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内容提要】在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遇到的一个新课题。列宁最早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他走过弯路,有过沉痛的教训,但也提出了一些极其宝贵的新思想。如在社会主义的一定阶段上存在着两种公有制,甚至会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要利用市场,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把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从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桥梁和中间站;等等。这些新理论、新思想,对于我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列宁/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商品交换/国家资本主义【正文】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问题,是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摆在俄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虽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个问题也曾经做过一些原则性的论述,但他们的论述是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为前提的。而在像俄国这种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则是个尚未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伟大的列宁在其晚年用了很大精力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力图探索出一条在经济落后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一、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俄进入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这个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改造资本主义旧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这一思想,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特别是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之后,就开始认真考虑在苏俄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18年上半年,列宁相继发表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关于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的六条提纲、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等论著。在这些论著里,列宁初步拟订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的计划。首先,列宁认为,在苏维埃政权基本巩固以后,必须把管理工作、组织工作提到一切工作的首位。他指出,苏俄共产党肩负着三项伟大的历史任务:第一是说服俄国人民相信党的纲领和策略的正确;第二是夺取政权并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第三是组织对俄国的管理,即“用新的方式去建立千百万人生活上最深刻的经济基础”。1(第3卷,P.496)列宁说,俄国党已基本上完成了“说服俄国”和“夺取俄国”的任务,至于镇压阶级敌人反抗的任务,虽然还没有彻底完成,今后还不能忽视,但这个任务“也已经大体解决了”。1(第3卷,P.496)在这种情况下,第三项任务,即“管理俄国”的任务,就成为今后的主要任务而被提上现实的日程。所谓“管理俄国”的任务,在列宁看来,就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用新的更高级的管理方式来组织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列宁认为,搞好这项任务是社会主义取得完全胜利的主要条件。他强调说,为了有成效地管理俄国,“除了善于说服人民,除了善于在国内战争中取得胜利以外,还必须善于实际地进行组织工作。”1(第三卷,P.496)而这种组织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夺取政权更困难,也更为崇高。之所以更困难,是因为要用新的方式去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最先进的经济制度;之所以更为崇高,“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任务以后,才可以说俄国不仅成了苏维埃共和国,而且成了社会主义共和国。”1(第3卷,P.496)列宁关于把管理任务即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任务放在首要地位的思想,在当时虽然由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而未能实现,但在他领导苏维埃俄国的7年过程中,只要条件允许,他便重申这一思想,并立即把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作为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列宁认为,实现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一切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共同发展规律。所以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强调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1(第3卷,P.509)这可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准则。其次,列宁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必须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建立最严格的全民计算和监督。他说,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联合劳动。如果没有科学的计算和严格的监督,就根本不可能组织社会主义的新经济。因此,搞好计算和监督是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就指出:“计算和监督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调整好,使它能正确地进行工作的主要条件。”1(第3卷,P.258)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又指出,工人阶级应建立起自己监督工厂的制度,对“每一种产品,每一磅粮食都应当统计到,因为社会主义首先就是统计。”2(第6卷,P.269)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3天,列宁就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起草了工人监督条例草案,规定对一切产品和原材料的生产、储藏和买卖事宜,均应实行工人监督。这个条例的颁布,实际上是剥夺剥夺者的前奏。1917年12月,苏维埃政府相继颁布了“工业国有化”、“银行国有化”、“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等法令。到1918年春,剥夺剥夺者的任务基本完成。这就使苏维埃俄国进入了一个同资产阶级斗争的新阶段,即“由继续剥夺资本家的极简单的任务,转到一个更复杂和更困难得多的任务,就是要造成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1(第3卷,P.258)为了完成这一极其复杂而困难的任务,列宁认为,首先要在那些从资产阶级手中剥夺过来的大企业中建立起严格的社会主义的统计和监督。他说:当前“我们组织工人阶级的计算和监督的工作,显然落后于直接剥夺剥夺者的工作。”1(第3卷,P.500)因此,今后的迫切任务,是全力以赴地搞好社会主义的统计与监督。为此,列宁不仅主张利用资产阶级专家,而且主张把美国的“泰罗制”这类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应用于苏维埃的国营企业。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计算和监督,才能赢得反资产阶级的彻底胜利。第三,列宁还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统计和监督的计划。“因为国家资本主义是一个集中的有统计、有监督的社会化的东西。”1(第27卷,P.269)他指出,在当时俄国存在的五种经济成份中,占优势的是小生产经济,如果能够把小生产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就能够使国家更易于对全部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有成效的计算和监督。这样也就为对整个旧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组织和发展全国的社会化生产创造了必要的和有利的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认为:“在苏维埃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社会主义取得可靠胜利的条件。”1(第3卷,P.556)从列宁关于首先把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搞好统计与监督,然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可以看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头半年里,他对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考虑还是比较谨慎和小心的。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农民小生产经济在现存经济结构中还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这个客观事实。他当时曾强调说,苏维埃俄国“曾经是而且还是一小农国家”,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这里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引者)过渡比在其他任何条件下向共产主义过渡都困难得多。”1(第4卷,P.387)但是,这时的列宁同其他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一样,还受着一些传统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束缚。这种思想在随后而来的战争条件下就自然而然地占了上风,并导致1918年春夏之交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其严重后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巩固,引起了国际帝国主义的极端恐惶和愤怒。1918年上半年,它们勾结苏俄内部的反革命力量,公然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和反革命叛乱,妄图一举消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赶走外国侵略者,镇压反革命叛乱,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进行了紧急动员,宣布全国为军营,并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不仅对大工业实行国有化,而且把全部中、小企业也收归国有,并对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即把农民的全部余粮都由政府强制性地统一收集起来,禁止商品贸易,对主要消费品实行统一的分配制度。这项政策的实施,便于集中调配和使用全国的一切财力和物力去克服苏维埃政权当时所面临的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这对于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无疑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政策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因而也给苏维埃政权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后果。到战争结束的1921年春,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当时大工业的产值只是战前的1/7,农业产值刚超过战前的一半,交通运输陷于瘫痪状态。饥饿、寒冷、疾病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曾积极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农民群众,这时对余粮收集制表现出强烈不满,在阶级敌人的挑唆下,全国许多地区都发生了农民暴乱。工人群众也因生活困难而骚动不安。他们纷纷离开工厂,搞起个体手工生产,并且参加了自发出现的黑市买卖。这些事实说明,苏维埃政权已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同时也说明,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里,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根本行不通的。正如列宁在总结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时所指出的:“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1(第4卷,P.571)“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2(第33卷,P.70)“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2(第33卷,P.44)列宁的这些话明确地告诉人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不符合苏俄国情的超前政策,必须以一种新的经济政策来代替它。三、新经济政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为了克服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重危机,1921年3月召开了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列宁的政治报告,决定摒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一种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农村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余粮收集制是在战争时期被迫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措施。当战争还在进行时,为粉碎地主资产阶级的复辟图谋,农民对余粮收集制还能够接受。但当战争已胜利结束,地主卷土重来的威胁已成过去的时候,农民对这种制度就难以接受了。为了消除农民的不满情绪,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苏维埃政府根据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的有关决议,决定以粮食税来取代余粮收集制。粮食税规定:农民每年以赋税的形式将一部分余粮交纳给国家;政府在春耕前公布预定的税额,秋收时增产不增税,并对贫困户和因灾减产的农户减税或免税;农民纳税后的剩余农产品由农民自行处理,并可到市场自由买卖。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为避免农民小生产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1923年列宁还提出了吸引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合作社计划。第二,在工业方面,允许私人资本开办小企业,并把已经收归国有的中、小企业转交私人经营,以便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工业品生产,来满足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列宁指出,在从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不可避免的。而要变多种经济成份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找出小生产发展为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列宁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和小生产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第4卷,P.525)列宁这段话不仅说明,在社会主义的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指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资本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加以限制、监督和利用的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将来怎样,这要由我们来决定。”1(第4卷,P.627)因此,这种资本主义并不可怕。同时,在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更要全力以赴地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以逐步创造出使资本主义不再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最后建成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正是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第三,在流通领域,允许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通过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私人商业等多种渠道,大力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这个问题上,列宁和俄共其他领导人的思想认识有着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初期,他们虽然认识到,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条件下,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商品交换,但他们当时所说的商品交换,实际上是把国家和农民之间的有组织的产品交换,即通过消费合作社而不通过市场的交换,确定为工农业产品交换的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有组织的产品交换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自由交换产品的要求,因而以市场为基地、以货币为媒介的自由贸易不可遏止地在全国各地扩展开来。面对这种情况,列宁在1921年7月经他修改过的一份苏维埃政府的法令中指出,在实行产品交换的同时,有些地方要向货币形式的自由交换过渡。在同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他更明确地指出:“商品交换(即上述产品交换引者注)没有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2(第33卷,P.73)到这时列宁才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市场,通过商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同小农经济的结合,才能进一步加强工人阶级同农民的经济联盟。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大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1(第4卷,P.579)“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唯一可能的结合,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可能的纽带。”2(第33卷,P.143)基于这一新认识,列宁毅然决定实行“再退却”,即“退到由国家来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2(第33卷,P.74)并且强调,在当时历史发展的整个链条中,搞好商业是党和国家“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