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指导.doc.doc_第1页
诗歌鉴赏指导.doc.doc_第2页
诗歌鉴赏指导.doc.doc_第3页
诗歌鉴赏指导.doc.doc_第4页
诗歌鉴赏指导.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指导第一节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一、诗歌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体裁)(1)分类简表(2)各种类别的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统称“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古体诗中,五言七言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古体诗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涛,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格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宇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平仄:指平声和仄声。古人把汉字声调分为四类,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种声调合称仄声。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字,古入声字被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中国古典诗歌四言古诗:出观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杜甫羌村三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杂言古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体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吟”、“曲”等。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颧雀楼)绝句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五言律诗(杜甫春望)律诗七言律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排律古体诗诗近体诗(形成于唐代)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小令(短小的曲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套数(散套)(睢景臣高祖还乡)杂剧传奇(只是供演出的剧本)散曲戏剧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因格律严明而得名。每首八句。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律。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还是排律,都必须一韵到底,通常押平声韵,而且不许领韵通押。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同时,律诗平仄声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对仗基本要求是律诗的颔联、颈联两句之间,对应的词语要求词性相同,平仄相反。如李商隐晚晴,诗中的颔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从词性看,分别为:天意(名词)怜(动词)幽草(名词),人间(名词)重(动词)晚晴(名词),前后句对应的词,词性相同。从平仄看,分别为:天意(仄仄)怜(平)幽草(仄仄),人间(平平)重(仄)晚晴(平平)。前后句对应的词,平仄相反。其中,句中的“天”“幽”“晚”处,可平可仄。懂得对仗的大致含义,可以据此区分由八句结构的诗歌是古体还是近体。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唐以后盛行的一种诗体。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为五言、七言,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就收有古绝句四首。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的静夜思、山中问答等。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首用,都是自由的。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涣的登颧雀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绝句作为一种诗体,灵活轻便,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种诗体。绝句结构绝句由四句组成。从绝句各句关系看,一般而言,绝句的四句之间表现为起、承、转、合的关系。“起”是开始,“承”是承接,“转”是转折,“合”是结束。绝句的首句为起,次句为承,第三句为转,末句为合。排律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排律和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南宋时谢灵运的湖中瞻眺、梁代瘐信的奉和山池巳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竟长达一百韵。韩愈、孟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城南联句),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见贫乏。宋词是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一种诗歌样式。宋词约始于南朝,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它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宋词有许多别称,常见的有“乐府”、“长短句”、“诗余”等。宋词有许多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如西江月、满江红等。不同的词调,其段数、句数、字数、声律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填词时要求严格遵守。从词人的创作看,有些词作只有词牌,如晏殊破阵子;有些词作有词牌也有题目,比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其中,“卜算子”是词牌,“送鲍浩然之浙东”是题目。绝大部分宋词都划分段落,词的段落有专门的名称,一段叫一“片”或一“阕”。仅有单片的词叫单调,单调词都是小令。有上下两片的词叫双调,双调词作数量最多。有三片的词叫三叠,词作很少。有四片的词叫四叠,词作最少。双调词结构双调词是指我们常见的分上下片的词作。一般地说,双调词在结构上,上、下片之间有较明显的分工,词作往往是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上片写昔,下片写今;或上片写事,下片写情景。也有与此相反的结构,如上片抒情,下片写景;上片写今,下片写昔。因为上下片在内容上有所不同,所以,上下片之间通常有过渡语句,以达到衔接自然的效果。也有上下片没有明确分工,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词作,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歇拍”与“过片”“歇拍”,是指上片结尾;“过片”是指下片开头。“歇拍”与“过片”,在连接上、下片内容上,也就是在全词结构上,具有比较独特的作用。一般地说,“歇拍”所起的作用是,既要总合上片内容,又要领起下片内容;“过片”所起的作用是,既要承接上片内容,又要启领下片内容,转出新的意思。比如在陆游谢池春一词中,“笑儒冠、自来多误”,是“歇拍”,“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是过片,它们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是非常典型的。2、按表达方式分依据诗歌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可以把诗歌大致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两大类。抒情诗以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被激发起来的感情为主。在抒情诗中,诗人的着眼点在于通过某种事件或景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情人景,或借古咏怀,或托物言志。抒情诗是一种最个性化的艺术。诗人往往就是抒情诗的主人公,诗人的感情往往决定着诗的格调,诗人的人品往往决定着他的诗品。叙事诗则客观地描述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熟知的叙事诗有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长恨歌等。3、按内容分(题材)不同类别的诗歌,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也不一定相同。(1)送别诗多写羁旅的愁思离别的伤感、亲友的怀念等;多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写景诗(田园诗、边塞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旖旎、边塞风光的苍莽、风花雪月的绮丽等;多用托物言志、衬托对比、工笔白描的写法。(3)咏物诗咏物诗是指以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或无生命的物体(如“石”)、现象(如“云”)为歌咏对象的诗歌。与一般写景诗不同,咏物诗中的“物”通常是以自然界中的某一物(两物以上的咏物诗极少见。)为集中表现对象,通过“形”与“神”两个方面的刻画,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多写盛衰的感慨、离乱的痛苦、人间的世象等,名为咏物,实为咏人,托物以言志,以物喻人、寓理于物,是咏物诗的一般特点。比如李纲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诗歌表现牛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品格。名为写牛,其实是写诗人自己。(4)咏史诗是一种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吟咏对象的诗歌。一般地说,诗歌题目中含有“览古”、“怀古”、“咏史”等字样,都是属于这类诗歌,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当然,判断咏史诗的基本依据,主要是看诗歌内容。咏史诗多写山河沦丧的悲苦、仕途失意的苦闷,借古讽今的情怀等。咏史诗虽然歌咏的是古人古事,但诗人的落脚点却都在“今”。咏史诗是诗人受现实触动、有感而发的,是诗人用曲折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态度。它或者借助对历史人物的追慕和赞赏,表达诗人的理想和向往;或者是借助对历史人物功过的评说,表明自己的政治信念;或者是借助对历史人物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因此,托古讽今,借古鉴今,怀古伤今,咏史抒怀,才是诗人的用意所在。多用今昔对比、借古讽今、抒发幽愤的写法。从表达方式上说,咏史诗一般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于一体,这决定了咏史诗在形象性方面往往不如写景一类的诗歌那样鲜明。阅读咏史诗,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了解诗歌中的古人古事,二是了解诗人的现实处境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缺乏这两个基本条件,对咏史诗的感受和理解必然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5)边塞诗边塞诗是指以反映边境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具体地说,边塞诗在内容和思想上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辞辛劳、保卫边疆的战斗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愿望,反映战士们怀土思家的情绪,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等。在艺术上,多以雄浑豪放见长。(6)田园诗田园诗是指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7)哲理诗哲理诗,顾名思义,即蕴含深刻而普遍的人生道理的诗歌。优秀的哲理诗,其共同的特点是: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哲理与形象交融。这一特点,使哲理诗具有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中国古代诗人大都忌讳诗歌赤裸裸的说教,而特别喜欢寓哲理于山水景物的描绘之中,因此,可以这样说,哲理诗是古代诗人感悟自然的智慧结晶。欣赏哲理诗,需要我们从诗歌形象人手,仔细品味形象的特征,并注意联系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才能深入领会哲理诗形象的寓意,才能透过诗中的形象把握哲理。(8)生活画面在抒情诗中,除了通常所见的以描绘自然景象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外,还有一类诗歌,是以描绘人物活动为主要内容。它展示的是一种形象的生活画面,如孟郊的“游子吟”。一般地说,这类诗歌由于受篇幅限制,都是侧重表现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通过刻画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心理等,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抒发诗人的感情。阅读这类诗歌,特别需要注意诗人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写法。透过诗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体悟其中蕴涵的深意,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9)梦境诗歌除了以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为主要内容外,还有一样,便是以梦境为诗歌的内容。诗人托梦抒情的具体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借梦境的描绘,揭露现实的黑暗、丑恶,抒发诗人胸中抑郁不平的感慨。其二,借梦境的描绘,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其三,借梦境的描绘,表达诗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愿望。由于梦的独特性,因此,以梦境为主要内容的诗作,大都显示了诗人超绝的想象力,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由诗歌表达的思想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节诗歌历程一、诗经及六义二、屈原与楚辞三、五七言诗和两汉诗坛四、建安风骨之三曹七子五、两晋文坛的诗人诗歌晋朝按时间分为西晋和东晋两部分,西晋时比较著名的诗人有:陆机、潘岳、左思。其中陆机和潘岳被合成为“陆海潘江”。东晋比较著名的诗人有陶渊明。六、南北朝的诗风变迁山水文学与元嘉三大家活跃在文坛南朝的诗人中,以谢灵运、颜延之、鲍照最为突出,(习惯上将陶渊明归属东晋)合称为:元嘉三大家。七、南北朝的诗风变迁南朝和北朝的乐府民歌从题材上看,吴声西曲多写男女爱情,北朝的乐府民歌则充满了批判现实的精神,视野角度宽广。北朝乐府民歌对环境风光描写的不多,但也有象敕勒歌那样的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北方特有的自然风情。而从风格上看,南北乐府民歌同样有着显著不同。南歌多写缠绵委婉的爱情,风格细腻婉约,北歌则多抒发着慷慨悲壮的情绪,语言也不象南歌那般清丽,而是在质朴中带着直率粗犷,在南歌中常用的双关谐隐的修辞手段在北歌几乎看不到。南北民歌内容和风格上的不同,与它们之间的声调区别有着很大的关系。吴声同西曲声调软,内容风格自然委婉曲折,而北歌的鼓角横吹曲是军中马上的武乐,声调雄浑悲亢,与北歌的风格正相吻合。在艺术形式上,南北乐府民歌的形式体制相对而言倒是比较接近,北歌也大多是短小的抒情诗,五言四句的为最多。不过南歌中有五言三句、五句和六句的诗,这是北歌中所少有的,而北歌中七言二句、四句体,也是南歌所无。至于叙事诗,则是北歌独擅,除了木兰诗外,还有一篇陇上歌,被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一类。不过叙事诗在北歌中也仅此两首而已。木兰诗是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堪称为“乐府双璧”。关于木兰诗的创作年代一直是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产生在北朝。它讲述了一个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那就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说。八、南北朝诗风的变迁永明体及齐梁宫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ze阳平音)的年号,从公元483493年,共11年;“永明体”就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新诗体。“永明体”这个称谓源出于南史。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gu上音);汝南周顒(yong阳平音),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间,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为满足统治者沉迷声色的需要,一些齐梁诗人以声律对偶装饰诗句,表现出绮丽浮艳的内容,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这种风气还同当时的某种理论和帝王的宣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梁简文帝就曾大力提倡宫体诗的写作,并告诫自己的儿子:“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九、绝句、律诗关于律诗与古诗的区别,总的来说,不合格律的诗都可以称作古诗或古风,它包括律诗形成以前的作品和后世诗人模拟的作品,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诸体,它与律诗主要有几个方面不同:1、五律和七律对字数、句数都有规定,古诗每句字数可长可短,每首句数可奇可偶。2、律诗一般押平声韵,韵押只押在偶句,(有些首句可入韵)。古诗则既可押平韵,也能押仄韵,每句均可入韵。3、律诗不能换韵,且不能重韵,亦不能押邻韵。古诗可以换韵,并允许重韵,也可以押邻韵。4、律诗有严格的平仄规则,失粘、失对都是律诗大忌。而古诗不拘平仄,亦不讲究粘对。5、律诗要求对仗,五律、七律的中间两联,排律除首尾联外,一律要求对仗。古诗便无此要求。十、唐诗唐诗繁荣兴盛局面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通常将唐诗的演变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十一、初唐四杰十二、“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十三、陈子昂对唐诗的贡献陈子昂,初唐时著名的诗人;他曾大力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的绮丽浮艳风气,盛唐阶段雄浑、朴实、刚健、清新等诗风的形成,和他的率先倡导是分不开的。十四、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是唐代有名的“吴中四士”之一,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贺知章,字季真,与诗仙李白相友善,为人性格豁达,自号“四明狂客”,好饮酒,与张旭、李白一起被同列为“饮中八仙”;他的诗不多,风格畅达洒脱,清新自然。至于张旭既能作诗,亦善狂草,其字被世人举为神品。张若虚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他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作品中诗情与哲理兼有,以情动人,以理启人,耐人寻味。诗中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几句最为著名,为后人千古传唱。十五、七绝圣手王昌龄十六、诗中有画王摩诘十七、谪仙李太白十八、“高岑”和边塞诗十九、诗圣杜子美二十、五言长城刘长卿在盛唐后期到中唐前期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位诗人比较引人注目,他就是在诗坛上号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刘长卿,字文房,因当过随州刺史,故人称刘随州。“五言长城”指的是他在五言诗,而且是五言律诗方面功底深厚、成就卓越。二十一、大历十才子安史之乱后,盛唐歌舞生平的景象不在,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而文学艺术在这个时期也有了明显的分化;一方面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发展成熟,另一方面华美雅丽、轻酬浅唱的诗风亦发达起来;“大历十才子”等人就是这种诗风在中唐时期的代表。“大历十才子”到底包括哪些人,一直是众说纷纭。据唐人的记载,是李端、卢纶、韩翃(hong阳平音)钱起、苗发、崔峒、耿湋(wei阳平音)、吉中孚、司空曙、夏侯审这十个人。二十二、韩愈的“以文为诗”二十三、孟郊与贾岛孟郊和贾岛都是中唐阶段著名的诗人。二人都同韩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世人一般都将两人划为韩派诗人,尤其是孟郊,时有孟诗韩笔之称。的确,三者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不过他们之间在诗歌风格上也有着不同。孟郊和贾岛在诗歌创作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苏轼曾用“郊寒岛瘦”来形容孟、贾在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上的相似特征。所谓的“寒”和“瘦”在这里实际上含义是一致的,因为无论是孟郊还是贾岛,在诗歌的格局上都比较狭小,缺少盛唐诗人乃至同时代韩愈等人的奇丽壮美之气,使人不免有种局促之感;宋人严羽曾把他们的诗讥为“虫吟草间”。而孟、贾又皆喜在诗中绘声绘色的描写穷愁之态,让人看来颇为贫寒羸弱,加之孟、贾都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作诗雕章琢句,呕心呖血,由此一句“郊寒岛瘦”逐渐成了众人的公识。二十四、韦应物、柳宗元韦应物和柳宗元并不是一代人,韦比柳要大三十余岁;韦应物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大历末至贞元前期,柳宗元则主要是在贞元末到元和中期。而若论中唐时期诗以清远著称的,则“韦、柳”推为名家。总体上来说,论体格:韦诗自然,若不经意;柳诗构思精严,颇见锻炼之功。论风神:韦诗平和淡雅,以闲婉胜,柳诗则峻洁,以清峭胜。韦诗之可贵之处,在于能在大历诗风清淡而渐弱之后,专从陶潜“冲和”一路发展,清谈而不失浑成。柳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元和雄厚而涉于险怪之际,取其精华,专从陶潜“峻洁”一路出发,并兼容谢灵运、杜甫,笔法于刻炼中更见清谈。韦柳之所以并称,是因为中唐时期,二者为陶潜、王、孟一派诗风最杰出的继承人;在清淡一派中,韦应物是正格的最后一个高峰,而柳宗元则是变调的第一个代表。二十五、刘禹锡的诗歌特色刘禹锡是唐代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二十六、“元和”诗风及新乐府运动如果问谁是唐代自杜甫以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则非白居易莫属。而一般在提到白居易时,又往往以“元白”并称,“元”就是元稹。因为他们既同是“元和体”的代表,又都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二十七、诗鬼李长吉李贺,字长吉,是中唐阶段著名的诗人,深受韩愈的赞赏,虽27岁就离开了人世,但所留下的作品却一直颇受重视。“长吉体”特色,总的说来就是运用超越常规的构思,来驾驭语言和新奇的素材,构造出瑰奇诡异的诗境;也正是这种着力于意奇而非单是语奇的特点,才能使诗人的多数诗作在趋奇入怪的同时,也能饱含诗情画意。二十八、李商隐、杜牧二十九、“秦妇吟秀才”韦庄韦庄,字端己,晚唐时著名诗人;代表作秦妇吟,他也正因为此诗被时人呼为“秦妇吟秀才”。三十、唐宋诗的异同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但不能机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三十一、宋初诗坛的主要流派宋初的诗坛秉承晚唐五代的余风,自唐末到宋初的一百多年间,诗坛上影响最大的有两派,一派以白居易为宗,一派师从贾岛、姚合诗。三十二、梅尧臣与欧阳修宋初的诗坛上曾一度沿袭晚唐、五代的风气,格调不高,意境狭窄,缺少变化。后杨億等人学习李商隐诗,西昆体风行一时;风气虽有所改变,但由于他们过于注重形式,以用典精巧、辞藻华丽为宗旨,大部分作品脱离现实,又带来了新的弊端。直到梅尧臣与欧阳修主盟诗坛,才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梅尧臣,字圣俞;他一生嗜诗如命,作品极为丰富,留存的诗作有三千多首,全收录在宛陵集中。欧阳修,字永叔,他在文学上是公认的文坛领袖,诗、词、文成就都很高。他与梅尧臣是多年的好友,诗文往来,酬唱频繁。二人的诗歌主张接近,创作倾向也多有共同点。时人以欧梅并称。欧阳修和梅尧臣都是在西昆体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早先的作品难免受到西昆诗风的左右,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西昆体的影响减弱,他们的诗歌风格亦在转变中逐渐成熟起来。当时宋朝正与西夏开战,社会矛盾加剧,政治斗争也趋于激烈。在这种环境中,欧梅都认为诗歌应触及现实,及时反映社会状况。三十三、王安石的诗歌成就三十四、东坡居士苏轼三十五、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三十六、爱国诗人陆游三十七、杨万里和他的“诚斋体”杨万里,字延秀,号诚斋,南宋时候人。由于杨万里的诗风格鲜明,与当时风靡诗坛的江西诗派有着明显不同,因此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单列有“杨诚斋体”,可见诚斋体确有特色。至于诚斋体艺术上的成就,有人把它归结为善用活法。活法,本是江西诗派的吕本中最早提出来的创作主张,它主要要求诗人在不破坏规矩法度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变化,从而给读者以圆转轻松的感觉。不过诚斋体所遵循的“活法”的内涵更加丰富,其最大的特点是:要求诗人用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