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论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_第1页
[职称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论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_第2页
[职称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论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_第3页
[职称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论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_第4页
[职称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论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论文摘要: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向高等学校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 的人才,二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全面发展就是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 科学 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地理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发展教育的价值,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 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向高等学校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全面发展就是面向未来,面向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地理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发展教育的价值,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全面 发展教育呢?这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导师指正。 首先 中学地理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价值体现在国情教育方面。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国情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国情教育,并摆脱生硬简单的说教,使学生 “ 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 。作为一位中学地理教师,多 年来我一直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一、教育学生认清我国的人口形势,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通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教育,引导学生讨论 “ 人口与 自然 资源的关系 ” : 1、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其人均占有量的过多或过少所出现的矛盾; 2、人口与矿产资源; 3、人口与水资源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虽然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供养的人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特别是由于人口多而导致的粮食问题已成困扰 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并且对学生进行计 划生育的国策教育。针对我国人口分布 “ 东南多,西北少 ” 的特点,向学生传授了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等。同时,对学生说明近年来少数民族在全国的人口百分比的增加,是因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这样有利于我国国防建设和边疆建设。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了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发展了学生智能;并且阐明实行计划生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从而达到国情教育之目的。二、教育学生认识我国地理环境形势,使学生了解我国既有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我国地理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山脉纵横,山区面积广大且多高山,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 交通 发展,造成交通不便,给 经济 发展带来不利,特别是山区经济十分落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致使夏季易涝,其他季节易旱,对农业生产也不利,且降水的变化大,容易造成水旱灾害,以及寒潮引起的霜冻,台风引起的 风灾和水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较大危害;内陆无流区广,使西北地区沙漠广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这些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利方面,从而从 反面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并且不失时机地指出 “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 一寸地地 ” 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 土地资源这一部分时,我带领同学们联系耕地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怎样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树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使命感,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感和神圣感,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自觉遵守和宣传 “ 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 ” 的国策,以及国家为保护自然资源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同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三、结合实际,加强乡土教育,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向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而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劳动,因此,乡土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在乡土教育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面貌,经济建设与远景规划,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使学生毕业后乐于从事家乡的建设,从而为社会贡献力量。第四、国情教育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情教育是一个有目的、全面而深刻的教育,这就要求在选题方面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课本内容为线索,有机而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注意内容的公共性,以使师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3、注意分析引导,针对中学生感情易波动的特点,教师不能满足于 学生肤浅的一时的爱国情绪,而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引导他们将之转化强有力的行动。 教学实践证明:要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就必须结合教材各章节的特点,准确把握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尺度,通过对章节内涵和外延的挖掘,顺理成章的分析贯彻,切忌机械的生搬硬套,这样才能符合教育教学 规律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地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教育界已有共识,教育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关键。因此,地理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地理是面向地理现实的,基于此原因, 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借助直观,培养形象思维。标本,模型显示,仪器演示,地图阅读,以及对乡土地理实际情况的观察,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借助这些直观手段,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形象材料和物质基础,加强直接印象,深化成认识,使抽象的原理,空间概念,或是离我们远的一些地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二、注重知识体系,培养有序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把纷繁复杂,甚至规程的学科知识,章节知识,同类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使 之条理化,系统化,关联化,形成一条条知识链。三、运用地理规律,培养逻辑性思维。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深化和发展总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任何一种 “ 地 ” 都有蕴藏着实在的 “ 理 ” 。四、应用反例教学,开拓思维深度。举例是地理教学中常用而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举例不仅有正例还有反例,恰当地应用反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刚学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时,有的学生得出 “ 热带雨气候区都位于赤道附近 ” 的结论。这时,教师除强调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 外,还可以举一些反例。如远离赤道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东侧,澳大利亚 的东北部和巴西的东南沿海也是热带雨林气候,学生产生的上述错误观点自然就消除了。通过这一反例,学生即会明白,影响气候因素除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等地带性因素外,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地理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反例,可有效地消除思维定势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五、大胆设想,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地理科学领域里,还有许多没有定论的,不好定论的,不必定论的假想性的内容,各有论断,各有不足。教学中可以把这些问题的多种观点,多种认识,多种结论,同时 “ 端 ” 出来,并再给学生提供大量的 信息依据,让学生自己去大胆设想,从各个角度出发,不拘于一种思考途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方式,去鉴别,去分析,去比较,去推断,尽可能得出合乎 “ 条件 ” 的,相同的,不同的,一个或多个答案。这就是质疑,求变。另外,培养创造性思维还需要引趣,勤力。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受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所制约,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与一定行为动机联系。培养兴趣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课内课外均可进行。这就是引趣。知识是思维的原动力,知识积累越丰富,思维就越敏捷,即 “ 厚积薄发 ” 。这就要求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广泛的阅读能提供 思维发展的自由天地,使创造性思维有一个巩固的 “ 大后方 ” 。这就是 “ 勤力 ” 。当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作用是关键,它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由浅入深,从而达到质的飞跃。为此,每一位地理任课教师,都要以教材为契机,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智力,为国家培养充满智慧,感于求变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 地理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人类传 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学中所要完成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都是通过师生之间进行各种语言交流活动来实现的。在科技信息发达的今天,地理知识的内容更加广泛,仅以教师讲学生听的语言交流模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无法从根本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只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课文教学语言。课文是地理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地理教学之本。作为地理教学学科,涉及门类多,知识跨度大,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正确驾驭知识语言,诱导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并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要会教,学生才会学,会想。课文语言教学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更新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在 教学法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乐于成为接受教师语言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除充分备课,设计教法,有效地组织教学外,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备科学性,思想性和 艺术 性。二、地图教学语言。运用地理图表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地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空间概念的建立是形成地图能力的基础,对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的联想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想像思维能力。对地图能力的培养要求教 师必须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地图教学。地图教学大致可分为三步:识图、析图、练图。三、电化教学语言。电化教学是地理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将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现代教育工具。把幻灯,投影,录像, 计算 机等工具应用于教学是当代教学手段的大变 革。这些电教工具能把抽象化的概念,文字教材转变为形象生动画面,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地理情景,引导学生动情入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四、环境教学语言。 现代 地理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抓好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人类环境 发展 的需要。利用地理教学广泛接触 自然 ,社会的优势,开辟第二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 旅游 活动等,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地理事物的观察和观测,寻找到地理知识的内涵,懂得自然法则。同时,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 活动了解国情,乡情,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使学生更加懂得自己对人类环境所负的责任,激励学生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努力学习。这样也便课内知识得以印证和延伸。教师在利用环境语言教学时,要根据学校附近的地形,水文,气象,物候等自然要素特点,结 合学生知识水平,选定实地考察地点,因地制宜地利用课余时间,假期进行观察和观测。组织学生到附近 农村 ,工厂,城镇进行人文地理方面调查。在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写出考察 论文 和调查报告。地理教师是地理 教育 语言的传播者,组织者。要使学生成为跨世纪有技能的人才,教师就应加强这四种语言的实践教学,加强语言技能训练,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第四 地理教学中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也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静 止不变,而是不停地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始终让学生以运动的眼光看待各种地理事物,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地理事物都是以运动形式存在的。如学习 “ 地球在宇宙中 ” 时,通过学习月亮地球太阳及整个宇宙都在不停运动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初步树立世界是运动这一浅显易懂而又基本的唯物主义观。学习地形变化时,知道地形的变化有火山,地震等剧烈而明显的运动外,还有历经几千万年不易被人觉察到的缓慢运动,让学生从快和慢的地形变化中体会到在物质的绝对运动中还包含着相对的静止,真正认识到物质固有的唯物辨证的本质。又如在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教学时 ,可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到地球离太阳有相当远的距离,而且绕太阳公转有自己固定的轨道,让学生体会到地球是在属于自己的空间运动。且地球有一定体积,面积,所有这些 都是地球这一事物的空间性的表现;另外地球自转一周需 24 小时,即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一昼夜,公转一周需要 365 天,同样,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一年。这样通过变抽象为具体,变书面理论为形象感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建立物质的存在是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紧密统一的观点。 世界是由各种普遍联系的物质组成的。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包括人在内的各要素组成的统 一体。作为环境的主体 人类,如果破坏了其中一个要素,则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环境的失调。教学时,可列举 “ 森林被伐,小鸟无家可归 ”的画面加以说明。树木被砍光,不仅小鸟无家可归,更严重的是会引起水土流失,地下水减少,甚至枯竭,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最终导致生态环境失调。还可以让学生细心观察家乡河堤上用来护堤而种的树被砍伐后引起的不良变化,让学生从身边就能体验到环境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普遍性与紧密性,同时认识到只有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维护生态平衡,从中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 科学 的地理思想。把辨证唯物主 义融入地理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地理思想 政治 教育的内涵,而且对于学生运用唯物辨证的观点方法学习地理新知识,考虑地理新问题,促进新时代的科学地理观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与欣赏美的能力,它同德、智、体、劳等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美产生于劳动,来源于实践。地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实际。同时,社会与自然也是进行美育的最生动的教材,包含着不尽的美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欣赏 与创造能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的美,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祖国处处皆景,不只有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秀丽的峨眉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美更寓于一草一木之中,四季不同的变化之中。水的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树木的春英夏荫,秋毛冬骨,春山的淡冶如笑,秋山的明净如妆等都是无穷无尽的美。 “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 ” 在自然美景的熏陶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性情,砥砺品行。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教育。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 美,环境的美等。人的美不在貌而在心, “ 充内形外之谓美 ” ,人的美是同理想紧密相联的。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明确人的美的本质含义,从而提高认识,不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所影响,引诱。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质形态。劳动产品大到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