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论马恩市民社会理论.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论马恩市民社会理论.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论马恩市民社会理论.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论马恩市民社会理论.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论马恩市民社会理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论马恩市民社会理论【论文关键词】: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的吸收黑格尔思想基础之上建立的。经由马克思的理论建树,以及恩格斯的相关补充,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常常用市民社会这个术语表达不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怀。而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用于表现近代社会本质的最基本的概念,也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初语境中使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恩格斯也就市民社会问题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试着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市民社会的经典论述作一梳理、总结,以期能够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认识路径,并且对我国当前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民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提供一些启示。一、相关概念的回顾(一)马克思独到理论建树市民社会与国家问题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思想界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古代西方没有市民社会一词,社会和国家的含义从未被加以区分。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市民社会一词出现于14世纪欧洲,但当时仍未在含义上把社会与国家区分开来:它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近代思想史上的市民社会实质上就是国家的同义词。到了19世纪,黑格尔对于这个问题作了深入阐述,在其法哲学原理中,把市民社会界定为处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差别阶段,将其理解为私人自律的商品交换领域(黑格尔成为需要的体系)及其保障机制。市民社会的观念第一次被黑格尔明确地表达出来,并与国家区分开来;同时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在批判的接受了黑格尔有关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一方面他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颠倒了过来;另一方面他继承并深化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基本规定,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首先,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概念的明确论述主要集中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费尔巴哈中,马克思、恩格斯集中提到了市民社会: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出现的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社会(从前面已经可以这样判断)是以简单的家庭和复杂的家庭,即所谓的部落生活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关于市民社会的比较详尽的定义已经包括在前面的叙述中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可以看出过去那种轻视现实关系,而只看到元首和国家的丰功伟绩的历史观何等荒谬。2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一方面它对外仍然需要以民族的姿态出现,对内仍然需要组成国家的形式。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十八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资产阶级社会只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它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3从这些表述看来,马克思基本上是在两重意义上使用市民社会概念:第一重意义即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市民社会。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出现的受生产力制约同时有制约着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按照这一说法,只要存在着生产力和交往,就存在着市民社会,它是全部历史地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它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如果我们联系之后马克思在1895年的序言中对唯物史观基本规律的论述,就不难看出这里的市民社会实际上是指那个与上层建筑相对立的经济基础。作为经济基础,它自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阶段。第二重意义即资产阶级社会。这是18世纪产生的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社会。这一社会之所以不被称作市民社会,而被称为资产阶级社会,是因为在这一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货币关系,而是雇佣关系和资本的关系。随着这种经济关系的变化,同格的、平等的市民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剩余价值规律和阶级斗争成为这一社会的主要特征。4其次,马克思有关市民社会理论还有其他的经典论述。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5由此可见,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从经济关系的角度寻求对市民社会的说明。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由市场经济需要的体系的形成所导致的。它只能建立在整个的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现代现象。如马克思说:在古代国家中,政治国家就是国家的内容,其它的领域都不包含在内,而现代的国家则是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相适应。6所谓政治国家和非政治国家相适应,用马克思的表述就是:只有法国革命才完成了从政治登记到社会等级的转变过程,或者说,使市民社会的等级差别完全变成了社会差别,即没有政治意义的私人生活的差别,这样就完成了政治生活同市民社会分离的过程。7这是马克思揭示市民社会产生的著名阐述,也同样说明市民社会的产生以及发展是历史不可扭转的趋势。(二)恩格斯经典补充恩格斯与马克思并肩作战多年,对马克思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有着独特的真知灼见,这成为我们全面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社会思想体系(尤其是市民社会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担负起原来有马克思和他共同肩负的科学研究以及帮助,在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尽管恩格斯在其论著中单独提及并且深入研究市民社会的论述并不是很多,然而考察并整理恩格斯的市民社会思想也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部分。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方面,恩格斯认为,国家、法律等政治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8国家的愿望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9因而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因而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10马恩在早期所确立的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它确立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基本关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出发点。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恩格斯,他们都是在形成以及运用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在黑格尔有关市民社会探讨的基础上,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越的创造和重大的贡献。这为我们考察国家问题,特别是认识现代国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二、马克思主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意义和启示综上,我们足以看到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市民社会这一理论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创造性的阐释,这对于我们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市民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理论以及实践的双重意义。(一)理论意义: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思想,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还是从整个学术领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市民社会与国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特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起了独特的作用。马克思同国对市民社会与国家问题的研究,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开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是从1844年的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的原理出发,完成了发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从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入手,剖析了市场经济社会的本质,这才使他的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样面临当今人类社会时刻发生的变化,马克思市民社会与国家思想已成为当前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国家与市民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二)当代启示:市民社会并不是西方文化的特殊产物,而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面向新世纪,我国正处于市民社会的建构过程中,这就启示我们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有关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重新调整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对国家职能进行科学调整,限制国家的社会职能范围,扩大各种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扩大各种非国家的社会联系方式在社会控制与协调作用,从而建立一种既能保证社会独立性,又能充分发挥国家作为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协调与适当控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我们只有在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几位理论家有关市民社会与国家思想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提高市民社会的自律程度,才能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民社会,进而才能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43页.2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41页.3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1页.4转引自韩立新,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4期.5马克思、恩格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