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现当代文学论文陈铨的东学西渐文学观【内容提要】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首次研究了中国纯文学对德国文学影响的历史,探讨了世界不同民族国别的文化文学交流影响的规律,评析了德国人译介研究中国文学、借鉴创作文学作品的得失,阐发了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精粹。同时,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觉醒、坚固的民族文学自信和理想的世界文学愿景的东学西渐的文学观。一陈铨是“战国策派”的核心人物,“战国策派”是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联大及云南大学一批教授文人为主形成的一个文化群体。除陈铨外,还有林同济、雷海宗、何永佶、洪思齐、王赣愚等人。“战国策派”的著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法律、伦理、文学、教育、地理等各种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群体。“战国策派”以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为基础,以哥白尼的宇宙观、卡莱尔的英雄史观以及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史学思想为借鉴,形成了一套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看出“战国策派”主要的学术背景和思想渊源是西学,他们都是留学欧美并在西方有影响的学子,他们虽有深厚的中学功底,西学却是强化与激发他们民族主义情结的激活剂,“战国策派”显然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然而,他们的总主题为文化救亡与民族品格重建,是抗日救亡中对国家与民族的另类构想。具体而言,在文化哲学思想方面,提出“战国重演论”,提倡尚武精神,固守英雄史观;在人生哲理方面,崇拜英雄,倡导浮士德精神,批判民族活力颓萎,建构理想人格;在学术思想上提出“第三周期论”,主张“文化摄象法”。这些主要受西学影响形成的思想主张的根柢却是强族兴国为民的民族主义。汤一介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论著辑要丛书总序中把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学衡派”的“国故新知论”和张东荪的“多元文化论”分别归属于文化上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而认为“战国策派”“也许我们可以说它是游离于上述三派之间”①。确实很难把“战国策派”归于上述三种文化走向中的任何一种。“战国策派”具有文化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各别的某些元素,而这些元素皈依于一切以民族为本的民族主义。应该说“战国策派”是一个民族主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群体。正是从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出发,“战国策派”在主张西学东渐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力倡东学西渐。这在近世以来强势话语为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弥足珍贵。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其在文化发展上的预设性与引向性。陈铨是“战国策派”中力倡东学西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