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高考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高考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高考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挖掘隐含信息,巧解诗歌鉴赏题教学设计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是检测考生古典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解读诗歌鉴赏题中的诗歌,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解题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综合分析之后笔者得出五点原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对内容的把握不准;鉴赏思路不清晰,缺乏整体阅读的习惯;综合分析能力不够,不善于从字里行间深挖隐性信息,答题时习惯跟着感觉走;答题规范意识不够强,答题技巧欠缺,答案要点不全,缺乏应有的概括和提炼。鉴赏方面的知识建构不够牢固,缺乏相关鉴赏术语的积累和运用,常常以感代析。因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宏观把握全诗为前提,从微观入手,挖掘标题、作者、背景、意象、诗歌本身、题干等的隐含信息,对以上内容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归纳、综合,尽可能在解题时做到 “瞻前顾后”,这样,利于考生较准确地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试题回放:1、PPT显示诊断考试诗歌鉴赏题所选诗歌以及第2题。浣 溪 沙 朱敦儒(宋)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曰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朱敦儒(1081-1159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箨tu ,竹笋的壳皮。(2) 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 2、PPT展示扫描的两份试卷上的学生答案,请同学们对答案进行现场点评。学生现场答案示例:清明时节雨水湿润了惨淡的香火,碧溪桥外的燕泥透着寒意。词人以哀景衬哀情,表达出自己惨遭流放的凄苦无助之情。对比正确答案:以乐景衬悲情,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作者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错因分析:对注释的关注度不够,影响答题的准确性(如“南渡”、“流落”);对作品中关键字的体悟不够深入,造成理解有误(如“春好”指向乐景);忽视题干隐含信息,造成要点不全(例如缺失艺术表现手法)等等。总而言之,不重视鉴赏题本身的隐含信息,造成了丢分失分。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挖掘隐含信息,巧解诗歌鉴赏题。1、挖掘隐含信息第一步:析诗题明确诗歌题目的作用:直接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由诗歌题目判断诗歌的题材,总体把握情感倾向。链接高考:PPT逐次显示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诗歌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推测诗歌大致的内容和情感。如:【江苏卷】春日忆李白【福建卷】,关注“忆”,明确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关注“爱”,明确诗人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晚泊岳阳【辽宁卷】关注“泊”,明确作者的思乡之情。 春日秦国怀古【全国新课标卷】,关注“怀古”,明确怀古之情。2、挖掘隐含信息第二步:析注释明确诗歌注释的作用:解释生僻词语,帮助理解语句,疏通诗意;介绍背景,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本诗的思想内容。链接高考:PPT显示【浙江卷】人月圆诗歌鉴赏题。要求学生在无注释和有注释两种情境中认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人 月 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分析:关注注释,就不难发现“被迫仕金”这一背景透露出的情感主旨,再加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这一写作缘由,诗人亡国之隐痛,天涯沦落之感,深沉的历史兴亡之叹已尽然流露。 从对比中明确: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注释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3、挖掘隐含信息第三步:析题干明确诗歌鉴赏题题干的作用:指明了答题要求和思考方向。链接高考:PPT显示【福建卷】晓至湖上和【全国卷】军城早秋的问题设置,请学生解说题干的要求和答题的方向及范围。提醒学生注意要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业回放,学生点评:PPT显示上次作业征人怨、诗歌鉴赏题的学生答案,请学生现场给分并点评,阐述给分理由。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提问: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分析:题干中的“句句”就明确了答案的范围,需从每句入手分析出“怨情”。明确:复习中,很多同学习题答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盲目性或不够明确的地方,这正是因为大家忽视题干的指向性。题干不管是给出限制性条件,还是连续设问,都具有很强甚至很鲜明的指示性,其语义层次或设问先后,都明确地规定着组织答案的步骤和形式。学生在应考时可以利用题干的这一特点,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三、小试身手:1、学生完成学案上送人归京师、楚江怀古两首诗歌的两道鉴赏小题。 2、教师现场投影3份学生答案,大家共同打分点评,最后幻灯显示参考答案,指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答案,分析总结症结所在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点滴的进步。四、鉴赏小结:如何挖掘诗歌鉴赏题的隐含信息?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注释破解难点 3.从题干明确方向。此外,还可从抓意象,抓关键词句,如抒情句、议论句、典故等方面即宏观又微观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借助参考答案不断积累鉴赏术语、规范答题模式,从而在深刻体悟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抓住诗歌鉴赏题的分数。五、布置作业:1、根据本课所学修改上次学案作业;2、完成学案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一作业。教学反思: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诗鉴赏对中学生而言有着比现代文鉴赏多得多的障碍和难度,,很多考生表现出对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畏惧。其实诗歌鉴赏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准确把握好诗歌文本中的一些隐含信息,就能完整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就能较准确地评价作者的观点,就能轻松快速地解答诗歌试题.。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有了基本了解,但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尝试在宏观把握全诗的前提下,从微观入手,挖掘标题、作者、背景、意象、诗歌本身、题干等的隐含信息,对以上内容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归纳、综合,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尽可能做到 “瞻前顾后”,牢牢抓住命题者提供的情境与暗示;同时设计评改题,采用他评和自评的方法,把握考生容易遗漏的答题要点,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并结合学到的方法来重新审视并补救做过的作业,明确答题的思路和方向,强化得分意识。教学实践中,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在分析点评他人答案时的认真与积极,对比自己答案和参考答案时的急切,在看到扫描卷上不够工整的字迹时的会心的笑声。这些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更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不再陌生与可怕。当然,光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