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成都会展业比较研究_第1页
上海与成都会展业比较研究_第2页
上海与成都会展业比较研究_第3页
上海与成都会展业比较研究_第4页
上海与成都会展业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上海与成都会展业比较研究 摘要 会展业作为一项可带来巨大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会展行业的经济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然而由于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无论是从展会规模、场馆建设还是会展业综合效益等方面来看,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会展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和贸易中心、综合性工业基地、全国第一大港口和对外开放城市。上海依靠自身区域、经济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会展产业,是中国最著名的会展之都。成都被誉为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 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西部商贸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近十多年来,成都会展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举行多项全国及国际性大型会展活动,是中国西部会展中心城市。两地会展产业发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本研究对沪蓉两地的会展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识别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对两地会展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发现问题与不足,为两地会展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上海 ; 成都 ; 会展产业 ; SWOT 分析;发展对策 II Abstract As the MICE (Meeting, Incentiv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can bring enormou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benefit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occupies a decisive position. At present, the economic scale of the MICE industry has expanded each year, and the MICE industry becomes a new bright spot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ever, the MICE industry in China started late, whether it is from the exhibition scal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or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n terms of existence with a wide gap betwee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 industry a long way to go. Shanghai is the countrys largest economic and trading center, a comprehensive industrial base, the countrys largest port and city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Relying on their own region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dvantages, Shanghai vigorously develop industrial exhibition. Shanghais the MICE industry is the most famous in China. Chengdu, called as a people to come do not want to leave the city is the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capital of western China trade, and Chinas best tourist city.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progress of the MICE industry has been made in Chengdu. Chengdu has held a number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exhibition activities, is the western Chinese center city of the MICE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III the MICE industry between Shanghai and Chengdu has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situ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E industry both Shanghai and Chengdu, identifies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E industry,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Shanghai and Chengdu, hoping to discover problems and inadequacies of the two places, and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E industry. Key Words Shanghai; Chengdu; the MICE industry;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Tactics. IV 目 录 一、 绪论 ( 1)(一) 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意义 ( 2) 1、理论意义 ( 2) 2、现实意义 ( 3) (三)研究目的 ( 3) (四)研究成果 ( 4) 1、会展的定义 ( 4) 2、国内会展研究的不同领域 ( 4) 3、上海与成都会展研究现状 ( 7) (五)研究方法 ( 8) 1、文献资料法 ( 8) 2、比较分析法 ( 8) 3、实地考察法 ( 9) (六)研究内容 ( 9) 二、上海会展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9) (一)上海会展业发展概述 ( 9) 1、展览规模大 ( 10) 2、场馆大型化、智能化 ( 10) 3、展览国际化 ( 11) 4、展览项目专业化 ( 11) V 5、经营主体多元化 ( 12) 6、展览品牌化 ( 12) 7、会展项目移植活跃 ( 12) 8、会展企业市场化运作程度高 ( 12) (二)上海会展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 13) 1、优势( Strengths) ( 13) 2、劣势( Weaknesses) ( 14) 3、机会( Opportunities) ( 15) 4、威胁( Threats) ( 17) 三、成都会展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18) (一)成都会展业发展概述 ( 18) 1、基本地位 ( 18) 2、发展现状 ( 19) 3、发展势头 ( 19) 4、品牌会展 ( 20) (二)成都会展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 20) 1、优势( Strengths) ( 20) 2、劣势( Weaknesses) ( 22) 3、机会( Opportunities) ( 23) 4、威胁( Threats) ( 23) 四、成都与上海对比分析 ( 25) (一)区位条件的比较 ( 25) VI (二)从场馆数量的比较 ( 26) (三)从展会数量的比较 ( 26) (四)从展览种类的比较 ( 27) 五、综合考量找出各自优势与不足 ( 27) (一)建设服务性政府,完善行业管理体制 ( 29) (二)增强会展营销意识,提高全面服务水平 ( 29) (三)增强会展企业实力,打造特色品牌展会 ( 29) (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增强会展业后劲 ( 30) 六、研究结论 ( 30) 致谢 ( 31) 参考文献 ( 32) 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会展业作为一项可带来巨大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会展行业的经济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007 年度中国规模以上会议展览机构调研分析报告通过对国内 19 个重点会展城市的 226 个大型展览会、 49 个主要会展场馆的调研,发现 2007 年度全国展览会展出总面积3400 平方米,中国会展行业直接收入是 132 亿元 1。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了中国会展业的迅速崛起和良好发展势头。会 展业给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其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然而由于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无论是从展会规模、场馆建设还是会展业综合效益等方面来看,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会展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和贸易中心、综合性工业基地、全国第一大港口和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也被称为“购物天堂”、美食家的乐园。上海依靠自身的区域、经济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会展产业。随着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日益临近,将对整个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世博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 用,保守估计将达到 1000 亿元人民币以上 2。 成都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西部商贸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作为中国西南商业中心,成都会展业在近十多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举行了许多全国及国际性的大型 2 会展活动。其旅游优势突显形成了旅游与会展业相互推动的良好发展态势。成都仅于 2008 年 1 月到六月会展节庆活动 120 多个,展览总面积达到 70 万平方米,展会参展商观众达 60 万人,拉动消费 40 多亿。预计 2008 年全年会展业产值将达到 12.7 亿增长 6.7 亿,拉动消费 120 亿元 3。 总之 ,上海、成都这两个极具魅力和鲜明特色的大都市,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会展产业发展优势,分别为长江首尾的会展龙头城市。 上海以其中国第一大城市的重要地位,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形象,优厚的政策条件,发达的工业基础,巨大的内需市场,不断提升的金融和航运中心地位,支撑起本地会展业的强势发展。而成都则以其广阔的内需市场、发达的商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悠久的历史文化、闻名天下的美食文化,作为会展产业的发展条件。两者是有力的竞争对手,也是良好的合作伙伴。 两地的会展产业发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对两地区会展业发展进行比较 研究,分析两地会展业发展条件,了解其发展现状,发现不足,为彼此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回顾了众多的已往文献,其中不乏大量关于两个城市独立研究,特别是藉由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契机,而产生的大量文献,此类文章大多阐释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而涉及对两个城市会 3 展业进行系统、直观对比的文章几乎没有。希望此文能给业界和学界提供提供一定参考,也希望藉此引起对沪蓉会展合作的重视。 本文主要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上海、成都的会展业资料进行筛选、汇总、整理、 分析和比较,独特的研究视角是本文的重要创新。 2、现实意义 对沪蓉会展业的比较研究,将有利于更多人对两城市在会展发展现状、场馆数量、场馆建设等方面,有更深了解和关注,甚至会吸引国外一些知名展会在两地召开。上海与成都均已具备举行大型展会的实力,而特别是上海,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更说明了我国会展产业正在接近世界级水平。 因此,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对上海和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希望为上海和成都会展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研究目的 首先, 了解国内会展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动态,为后面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 , 通过对沪蓉两地的会展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性描述,和 SWOT 分析,认清两地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收集素材、发现问题。 第三,本文的主体部分。 从区位条件、场馆数量、办展数量和办展种类等方面,对上海和成都的会展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比较上海、成都两地在这些领域的优劣 。 第 四 ,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结论,总结 两地的 会展业发展的整体 4 态势,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提出 改进建议。 (四)研究 成果 1、会展的定义 对“会展”这一中心词定义,从百度上搜索,找到相关网页约 20,900,000 篇,其 中有很多是学者在著作中,对“会展”一词的内涵及理论进行分析。“会展”顾名思义就是会议和展览,这是整个会展业最重要的两大板块,但会展业的范围之广并不仅限于此。 马勇,肖轶楠( 2004)在其编著的教材会展概论中,对会展的定义加以说明,由于会展业发展以欧洲和美国的发展最为迅速,故将会展的基本概念分为两方面,即以欧洲为代表的提出的会展被称为 C&E 或者是 M&E 即包括会议与展览。从会展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从更纯粹、更专业的视角,来界定会展的 4。李维冰( 2006)主编的旅游策划学中对会展进行定义,作者也是 摘自国际大会和年会协会( ICCA)关于会展市场的定义说明会展业,包括会议,奖励旅游、年会和展览等5。在众多对“会展”二字解释,笔者更青睐由张强( 2007)编著的会展实务操作(角色扮演训练法)中的解释,即会展业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 MICE industry。它由会议( meeting,主要指公司会议)、奖励旅游( incentive tour) 、大型会议( conference,主要指协会 /团体组织会议)和展览会(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这四个英语词中的第一个字母结合所总成。随着会展 业的不断发展, MICE 中的 E 有包含了新的含义:节事活动( event) 6。 2、国内会展研究的不同领域 5 ( 1)关于会展基本问题的研究 郑四渭 、 郑秀娟 ( 2006) 从会展管理、会展营销、会展服务和会展教育的角度 , 阐述了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 7。李 旭 、 马耀峰 ( 2008) 通过对在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和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世界三大权威旅游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会展旅游的文献进行梳理 , 认为会展经济影响、会 展地点选择、会展旅游者决策行为和会展目的地营销组织 会议旅游局 , 是国外会展旅游研究的 4 大主题 8。 ( 2)关于会展人才教育的研究 目前我国会展行业的人才匮乏,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会展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比例上海 10: 1,北京、广州 8: 1,会展专业人才教育,已成为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4。 刘大可 、 张文 、 王向宁 ( 2003) 介绍了美国会展管理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并提出构建我国会展管理教育框架体系的构想 9。 刘学莉、徐虹( 2005)分析了会展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提出我国会展业“三位一引导”的人才培养 模式 , 即在政府引导下以高校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培训为辅助、以企业培养为核心将高校、社会和企业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10。 ( 3)对会展参与者 行为 的研究 会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参展商、搭展商、组展商和观众等。 苏嘉伟 ( 2004) 以 2003 年台北国际计算机展览会 (Computex Taipei)的参展厂商为 例 ,探讨 了 国际商展 的参展商的参展动机、行为与绩效 6 之间的关系 11。 刘佳绫 ( 2005)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以参加商业展的观众为例,探讨了普通消费者 参观商展动机、对商展之态度、 购买意向、 对商展产品涉入 程度 等 变 量之间的关系 12。 ( 4)会展经营与行销研究 王春雷( 2004) 论述了会展城市 营销 的必要性、 对 象、内容及常见的误区,在此 基础 上提出了会展城市营稍的三种具体操作方式 ,包括整体营销、事件营销和网络营销等 13。 邢振超 ( 2006) 构建了 包括 政府、会展企业、参展商(与会者)、专业观众及媒体 在内的 会展活动利益相关主体营销体系,并阐述 他们之间 的营销关系及营销策略 14。 ( 5)会展影响研究 会展活动对于举办地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旅游影响 3 方面。 王春雷 ( 2008)对 西方的重大活动经济影响研究成果 进行了总 结与分析 15。 胡平 、 杨杰 ( 2006)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为例 ,对 展览业的 经济拉动效应 进行了 实证研究 16。 ( 6)会展竞争力的研究 会展竞争力研究主要以会展城市和某一区域为对象。胡平( 2008)将展览馆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会展竞争力大小的依据,系统分析了我国 31 个省区的会展区域竞争力 17。 颜醒华、俞舒君( 2007)构建了会展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 , 并运用模糊层次关系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判 18。 ( 7)会展 产业发展的 个案研究 7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最 多,几乎涵盖了国内会展产业(会展旅游)发展的一、二线城市,如上海 19、南京 20、苏州 21、厦门 22和昆明 23等;同时常常使用 SWOT 分析法,作为研究工具,例如厦门 38、日照 24和杨凌 25等。 3、 上海与成都会展研究现状 ( 1) 上海会展研究现状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展会在上海日益发展壮大,在国内也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许多学者和会展专业人士关注了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在对上海会展现状研究的论文种类繁多,涉及领域也较其他城市广泛。 在会展参与者行为研究方面, 杨杰 、 胡平 ( 2007)以 2005 年上海汽车展为例 ,对参展观众的旅游消费行为和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 26。 在会展经营与营销方面, 刘大可、文静、朱新芝( 2008)以上海主要展览场馆举办的展览会为对象,对上海展览业的市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27。 在会展影响研究方面, 胡平 、 杨杰 ( 2006)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为基地,对 会展业经济拉动效应 进行了 实证研究 28。 在会展地理的部分, 王云龙 ( 2005)以 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 大城市为例,探讨了 会展经济的空间运动形式 29。 在会展个案研究部分, 郑建瑜 ( 2000)对 上海会展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 析 30。 在会展安全管理方面, 丁春梅 ( 2006)对上海世博会的安全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 31。 8 在会展场馆方面, 贾洁 、 范能船 ( 2004)对 上海会展场馆的空间布局优化 问题进行了研究 32。而对于上海世博会场馆,则主要对其后续利用进行研究 33-36。 唐熹( 2006)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城市产业结构对会展业发展途径的影响 37。 ( 2) 成都会展研究现状 成都的展会数量和范围,在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仅 2008 年 12 月一个月,就召开了第 60 届全国药品交易会秋季和中国传统医药博览会两大重要的展会活动,涉及 成都会展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一些方面。 在会展人才教育的部分, 黄杉 ( 2008)分析了成都会展业的人才结构 38、供需矛盾 39,并对会展业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论述 63。 在个案研究方面, 王元珑 、 江娟丽 ( 2003)对成都市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 40。 ( 五 )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检索到会展研究各领域,以及与上海、成都会展业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网络资料、统计年鉴、报纸、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等,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论文。 2、比较分析法 这是本文最重要的 研究方法。将上海和成都的会展业发展条件、现 9 状进行比较,力求 从中发现优势与不足,得到借鉴与启示。 3、实地考察法 前往上海和成都两个研究地进行走访、考察,获取对两地会展业发展的直观印象和第一手资料。 ( 六 )研究内容 首先,对国内会展研究的主要领域 , 进行归纳整理,掌握会展研究的方向和动态,为下阶段的比较研究 , 奠定基础。 第二, 对上海会展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性、总结性叙述;运用 SWOT 分析方法,识别上海会展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第三,同样地,对成都会展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性、总结性叙述;运用 SWOT 分 析方法,识别成都会展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第四, 从区位条件、场馆数量、办展数量和办展种类等方面,对上海和成都的会展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第五,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结论,分别总结上海、成都会展业发展的整体态势,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提出 一些针对双方共同面临问题的改进建议。 第六,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做出相应的结论。 二、上海会展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上海会展业发展概述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的龙头,还带动南京、苏州、南通等城市会展业的发展。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会展经济蓝皮书 中指出, 2007 年上海举办的各类展览会宫 515 个,比上年的 466 个增长 10.5%,总展出面积 571.9 平方米,比上年的 479.5 万平方米增长了 19.3%。其中国际展览会项目 309 个,比上年增长 4.8%,总展出面积 474.6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9.5%。国内展览会项目 206 个,比上年增长 20.5%,总展出面积 97.3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116%。组团赴德国、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展 54个。主要国际性会议 96个,重要节事活动 72个 41。从上述报告中的一连串数字中不难发现,上海会展业已具备以下几个 优势。 1、展览规模大 上海以其强大的经济为依托,使其会展业迅速发展,在众多城市中一直占据鳌头。这与上海发展展会的硬件条件密不可分。根据专业期刊中国会展 2008 中国会展数据的统计,在 2008 年 7 月的展会面积排行中,上海两大国际展其展会面积高达 150000 和 126500 平方米,分列第二、三位。以参展商数量为例,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 ITMA 亚洲展览会中,参展商 1368 家。另一个展会即第十六届上海国际广告印刷包装纸业展览会的参展商 1200 家。这些都反映了上海已具备发展展会,特别是一些具有国际 影响力展会的实力。展览规模的日益壮大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客商,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场馆大型化、智能化 截至 2006 年,上海 可供进行各种展览、展示、展销活动的场馆、场所 12 个,可供展示的总面积近 20 万平方米,其中可供举办较大型国 11 际展览会的场馆有 8 个,总面积达 18.26 万平方米。全市会场面积在 200 平方米以上的会议场馆共 138 个,总面积近 13 万平方米。其中拥有3 个以上超过 200 平方米会场的场馆有 17 个 , 面积为 3.8 万平方米。这些大型场馆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 智能化程度较高 42。 3、 展览 国际化 国际性 展览会占所有展览会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区域展览业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国展览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每年都举办大量国际性的展会,近年来这一比重高达 40%以上。上海展览业的的国际化来自与三大推动力:一是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由于上海市聚集着众多的世界 500 强企业和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他们作为参展商具有巨大的展会需求。二是较高的展会收益。国际性展览较之国内的一些展览,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就展位的收取费用看,上海的一些标准展位对国内展商收取 6000-10000 人民币,而对境外展商则收取 2000-2500 美元 ,即便如此大多数国际性展位仍供不应求,因此带来高额的利润空间。三是政府政策的扶持,上海市一直把会展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为海外会展业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4、展览项目 专业化 上海展览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在规模上逐步增大,专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如上海车展、家具展、化妆品展、婚纱展等。以上海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婚纱摄影器材展为例,展示的各种婚纱、器材等种类繁多,展览中的特色配套活动 -礼服发布会演绎出撩人的精彩画面。成熟的展会是要紧密把握时代的脉搏,国内婚庆产业的一路飙升的强势支 12 撑下,婚庆展越来约受到上海展览 行业的重视。我国每年约有 1000 万对青年人结婚,这样的庞大数字就必将带动消费水平的上升。这也是上海的展览业专业化的体现。 5、经营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 , 涌现出一大批中外合资展览公司、外商独资展览公司以及民营展览企业。截至 2003 年底 , 全市在工商局登记的 、 经营范围包括“ 会展 ” 、 “ 展览 ”、“ 展示 ” 或 “ 展销 ” 的公司有近 8000 家 , 其中常年以会展为主业的有 184 家 43。 6、展览品牌化 基本形成了一批会展品牌。到 2005 年 , 全国通过认证的展会有 19个 , 其中上海有中国国际模具和设备展览会、国际林业展、国际包装展 、国际食品展、国际家具展、国际酒店展和上海国际汽车展等 7 个展会通过认证 43。 7、 会展项目移植活跃 外国会展企业充分利用世界性业务网络 , 将一些国际名牌会展项目移植到上海。德国法兰克福、慕尼黑、汉诺威、杜塞尔多夫等国外知名展览公司在上海先后举办了 199 场展览会 , 其中 50 多个是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国际展事。 2003 年 10 月汉诺威五大品牌展同时亮相上海 , 成为当时一大热点。此外 , 2001-2003 年 , 仅北京的全国性协会或展览企业在沪办展就达 162 个。近两年 , 外国机构或团体自行来沪举行会议分别占本市国际会议总数的 12%、 19.8%和 25.2%,上升趋势明显 43。 8、会展企业市场化运作程度高 13 上海的大多数会展业运作均由企业自主运作,摆脱了先前由政府主导的运营方式,充分体现了上海会展业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当然,一个展会的成功举办,要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 (二)上海会展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SWOT 四个英文字母的含义是: S( superiorities or Strengths)代表系统内部的优势, W( Weaknesses)代表系统内部劣势, O( Opportunities)代表系统发展的机遇 , T( Threats)代表系统面临的威胁。 SWOT 分析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者 Weirich 在 1982 年提出,在充分调查和研究这些要素,并把这些要素按照系统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的机遇与威胁一一列出,再识别来自系统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和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之间的适应性与差异性,即判别系统内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一致或相互偏离的程度,是一种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对应分析 44。 1、优势 ( Strengths) ( 1)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优势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生产力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发展迅速。上海会展具有强大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服务。 近年来 , 上海将无污染、高效益的会展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翼来扶持。截至 2006 年 ,上海服务业在 GDP 中的比重也已经超过 50%, 外贸总额占 GDP 的比重也超过 100%。 “ 十一五 ” 期间上海人均 GDP 将达到 8000 美元 , 服务业在GDP 中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 , 上海将发展成为中等发达水平的经济体。上海经济的发展将为上海会展业在 “ 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 ” 方面实现进一步发展 , 创造良好的条件 43。 14 ( 2)经济辐射能力方面的优势 上海发展会展经济 , 将增强对华东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度和整合效应。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会进 一步加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 , 正在形成以沿江、沿海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南京、合肥、苏州、南通、宁波、温州、义乌、杭州等城市均以上海为龙头 ,各自发展区域会展经济 。 各城市的会展定位逐步明确 , 优势资源趋于互补 , 形成整个长三角会展区域品牌的联动 43。 2、劣势( Weaknesses) ( 1)管理体制混乱 会展管理体制混乱 , 缺乏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海外对会展业的管理有两种模式 : 一为欧洲式政府机构式监管 , 如德国展览委员会( AUMA) , 法国海外展览委员会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 CFME-ACTIM) ,这些 机构都是垂直单一的权威机构 , 没有与其争权者 , 它们统一管理本国的会展业务 ; 二为英美式行业协会式监管 , 如美国展览管理协会( IAEM)、英国展览业联合会( EIF)以及香港展览会议协会( HKECOSA) ,这些都是其管理业内秩序的权威组织 , 以行业自律为显著特征。然而 ,我国展览业管理的现状是各部门多头管理审批 , 中央、地方一齐抓。业界人士看中国会展业似有“军阀混战”之嫌 , 其中困扰着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会展主题重复展览规模、档次、质量不高各参展商在低层次上争抢客源形不成叫得响的名展和精品展。上海同样存在这些问题。究其 原因 , 计划经济式的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错位管理是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43。 15 ( 2) 展馆数量不足 上海市展览场馆数量总体上讲,呈供不应求的趋势。在早期的场馆中就存在使用面积和硬件设施不足的现象。新的大型、功能齐全的场馆如新国际博览中心落成之后,每天的展会仍是应接不暇。而中小型场馆由于技术和场地面积等因素的限制,办展能力严重不足。许多国际的展览,不得不移到临近的省市或取消 43。 ( 3)会展的核心人才缺乏 与会展规模的迅速扩张相比 , 会展专业人才规模增长较慢 。 国际会展公司的人力资本输 入 明显小于经济资本输 入, 业内会展在职培训层次不高、深度不够人才聚集效应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差距。据不完全统计 , 上海展览业高级项目经理不足 50 人 , 复合型会展人才不足 100人 , 上海展览人才市场调查发现 , 52%的人只接受过会展培训。 ( 4)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上海在会展行业法律法规方面虽然走在了全国前列,于 2005 年 5月 1 日起实行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是国内第一个针对会展行业的地方性法规 43。然而上海与展览发达的国家相比,在制度上仍有缺失。与此同时,这方面的问题还体现在行政指令上的复杂化、法律细节不完善、执法不严等。 3、机 会 ( Opportunities) ( 1)扩大开放的机会 随着我国加入 WTO 过渡期结束和 CEPA 的全面实施 , 上海将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对外交流和重大活动日益广泛、参与在全球 16 范围内的经济资源重组和配置更加深 入 、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对接的需求不断增长 , 这都将对具有关联性、系统性和强大带动性等特有作用的会展业发展 , 产生强大推动作用。在中国对 WTO 的 “ 履诺时间表 ” 中 ,以后开放的重点是服务贸易 , 服务贸易的开放必然对会展业的进一步开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而在协议个将会受惠的服务行业中 , 会议展览名列第二 。 上海 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发挥大都市的聚集功能 , 推进包括会展业在内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43。 ( 2)世博会的机会 世博会的召开是上海会展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必将加强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进一步完善会展发展的软硬件条件。 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影响深远 , 世博会带来的机遇表现 : 第一, 在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将为上海会展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根据规划 , 整个世博园区可以提供将近个展览场馆 , 世博会举办前、举办中以及举办后都将为上海的会展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 ,为世博会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 将把上 海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整提高十年 , 有利于增强上海会展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 第二, 世博会需要大量人才的加快培养 , 将为上海会展行业储备和积聚人才。目前已有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等 11 所高校和中专、职业学校开设了与会展业相关的专业 。 此外美国华盛 17 顿大学 , 德国内德斯堡大学等正与上海 高校 考虑合作开设会展专业学科 , 这些人才将挑起会展发展的大梁。 第三, 依托世博会 , 推进会展项目的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世博会从场馆的设计、主题的选择、材料 的应用、展会的规划和管理都将是第一流的 , 这将为展览品牌的发展提供样板和标准 , 使中国的会展进一步和国际接轨 , 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上海世博会的运作模式 , 也将促进会展管理体制创新 43。 4、威胁( Threats) ( 1)竞争对手的增加 上海会展业多年一直占据领头羊的地位,但其他一些城市展览也的迅速发展也对上海构成了威胁,其中包括广州、北京、成都等城市。以2008 年 7 月的展会面积排行来看,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的面积超过上海的两大国际展览会位居首位。同时,在参展商数量上看,广州的建筑装饰博览会也居第一位。广州 同样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如果加以时日,也会对上海展会带来不小冲击。而北京的实力毋庸置疑,北京是中国政治中心,一些国际的重大赛事都会在京举行,由节事活动带动了北京会展业的迅猛发展。成都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展会的数量上、内容上也可与上海媲美。 ( 2)国际竞争力的不足 目前 , 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来讲, 上海会展企业规模较小、创新不足、自主品牌少 , 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滞后。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对手、多元化的竞争领域以及激烈化的竞争程度 , 上海会展企业竞争能力相对 18 较薄弱。 另外, 与国际著名大都市相比 , 上海在国际会展业界中的地位不 高。国际上一个城市能否跻身于国际大都市行列 ,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其召开国际会议的数量和规模。用这个指标来衡量 , 上海的国际地位还不高。 三、成都会展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成都会展业发展概述 成都会展在最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在中西部会展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成都在中国贸促会和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高度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并将此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中来抓,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外来资本发展会展经济,并加快会展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已成为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之一。 1、 基本地位 成都会展业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起步较晚 , 但发展 的速度较快 , 号称“ 中国会展第四城 ” 。成都从 1984 年举办春季首届全国糖酒交易会开始 , 至今已经举办了全国性大型展览 170 多个 , 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 包括电子、机械、汽车、建筑、花卉、食品、医疗设备、家具等。经过 20 多年的探索 , 成都会展业积累丰富的经验 , 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我国整个西部地区 , 成都会展业无论是场馆建设 , 还是参展规模都占居领先地位 35。 2004 年 , 四川举办展会数量排名居全国第 5 位 , 西部第 1, 其中四川 80%以上的展会集中在成都。成都会展产业的总体布局大体位于以成都为中心 , 以都江堰、温江 和龙泉驿等为副中心的由成都西北至成都东 19 南的一条经济产业带上 45。 2005 年 , 成都举办展会近 200 个 , 其中 7 个展览面积超过 5 万平方米 , 办会单位的场馆收入 8 亿元以上 ,带动相关行业产值 120 亿元 , 占当年 GDP 的 5.06%, 会展规模和会展 经济均居中西部首位, 全国前列 43。 2、发展 现状 成都 拥有展 ( 场 ) 馆面积 10 余万平方米 , 注册会展的企业 30 余家。每年举办大中型会展 150 余次 , 参加会展的外地嘉宾、客商 40 余万人 ,带动相关产业增加消费超过 100 亿元。 2002 年 , 举办各类商品交易会、博览会 140 多个 , 参展商达 30000 多家。业内有关人士介绍 , 仅 2003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会议就超过 700 个 , 各种展览近 50 个 , 2004 年通过会展平台吸引到成都来的外地人超过 150 万人次 46 3、发展势头 近几年 , 成都会展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 2006 年 , 成都举办展会节庆活动超过 210 个 , 主要场馆总展出面积达 101.2 万平米 , 突破 100 万平米大关 , 同比增长 23%71。 成都会展每年创造的直接产值在 5亿元以上 , 间接产值在 45 亿元以上 , 约占成都市 GDP 的 2.5%。截至 2007 年底 , 成都市会展业增加值为 2.7 亿元 83。 糖 酒会等大型专业展会的规模年递增幅度超过 25 % ,本土展会发展态势喜人 ,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2005 年第六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的展位数从首届的 400 多个增加到 2200 多个 ,参展企业近 400 家。成都会展业现已初步形成了专业展览会、会议和节庆活动齐头并 20 进的发展态势。 4、品牌会展 2006 年在成都举办的中欧洽谈会是中外会展业界的一件大事。此次盛会创造了欧洽会 1997 年进入亚洲国家举办以来的多项历史记录 , 是在亚洲国家举办的规模最大、欧盟出席领导规格最高、人数最多的欧洽会 , 欧盟 25 个成员国首次均有企业代表 参加 , 大大提高了成都会展城市的影响力 , 提升了成都市会展业的规格和档次。 2007 年成都市承办了中国体博会 , 2008 年成都市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 ( CEFCO2008), 而且成功引入德国慕尼黑博览集团、德国汉诺威展览集团与成都合作办展。 (二)成都会展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1、优势 ( Strengths) ( 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 交通 通讯 发达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物流条件 , 有利于增加参展商的经济效益 ,降低参展成本。西部会展业的发展是我国会展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成都处于中国西部的中心位置 , 入成都 , 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拥有 3 亿多人口的西部市场。目前 , 成都年货运能力居全国第六 , 宝成、成渝、成昆和成达四条铁路干线和川陕、川滇、成渝等国道交汇于成都 ;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七大航空港之一 , 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成都邮电通信迅猛发展 , 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 拥有国际一流数据微波、光纤、程控、卫星和计算机处理等交换机和传输手段 , 目前是全国九大邮政通信一级处理中心之一、西南最大邮件转口局 , 是全国八大电 21 信中心之一 69。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通讯 为 成都聚集 了 大量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 其影响力辐射整个 西部地区 , 为成都开展会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71。 ( 2)经济优势明显、对外开 放 程度高 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 , 是进行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必要条件。成都经济基础条件好 , 产业结构合理 , 十五期间经济总量与其增长幅度都比较高 , 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13%左右。 2005年 GDP 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 3.6、 0.9 个百分点 , 人均 GDP达 20185 元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999.2 亿元 , 三产结构为 7.7: 42.5: 49.8, 2006 年前四个月经济继续保持着强劲的态势。四川省属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甲 类地区 , 对外开放程度高 , 成都与周边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知名城市都有着广泛的经贸往来和技术合作 ; 2005年 , 成都市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 45.4 亿美元 , 比 2004 年增长 34.8%69。 ( 3)优越的办展环境 、 领先的展馆设施 会展基础设施的好坏 , 对会展活动的成败和档次有很大影响。可分为会展活动提供直接条件的生活性基础设施和间接性的生产性基础设施。近几年 , 成都与会展业发展相联系的基础环境得到不断完善 , 具备了会展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 旧城改造和天府广场改造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已经完备 ; 住宿餐饮业发 达 , 2005 年末全市有旅游定点饭店 204 家 , 其中三星级以上饭店 84 家 ; 成都金融机构网点不断增加 , 资金转移方便快捷 , 渣打、汇丰、东亚、花旗、华侨已经在 22 成都成立分行 69。 成都会展场馆建设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 场馆设施位居中国中西部城市前列。目前 , 成都拥有四川省展览馆、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天府博览中心、成都花园国际展览中心和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等场馆 。其中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是西部建筑规模最大 , 功能设备最完备 , 设备最先进的多功能会议会展中心 , 每个展位都配有 IDD电话 , 计算机接口并配有 6 声道同声 翻译装置系统 , 具有西部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先进会展设施 71。 2、劣势( Weaknesses) ( 1)市场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会展活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 , 其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 但也要遵循自我调节和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目前 , 成都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 运营机制不完善 ,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首先 , 会展活动政府参与程度高 , 成都的展会几乎都是由政府及其部门主办或承办的 , 会展业几乎成为了政府的“内部经济” , 政府办会成本高 ,风险大 , 不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其次 , 会展协会起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作用 , 在会展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都会展协会成立比较晚 , 制定了会展统计制度 , 但应有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 , 在完整的行业规范制度、人才培养体制等问题上还没有相应的措施 69。 ( 2)会展人才匮乏、缺乏相应的培养体制 会展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效应 , 对会展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 , 需要有一定的策划、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宣传推介等 23 能力的人才。和国内杭州、沈阳等城市一样 , 缺乏专业的会展人才 ,已经成为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的瓶颈。成都会展业现有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 , 没有受过专门培训 , 缺乏系统的会展知 识和相应的组织、策划、管理与服务等实践能力 , 并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体制。 而 目前 ,上海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高校已近 30 所 , 而成都尚未有高校开设与会展相关的专业。无论从会展人员的数量、专业技能、培养体制上与国内三大会展城市相比 , 都有很大的差距 , 这已造成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与会展硬件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的脱节 , 不利于展会品牌的建立 69。 3、机会 ( Opportunities) 西部开发给成都带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利的时机。西部大开发热潮的涌动 ,西部各省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 机遇 。政府投放了大量款项用于西部的基础 设施及城市建设 , 如投资 300 多亿元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通道工程 ,重点规划建 8 条公路大通道 , 并将投入 1000 亿元左右建成西部铁路网。处在西部 12 省市之首的特大城市成都 , 市场辐射带动功能旺盛 , 基础建设正在全面展开 , 同时大量外资也在不断涌入。这为成都借西部大开发之风趁机大力发展会展 产业 创造了一个绝好契机。 4、威胁( Threats) ( 1)缺乏会展品牌 ,可持续竞争力弱 品牌展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 , 能代表这个行业内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 能对该行业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展会 , 对一个城市会展业发展起着以点带面的作用。成都 会展业可持续竞争力弱 , 第一 , 国内 24 外知名会展城市都有自己的会展品牌 , 如德国科隆五金展、大连服装节等。相比之下 , 成都的众多展会中 , 唯有全国糖酒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二 , 展会规模有待于扩大。 2006 年 , 成都市规模最大的糖酒会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 展出面积达 8.5 万平方米 , 专业观众和参展商达 10 多万人次。而 2006 年的广交会 , 展出面积达 27 万平方米 , 采购商、参展商多达 45 万人左右。第三 , 虽然成都市展会的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 但与国内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 得到国际展览联盟 ( UFI)认证, 国际化水平还很低。 ( 2)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 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仅就西部地区而言 , 成都发展会展 产业 面临着巨大挑战。 重庆、昆明、西安等西部城市都具有发展会展产业的潜力和优势。 与成都地缘接近、文化相似的重庆,在 1997 年升格为直辖市后,在政策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加上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发达的工业基础,会展业发展正在直逼成都。 西安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商贸 和教育中心 , 在西部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 引力 , 同时在世界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 具有发展会展 产业 的地缘优势 。同时,西安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发达;装备制造业在全国优势明显;高校科研院所云集, 综合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 。这些优越的条件都让西安会展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25 昆明自 99 世界园艺博览会 、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一系列大型会展活动成功举办后 , 极大地提高了昆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近些年来,中国和东南亚联盟国家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昆明凭借自身的地缘优势,充当了中国东盟国家合作的桥头堡,大量的中国东盟政治峰会和博览会、商品交易会在昆 明举行,提高了昆明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 此外 , 西南的 南宁 、中部的武汉 、长沙, 也对成都发展会展 业 产生不可低估的冲击。 四、成都与上海对比分析 (一)区位条件的比较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的长江口,长江三角洲的东端。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面向广阔的太平洋。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综合性工业基地,全国第一大港口和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上海还是理想的“购物天堂”、美食家的乐园。上海已形成完备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对外有 300 多条国际国内航线和先进的高速公路、高速列车;室内有地铁、过江隧道、高架轻轨线, 申字形高架道路网路和城市外环线快速网络。上海市的旅游资源以名胜古迹与现代化大都市风光、都市风貌相映衬为特色。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地形兼有平原和山地丘陵,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自古有“天府之国 ” 的美称,开发历史悠久,自古为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旅游胜地。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定 26 位为中国西南的重要的科技、商贸、经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省旅游业发展的中转地,又是观光、度假、商务、会展以及其他专项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更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 胜和历史古迹等。 从这方面来看,双方各有千秋,都具有发展会展业的良好条件。但上海因其东部沿海的地理优势,和直辖市的政策优势而更胜一筹。 (二) 从场馆数量 的 比较 上海会展无论是从会展数量、场馆数量、或是会展种类等远远高与成都会展。先看上海,至 2007 年底上海 9 个主要场馆总展览面积 23.5万平方米,其中 1 万 3 万平方米的有 5 个, 10 万平方米以上的一个,虽然上海展览场馆的总面积已不如过去,但也已占据国内的前几名。成都主要展览场馆包括有 二十一世纪国际汽车会展中心 、 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 成都国际展览贸易中心 、 成都科技 会展馆 等,场馆数量量上远不如上海整体展馆数量。 “ 世纪城 ” 新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成都市城南新区,占地逾 1500 亩。整个项目分为展馆区、国际会议区、酒店及文化设施区、商务办公区、商业住宅区五大部分,总建筑面积约 173 万平方米。分为五大功能区,东侧为展览馆区,展览馆呈扇形向府南河展开,计 17 个大小展馆, 12 万平方米。 这方面,上海胜于成都,而成都也具有优势。未来双方不仅要在展馆的数量和面积上下功夫,更要在内涵和质量方面做出努力,努力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不仅做大,更要做强会展经济。 (三) 从展会数量 的 比较 从会 展数量上看,众多的展览在上海落户。仍以 2007 年为例,上 27 海举办的各类展览会共 515 个,比上年的 466 个增长 10.5%,总展出面积 571.9 万平方米,其中国际展览项目 309 个,总展出面积可达到 474.6 万平方米,国内展览会项目 206 个总展出面积 97.3 万平方米。 2007年成都各个主要展览馆举办的展览会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且从总量上看, 2007 年成都举办了 86 个展览会,比去年增长了 38.7%。从成都主要展览馆举办的展览会的情况来看,其展览会的数量虽然只有86 个,但是其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 这方面,成都要 向上海学习,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到成都办展、参展。 (四)从展览种类 的 比较 上海展览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的展会,其中包括有婚纱摄影、纺织与服装、家具家居、包装纸张、食品及添加等方面。 2007 年成都举办的各类展览会中,生物医药、汽车、服饰、食品饮料、娱乐休闲类展览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展览业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成都的展览较为单一,特别以发展本土企业为主,上海会展种类繁多远远超过成都。 这方面,上海仍然为成都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丰富展览种类的方法,一方面 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思路,吸引更多行业和领域的商家前来办展;另一方面,则是培养需求,扩大购买量,利于市场经济的手段,丰富展览种类。除此之外,要努力扩大内需市场,刺激民众消费,多举办关乎民生的展会,如房地产、汽车、电子和日用消费品展。 五、 综合考量找出各自优势与不足 28 综合比较结果,可以发现,成都现阶段无法超越中国会展之都 上海,然而并不意味着成都不具备发展会展产业的有力条件。成都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地理、资源、文化、经济和科技优势,成为西部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会展中心城市。因为,成都具有的许多优势,是其他城市 所不具备的,如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人才和巨大的内需市场等。 但上海也不能以自己的优势和成绩,而停滞不前。上海展览场馆的总面积在国内排名已不如过去,上海单体密集最大的新国际博览中心在国内展馆单体排名已降到第 8。虽然新博览中心有 2 个新馆在 2008 年也要投入使用,届时展览面积将再扩大 2.3 万平方米。而世博会演艺中心也在 2007 年年底开工建设,建成总面积 8 万平方米。但是上海展览场馆的面积从长远来看,无法满足上海展览会的发展需要。上海的展览场馆,应当走质量和数量并举的道路,实现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 成都会展要 首先解决的是自身的硬件问题加强展览场馆的建设, 2007 年成都举办的展览会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展览会为西部地区及成都的行业类展览会,并且此类展览会的参展商及专业观众也有很大的地区性,而国际层面的展览会很少,因而对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较小。因此,成都会展要形成自己的专业化品牌,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办展经验,向国际化展会迈出坚实的一步。 与此同时,沪蓉两地的会展业也面临着同样的一些问题,如市场化程度低、政府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缺乏品牌展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专业的会展人才匮乏、区域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为此,沪蓉两地 应在一些共同的方向加以改进和完善: 29 (一)建设服务性政府,完善行业管理体制 政府应逐步退出会展主导地位 , 只为会展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扶持 ,如支持展会申办 , 提供基础设施建设 , 建立会展业 “ 一站式 ”服务、减少审批手续和环节 等 , 让会展协会尽快地成长起来 ,实现企业自律、自治,体现会展企业的主体地位。会展协会参与行业监督,实现其管理和服务功能 。 (二)增强会展营销意识,提高全面服务水平 会展营销不仅仅只是办展企业的事情,会展营销的主体包括政府、会展企业、参展商和与会者甚至还有媒体。政府明确成都会展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会展活动 ,提供政策和服务支持;会展企业加大招商力度,组织行业“大腕”参展和专业观众参与;参展商和与会者宣传自己的产品,拓展销路和市场;媒体对成都城市形象和会展形象以及各个展会的筹备、组织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地宣传与报道,吸引和引导市民参与会展活动。 (三)增强会展企业实力,打造特色品牌展会 品牌展会需要实力雄厚的会展企业来策划和承办 , 同时也能吸引知名会展企业的进驻。会展企业在承办展会、展会宣传和营销、打造品牌展会中起着一定的核心作用 , 二者相互制约 , 相互促进。对本土会展企业进行资质评定和整合 , 以联合、参股等形式 , 培植一批 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会展企业 ; 建立会展发展基金、实现项目的贷款贴息、争取政策优惠 , 鼓励国内外大型会展公司来 当地 办展 , 设立办事处 , 加强他们与本土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84。 30 (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增强会展业后劲 培育一支熟悉会展业务 , 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