAB,AABA,AABB(或AAAA)。”“从过去诗经的读法上看,楚辞的句法至少变长了一倍,对于一般读者当然一时难于习惯,楚辞本来是由散文走到诗去的过渡形式,在这过渡中所以便采用了AABB(或AAAA)过渡的押韵方式。因为这样的押韵可以作两行看,也可以作四行看,这样,也就便于把诗行过渡到长一倍。”2121-134楚辞的断句有其自身这几点特点,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涉江一文是否也存在错简的问题。三、涉江开头一段中的错简楚辞里句法最复杂的莫过于涉江中的首段,然而理解了前面楚辞断句的特点后,此段的断句也就迎刃而解了。涉江首段共九句,是写自我品格和超俗的理想: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HK也许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这么断句,不那样断句呢?从上面的楚辞断句规则可以知道,兮字是断句的标志,且同一篇里只能是同一种用法(乱辞除外),所以只能是这样断句。其中第八句中“与天地兮同寿”与“与日月兮同光”是一个排偶的重叠,使涉江形成诗化的节奏,所以只当作一个句子。“这样句式长短不齐,惟其不齐才有楚辞形式上的发展”2121-134。从AABB押韵的角度来审视这段文字,不难发现,一二句“衰”、“嵬”押韵,三四句“璐”、“顾”押韵,五六句“螭”、“圃”不押韵。林庚先生说:“驾青虬兮骖白螭与被明月兮佩宝璐对仗,音韵已够铿锵,便不必再有韵尾的重复;所以螭字不押韵,我们反觉得句法上增加了变化,减少了呆重。”2121-134我赞成他的观点,也认为这里不必拘泥押韵。七八句中“英”、“光”押韵,九句是孤句。为什么会有孤句?是如周老师所说的“因为这是在屈原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表达坚定而又非常执著的情怀,因而或三句一组,或两句一组,从他情感的起伏变化来看这是很正常的”吗?我看未必,作为感情的抒发,这里却使人感到情感抒发受到了限制;作为诗歌押韵或对仗的表现形式,到似乎缺少了一句。这就是许多楚辞研究者所认为的,也是我要说的,这里漏简了,或者错简导致了这种现象。在就近的文章中找,我们果然就会发现了一个也是孤句且与“湘”押韵的语句“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文章第三段只五句,引古人古事说明“忠不必用,贤不必以”是社会常态: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HK这里第二三两句中“以”、“醢”押韵,五六两句中“人”、“身”押韵。而第一句是孤句,从AABB押韵的角度看,它也应该是一个错简。闻一多亦说:“上当脱两句,所缺二句词意盖与忠不必用二字相偶。”4与首段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它应该与前面的孤句成对偶: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HK林庚先生说:“接舆、桑扈都是南人,所以正引用来作哀南夷之莫吾知的注脚,辞意的通顺岂有比这个再好的。若照原来的情形,接舆一句放在后段,就文义说,不免与伍子一句有重叠之病,而哀南夷的一句与上文又全不衔接。”2135说得多么中肯,确切。四、涉江最后一段乱曰也是错简我们知道,乱辞是楚辞合乐的尾声部分,可以译为“合唱”,其唱法已弄不清楚了,但从文辞上看,它应该是一篇的结语,其作用是总结全文,以见旨趣。王逸说:“乱,理也,所以发理词指,总撮其要也。屈原舒肆愤懑,极意陈词,或去或留,文采纷华,然后结括一言,以明怕趣之意也。”547韦氏解说:“辑,成也。凡作篇章,篇义既成,撮其大要为乱辞。”547如离骚一文的乱辞部分“国无人莫我知兮”和“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两点就是对全文的总结。九章中在涉江序列后的另一篇哀郢,它的乱辞部分是诗人以高度浓缩的语言总述哀恋郢都、思归故土之情。其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用鸟兽依恋故土作喻,表明至死不渝的怀乡思国之情。它与前文紧密相连,是诗人思想境界的升华部分。可是这篇涉江,前面记述的是屈原被放逐江南时的行程经历,抒发了无可奈何的痛苦以及坚持理想,宁可“愁苦终穷”,也绝不“变心从俗”的心情;后面乱辞却描写的是楚国社会政治如何黑暗,小人登上堂坛,贤士不亡则死的地狱现状,于是决定远行。这段的“乱辞”是这样写的: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HK这里以鸾凤、辛夷喻忠臣,以燕雀、乌鹊喻奸徒小人,概括楚国社会政治是非逆行,忠奸倒置的情状。这段乱辞中没有一句是对前面的总结,若一定要联系起来看,到觉得这段乱辞是对全面部分的发展。正如吴孟复所说:“按宋淳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