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现状与推进策略_第1页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现状与推进策略_第2页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现状与推进策略_第3页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现状与推进策略_第4页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现状与推进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现状与推进策略 王海燕 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全国已经进入第三个学年。随着实验工作的稳步推进,课程实验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方法、评价、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引发了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对高中教育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尽管存在着多种争论与说法,但正如有学者所阐述的那样,当一个人有了高度的个人体验时,当变革真正在个人身上发生时,变革才开始。因此新课程实验作为我国教育转型时期对原有课程实践的继承与创新,需要每个人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加强对话、参与、建设和贡献。 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与基本理 念 我国新一轮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 在经过调研 研讨 审议等工作过程后,教育部于 2003 年 3 月 31 日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和 15 个学科的课程标 准 (实验 )。根据部署,高中新课程实验于 2004 年 9 月率先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正式启动,2005 年 9 月江苏省又进入实验, 2006 年 9 月,福建、浙江、辽宁、天津、安徽五省市也进入实验。截止到现在,共有 10 个省 (市、区 )正式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按照计划,今后几年高中课程实验将在更多的省市推进。 纵观高中新课程方案,可以看到,高中新课程实验是 以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高中阶 段教育目标为核心价值。就实验目标看,新课程实验方案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承担着重要任务。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发展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对其终身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思想,对我国国情和高中教育的实际进行 了深刻分析,参照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 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 5 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是重建高中课程内容 。 “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 ” 第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 。 “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 合性的课程结构。 ” 第三是建立学生自主选课的相关制度。 “ 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四是建 立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 建立发展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 第五是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 “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 ” 正是基于对高中教育目标的全面理解,结合上面 5 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高中新课程开始以省市 (区 )为单位,逐渐在各地开始实验探索。 二、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取得的初步经验 高中新课程实验进程是一个研究、对话、探索、完善的多层 面建设过程。教育部从 2003 年起,多次组织专题 研讨会和工作联席会,也多次组织相关专题、学科的教师研修;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建立的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也不同程度地提供调研、培训、监控等专业支持,直接参与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策划与实施。以教育部首师大课程中心为例,一直重视对高中新课程的了解、关注和合作支持。在2004 年 11 12 月、 2005 年 11 12 月先后两次组织 50 多人次的大学人员、高中教师深入到实验省 (区 )的学校、课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研员、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座谈、交流,从中真切体验新课程, 也真实地感受到高中课程实验在组织运作过程中已 经显示出的初期经验。 1以省为单位的地方行政部门高度 重视 促成新课程实验良好开局的实现 在课改实验初期,各实验省区都高度重视新课程的领导、组织与推进工作,自觉转变领导角色和行为。如各实验省的课程实验推进规划所设计的那样,高中实验是以省 (市区 )为单位整体推进的。为了全面协调课程实验的稳步推进, “ 各实验省不等不靠,精心规划,深入研究,认真组织,实验工作开局良好 ”( 摘自朱慕菊在全国高中新课程南京工作会议的讲话 )。各省的推进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 。例如广东省在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根据课程实验工作的需要,适时出台各种配套政策。从初期的实验方案制定、教学指导手册的研制到高考方案的跟进、各学科评价手册的制定等,都从政策层面为课程实验提供了制度保障 。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上岗教师全部经过了新课程的专题培训。 “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 围绕广大教师理解、实践并不断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首先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直接组织了新课程实验省的国家级培训,各省自行组织了省级课程培训,使教师在心理和学科内容上对新课程有所了 解、有所准备 。 (3)建立了以样本校为龙头推进实验,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机制。为了应对在改革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寻找解决策略,各省都纷纷建立自己的实验样本校,开展研究活动。如广东、山东分别有 40 余所样本校,海南、宁夏分别有 20 多所样本校。期待通过发挥样本校的探索和引领作用,为高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可推广、借鉴的经验。 (4)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提升了地方课程 建设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充满选择性、个性、差异性的课程设置对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提出挑战,也锻炼了 教育工作者的课程实施能力 。 (5)重视过程研究,加强课程指导。新课程的设计在变为现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激发了各地、各校研究问题的热情,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各地的校本研究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我们于 2005 年调研江苏省南京市时发现,从市教研部门到学校都有不少教学骨干在关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 (6)各省都不断研究并论证本省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目前基本是每个省都已经出台了高考 方案。 2在学校层面的实践探索也取得明显收获 (1)很多校长都创造性地组织本校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确保课程计划的落实。 (2)高中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与内容可普遍受到学生欢迎和喜爱。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学生都表达了愉快、兴奋的情感。 (3)初步形成并积累了一些体现课程理念、遵循课程标 准 的教学经验。一些有效教学的课例得到关注、积累。 (4)学校中教师研究教学、合作实施课程的风气渐起。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明显加强,凝聚了教师队伍 。 (5)学 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了多种探索 。 ( 6)加强了课程改革的社会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很多学校召开家长会宣传课改实 验,校长主讲的课程改革动员大会让学生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和环境 。 (7)学校设计课程结构、组织课程实施的自主能力加强,课程建设能力有所体现。 三、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尚待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任何改革都会挑战每个人所惯有的认识和习惯。随 着课程实验的推进,一些实施中的冲突与问题也在出现。针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就成为实践课程实验的关键所在。根据调研发现,目前在实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操作层 面 的运行 困 难 (1)课程对学校传统的课程组织 模式提出了挑战,学校适应起来存在困难。由于新课程实施强调结构的选择性,使高中校原有的教学实施策略受到挑战。从班级 的组成、教师的排课、课表的重组、教室的安排、学生的班级管理等都要重新定位和适应。 (2)高中课程内容新,模块多,教材变化大,师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一时难以适应,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有些教师觉得 “ 不能教 ” 、 “ 不会教 ” 。 (3)教师培训经费与时间不足,内容与方式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 (4)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校长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普 遍有所顾虑,放不开手脚进行课程实验。 (5)在外部支持方面,目前经费、政策、教师编制、舆论环境等方面尚 未完全到位、形成合力 。 2在宏观把握上的欠缺与不足 (1)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对新课程实验的领导与组织依旧不够,导致课程实验在一些地区落实不到位。 (2)课程实验中的教师培训组织不够协调,导致教师培训在一些地区流于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表面化、走过场 。 (3)整体的课程方案与高考方案缺乏协调一致,影响到课改的推进力度。 四、对深化高中课程实验的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从高 中教育对 人 的终身发展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的视角认识高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中课程实验不是简单的课程结构、方法本身的变化,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教育理解。应该看到课程改革推进的艰难与不足,是因为课程实验背后的教育价值理解的冲突,是对高中教育意义理解的不同。因此,实施课程改革实验,正是对教育价值观的重新理解,是落实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抓手和切入点。从这一点看,课程实验不单是哪 一 年进入的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落实的问题。即使暂时不进入课程改革,教育 理念的更新、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也应是当前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加强对课程实验过程的全面跟进与指导,使各方面力量协调、配套,成为课程实验的有力保障和平台。各级教育部门应组织各方面力量对高中阶段教育的现状进行经常性地调研,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进行整体了解,为课程实验扫除基础设施、机制保证上的障碍。 第三,就实施课程改革的人力资源开发整体设计和部署。在实验中,人的因素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难度;另一方面是受原有课程结构、高考内容的影响 ,造成 现 有师资结构不合理,有些非高考学科原本就没有教师,因此师资的学科结构不协调。再有就是一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主要研究考题、考点,忽视对学科的性质与学生 学习 的思考,因此,面对 “ 模块 ” 内容,难以适应。因此,新课程实验,对高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队伍建设都提出新挑战,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四 ,组织力量研制高中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像广东省近 3 年来先后研制下发了诸如、 的实施、宣传、推广及培训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共享,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地方课程建设指 导意见,高中课程开设指导意见 (试行 )等文件,不断规范课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确保课程实验有序进行。同时应加强高考方案的设计与思考,在改革高考的进程中,应注意加强程序文明、思路开放。 第五,继续组织研究项目组加强专题研究,为课程实验提供专业支持。教育部在 2003 年着手启动高中 新课程实验中组建了 7 个项目组来支持课程实验。如社会传播理解培训项目组、教学支持与教学研究项目组、领导组织管理推进项目组、评价改革项目组、资源开发项目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学校排课选课指导项目组,借助研究的力量跟进课程实验 ,发挥引领、监控、落实的项目职能。但随着实验的推进,一些过程中的问题、难点依旧亟待研究探讨。因此,加强专题研究、以研究带动实验是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 总之,课程改革实验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人们普遍认可的课程理念真正成为高中教育的行动共识,成为真实的课程实践。概括说:一是 要 始终 加强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二是加强教学领域的研究和专业引领,三是加强重点、难点和敏感问题研究。只要坚持以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高中教育教学,加强和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教师干部的教育专业素养,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就会成为进一步提高高中 教育质量的重要推动力,为广大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成长基础。 作者系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中心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原载基础教育参考 2007 年第三期) 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推动基础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钟作慈 经教育部批 准 ,北京市将于 2007 年作为第四批实验区之一全面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这是继 2001 年启动、 2004 年普遍推广、 2005年全面进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以后的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对此, 教育部给予了大力支持,北京市做好了充分准备,社会各方面都在普遍关注。 一、 延续新课程理念 的 迫切需要, 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杠杆 2007 年暑期,北京市最早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的 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将毕业,分别升入初中和高中进一步学习。到 2010 年,北京市最早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小学生将从初中毕业,大部分要升入普通高中进一步学习。到 2013 年,北京市最早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小学生将从普通高中毕业,大部分要升入高等院校接受专业教育。因此,北京市于 2007年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 意义,即首批进入新课程的初中毕业生将能够继续按照新 课程完成普通高中的学业;首批进入新课程的小学生将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第一个周期完成后进入普通高中,修习较为成熟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从 2001 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阶段将紧密衔接,形成一个整体。 北京市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适时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将会继续带动和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有利于小学生升入初中的办法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逐步化解,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开展 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紧密衔接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 是 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和呼声,是延续新课程理念的迫切需要。由于普通高中的规模发展,绝大多数普通高中的硬件建设已经达标,一大批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认定和示范作用得以发挥,北京市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目前,北京市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达标转向重视质量和效益,以实现从高代价发展模式向低代价发展模式的转换,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是推动首都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杠杆。因此,北京市 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既是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首都未来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巩固普及首都高等教育长期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 。 普通高中课程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凸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增强了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根据时代发展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兴趣、求知欲、探索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新课程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又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必修内 容的大幅度精简和选修内容的大幅度增加,以及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生有效地自主选择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提 供保证,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这样重大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实验的准备阶段和实验进程中解决好每一所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问题、选修模块的设置和引导学生有效选择问题、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教师配备和培训问题、教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和学校建设标准 调整问题、 “ 走班上课 ” 所带来的一系列教学管理问题、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问题。对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出全面的估价和充分的 准 备,才能保证普通 高中课程改革的平稳推进和取得实效。 二、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 引 导学生形成有个性 的 课程修习计划 由于课程结构和设置的重大变化,高中学生的修 习 方式不再是简单地相对固定分班,按照文、理两个方向 分别学习 文、理两类课程。进入新课程以后,每个学生都需要先修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模块,其中一些学科需要按照必选要求进行一次选择。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再按文、理进一步学习的不同方向 , 从 各学科 课程标 准 所规定的选修模块中选择一定的模块修 习 。同时还要从各学科课程标 准 所规定的选修模块和学校自主开设的选修模块中任意选择一定的模块 修习。这样才能达到毕业的学分要求,才能参加高考。因此,新的高中课程仍然有按文、理不同方向学 习 的选择,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班。高中新课程的安排必须满足每个学生修 习 必修模块、必选模块、按照文理不同方向学 习 选修模块、任意选修模块和学校自主开设模块的需 要,既要灵活多样又要合理有序,最终形成每个学生都 不完全一样的课程修习计划 。 北京市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安排上提出了以下指 导性意见,供区县和学校参考。 1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 , 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以必修课程统一安排,选修课程自主选择为基本思路,要 求各区县和学校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和各学科课程标 准 (实验 )运用多种方式安排整个课程。特别要求各区县确定几所示范性普通高中进行完全自主安排课程的实验,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同时考虑到全市教学管理和考试评价改革的平稳推进,拟定了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指导 (参考 )、普通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课程安排指导 (参考 ),供区县和学校在安排高中课程时参考。这些指导性 意见体现了先安排必修 (包括必选 )模块、再按照文、理不同方向安排选修模块、再安排任意选修模块,同时平行设置学校自主开设模块的课程安排基本顺序 。特别强调在高三下学期还必须安排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体育、艺术活动时间,也可以安排总复习。还明确各区县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关科目必修模块的安排顺序进行调整。 2开齐必修模块 , 逐步开全选修模块 为了保证学生基本修习和有效地选择高中课程的需要,要求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必须开齐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模块,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全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选修模块。实验起 始时,示范性普通高中开设选修模块数量不能低于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80,其他高中应不低于 60 。 各区县和学校还必须确保学生每天在校 l 小时的体育活动 时间和每周至少 l 学时的班团活动时间。 为此,北京市将继续大力开发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示范性高中的作用,选派示范性高中的教师到一般高中兼课,试行一般高中学生到示范性高中学习部分课程。同时努力开发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设网上课程,实现区域性和全市性教学资源共享。 3积极开没学校选修课程 , 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 是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校办有特色,而不是 “ 千校一面 ” 。 学校选修课程的设置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个重要保证。学校选修 课程必须是学校完全自主开发的,开设的模块应该是极为丰富多样的,并且必须体现课程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北京市许多普通高中一直在开设学校选修课,有些很有特色。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市和各区县正在继续总结学校开发选修课程的经验,并按照模块教学要求予以规范,逐步推广。北京市已经明确所有的普通高中都必须开设学校选修课程,各区县要对所属 高中的学校选修课程开发方案进行审议、备案。 4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 鼓励学生选修多样的模块 帮助学生选修符合本人实际情况、体现个人兴趣爱 好和发展方向的不同科目的模块是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北京市要求各普通高中都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要在新学年开始之前编制好本校的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及时提供给学生和家长。学校还要建立导师制度,由班主任和导师全程追踪每个学生的修习过程,及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本人发展需要的课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也是每个学生都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的基本保证。 5准确把握课程特点 , 开设好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在普通高中必须开设的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 会实践。开设这一领域课程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北京市通过培训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研究、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人员队伍,逐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组织、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 已经能够体现以学生 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在进入高 中新课程以后,北京市将进一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水平。 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 的 关系,积 极 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北京市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解决和突破普通 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诸多现实问题的重要抓手。 2004 年召开的北京市教育大会就已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程作为首都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五大工程之一,进行了必要的规划。 2007 年开始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使得 2004年在全市铺开的初中课程改革首届毕业生顺利接续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保证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具有延续性和 整体性,使得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科学有效 。通过高中课程改革,不仅会推进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课程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变革,还势必引起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中小学的整体发展、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总之,一定会破除仍然严重制约中小学教育良性发展的、以简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和评价标准的沉重束缚,促进广大学校走上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为此,北京市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 准 备阶段就注意把握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 。 1 加 快 考 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全面推 行普通高中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各校参照市统一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每个高中学生的成长记录手册。确定与新课程方案相适应的高考改革思路,确保高考的平稳过渡和公平、公正。在由学校认定学分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方式和办法确保模块考核成绩的真实可靠。变高中会考为学业水平测试,用科学的评价办法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高中毕业水平。 2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由于长期施行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严格按照固定班级授课,使得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缺乏创新与活力。其核心问题是学校的自主权和学生、教师的自主权都难以发挥。新课程 的实施使得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所有的普通高中都必须考虑教学管理的创新,诸如三级课程管理、各科目选修模块和学校自主开设选修模块的开设、指导学生选课、处理行政班和“走班上课”的关系、基本教学设施的配备、教师的培训与引进、新的办学标准的制定、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融通等问题,都长期停留在议论层面,目前势必要成为实际行动。这是一个挑战,做得好就会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推出新的管理制度,涌现新的管理人才。 3促进普通高中均衡发展和学校办有特色 虽然北京市的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已经居全国前列,但是城市与农村 、市区与郊区的发展仍然有一定差距。普通高中的发展也是如此。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普通高中实际发展水平仍不均衡。北 京市及各区县正在按照“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进行新的中小学布局与结构的调整,制定新的学校标准,并结合新的标准和人事、财政制度改革,全面考虑高中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以促进普通高中的均衡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无疑对此起着恰逢其时的积极的助推作用。而新的课程体系又为不同类型的普通高中都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向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迈进了一大步,为学校办有特色提供了较多的机会。预计在课程改革进程中 ,北京市一定会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的课程设置与管理特色、教学方式与方法特色的普通高中。 4整体提高普 通高中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一批中青 年名师 近年来,北京市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变化较大,学历普遍提高、平均年龄迅速下降、女教师比例占绝对优势。一方面,年轻化和高学历使得高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改革意识增强,富有朝气 和创 新意识;另一方面,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对高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理解不够,对于如何 “ 上好课 ” 还缺乏有效的办法,加上同校同科的教师资历都差不多,校本教研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都遇到了以前未有 的新问题。在整体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素质的基础上,较快地培养出 一批 中青年名 师,是北京市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展开,对于这一课题的破解无疑也是一个绝好的机遇和途径。 北京市高度重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决心通过政府行为全力做好这一工作,不仅实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而且带动整个基础教育的深入发展,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成为现实。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原载基础教育参考 2007 年第三期 ) 让学生 走进艺术殿堂 北京 165 中学 霍秀铭 随着世界范围内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青少年审美取向和欣赏水平日趋提高,传统的课堂美术教学已难以适应现有素质教育的需求。如何上好初、高中美术欣赏课,让学生走进艺术殿堂,开发、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的社会资源,优化、改善课堂结构,创设良好和谐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习动力,提高艺术品德修养和精神需求,高扬时代精神,探触人生的内核,认识艺术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已成为艺术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开发、利用社会课程资源,让学生走进艺术殿 堂,感受和谐的艺术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钥匙,陶冶品德的无形力量。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德国诗人歌德说:“绘画这种艺术可以眼见目睹,可以用感官步步探求的,似乎比较适合于原则的发现。”绘画的视觉形象都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凭视觉感官可直接接受的,各类艺术作品的原作具有非常大的感染力,能使学生置身于艺术殿堂之中,而且,美术欣赏课的环境氛围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审美教育只有通过长期的艺术熏陶,潜移默化的浸染,方能显现效果,使绘画的魅力在人格塑造和个人素养提升上发 挥积极作用。 北京是我们祖国首都,是政治、文化、国际交流的中心,更是全世界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社会中美术馆、博物馆的艺术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供利用的公共教育平台,在这里展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各种流派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种类繁多,写生的、抽象的、象征的、表现的,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的讲解、介绍、演示,都是非常宝贵人文资源,文化教育创新就是要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源。将多元文化整合到课程中,在真实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学习、发展。近年来,我组织初、高中学生在美术欣赏课 中,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陈列馆、国际艺苑、炎黄博物馆等参观,通过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审美的愉悦中,学生一边观看中外美术作品,一边聆听那些著名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介绍美术作品的内容、历史背景、绘画表现形式。学生被这浓厚的艺术环境气氛所感染,在宽泛的课程资源中,课内充满了新鲜感,学生的身心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精神完全放松间就已经达到了一种情感交流的和谐,通过感性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艺术理论和艺术知识溶于对具体作品分析讲解之中,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与欣赏进入到绚丽多彩的艺术天地,在知 识与情感上有一个缓慢地凝聚和缓慢地扩散的过程。 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参观意大利美第奇家族藏品展时,观看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师原作,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素描创作稿和小型雕塑,佛罗伦萨著名画家波提切利的绘画原作和其他画家的风景画油画、人物肖像作品,使学生领略到艺术家的情怀和灵性。艺术家们富有感染力、冲击力、穿透力的个性化语言,令人回味无穷。 在中国美术馆里学生们参观了俄罗斯列维坦同时代画家风景展,画家将其艺术主题引入到日常生活场景和大自然景色中来,法国罗丹雕塑大展英国亨利、摩尔雕塑展作品表 现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苦与乐,欣慰与酸楚,体现深厚博大的情怀,体现崇高的艺术境界。吸引学生进入情景并为之动情,映衬出一种特有的艺术情趣与美感。在古韵海南现代风采摄影展开幕活动时,著名摄影家吕厚民为学生们讲解摄影抓拍“瞬间”的技法和海南风光摄影作品的内容,深化对摄影艺术的功能和作用的理解,懂得了摄影瞬间美是摄影家心灵中所蕴含的美感与现实美的契合与升华。 在中央美院陈列馆参观水上人家摄影展中,高二学生欣赏法国摄影家卫德骥神父在 1932年所拍摄整个运河两岸的自然景色和渔民生活、劳动场面,法国的中国历史学家柯蓉女士为学生们介绍这些珍贵照片的发现和照片所记录的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映照出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光华。在上学期里,学生看到俄罗斯艺术三百年 -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珍品展,展出的这些油画是俄罗斯 18 世纪至 20 世纪绘画大师的历史画、风景画、风俗画、人物肖像画,具有代表性。“巡回展览画派”画家列宾、克拉姆斯科依、彼罗夫、瓦斯涅佐夫、希施金、萨符拉索 夫、列维坦的代表作品,他们以精湛的笔触、高超的绘画技巧描绘出俄罗斯的历史事件和现实人物生活生动画面。学生在欣赏这些精美油画作品时,如同亲临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画廊同样的感觉。作品色彩的审美,强调想象力对颜色的发挥和画境细腻寓意与丰富阐述。这一欣赏、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在世界民族多元化与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式之中保持足够的定力。学生在法国印象派珍品展看到作品中色彩积极富有跳跃的动感,斑斓的光影中各种色彩的运用更是达到了一种极致,宏大的构图、温馨的气氛、闪烁的色彩达成某种内在的和谐,这样的艺术欣赏其最大价值就是在于 能够提高观赏者的精神境界。来自凡尔赛宫巨幅历史油画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使学生在最近的距离感受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油画魅力。在本学期里,初一新生参观意大利设计 50 年展,欣赏、认识、了解了美术在生活中的功能。意大利设计师和能工巧匠们在各类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中通过“实用和美观”、“实物的美和生活的质量”引领着时尚潮流和文化特征。在波兰民间工艺大师精品展中,初一学生们与波兰民间工艺大师近距离交流,学习在玻璃上绘画、扎纸花等工艺制作,充分体现当前世界性多元化教育的融合,促进学 生能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相互学习与交流。艺术教育是无国界的,这是一节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交流的课程。 在国家博物馆里,学生们观看了丹麦童话大师安童生作品绘画展,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充满神奇色彩的童话王国中。在高中二年级美术中国民间美术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学生与我国民间大师相互交流,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找寻曾经的辉煌艺术,去追踪昔日的记忆。在武强县年画制作师傅指导下,学生亲身感受学习印制年画的过程,亲手体验了栩栩如生的年画审美效果。女生跟陕西女民间剪纸大师吕会琴共同剪纸剪出两只蝴蝶, 暗合了现代人寻找传统精神家园的脉动精神,充分表达学生的情感和心智。在泉州提线木偶演出间隙,学生向黄少聪师傅学习提线木偶表演方法,并观看钟馗醉酒,学生在这特有的民间艺术文化情景中,感受祖国文化灿烂遗产的魅力。聆听北京风筝传人哈亦奇介绍风筝捆扎、描绘的过程,学生看到造型各异的风筝,了解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学生观看上海顾绣女艺人高师傅演示刺绣针法,小巧绣针在高师傅手中快速游动,密集的丝线堆积出优美的图案。绚丽斑斓的民间美术,是一代一代富有鲜明地域风格与个体生命力的创作汇聚和展现,是我国珍贵的民间民族艺术瑰宝 ,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领略到我国民间美术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各类知识的实践更富有综合性、全面性与灵活性,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在炎黄艺术馆捷克现代玩具展中,作品表现捷克作家哈解克的小说好兵帅克的幽默动作形象,使学生快活发笑;在国际艺苑欧洲油画临摹展上,学生看到荷兰画派油画静物、风景作品,写实的技法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绘画的表现语言;在东城文化馆参观亚洲漫画展 -人 类地球时,作品表现漫画家对田园文化为象征的自然形态的憧憬和追寻,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生存理念的重要性。学生在观摩欣赏时,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在美术馆里亲自给我校初中新生讲解外国来华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创作流派,引导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常沙娜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为学生介绍瑞典工艺品,古老悠久的精美金、银饰品与时尚的玲珑剔透的玻璃器皿,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这些欣赏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强调学生用自己眼睛去观察分析艺术作品,教师鼓励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状态下大部分学 生是能够协调画面中的各种关系,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把握艺术灵感,汲取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养分,陶冶心灵,使学生得到悦目而赏心的深层次美感享受。 美学大师黑格尔指出:“艺术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的创造出来的美。”艺术有各种各样的美:妍丽美、富贵美、自然美、清新美、朦胧美,通过参观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学生更为广泛的兴趣和创作能力,学生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中为塑造出的充满时代气息的人物所感动。人最活跃的因素莫过于情感,情感的推动力是冲动,它是张开欣赏主体想象翅膀的动力,是进一步引导主体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 ,步入艺术世界的向导。学生之间现场用言语相互交流欣赏感受和知识信息反馈,从而引发学习中质询,对其加以梳理、甄别、辨析和理解,这种质询不但丰富了对美术作品内容知识点的链接,有机地熔铸到艺术作品之中,还会启发学生反思以往习以为常的研究范式,抓住“观想”与“悟对”两个概念,开启综合学习的新思路。“境界虽殊、思致尽同”,在美术馆展厅中一曲弦乐四重奏“狩猎”波尔卡,达到美术与音乐的共鸣,在此期间学生获得视知觉为主的审美体验,使美育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从而为对美术有兴趣和专长 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二、在创新艺术教育课程模式中欣赏美术作品原作,能够增强学生对绘画技法的理解领悟能力和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创造,需要一种超拔物质层面的审美精神,而美术教学的价值正应定位在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审美品格。 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使得书画这种传统艺术历代相传,一幅国画作品中的诗歌、书法、篆刻、绘画融为一体,才创造出情深意真的艺术境界。在国画欣赏课上,中国美术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杨力舟热情为初一学生讲解中国画水墨表现形式的运用,近距离欣赏像齐白石, 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等大师们的人物、山水、花鸟水墨画的原作,烟岚松风存古意,潇洒飘逸走笔端,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高山、清泉在大师们笔下流出,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人物画的传神、山水画的意境、花鸟画的情趣,不论是 “谷底松摇千尺雨”,还是“山前竹涌一溪云”;不论是“远树两行山倒影”还是“轻舟一味水平流”,都体验了画家对社会、自然及人生感悟的独白。作品着重展示时代特点、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及个人品格等,也是画家文化素养、艺术境界和对传统精髓的把握,并且在作品中予以抒发与升华。在上初二美术欣赏课山 水画的意境时,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著名国画家程大利在中国美术馆圆厅为学生热心、细致地讲解自己创作山水画的过程和怎样用整个生命随着墨迹渗入“寂然清澄”的化境中,在程大利高大的山水画前,苍润浑厚的山峦一派天籁寂静,犹如置身于生机勃勃、变幻莫测的神秘的大自然中,给学生以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