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摘要:先进制造技术不仅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更是一种具有自身理论体系的应用科学。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性、复杂性、综合性、科学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抓好以下环节:拓宽专业面,注重通识教育;结合工程实践,加强技术创新和素质教育;开展科学研究和合作办学,提高办学水平。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随着先进制造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当务之急。大众化教育不可能缓解当前制造业技术人才培养中“适销不对路”、“量增质不增”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引起的“人才瓶颈”问题。本文主要以目前制造业的人才现状为背景,就国内先进制造专业工程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培养问题作相关探讨。一、制造业技术人才现状面临“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命题,我国已经有很多经济区和省、市将发展先进制造业列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尽管面临全面发展的良好机遇,但对照“世界制造中心”要求的指标,国内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5120。不仅工业制成品中的自主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且能耗、物耗高,浪费和污染严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数居世界之首,但人均创造的产值低。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人数,我国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庞大的工程技术队伍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正在成为制约制造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二、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要求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使得知识更新周期加快,学科交叉和综合化的趋势加强,并极大地推动了制造领域中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工艺和管理手段等的结合,继而诞生了先进制造技术。由此,先进制造技术不仅成为跨学科的综合性工程技术,而且也开始成为具有自身理论体系的应用科学。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和优化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与通信、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能源及现代系统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监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以提高对动态多变的产品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生产效率、加工精度和成本是表征先进制造技术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所以,先进制造技术是适应时代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段,理应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对比以设计和工艺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技术强调的是跨学科和多层次技术群的要求。1994年,美国联邦科学、工程和技术协调委员会(FCCSET)下属的:工业和技术委员会先进制造技术工作组提出将先进制造技术分为如图1所示的3个技术群:主体技术群、支撑技术群、制造技术环境。这3个技术群横跨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自动化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四大领域,综合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社会经济和管理等多个学科,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制造技术的范畴。同时,随着先进制造技术在工程应用上的进一步推广,其实践性、复杂性、综合性、科学性等特征和人文要求日渐凸显,由此也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职业类型、就业要求、就业机会乃至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对教育系统的迟钝和固有惯性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三、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基础稳固的基本教育而非狭隘的职业预备对未来会更重要”。因此,首先应开展通识教育,为培养良好的公民及高效率的工人作准备,使每个人都能学到优良的分析、表达、传达和计算技能,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广泛知识。其次,为学生提供优良的通才教育,培养他们适应不断改变的工作环境的能力。第三,教育制度应对迅速变化的环境作出更快而有效率的回应。第四,大学应与新知识的创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大学科研的教育价值。鉴于以上的分析,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培养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拓宽专业面,注重通识教育扎实的基本教育、宽专业面和跨学科视野对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专业基础是解决特定工程领域问题的知识内核,按照图1的技术结构要求,应包括主体技术群所涵盖的内容;专业面是与特定工程问题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相关技术学科(图1中的支撑技术群、制造技术环境所要求的内容)和人文社会学科等;跨学科的视野则要求在掌握各学科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能触类旁通,以达到能“融会贯通”的境界。这就需要按照先进制造业多层面的技术要求,对目前的教育体系作出调整和转变。首先应转变对制造业人才的狭义理解和现行的“分科教育”观念,推行“大工程”的教育理念,在注重工程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来建立与先进制造工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里“大工程”的教育理念是指任何工程问题不仅涉及工程技术的可能性,还应考虑与之相关的环境和文化等问题。所以,这种体系势必要在深厚专业基础的同时积极拓宽专业平台,对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要能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体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综合,体现技术和人文的交融,从而使得在这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二)结合工程实践,加强技术创新和素质教育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除了需要传授系统的工程理论外,更要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工程人才培养的新11条标准中就突出强调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如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有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除此以外,国家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21C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还额外强调了如下几点: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应当说,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正是当前“教师一言堂”式的工程教育所真正缺失的部分,所以有必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并将实践要求高的课程内容尽量安排为现场教学;此外,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发掘高校内在的教研和实践资源,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积极开拓和建设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操作性强的工程项目和真实的实训环境。同时应要求工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有到企业参加短期生产实践或参与教师相关课题的经历。(三)开展科学研究和合作办学,提高办学水平根据西方社会的传统观点,大学应是“新思想、新学说、新技术和新科学”的诞生地。而广泛的科学研究正是诞生“新思想、新学说、新技术和新科学”的惟一有效载体,最能体现大学的“教育使命”。更为重要的是,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寻求规律的创新性工作;不从事科研活动的院校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当然,高等院校是分层次的。工科院校应更多地开展面向生产实际和推动行业技术升级的课题研究。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科学研究存在极为明显的不良倾向,且有发展之势。如“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水平,轻工程应用”,“一律追求高规格”,从而使得“教”、“学”、“研”长期不能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中,并使得三者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要扭转这种局面,工程教育就必须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开放式办学机制。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创造教师进企业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的实践;另一方面,高校也要为企业中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鼓励先进的企业参与高校的管理和教改,以此推动产学研相互促进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参考文献1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能巨大J现代制造,2004,(11)2刘薇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企业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2-1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