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资料 简答题 辩答题 论述题.doc.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资料 简答题 辩答题 论述题.doc.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资料 简答题 辩答题 论述题.doc.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资料 简答题 辩答题 论述题.doc.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资料 简答题 辩答题 论述题.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4、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意义5、如何理解和谐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和实际意义8、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和实际意义9、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及其表现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伟大变革3、真理的相对性4、实践标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5、如何理解价值观?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6、运用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来说明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全球问题”6、“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实现途径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3、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作用和后果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作用6、劳动力商品的特点7、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和意义8、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9、资本积累的含义、源泉和历史趋势10、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1、什么是垄断?如何理解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是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2、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统治的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主要形式4、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其本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实质1、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实际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理论意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一,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抅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第二,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和反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实践基础上积极反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第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统一于物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中介是实践。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前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对社会历史本质进行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都统一于物质。第四,人的实践活动与物质世界是统一的。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必须从实践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据,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4、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意义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幵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幵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渚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5、如何理解和谐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论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方法论意义: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适度”原则,掌握火候,防止过犹不及;在理论上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现实意义:在实践工作中首先要重视做准备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做好转化工作,抓住时机,实现新飞跃;结合我国现代化实际,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质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8、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要科学的对待人、物、历史、文化,既要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又要看到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上,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在对待外国文化上,要学习和利用一切合理的有利因素,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9、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及其表现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只有在队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I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1、如何认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的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价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人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乱,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地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3、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4、实践标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5、如何理解价值观?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他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6、运用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来说明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地转化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必须坚持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恩格斯多次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二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发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首先,对生茶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学习已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5、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是指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6、“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如何坚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是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第一,坚持发展为人民。要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共同前进,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和各项工作都要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政府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第二,坚持发展靠人民,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四,坚持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实现途径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十用暴力的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用暴力手段布偶多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他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为己有,同时还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的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共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转化为现私有财产,建立了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累积起巨额货币资本。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别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几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的统一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活两次劳动,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他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的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作用和后果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贾哥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价值规律实在市场配置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的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衡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作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有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有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矛盾。6、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7、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和意义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纯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未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8、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之一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他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9、资本积累的含义、源泉和历史趋势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10、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剧本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他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什么是垄断?如何理解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是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所为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是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消灭商品经济,反而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及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2、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统治的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1,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2,金融寡头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3,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主要形式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如何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三,经济被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第四,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资本垄断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4、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把握经济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问题这一观点。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由此可以到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