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隐患及对策.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隐患及对策.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隐患及对策.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隐患及对策.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隐患及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隐患及对策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我们仍需充分重视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相关隐患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生存隐患;对策一、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隐患因素(一)我国现代工业化还没完成,但信息化经济增长模式已露端倪,高职教育的适应性明显不足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化的生产特点与信息化的生产特点交融互补,反映在物质生产领域,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科学和技术进一步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脱颖而出,知识与智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中的技术操作性、应用性人才虽然仍占有一席之地,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大潮更迫切需要大量创新型、智力创造型人才。在近期,我国高职定位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只能应付目前需求。但当信息化号角越吹越响时,当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时,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切实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不让人心生忧患:高职能适应未来发展吗?(二)行政指令性、政策性扶持力度过大,无法促进高职教育独立地自我发展,高职教育内驱力缺失明显当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受国家政策波动影响突出。不可否认,当前高职教育显著发展,遍地开花是政策催生的结果。然而,由于高职教育本身缺乏内在发展动力与良好运行机制,因而出现了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追求短期经济行为、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实训场地严重不足、教学质量极不过硬,但这些院校表面看来却又呈现出泡沫升腾、一派繁荣等现象。前后反差如此巨大,难道是因为这些学校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其发展建设就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足以吸引众多学子?很显然,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升格后的大专学历满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这样的高职院校先天发展不足,后天的教育规划工作又做得不好,本身缺乏形成良性循环的内在推动力。一旦其他类型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相对充足,人们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更趋理性,难道高职教育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悲剧?(三)入学人口数达到峰值后将逐渐回落,生源问题将成为一大困惑到201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将实现第一步跨越,即从教育欠发达国家迈人教育中等发展水平国家。而继续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依然是新世纪前10年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基本形势。据测算,1822岁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峰值将出现在2008年,届时,将有1.25亿左右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人们将面临更多的教育机会与可能。相应地,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从“能就读就行”转向“高质量就读”。如果高职院校裹足不前,无法凸显自己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势必会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或者被挤垮而淘汰出局,或者箪壶瓢饮,生源严重不足。(四)社会的传统观念与认识,阻碍了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一直视职业技术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人们尊崇的是“学而优则仕”的儒学思想。历史流弊至今,虽然在国家政策层面树立了科技兴国的战略指导思想,但在平民百姓中间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土壤还大量存在。另外,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将高职高专列在最后批次录取,也客观上强化了普通民众的认识,认为高职院校也只能是最后一个无可奈何的去处。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二、高职教育内部衍变的隐患因素(一)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客观需求,高职院校为经济和社会服务功效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沿袭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形成的模式是谁管理,谁受益,办学与管理合二为一。这一管理体制明显暴露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乏力、效益较低等问题。面临社会客观需求呈现多样化、深刻化、细致化以及变换迅速等时代特色,各高职院校却独自为政,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缺乏严格论证与密切合作,对市场信号反应也不敏锐,形成不了教育合力与规模,也就难以最大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与功效。此种管理模式影响至深,客观上必将制约高职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因为市场的汰选与甄别信号逐级放大,人们也许就会舍弃高职教育。最终结局很可能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逐步僵化、人才培养逐步退化、教育功能逐步弱化,造成国家教育资源大量浪费。因此,积极探索一种多方参与、合作奋进、互通有无、活力无限的高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应是当务之急。(二)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尽管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短时期内还处在“谋生糊口”阶段,即处在低级发展阶段,只好倾向于学历教育,把高职教育办成本科压缩教育,旨在先把学生生源稳定下来。再加上各种实训条件的不足,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就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之事。即使考虑到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有借口自我原谅一番,但这终究会严重妨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持续壮大。(三)重专业数量,轻课程开发,教学手段及方法落后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生源,很多高职院校追求专业数量的膨胀。对社会热门专业跟风而上,很少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开设此类的专业及课程的现实条件。不仅如此,学校缺乏课程论证开发的专业人才,特色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而无法保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相当一部分院校教学手段方法落后,造成教学质量低、学生特色不明显、市场认可率低、学生就业困难等后果。(四)经费投资不足,发展后劲难以为继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差,设施不足,设备陈旧。由于僵化、封闭的管理体制客观上造成学校与社会、企业脱节,光靠财政拨款,经费投入来源狭窄,融资渠道稀缺,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此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进步速度加快,高职教育被拉下的鸿沟会越宽越深。(五)缺乏一支先进的师资队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盲目扩大规模,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现今高职院校师资数量不足,师资质量也参差不齐,高职教育不但强调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强调追随学科变化的更新能力,特别重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三、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一)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完善高职教育体系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等均应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人口变化、文化嬗变相一致。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要抓住国家经济起飞的战略机遇期,急而不躁,扩而不乱,提升层次,迎接科技革命、生产力进步的每一次召唤。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应与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架设职普沟通的立交桥。若从职业教育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这一最一般意义出发,高职教育完全可以沟通学术教育和技术教育,构建教育体系的百花园。因此,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应眼睛向上,进一步培养适应生产力高移的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级人才;也应该眼睛朝下,培植培育初、中等厚实宽泛的人才储备,形成合理的高职教育人力资源金字塔结构。同时,由于高职教育直面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就业,所以也应积极鼓励和确保技术能手、尖子等一少部分人去攻克科研难关,结合工作实际,积极从事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这样的通道畅行无阻,才真正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二)内抓质量,外重联合办学,构建高职教育新的起飞平台高职教育应借助现有政策扶助的东风尽快提升自身办学质量,走一条内涵发展的路子,在专业设置、教学手段、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方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真正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有技能专长的高等教育毕业生。高职教育还应联合或引导外部合作伙伴,诸如一些大型企业及社会力量,获得它们的对口支持,争取多元投资,结成办学利益同盟关系,达成人学培养就业全面合作局面,以利于高职教育在市场引导下,夯筑新的起飞平台,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壮大,淡化政策扶助的影响。(三)深化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统筹力度,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高职教育应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多数是市(地)举办。因此,以市(地)为主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有利于现有资源的整合,组建高职教育集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减少重复耗损,优化学校布局结构,高职院校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招生就业、选择多元投资合作主体等方面都应享有自主管理权限。(四)强调学历与技能两手抓,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职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历教育不能放松,同时也要强调学生操作技能教育与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能力培养,如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发宽基础、活模块、能力强的课程体系;学制设置形式可多样化,可实行学分制,延长学制,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再回校修完学业,也可毕业后,继续回校回炉教育,可在学习形式上实行全日制、双元制、夜间制等。总的原则是既能保证系统的文化学习,又能达到相当的职业技能水平。另外,还要促进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鉴定有机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鼓励、激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努力培养“双证型”高职毕业生。(五)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优秀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大力引进或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习新兴行业知识,不断进修提高,做到“一专多能”,适应性强、示范性强、带动性强;或积极聘请来自企业的有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形成一只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真正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72刘春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