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摘要:在和谐社会的代写论文背景下,构建和谐高职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深刻分析和认识高职教育在地区分布、投入和投资方式、外延和内涵建设、类型层次、资源分配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不和谐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办法和途径,才能有力推进完整和谐的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关键词:高职;教育体系;构建一、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和谐教育体系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创新和健全,社会稳定有序。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到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时候,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与长远”利益。社会是若干复杂个体的有机组合,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协调发展,必须依赖其构成部分之间及各部分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型,在整个国民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与其相适应的和谐的高职教育体系。二、影响构建和谐高职教育的因素分析1高职院校的设立缺少宏观调控,地区分布不均衡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中共有普通本科院校和普通高职院校1851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42所,占40,普通高职院校1109所,占60。很多省份的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各占半壁江山,甚至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也必然带来了高职教育在不同地区规模上的巨大差异。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发展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西部地区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高职高专院校214所,而东部沿海地区11个省、直辖市共有444所,是西部地区的2倍多。而且西部各地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其中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发展较快,青海、宁夏、西藏发展较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与西部地区考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上也不均等,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录取率相距甚远,西部地区录取率约占40左右,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录取率已达到了70左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高职教育则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建设一线人才的供给,不公平的入学机会不仅影响教育发展的和谐,也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和谐。2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投资方式不和谐据统计,各国政府在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二者投资的比例中,中国是12:1,韩国是8:1,美国是3:1。我国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各国平均数。1998年,国务院提出从当年到2002年的5年中,要做到教育经费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争取达到4的目标。但是,一直到2002年,中国的教育财政性支出也才占到GDP的3.32,这已是近年来的最高比例。2006年,全国教育财政支出4752.7亿元,当年GDP为209400亿元,教育支出仅占GDP的2.27。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此总量下,教育经费支出的重点还有失协调。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实行不平衡投入法,主要投入到重点大学,地方教育费附加则大部分投入到基础教育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就捉襟见肘了,其中西部地区尤甚。不少地方性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向银行大举借债,许多高校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部分学校的贷款已远远超出其自身的偿还能力。教育投入不足,投向不公,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和谐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自2000年以来,物价上涨较快,但高校收费标准已被“冻结”了6年。高等教育的实际收费标准是相对下降的,国家对高校财政拨款的增速既落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速,又落后于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增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2005年)的数据计算,1998年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规模增加了2.3倍,而同期财政拨款仅增加了1.4倍,高校的总收入也仅增加了1.8倍,生均教育经费下滑。其中,生均财政经费由1998年的10492元降至2003年的7586元降幅达27.7,生均总教育经费也由16157元降至15833元,加上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可支出额度更低。3教育评估导致校际发展失衡,外延与内涵建设不和谐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在高职院校中开始了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通过评估,使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上了新台阶。但不少院校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迎评”材料上。以我国东部某省评估工作方案为例,仅对材料一项就提出了七大类79个部分的要求,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硬件与形式的要求。一些院校不顾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或紧缩正常开支,或大举借债,或把学校今后几年的建设计划统统前移,数月间盖起了大楼,新增了设备,大量引进了新教师。学校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严重倒置,实际上未能真正提高学校的内涵建设,这不仅使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还带来了学校间发展的不平衡。4高职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完整的高职教育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否合理、完善,关系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主,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只是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教育而已。这一方面造成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缺乏,层次难以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美国是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其高职院校早就广泛开展了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我国台湾地区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并逐步上移,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限定在专科层次是高等教育结构不和谐的主因。5建设“示范性高职”,教育资源分配有失公平要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首先要保证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形成相对均衡、稳定的规划布局和合理的资源配置。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及其优化,才能在教育产品这一公共属性上实现起点平等,普遍受益。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最根本的是要建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2006年,教育部领导在“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上说,“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将投入140亿元专项资金,进行“五大项目”建设,其中一项就是建设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本来承载着缩小贫富差距的任务,可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却在一定意义上背离了公平。因为获批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学校不但可以获得开展单独招生的试点政策支持等软资助,还能从国家和省级财政获得几千万的硬资助。这种方法从穷国办大教育的角度来讲,确实不失一个办法。但大规模地对少数院校进行重点投入,却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一种不公平、不公正,必然导致学校间的不公平竞争与无序竞争。且参评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是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荐为主,竞争的公平性更受质疑,校际和谐被破坏。基础教育刹不住的择校风,其根源就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不少“名校”占有大量的优质资源,想获得公平竞争机会的百姓不得不违心地参与择校之争。试想,如果各校教育资源投入公平,就近入学何争之有?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在普通高校和基础教育中遴选“重点”、培养“示范”而忽视“一般”的做法,除了领导的政绩外并没有示范作用,反而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这在基础教育中已有教训。因此,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不可能用不公平的投入来产生公平、和谐的“示范”院校。6管理中的权力寻租,影响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和谐著名经济学家何清涟先生在其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一书中指出,“权力寻租”其实就是运用行政权力所进行的资本交易和资本寻租,这种“权力寻租”现象在教育领域也很常见。我国大学长期运行于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下,随着教育战略地位的增强,政府加强了对教育各方面的干预和调控,国家教育行政权力迅速膨胀,在资源的配置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我国高校的拨款很少经过一定的公开程序,其竞争性则更难以体现。资源获取的这种非市场性,很容易导致高校资源竞争行为的异化,产生“寻租”行为。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代替法律,管理干预过多,剥夺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便自然造成了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不和谐。三、和谐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1科学规划高职教育布点,完善高职教育层次教育的发展应保证全国高职教育布点的均衡,否则,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就会不断流向东部沿海地区,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到经济发达地区就学,绝大多数毕业生留在发达地区工作,这也更拉大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对高职教育的布点,应着眼全国,统筹考虑。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区域特色,宏观控制院校设点与在校生规模。此外,必须完善高职教育层次,打通高职教育的上行通道。我国现行教育政策将高等职业教育限制在专科层次,使得高职教育实际上成为一种“终结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和类型的需求,改革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适度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并最终建立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2强化政府投入行为,完善多元投入结构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政府财政投入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和高等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的目标。我国的高职教育有相当部分是地方举办的,单靠地方财政投人往往力不从心。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阶段,各级政府首先应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等公共项目的支出,尽快使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为职业教育投入提供充足的源头资金。中央财政对高教的投入主要在重点高校或重点项目上,但省级财政对地方高职院校承担投人义务却在法理之中。特别是现在,大多数地方院校的服务范围都定位在为区域经济服务上,省级财政就更应成为投资主体。3实行中介评价机制,评建示范性专业而非示范性院校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活动基本上是以政府导向作为价值取向的一元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估中拥有绝对的权力,高校本身没有选择的余地,始终处在被动应付的地位。鉴于高校、社会、师生主动参与评估的积极性不高,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之外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专门性评估中介机构,将是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解决政府单一评估主体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家精品课程、试点特色专业等的评审采取“就事论事”的方法,效果比较好,而“示范性高职”的提法笔者认为是欠科学的,世界上的一些名牌大学也只称自己在某些学科领域是领先的,没有一个院校敢说自己在各方面都可以列为示范的。因此,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进行示范性评价较为合适,这样,以专业为单位而非以院校为单位进行奖励性投入,既使参评院校心服口服,又能使他们潜心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4规范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为,防止权力寻租教育行政部门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领导者和宏观组织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