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doc.doc_第1页
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doc.doc_第2页
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doc.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在2004年高考语文考纲中,古代诗歌鉴赏在内容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与往年并无变化:能力层级依然为E级:考查的角度依然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分析这两年的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02年)和过香积寺王维(2003年),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命题有如下特点:小角度,深挖掘。这两首诗的题目都抓住诗中的一两个字或一两句话来命题,且意欲“牵一发动全身”;主观型、开放性。这两道高考题分别用上了“你认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字眼,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的特点,以便学生述其所思,写其所想;逻辑性、规范性。题目都用上了“为什么”字眼,显然是要求考生尊重原诗,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而不仅仅是自圆其说,同时又拿出规范性较强的答案,以便统一尺度衡量。古诗阅读和鉴赏与其它文章的鉴赏无大异,都必须建立在对内容准确的整体感知基础上,然后从某个科学的角度,开较小的“切口”,深入挖掘、分析、研习,即可登堂入室,领略诗中洞天。具体切入点有如下几种:1、析景物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其主要元素即景与情,因此,要把握一首古代诗歌,从景物入手是其科学而又必不可少的切入方法之一。“析景物”可从景物在诗中的位置的角度去分类解析。景物开篇。如:戴叔伦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这首唐诗先以景入诗,“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侯。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离愁别绪,正为下文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显然这里开篇春之景对理解诗人怨别之情具有“仙人指津”的功用。景物收篇。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显然这里结束全篇的“高高秋日照长城”的景物不可忽视,应如何分析呢?诗的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改”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了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愁月高照,景象开阔而悲凉。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使戍边者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也使这诗臻于七绝上乘之境,无疑,除了离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2、品字词品味诗歌中形象和精练传神的字眼、诗眼对于鉴赏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可风一斑。通常对字词的锤炼、品析是从字词的词性上分类分析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动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孤”一形容词:“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一副词等等。以上皆从词的功能上分析起,而笔者意从字词的内涵意蕴上分类分析。如下:想象鲜活的物态。台:韩琮晚春江晴寄友人“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洒畔草,不是望乡时。”此诗第三句中着一“青”字,使得全句飞动起来,是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表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着一字而得鲜活物志,勃勃生机溢于字表。再现典型的心境。如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是一首盼春小诗,诗中一个“都”字透露出盼春心情的急切。“惊”字写诗人在焦急下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和惋惜的情绪。如能如此解读诗歌。读诗又有何难呢?玩味隐含的语境。如张乔书边事一诗中“征人倚戍楼”中一“倚”字,就把前文中“调角断清秋”与后文“大漠无兵阻”点活。你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呵!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3、溯因由追溯因由即是推情援理、寻找作者的创作背景,推测诗人的感情动机、揣摹主体的当时心境。这样使我们能声速感知、领略诗歌主题,而一步登科。如雍裕元农家望晴“尝闻秦地西风雨,当问西风早晚归?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追溯因由,我们不禁要问:农家为什么要望晴?诗人为什么要写农家望晴一事?如此设问,显而易见:诗中是为了表现百姓生活的痛苦,从而表达诗人对农家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再如:崔涂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诸云低暗度,关朋冷相随。未必逢缴,孤飞自可疑。”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孤”为全诗诗眼,读者不禁要问,诗人为何要写“孤雁”。写“孤雁”与诗人何关。原来,诗直到最后一句“孤飞自可疑”,才正面指出“孤”字;“诗眼”至此显豁通明。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情愁。4、调句序调整句序的目的是为了让故事更易于理解,在这一点上,古诗与古文是相通的,在高考考纲中,对文言文与古诗的考点说明是合而为一的,即“古诗文”。可见古诗与古文在语言上是有相似点的,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时代、习惯的差异。因此,我们若要解读一首诗,有时是需要调整一下诗句的顺序,使得古诗更易于人理解和分析。调整句序可分为两类:一为调整诗句内部的字词之间的顺序:一为调整诗句之间的顺序。前者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帘卷西风”是帘子把西风卷起吗?不是,应为“西风卷帘”,这样明白晓畅,但较前,当然是原文有味。再如李商隐的柳中“曾逐东风拂舞筵”句,不是柳“逐”东风,而是东风明柳,应为“东风曾逐柳,(柳)拂舞筵”这样诗中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一目了然,更易于理解分析。后者如,张乔的书边事最后一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这样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则表现得清晰、无隐、易懂。5、抓细节细节往往能以小见大,平中见奇,让人见一叶可知天下秋。抓细节的分析,这在诗歌鉴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少优秀的诗作中都有典型且蕴含丰富的细节描写,分析它,可准确把握诗歌的意旨。例:崔道融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使诗歌中透着一股扑面而来的乡村生活气息。再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诗中一个典型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这种“恐”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和决定,这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个细节富于包孕且耐人咀嚼。“秋思”之主题不点而显。另外,在解读古诗还有三个注意点:要注意题目,在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