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 .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 .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 .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 .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摘要关于一般事物结构的主体概念和关于认识论意义下的主体概念是不同的。所谓多主体,常常是在事物结构意义下说的。教学更关注认识论意义下的主体。主体的概念尚可延伸到情意上去,教学全面地关注学生作为其知情意的主体意识。若将主体与客体分别称之为自我与对象的话,那么,自我对象化和对象自我化是基本的心理过程。这种积极的对象化过程便称为主客体融合。知识教育若能密切关注主客体融合,这种知识教育便可达到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关键词素质教育;知识教育;主客体融合;反身心理主体一词有两种不同的用法,因而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概念。用法之一是主体乃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另一用法是哲学上的,“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则是活动的对象,与主体相对存在。当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或成分时,主体可能是个,也可能是多个。例如,大到一个课程体系,中到一门课程,小到一个句子,都可以视为一个事物。对于个句子,如果人们认为其主谓语是主要成分,主体就有两个;如果认为主语才算主要成分,主体就只有个。个课程体系,如果认为语数外是主要成分,主体就有三个。但是,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甲是认识活动的承担者,甲就是主体。主体只有一个。乙是自己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时,他是他认识的主体,也是一个。同一个词,不同情况下使用,是不同的概念。其不同之处还不只是其所涉及的指向不同,其相对物也不同。作为一般事物结构的主要成分的主体概念,其相对物称为次要成分或支体;作为认识论或哲学意义下的主体概念,其相对物称为客体。教育学中对教学中的主体问题常有一些争论。有时还争论不休,究其原因,其一就在于不同的人使用着同一个词,却是在不同概念下使用着。按照逻辑学所需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的同一律来看,因为违反了此一律,可称之为无谓的争论。所谓多主体与单主体之争即属于这种情形。多主体实在是就一般事物的结构中的主要成分而言的,例如,若是讨论有关各类学校工作人员,并认为师与生是主要成分,就说他们是双主体,但这不是在认识论下所说的主体。本文将在哲学意义下而不是在事物结构意义下来使用主体一词,并且不只是认识活动,情意活动的承担者亦是主体,即,人不只是自己认识的主体,也是自己意志的主体,自己情感活动的主体。以此为基础,我们着重讨论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及其教育学意义,以探讨所谓主体性教育之根本所在。一何谓主客体融合人区别于其他所有生命体的,不只是意识的存在,而且在于人能将这种意识作用于自己。这是根本的区别,这是人的独特性所在。马克思说,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就是说,人既是自己意志和意识活动的主体,却也是其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之一,客体之一。此时,主客体集于人一身,主客体合一。意志、情感、认知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人的奇妙就在人的心灵,即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活动也指向自身,这种将意识、意志作用于自身的心理活动特称为反身心理。这是人更奇妙的一面。在反身心理活动中,人作为主体和客体而同时呈现,同存于一身。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反身心理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变化着、发展着。因而,这是一种常见的却不一定被特别关注到了的心理活动;因而,主客体合一是常见却常被忽视的实际表现。那种自觉的,促进人积极发展的反身心理活动,即称为主客体融合,这一过程,这一结果,都叫做主客体融合。自然,那种促进青少年主客体融合的教育称为主客体融合的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似宜作这样的理解。还有另一种形式的主客体融合。比如说,自己在写文章时,常常努力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把自己的信念写进去,还通过遣词用语,通过修辞去使文章尽可能秀美,把自己的风格写进去,从而尽可能把个性写出来,这样以来,这文章就很像自己了。谓之日文如其人。文章本是外化了的客体,是自己知情意活动的对象,然而,从文章中却可以看到自己,看到主体,在客体中看到主体,甚至可直接说,在客体中有主体。在这种意义下,又看到一种主客体合一。这种情况也普遍地存在于人的各种活动之中。同样,这类自觉的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结果,也称之为主客体融合。与前一形式所不同的是,前者主客体融于人一身,后者则凝于作品上,凝结于外在事物(如文章)之上。显然,良好的教育也促成这种主客体融合。正是在以上两种意义下,教育追求主客体融合。不只是写文章,其他作品的设计与构成,如书法、绘画、设计、建筑、歌曲、舞蹈、演讲以及一切活动产品,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主客体合一,都自觉不自觉地追求主客体融合。关于以上普遍现象,马克思也有清晰的论述。他说:人“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并在其创造的对象中“直观自身”。用马克思的概括性的语言来说,这就是人的“对象化”,“人的活动本身为对象性的活动”。我们可以把前一种形式的主客体一致叫做自我对象化,后一种形式叫做对象自我化。人便是在积极的自我对象化和对象自我化的过程中日益发展和完善,在主客体融合中发展完善。二素质教育为何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与主客体融合相对的是主客体分离,或并非积极的自觉的主客体合一。尽管良好的教育之下,青少年会受到更好的关注,得到更多的鼓励、鞭策、信任然而,所有这些外部因素都要通过内在活动最终发挥作用,都还是需要自己勉励自己、自己鞭策自己、自己鼓舞自己,自己催促自己这就是积极的自我对象化,这就是主客体融合的一个方面,否则,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亦似处在魂不附体的状态。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正是通过教育的外部影响去有效实现最终起作用的这种主客体融合,使学生处在自觉的积极的心理活动之中,成为有美好心灵的人,有灵性的人。素质教育特别关注知识的内化。一般而言,书本上的、教师教授的知识,相对于学生来说还只是外在之物。例如,教师教会了学生识字,人口手刀尺,教会了学生念ABCDE,教学生明白了数学公式(a+b)fa-b)=a2_b:,等等,最初,这都还是身外之物。或者说,在这种情形下,很难出现积极的反身心理活动,很难有主客体融合。一位英国数学家说,1729这个数字太平淡无味了,可是,一位印度数学家说,1729这个数字奇妙有味,它既等于103+93,又等于123+13,它是能用两种形式表达为两整数之立方和的第一个自然数,十分优美。面对同样的对象或知识,其中一位不只融入了更多的认知,还注入了更多的体悟、更多的情感,另一位则没有其结果便大不一样。那种融人了自己更多感知和体悟的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内在性了,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内化,它成了自己不仅更熟知,而且也更喜爱的东西了,更像是自己的了。当青少年对数学(或其他科目)有越来越多的喜爱时,注入了自己更多的情感时,他很可能逐渐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内化了。陈景润在青少年时期接受的良好教育,使其与数学终身为伴,视其为生命了。这是经典的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例。虽然这是就数学而言的,其他知识不亦如此吗?人人都体会得到,对于那些曾经寄托了自己情感、意念的习得经验,是最刻骨铭心的,常常是终身难忘的,因为,那是最可能融于自身的,或者说它真正成为素质了。也就是说,这种习得经验对素质发展有最实在最深刻的影响。素质之素,本有也,内化了才本有了;素质之质,本在也,内在了才称之为质。素质教育当然特别关注一般外在知识的内化效果,内在结果。然而,也正是主客体融合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优秀的教学不只是引导学生去知晓,去认识,去熟记,还会努力让学生去体验,去领悟,去欣赏,去感受,感同身受。不仅语言、文学、艺术课程可以做到,而且,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也是可以努力做到这一点的。为什么优秀的教师很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为什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呢?因为兴趣可以促成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情意投入,兴趣可能使他们因此而更喜欢更热爱其所学,兴趣可能促成他们主客体更好的融合,可能促成他们不仅去知晓,而且促成他们去体验,促成他们身与心的全投入。有学者专称具有这种效果的教学为体验教学。这都是严肃的教育主题而并非可有可无的单纯方式方法问题。三素质教育怎样看待知识教育上一节已部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下面还作进一步的讨论。素质教育一点也不忽视知识教育,并且可以说它给予了知识教育特殊的关注,特别的重视,重视其终极之效果。但是,达到积极的效果,真正称得促进了素质之提升的知识教育,不只是引导学生有认知投人,更要引导学生有情感的投入。学生所付出在知识上的情意越深越重,对素质积极的直接的影响越大。知识是养料,情感是使这种养料成为学生素质的胃液和胆汁。所以,素质教育不仅不忽视知识教育,而且在强调如何改善知识教育,如何使知识教育更确利于学生的素质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我们对知识教育提出如下四点具体建议。(一)把讲授原理(或传授知识)与讲述故事结合起来故事故事,业已故去之事,然而,不仅故事是容易引起兴趣的,而且,辩证法存在于历史之中,人文精神存在于历史之中,因而,故事的引人人胜确实能唤起学生情意的投入。语文、音乐、美术等有故事,数学、物理也有故事吗?从数理的原理中似乎看不到人,但它们都凝结着人的意念,人的精神,它们周围有一个巨大的人文光环,故事就在其中。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主张“三s”,即科学(science)、故事(story)、精神(spirit)。三s是可融为一体的。这种课程观的积极面是值得注意的。(二)把逻辑与生活结合起来人们也说生活中也有生活自身的逻辑,那往往是指一般的因缘关联之类,而与各科目自身的逻辑并不总是一致的。无论是语句语法中的构造逻辑,还是几何中的论证逻辑,生活中并不常见。可是,它们并非完全与生活无关。现实的生活更靠近学生的认知,也更贴近他们的情意,所以尽可能联系起来,便有利于其情感投入,获得更好的知识教育效果,并有利于增进素质的效果。即使三段式那样似乎枯燥的推演,也是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生活化的。“凡羊都有两只角,这是一只羊,所以它也有两只角”,这样简单的三段式,生活中俯拾即是。(三)把明晰与隐喻结合起来教学中为何常常需要隐喻,需要含蓄呢?因为这能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更有余味可以品尝,除了可能更有利于增长智慧外,也更能引起学生趣味,引导他们情感的注入,促进对象化活动或积极的反身心理活动。讲课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明明白白,然而,学生实际地真正地弄明白,是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疑惑走向确信、从隐隐约约走向清清楚楚的一个过程,而隐喻在此过程中扮演必要的角色。因而,并非总是单刀直人的。(四)把严谨与诙谐、幽默结合起来最终获得的知识应当是合乎科学性原则,应当是严谨的。然而,获得所经历的过程却可以是迭宕起伏的,可以是活泼跳跃的,可以经过欢天喜地。这个要求当然很高。但是,真正锤炼到可称之为教学艺术的境界,很高很难达到的目标,我们也会努力的。这些所谓结合,都为着便于学生主客体的融合,使得知识教育更具有素质教育的意蕴。只要目标明确,只要我们关注到主客体融合对于素质教育具有基本的意义,具体方法何止这四项,我们还可想得很多,做得很多。教师事实上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