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概论-4人地关系人口资源环境.ppt_第1页
环境概论-4人地关系人口资源环境.ppt_第2页
环境概论-4人地关系人口资源环境.ppt_第3页
环境概论-4人地关系人口资源环境.ppt_第4页
环境概论-4人地关系人口资源环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概论 东北大学石忠宁 第四章 人地关系 人口 资源与环境 4 1人口4 2资源与能源4 3环境 4 1人口 环境问题恶化的根源归根结底是人口问题 1 美国生态学家巴里 康芒纳的环境污染方程 污染物排放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 人均产量增长率 单位产量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率 2 人口增长 地表扩张 资源索取 森林 草地 矿物 工厂 交通 办公 住宅 耕地 人工单一化土地覆被 全球辐射平衡和能量流改变 环境问题加剧 3 生物学家彼得森认为 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都是由人口增长而引起或由人口增长而加剧 为什么 4 如何衡量人口的多少 4 1 1生命支持系统 生命支持系统 指为人类提供空气 水 食物及其它能源和资源生活必需品的环境系统 实际上包括整个地球表层系统 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为人类 提供资源 消纳废物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最大人类活动强度称为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 承载能力 CarryingCapacity 在生态学中 承载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在没有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能够生存的物种的最多个数 对于人口而言 是在维持人们基本生活并且不会使环境退化到未来某时期因缺乏食物和其他资源而突然出现人口减少的情况下 地球所能负担的人口数量 4 1 1生命支持系统 1 自然资源承载力 从自然资源角度来衡量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能力 指标 经常用可年均利用的资源量在一定经济水平下 一定消费水平下可维持的人口数量来表示 2 环境承载力 从环境角度来衡量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能力 指标 该区域可以容纳 消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损害其正常功能的最大能力 所谓生态环境 系统 承载能力 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 自我调节能力 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理论之一 它的核心是根据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 确定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源 环境 人口与发展问题 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人与自然协调 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包括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 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 以及生态系统可维育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其中 资源承载能力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条件 因为吃 穿 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人类以及各种动物的生存发展都要依赖于各种自然资源 此外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 人类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也必定会排出大量废物 这些都必须维持在环境的自净容量允许范围内 所以 环境承载力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条件 众所周知 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人口 资源 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 但协调并不等于持续 例如 即使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消耗速度是相一致或相协调 也不能说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 因为资源的数量必定是有限的 而不是无限的 所以 可持续发展除要求保持经济 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外 还必须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参考资料 4 1 2全球性的人口难题 世界人口的增长100万年前 2万公元元年时 2 5亿人1650年 5亿1850年 10亿1930年 20亿1975年 40亿1987年 50亿1999年 60亿2011年10月31日 70亿 2014年达到77亿 思考 人口的增长能否持续下去 地球究竟能养多少人 1 中国 13640718 84 2 印度 12675117 51 3 美国 322624 46 4 印尼 252873 49 5 巴西 202042 79 6 巴基斯坦 185152 56 7 尼日利亚 178412 46 8 孟加拉国 158452 19 9 俄罗斯 142531 97 10 日本 127031 75 11 墨西哥 123801 71 12 菲律宾 100061 38 人口首次突破一亿13 埃塞俄比亚 96481 33 14 越南 92541 28 15 埃及 83381 15 升一位 4 1 3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4 1 3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增长的原因死亡率的减少人口生产的三种类型 高出生 高死亡 低增长阶段高出生 低死亡 高增长阶段低出生 低死亡 低增长阶段解决人口高增长问题主要有教育经济医疗水平传统生活方式 4 1 4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 建国 1999年前高高低 高低高再生产类型5个阶段 建国 1957年净增1亿1958 1961年负增长1963 1972年净增2亿1973 1984出生率从30 下降到10 81 1985年2胎政策 1987年16 161 1990年14 7 马寅初与 新人口论 4 1 4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 经过近30年努力 中国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 4 和25 83 下降到1999年的15 23 和8 77 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 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 低死亡 高增长到低出生 低死亡 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 但是 中国人口数量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增长 预计未来十几年每年平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 给经济 社会 资源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全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 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大量的抚养成本 缓解了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到1999年底 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从70年代末的2 5亿以上减少到3400万 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从33 下降为3 左右 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2006年2月9日 中国国务院发布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年 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 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 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 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重点发展生育监测 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 开发系列生殖医药 器械和保健产品 为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 出生缺陷率低于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纲要称 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有效防治重大疾病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 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 为此 该纲要还将 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 心脑血管病 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 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 等 确定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 中国人口现状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 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 当前和今后十几年 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 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 8预测 2010年和2020年 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 7亿和14 6亿 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 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 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 在2005年 2020年期间 20岁 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 中国土地资源最大人口承载量 人口数量 权威计算最大人口承载16亿 中国人口现状 同时 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 按照现行生育政策 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 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 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 也给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中国土地资源最大人口承载量 人口数量 权威计算最大人口承载16亿 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2004年 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 6 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 01年 其中男性8 5年 女性7 51年 比1990年提高了1 75年 人口粗文盲率 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减少到8 33 比1990年时下降了7 55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大学以上占5 42 高中占12 59 初中占36 93 小学占30 44 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人口素质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 以下的水平 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 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1年 并且 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004年 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 43年 乡村为7年 城镇文盲率为4 91 乡村为10 71 2010年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统计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具有大学 指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 具有高中 含中专 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 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文盲人口 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 为54656573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 文盲率 8 由6 72 下降为4 08 下降2 64个百分点 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 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 0 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 占总人口的21 50 15 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 占70 92 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 占7 58 上述数据表明 第一 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 劳动力资源丰富 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未来一 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 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目前 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 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 并且 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 据预测 2016年15 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 1亿 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 这对就业 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 2000年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 以上 根据国际标准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据预测 到2020年 65岁老年人口将达1 64亿 占总人口比重16 1 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 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 规模大 未富先老 等特点 对未来社会抚养比 储蓄率 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 从人口性别结构看 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 占51 5 女性人口63012万人 占48 5 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 2003年为119 少数省份高达130 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颁布了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 等法律法规 启动了 关爱女孩行动 倡导男女平等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2010年人口统计 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0 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 占16 60 15 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 占70 14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 占13 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 占8 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 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 29个百分点 15 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 36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 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 91个百分点 2010年人口统计 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 占51 27 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 占48 73 总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 74下降为105 20 人口分布 从城乡分布来看 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 占总人口的41 76 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 占58 24 近年来 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实施城市带动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 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2004年 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 4亿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 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 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 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 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2010年人口统计 城乡人口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9 为665575306人 占49 68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 占50 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 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 46个百分点 2010年人口统计 人口的流动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口中 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 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10 为39959423人 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 增长81 03 老龄化人口2009年09月官方宣布 中国60岁老年人口已达1 69亿 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 面对老龄化 我国老年人有三个大的困难 一是半数老年人基本生活缺乏社会保障 二是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业滞后 表现为急速的城市化没有为老年人留下多少社区活动空间 缺少活动场所和设施 三是长期护理的设施缺乏 另外 长期护理需要养老护理员 现在全国只有2万多名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 机构管理现在也缺乏分类 长期照料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 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 69亿是个庞大的市场 可撬动1万亿元规模养老产业 但由于目前产品种类少 服务层次低等制约因素 我国养老产业尚处于 沉睡 阶段 2010年人口统计 老龄化人口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 占13 26 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 占8 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 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 29个百分点 15 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 36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 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 91个百分点 2010年中国人口统计 一 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 3 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 4 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 5 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 6 为23162123人 二 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 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 增长5 84 年平均增长率为0 57 三 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共有家庭户 7 401517330户 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 10人 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 44人减少0 34人 四 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 占51 27 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 占48 73 总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 74下降为105 20 五 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0 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 占16 60 15 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 占70 14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 占13 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 占8 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 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 29个百分点 15 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 36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 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 91个百分点 六 民族构成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 占91 51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 占8 4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 增长5 74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 增长6 92 七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具有大学 指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 具有高中 含中专 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 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文盲人口 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 为54656573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 文盲率 8 由6 72 下降为4 08 下降2 64个百分点 八 城乡人口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9 为665575306人 占49 68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 占50 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 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 46个百分点 九 人口的流动大陆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口中 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 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10 为39959423人 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 增长81 03 4 1 5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压力 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垦荒 造房 建厂 大量使用化肥 农药 对森林资源压力 毁林造田 建筑 对能源的影响 能源紧张 污染 对城市和农村环境的影响 植被减少 污水和垃圾污染加重 居住面积小 对工业发展影响 阻碍生产率提高 对气候的影响 酸雨 光化学烟雾 温室效应 对就业 教育的压力等等 4 2资源和能源 生命支持系统是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须的物质 资源 的环境系统 由于人口的增加 使得资源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认识资源的特点 对于我们人类可持续地利用好资源十分必要 基本概念资源问题与资源分类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不可更新资源的极限 4 2 1资源 自然资源 NaturalResource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如土壤 水 草场 森林 野生动植物 矿物 阳光 空气等 人类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是靠地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来维持和支撑的 随着取得和使用资源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还可能发现现在没有的新资源 无用 的物质也可以变为有用的资源 如可燃冰 太阳能发电 各类工业废渣 4 2 1资源1 资源分类 对资源分类是研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基础 为了研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根据自然资源可否再生进行分类 分为 可更新资源RenewableResource不可更新资源NonrenewableResource而不可更新资源NonrenewableResource又可分为能重复利用的 reusable 和不能重复利用的2种 4 2 1资源 1 资源分类 可更新资源 可再生资源 是指那些能够通过比较迅速的自然循环来加以补充的自然资源 如太阳能 淡水 空气 森林 鱼类 农作物以及各种野生动植物等 许多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 可更新资源的恢复是以不同速度进行的 而有些可更新资源的蕴藏量和可持续性基本不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 如太阳能 潮汐能 风能 是用之不竭的 也称为不断更新的资源 无限资源或者恒定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是指那些储量有限 在人类开发利用后 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 而不能再生的资源 其形成极为缓慢 需数百万年至上亿年 如各种矿物 能重复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 贮存于地壳中的非能源矿物 如金属矿藏 肥料矿床 非金属矿 不能重复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 矿物燃料 如煤 石油 天然气等 需注意资源存在的系统性 资源网 4 2 1资源 2 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可更新资源的破坏与保护可更新资源真的是用不完吗 更新有限 可更新系统本身可能被破坏 学会管理和利用可更新资源 资源保护并不否定资源的合理利用 最大可持续性产量 MaximumSustainedyield 使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能持续下去的最大产量 水 洁净大气 最大可持续性产量 人们在不减少种群大小时 可以从种群中获得个体的最大收获量 即在最大持续产量时 补充量等于或超过收获量 不危害资源更新能力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的可持续资源生产量或资源采收的最大产量 最大可持续性产量 含义是既要使某种生物资源产量达到最大 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即所谓 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 原则 最大持续产量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在渔捞管理业中占重要地位的原理 如对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海鱼 秘鲁鳀 和最大海兽 蓝鲸 资源的管理就以其为依据 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方法很多 最基础的是根据种群S 型增长原理而建立的模型来估计 最后确定最大持续产量为种群环境容纳量的1 2 按最大持续产量捕捞鱼资源种群 如在环境恶劣的年分里就应适当减少捕捞量 否则 其种群将受到严重损害 并难以在短期内恢复 由于最大持续产量模式未考虑经济学因素 故最大持续产量未必是经济收益最大的产量 因此 在资源的科学管理上 不应只考虑生物学原理 还应将经济学的 环境科学的和政治的因素综合在一起 以便使各方面协调起来 最大持续产量是在最大限度的开发 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 注意保护资源系统以维持最高再生能力的原则 简称MSY原则 如果把生物及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当成一项资源看待 只要开发利用适当 这项资源可以不断自我更新 持续的向人类提供所需要的产量 但是 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类取用可再生资源过量 就会破坏资源的再生能力 造成资源衰竭 为了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 尽量减少开发量 其次是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的环境条件 增加再生力和减少灾害性损失 再次是营造 培植资源 因为单靠自然恢复力已不能满足数量如此巨大的人口的需要了 此外 通过技术进步寻找来源更丰富的代用资源 也是一种发展对策 4 2 1资源 3 超出最大持续产量的原因 1 人性弱点 贪婪avaricious 短视shortsighted 自私selfish 公有地的悲剧theTragedyoftheCommons 2 供与求的经济原因 经济利益的驱使3 生存的需要4 无知 缺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认识 过度开发因素 附 公有地的悲剧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哈丁教授1986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公有地的悲剧 的论文 ScienceVol 1621243 1968 他为了说明在资源公有的情况下会产生过度利用的问题 举了在公有的草地上放羊的例子 草地的饲养容量是一定的 只要羊的总数不超过这个许可量 放牧人可以自由地增加自己羊的数量 但是 随着放牧人不断增加羊的数量 当羊的总数超过了整个草地饲养量的时候 草地最终会荒芜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 对每一个牧羊人来说 每增加一头羊会给他个人带来利益 他可以享受这种利益 相对地 由于增加一头羊从而导致过度放牧的损失则是由全体放牧人来承担的 对每一个放牧人来说增加羊的数量是合理的 防止这种 公有地的悲剧 的一个方法是 不把草地作为公有财产 而把草地作为私有财产分给每一个牧羊人让他们放羊 因此 私有财产权对提高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阐明这一点 我们时常提及 公有地的悲剧 的例子 4 2 1资源 4 怎样可持续的利用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商品资源其管理类似一般生产过程管理 其可持续利用问题主要是确定资源的最佳收获期和最大持续性产量 实现可持续总产出净效益最大化 如财产权明确的林场 农场 养殖场的经营 可更新野生生物资源从过度捕猎到保护经历三个阶段 法律上禁猎 限制或禁止贸易 保护它的生态环境 整个过程中 必须贯穿的措施是通过各种宣传媒介改变人们的看法和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进一步措施 修改法律 加大惩罚 加强执法 禁止 黑市 交易 对陆地野生动物生存的最大威胁是破坏其生存环境 是要野生动物的利益还是要人类的利益 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是一个有着巨大价值的基因库 破坏这个基因库将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 巨大的 不堪设想的后果 将会通过食物链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 可更新资源并非无限 人口扩张及开采掠夺强度超过自然循环周期将变为不可更新 4 2 1资源 5 不可更新资源的极限 极限论和丰富论总量和实际可用量1 从经济上可开采的能供人们使用的量远远小于按地壳丰度计算出来的总量 2 实际可用量随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而变化 不是一个定值 资源极限论的理由 低品位矿石增加量的不足 关于净产量的原则 对环境的影响 怎么办 开源节流并重接替资源提高资源开采利用效率 科技为本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科技为本 所谓净产量原则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总要消耗能源和物质 要做到合算 生产出的总要多于消耗掉的 环境的影响限制对低品位矿石的使用 高低品位综合利用 4 2 1资源 6 中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个方面任务 1 矿业要为国家发展经济提供基础保障 2 矿业自身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怎么实现 3 矿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使矿业开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度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矿业要为经济持续发展持续地提供资源保障 如何实现矿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 多渠道筹集资金 大幅度扩大对矿产勘探的投入 探明更多的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 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所需的资源 合理控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 使之不超过可能找到新资源 适当的替代资源或回收利用的能力 贯彻 开源与节流并重 和 开发与保护并重 并把节约与保护放在首位的方针 实行以国内为主 国外为辅 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方针 矿产开发要注意保护好资源与环境 要把 珍惜资源 和 控制人口 保护环境 一样作为基本国策加以贯彻实施 牢固树立珍惜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 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4 2 2能源 1 能源的分类与利用历史2 能源的供应与需求3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4 克服能源危机的途径 自然界赋存的已经查明和推定的能够提供热 光 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来源 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1 能源的分类 能源按其生成方式 分为天然能源 一次能源 和人工能源 二次能源 两大类 天然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