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鲁迅是否遭段政府“通缉”再探讨.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鲁迅是否遭段政府“通缉”再探讨.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鲁迅是否遭段政府“通缉”再探讨.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鲁迅是否遭段政府“通缉”再探讨.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鲁迅是否遭段政府“通缉”再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鲁迅是否遭段政府“通缉”再探讨拙文鲁迅遭段祺瑞政府“通缉”的真相探讨在2007年1月14日的文汇报学林上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注意,不少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给我写信或打电话,表示鼓励和支持。也有朋友诚恳相告:段政府“通缉”鲁迅的事,是鲁迅自己在著作中说的,以后厚厚薄薄的鲁迅年谱、大大小小的鲁迅传、各种版本的鲁迅著作的注释、为数不少的真真假假的回忆录,几乎都这么说,你一篇文章能改变人们在八十多年来所形成的“定见”吗?为了对历史负责、对鲁迅负责,你应该以充分的史料,再次阐述历史真相。有的朋友还为我拟了一些应该进一步论证的题目。我接受这些好友的建议,再写本文。一、“第二个通缉令”有文本或文字记载吗段祺瑞政府在“三一八”惨案后,继发出临时执政令,是否还发出过包括捉拿鲁迅在内的“第二个通缉令”?要探究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当然得找一找有否“第二个通缉令”的文本或相关的文字记载。临时执政令中说:“近年以来,徐谦、李大钊、李煜瀛、易培基、顾兆熊等,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因而予以通缉。有人说,令中五个人的名字之后,有一“等”,是“表示列举未尽”之意,即这个通缉令不仅仅是通缉五个人,而是要通缉一大批人,其中包括鲁迅。这样的奇说,我乍听之时,真有点惊诧莫名。这“等”字,作为助词,可“表示列举未尽”,也可作列举后的煞尾。后一种规范用法,应该是“等五人”,但不少人又常常把“五人”省去。怎样识别这“等”字是“表示列举未尽”还是“用作煞尾”呢?这可从语言环境来判断。“通缉令”就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环境。在通缉令中,不但要写明通缉对象的姓名,还常常要写明其年龄、容貌、身材、语言等特征,最糊涂的政府,也不会在通缉令中用“等”字来表示要逮捕一大批人,这叫各地军警怎么去“严重查究”呢?当时人们没有例外地把临时执政令看作是“通缉五人令”,就是把“等”字作为煞尾词来看待的。如鲁迅在大衍发微中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们使卫兵枪杀民众,通缉五个所谓暴徒首领。”请看,鲁迅明明白白说是“通缉五个”,毫不含糊。周作人在洋铁水壶与通缉令中说:“政府通缉那五个人的用意一半是在嫁祸”你看,“通缉那五个人”,写得明明白白。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惨案发生以后,便有通缉五个所谓暴徒首领之令。”请看,“五个”,说得多么明确。当年报刊文章中把临时执政令说成通缉五人令有之,但从来没有人说“等”字中包括鲁迅在内的一大批人。可见,要想把临时执政令中一个“等”字,来作为段政府“通缉”鲁迅的文字依据,实在是缺乏依据。有的鲁迅年谱和有的鲁迅著作注释,一再声称当年京报发表的三一八惨案之内幕种种一文中所披露的“五十人名单”,就是段政府“通缉令”或“密令”中的名单,或者说是这名单“证实”了段政府有过包括捉拿鲁迅在内的“通缉令”或“密令”的“消息”。我在上次的拙文中特地引录了内幕种种全文,指出那些说法是不符合该文原意的。该文明明说:章士钊先生有一份百余人的“反对者”的名单,段政府讨论通缉令时,章从中“挑出五十人,提供讨论”。会上,“大都不主罗织人数过多,嗣选出十六人,嗣又主张七人,最后仅留五人”。可见“五十人名单”是段政府的讨论通缉令过程中没有被采用的几种名单之一。这份名单既不能“证实”段政府有过捉拿鲁迅在内的“通缉令”,更不能把这份名单说成就是“通缉令”或“密令”的文本。通缉五人的临时执政令是刊载在政府公报上的。我查阅了当年的政府公报,却连影子也没有捉拿包括鲁迅在内的“通缉令”。为了查个水落石出,我曾去了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民国时期档案,不见捉拿包括鲁迅在内的“通缉令”。该馆已将所有主要档案编成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出版。我怕在该馆查阅时匆忙不仔细,就购买了这套价格不菲、颇占书橱面积的汇编。经细细查阅,可以有把握地说:民国史档案中,没有包括捉拿鲁迅在内的“通缉令”,连任何蛛丝马迹也没有。再看当年北京的政治形势,段政府有否可能发布“第二个通缉令”?“三一八”惨案后,由于受到学生、教师、工人、市民的全社会的声讨,加上军阀间的狗咬狗的斗争,段祺瑞政府已岌岌可危。为图平息公愤,苟延残息,1926年3月20日,国务总理贾德耀带领五位总长(在临时执政令上签名的就是这五人),提出“引咎自责”的总辞职呈文,在报上发表。(后段祺瑞表示挽留。)3月22日,内务部发表致京师警察总监公函,要求“迅即派员查明死伤人口,从优拟其抚恤办法”。同日,内务部又发出致京师警察厅公函,宣称“同人等亲往协和、中央、同仁医院,抚问伤人”;并指示警察厅:“克日派员驰往各医院查明,凡有设备未全,招待不周之处,即日量予迁移,俾得早日痊愈,实为盼祷。”3月27日,内务部又发出“训令”,令京兆尹公署:“迅即派员查明死伤人口,从优拟其抚恤办法。”内务部这两个公函一个训令,都载入政府公报,并在报刊上广为宣传。但这些动作,怎么可能平息北京和各地的抗议活动。3月29日在北京大学一院大操场举行“国民追悼大会”,到会十余万人,会后游行。4月6日,段政府宣布拨款十万元,作为惨案优恤费,为“惨案死难烈士公葬筹备会”所拒绝。4月9日国民军将领鹿钟麟派兵包围执政府,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避难。段祺瑞临时执政府至此已事实上寿终正寝。从上述的日程表可见,段政府在3月19日至4月9日的二十天里,哪一天能发布“第二个通缉令”或“密令”?段政府不怕火上加油激起民众更猛烈的声讨吗?当时段祺瑞除了几个卫兵外,已没有什么武装力量可供他指挥。临时执政令通缉的五个人,都在北京活动,他已没有力量去逮捕,还要再搞“第二个通缉令”或“密令”做什么呢?以上是从段祺瑞政府那一边进行考察和分析,是不可能会有“第二个通缉令”或“密令”的。二、同时代人怎样看“第二个通缉令”我们再从民间即鲁迅同时代从这一边进行考察和分析,看看段政府是否会有包括捉拿鲁迅在内的“第二个通缉令”或“密令”。先查当时的报纸。“三一八”惨案后,北京京报、世界日报、国民新报、顺天时报都纷纷发表消息,有些新闻特写写得很具体;接着各报都注意发表政府动态,如政府发出临时执政令、国务院通电、各种公告命令等等的消息;注意发表军政要人的言行动态,如贾德耀关于惨案的谈话,卫队旅旅长宋玉珍的报告,等等;注意发表学生团体、社会团体、党团组织的抗议、集会、声明、通电等等的为数众多的消息。这许多新闻中,涉及通缉五人的临时执政令的很多,但没有一条消息涉及“第二通缉令”的。如果真有“第二个通缉令”,不可能没有一点消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和后来发表的当事人的揭露内幕的文字。如徐谦三一八惨杀案一部之真相叙述了“三一八惨案”发生至通缉令发布后的情况。该文发表于3月24日民国日报,约写于3月23日,要是真有“第二个通缉令”,他再次被“通缉”,文中怎么会不提及。陈翰笙三月十八日惨案目击记也写了惨案经过。该文写于3月24日,发表于3月27日现代评论,也只字不提“第二次通缉令”。3月26日上海时报发表长篇新闻通讯国务院门前伏尸遍地,对于段政府何以要发布临时政府令及其讨论经过、贾德耀内阁何以“引咎总辞职”,都写得十分详细,却只字不提“第二个通缉令”。4月9日京报发表的内幕种种,说明了“五十人名单”的事实真相,如果真有“第二个通缉令”,它为什么要避而不谈呢?以后还有一些内幕的文章,也都没有提到“第二个通缉令”。当时,瞿秋白、刘仁静、郑超麟等共产党人都撰文猛烈抨击段政府枪杀学生和“通缉五人令”,但他们一句也没有写到“第二个通缉令”。这说明了什么还不清楚吗?再者鲁迅周围的人对“第二通缉令”是怎样的反应。周作人写了十几篇文章抨击段政府的暴行和“通缉五人令”,但一个字也没有写及据说包括捉拿他在内的“第二个通缉令”。林语堂在惨案后也写了不少文章,尤其是发微与告密一文,认为鲁迅的大衍发微,“意义正是重大深长得很”,它像“神异之照妖镜”,“各种的丑态都能照出来”,但只字不提有过“第二个通缉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鲁迅关系密切的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沈兼士、许寿裳等人都是“五十人名单”中的人,但他们没有一个自称被段政府通缉过。他们大都明白“五十人名单”是怎么回事。许寿裳与鲁迅情逾兄弟。他定稿的鲁迅先生年谱写到惨案时的全部文字是:“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如果真有包括捉拿鲁迅在内的“通缉令”,年谱怎么会不记呢?这样的“大事”年谱怎么会疏漏?许寿裳后来写的回忆文中,在必须说到“五十人名单”时,都一概称为“传说”、“传言”,决无一句“段政府通缉鲁迅”的言词。鲁迅的大衍发微发表和编入而已集出版后,到了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以后,“鲁迅遭段政府通缉”的说法几乎成了“常识”。此后的不少回忆录、年谱、传记、注释、研究著作,就是按“常识”写的。这点希望研究者们注意。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略知内情的李霁野在1956年写的忆鲁迅三一八惨案前后(后编入鲁迅先生与未名社一书)中说:三一八惨案后,“通缉李大钊等人的命令公布之后,又传出要逮捕五十多人的黑名单。这名单上自然也有鲁迅先生的名字”。和许寿裳一样,李霁野把“通缉五人令”称为“公布”,而“要逮捕五十多人的黑名单”称为“传出”,措词是很有分寸的。从民间考察,即从鲁迅同时代人的记载、回忆考察,可以肯定地说:当时并不存在段政府捉拿鲁迅在内的“通缉令”或“密令”。三、离家避难能否证实有“第二通缉令”如果段政府没有发布过“第二个通缉令”,那鲁迅为什么要离家避难呢?鲁迅离家避难,不但鲁迅日记有记载,而且和他一起避难的许寿裳也有文字回忆。鲁迅离家避难,是否能够作为“第二个通缉令”的“铁证”?这确实是必须弄清楚的问题。鲁迅是怎样避难的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读懂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的一段话:惨案发生以后,便有通缉五个所谓“暴徒首领”之令,接着又有要通缉五十人其实名单上只有四十八人的传说,我和鲁迅均列名在内。鲁迅有一篇大衍发微(而已集附录),把名单全部的籍贯职务调查得相当清楚,尤其把要捉的原因探究分析得很详细。齐寿山很为我们担忧,热心奔走,预先接洽了临时避居的地方,对我们说:“一有消息,就来报告,务必暂时离家。”果然,有一天下午,寿山来电话,说:“张作霖的前头部队已经到高桥了,请立刻和鲁迅避入D医院,一切向看护长接洽就得。”我就立刻去通知鲁迅,于是同时逃入了。许寿裳的这段文字,说了两件事:一,有“五十人名单”的“传说”,鲁迅因此而写了篇大衍发微;二,张作霖进京,鲁迅许寿裳离家避难。这两件事怎么会联系在一起的呢?原来,“三一八”惨案发生时,张作霖曾扬言:这一定是“赤匪”搞的,一定要严惩那些“赤化”了的“暴徒首领”。鲁迅由于支持女师大学潮又与章士钊打官司,已很“出名”;许寿裳是女师大老校长,章士钊把他撤下换上杨荫榆,女师大学潮与他关系密切,因而也有点“出名”。这次两人又都在“五十人名单”中榜上有名。这会不会引起张作霖的注意,被作为“暴徒首令”抓呢?此所以引起齐寿山的“担忧”,鲁、许也因此而离家避难。这过程却也清楚地说明了:鲁迅避难,不是由于段政府“通缉”,而是由于张作霖进京;而张作霖的会不会来抓,又是出于朋友间的担忧。许寿裳在别的文章中,也说到鲁迅避难是由于张作霖进京。如鲁迅的生活中说:“八一三惨案后,四月奉军进京,有通缉名单的传言,我和鲁迅及其他相识十余人,避居在D医院。”在鲁迅的避难生活中说得更干脆:“一九二六年,因三一八惨案后,张作霖入京而避难。”鲁迅周围的人,如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沈兼士等,虽然都是“五十人名单”中的人,但都没有避难。这是因为:一,他们知道所谓“五十人通缉名单”是怎么一回事;二,张作霖进京后,满城贴出了“宣传赤化,主张共产,不分首从,一律死刑”的告示,并不是根据无中生有的段政府“通缉令”捕人。他们自称和“苏色分子”还对不上号,因而仍照常工作、生活。张作霖果然没有逮捕他们。这也多少证明了段政府并没有制订过什么“第二通缉令”。从以上情况看,要以鲁迅的避难来反证段政府有过捉拿鲁迅在内的“第二个通缉令”,恐怕是“缘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