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某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某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某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某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摘要 1 1.1 项目概述 1 1.2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概述 1 1.3 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概述 1 1.4 项目建设期概述 1 1.5 产品方案 1 1.6 运行费用及效益分析 2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 3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4 第三章 市场供求分析及 预测 15 第四章 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 16 4.1 单位性质及作用 16 4.2 人员状况 16 4.3 固定资产状况 17 4.4 研发能力 17 第五章 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19 第六章 工 艺 技 术 方 案 分 析 20 6.1 技术来源及技术水平 20 6.2 技术工艺流程及参数 20 6.3 主要设备选型 21 第七章 项目建设目标 23 7.1 建设目标、任务 23 7.2 总体布局、规模 23 第八章 项目建设内容 24 8.1 土建工程 24 8.2 仪器设备 25 - - 第九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6 9.1 投资估算的依据 26 9.2 投资估算 26 9.3 资金筹措 27 第十 章 项目 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28 第十一章 土地、规划和环保 29 11.1 土地和规划 29 11.2 环境保护措施 29 第十二章 节能 30 12.1 节电 30 12.2 节水 30 第十三 章 项目组织管理与运 行 31 13.1 项目建设期的组织管理 31 13.2 人员培训 31 13.3 项目建成后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31 13.4 运行费用 32 第十四章 效益分析与风险评 价 33 14.1 效益分析 33 14.2 风险评 价 33 第十五 章 招标方案 35 15.1 招标组织形式 35 15.2 招标方式 35 15.3 招标范围 35 - - 第一章 项目摘要 1.1 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澳镇大亚湾南岸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概述 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试验车间 3000 M2,池塘改造 60亩,实验室 1000 M2, 管理用房 100 M2,购置仪器设备 30 台套。 1.3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概述 本项目总投资为 780 万元,其中:试验车间建造投资 300万元,池塘改造投资 150 万元,实验室及管理用房 118 万元,仪器设备采购投资 132 万元,其他费用 42 万元,预备费 38万元。所需资金全部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拨款。 1.4 项目建设期概述 项目建设期限为 2 年。 1.5 产品方案 在保存的美国进口的种质基础上,从国内和哥伦比亚等收集对虾亲虾 1000 对,进行亲虾培育、促熟。利用微卫星技术,- - 测定对虾个体的亲缘关系,依据对虾个体的亲缘 关系建立半同胞家系 200 个,养殖到糼虾,测定每个家系个体的生长、抗病、存活率等各种性状,再评定每个个体的综合育种值。根据综合值的高低筛选第一代优良对虾 10000 尾,进行优良苗种培育,筛选第二代优良亲虾 30 万尾,生产苗种 10 亿尾供应市场。 1.6 运行费用及效益分析 经测算,本项目每年运行费用约需 150 万元。 所需经费由本所科学事业费拨款、相关科研项目经费以及中心自筹资金三方面途径解决。 项目建成后,依托南海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和深圳基地等科研设施,充分利用优良的自然条件,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开展南美白对虾优良 品种选育,建立南美白对虾优良品系,为南方乃至全国的海水养殖业提供优质南美白对虾种苗,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渔民经济收入,为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服务。 - -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近 20 多年来,我国渔业产业政策经过一系列调整,逐步改变了过去依赖海洋捕捞的传统渔业产业结构,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因而极大地促进了水产养殖科技创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对虾高密度池塘集约化养殖、网箱养鱼、工厂化养鱼、贝类工厂化养殖、贝类深海吊养、贝类浅海底播养殖、藻类网 帘(延绳)吊养等多种新型的养殖方式的相继兴起和发展,使我国在短短的 20 年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 在 水 产 养 殖 中 , 南 美 白 对 虾 ( 学 名 凡 纳 滨 对 虾Litopenaeus vannamei) 是单种养殖面积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对虾品种。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秘鲁、厄瓜多尔和墨西哥湾等地,具有生长快、食性杂、适应性强等特点。 20 世纪 80 年代,在中南美洲的巴拿马、洪都拉斯、厄瓜多尔,南美白对虾是虾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我国于 1988年首次引进南美白对虾,并于 1994 年突破人工繁殖难关,之后在全国广泛养殖,并不断 从美国进口无特异病原( SPF)亲虾用于虾苗生产。中国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从海水到淡水,南美白对虾成为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 2002 年中国南美白对虾产量 36.8 万吨,其中广东省的- - 南美白对虾产量 9 万多吨,占全国的 1/4。广东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业中所占地位由此可见。但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病害频繁,已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如 2004年,上海南美白对虾养殖仅 6-9 月就发病近 10000 亩,损失数千万元,近 1/3 的养殖户颗粒无收。如今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已进入引进 -退化 -病害,再引进 -再退化 -再发病的恶性 循环。其根本原因是种质的问题。美国卖给我们的是很小一部分选育的纯种资源,遗传多样性低,不具备再选育的潜力。根据我们的分析,引进的南美白对虾选育品种,每繁殖一世代,体重生长变异增加 10%,生长变慢,大小差异增加,个体大小参差不齐。而且每年从美国大量引进 SPF亲虾,不仅浪费大量外汇,增加养殖成本,加上各国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国外严格限制原种亲虾的出口,我国目前进口亲虾的受精卵为杂交种,子二代将出现性状严重分离,不宜作为亲本进行繁育,因而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必须依赖于别人,因此我国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存在严重 的安全隐患。鉴于此,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遗传选育机构,从源头开始,构建南美白对虾的基础种群,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本项目旨在利用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和设施,在广东深圳基地建立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开展南美白对虾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为我国华南沿海乃至全国的水- - 产养殖业提供优质南美白对虾亲虾和苗种,推动我国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成立于 1953 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海洋渔业研究机构之一,为国家区域性综合性海洋渔业科研机构,从 事热带亚热带水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产高新技术研究和水产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渔业产物资源的开发,高附加值的渔业生物制品的研制,重点承担其它类型水产科研机构无法承担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重大水产科技任务,是社会公益性和基础性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创新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本部驻地广州市新港西路 231 号,院内土地 29.7 亩,总建筑面积 39620平方米,其中试验大楼两座,分别为 4378 平方米和 4300 平方米。位于广州新洲的中试车间占地 2.7 亩,总建筑面积3611 平方米。有应用于水产科学研 究领域的大型专业仪器设备价值 6000 多万元。现在职职工 309 人,其中专业科技人员 198 名,其高级职称 62 名、中级职称 72 名;博士 10 名,硕士 26 名,博士、硕士生导师 28 人。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9 人, 3 人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人才工程,有 28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建所以来,获得了170 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 - 奖 1 项目,三等奖 3 项,省部级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21 项,三等奖 21 项,为我国水产事业发展和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1 年以来,全所承担科研课题 228 项 ,开发项目近 60 余项。近年承担或参与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研究专项项目 /课题近 20 项,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南海水产研究所设有水产养殖与生物技术研究室、渔业病害研究室等 6 个科研业务部门,在深圳市龙岗建有海水养殖试验基地,在海南三亚设有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所本部建有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南海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和水科院水产养殖 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价值 6000 多万元。在海水增养殖、南海区种质资源研究、渔业环境保护、渔业病害防治,特别是海水种苗繁殖领域具有优势力量,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对虾和珍珠贝的遗传育种 863 项目和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在遗传育种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 1、南海水产研究所在海水养殖种苗繁育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为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过程中的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我所是我国南方最早开展 海洋水产经济种类的繁育与- - 开发的科研单位。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至今,先后取得了海马、合浦珠母贝、中国对虾、墨 吉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短沟对虾、新对虾、斑节对虾、乌头鲻、真鲷、黑鲷、平鲷、黄鳍鲷、石斑鱼、中华乌塘鳢、大珠母贝、杂色鲍、军曹鱼、文蛤、西施舌、东风螺等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 繁殖成功,其中“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与插核育珠技术” 1987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人工繁殖研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建立了基地,推动了产业发展。尤其是多种对虾、合浦珠母贝和杂色鲍等繁育技术的成功,直接推动了这些养殖主导品种的产业化发展。 2、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南美白对虾的亲虾养殖与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主持 国家 “十五 ”科技攻关专题南方对虾工厂化无公害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 2004DA526B0202),广东省重大 科 技 兴 渔 项 目 大 规 格 优 质 成 品 对 虾 养 殖 技 术 ( B200201A01), 广东省重大攻关项目微生物工程技术在规模化养虾中的应用, 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集约化 对虾养殖废水(物)无害化生态处理技术研究( A30501001)和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虾精养环境优良微藻藻相构建与培养研究( 5003485), 围绕着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生态环境控制、微生物工程技术、池塘微藻生态人工调控技术、养殖环境监 测、养殖排放水无害化处理、对虾健康- - 养殖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南方对虾工厂化无公害养殖技术体系开发与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发,建立了优质南美白对虾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包括:南美白对虾集约化 池塘养殖 基础 技术 ;南美白对虾 养殖生态环境调控技术 ;南美白对虾 体内营养免疫调控 技术;优质南美白对虾养殖集成技术;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与养殖工艺;南美白对虾 养殖质量安全管理 技术;养殖废水无害化处理技术。 研制、开发 了一系列 健康养殖产品 ,申请专利 5 项, 为南美白对虾亲虾培育、选育品系养成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研制的主要 产品包括: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粤饲添字( 2001) 001001);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饲添( 2006) 0711);预混料饲料添加剂(饲预( 2006) 2199);加强型利生素(粤饲添字( 2006) 001006);利生活菌(粤饲添字( 2006) 001004);利生健(粤饲添字( 2006) 001005);苗康达(粤饲添字( 2006) 001002);利生添宝(粤饲添字( 2006) 001001);对虾预混和饲料(粤饲预字( 2006)003002)。 3、熟练掌握了南美白对虾的苗种培育技术和 SPF 苗种生产技术 ,为南美白对虾的遗传选育奠定了直接的技术基础。 我所海南和深圳基地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南美白对虾- - 人工育苗生产工作,其种苗生产是基地大部分收入的重要来源。通过南美白对虾苗种的生产,培养了人工繁育的技术人才,熟练掌握了南美白对虾的人工繁殖技术和 SPF 苗种的生产技术,为南美白对虾的遗传育种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力量。 4、在国家科技部种质资源平台项目和我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资助下,为南美白对虾的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费保障。 通过国家科技部“ 水产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 ”子 项目“ 南海水产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 ”的实施,活体保存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繁育世代的南美白对虾种质资源(见水科院种质资源平台网站)。为南美白对虾选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所是国家公益性科研创新机构,创新编制 160 人,每年有 480 万元的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南美白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已列为重点项目计划并上报水科院。为南美白对虾的遗传选育提供了经费保障。 5、对进口南美白对虾及其不同繁育世代的生长性状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南美白对虾的遗传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我们对从美国进口的亲虾繁殖的第一代到第四代 每代的生长性状和遗传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第一- - 代苗的生长变异与美国培育的亲虾相同,体重的生长变异分别为 10%(第一代)和 9.9%(美国亲虾),但后代每代体重变异系数增加 10%,表明生长性状随着逐代繁殖而日益分化,个体大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而在遗传多样性方面等位基因数量不仅呈逐代下降的趋势,而且远远低于原产地野生虾的等位基因数量,但每代的杂合度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这一分析表明, 进口亲虾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加上遗传资源非常有限,不具备遗传选育潜力,因此开展南美白对虾的遗传选育有必要从原产地进口野生亲虾资源。 6、开展了斑节对虾、珍珠贝和罗非鱼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为南美白对虾的遗传育种奠定了育种技术基础。 ( 1) 开展了斑节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系的群体选育,并取得了一定的选育效果。从 2004 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了斑节对虾快速生长群体选育。通过连续两年的群体选育,目前已经选育到了子三代。子二代比子一代的体长和体重分别提高了 3.7%、 4.8%。另外,还开展了斑节对虾快速生长的家系选育,建立了 30 个家系。 ( 2)建立了高健康斑节对虾苗种培育技术体系,为开展斑节对虾良种选育工作的健康苗种培育提了供技术保障 。 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诊断试剂盒。建立了 高健康斑节对虾苗种培育技术体系,并制定了斑节对虾工- - 厂化 SPF 苗种及健康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 3)攻克了斑节对虾亲虾全人工培育技术难题,为斑节对虾良种选育提供了全人工繁育技术的基础。通过对全人工培育的斑节对虾的性腺发育的跟踪调查,斑节对虾亲虾全人工培育的生态调控、内分泌调控和营养需求的研究,掌握了斑节对虾亲虾全人工培育核心技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斑节对虾亲虾全人工培育技术体系,并制定了高健康斑节对虾亲虾全人工培育技术操作规程。 ( 4) 建立了斑节对虾无公害、环 保的高健康养殖技术体系,为开展斑节对虾良种选育的育种材料的健康养成提供了技术保障。 该项技术体系包括池塘水质调控技术、养殖池塘底质改善技术、浮游生态调控、水体 微生物 菌落的调控以及对虾饲料免疫增强剂的研制。 ( 5)熟练掌握了 RAPD、 SSR、 AFLP、 mtDNA 序列分析等各种 DNA 分子标记,并利用这些分子标记对 分析了三亚、北海及深圳三个海区的斑节对虾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为斑节对虾育种的亲体选择提供重要的遗传学依据。为斑节对虾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先后开展的对虾研究项目包括: ( 1)国家“七五”攻关项 目对虾良种选育( 1986-1990),( 2)广东省“七五”攻 关 课 题 南 方 多 种 对 虾 工 厂 化 高 产 育 苗 研 究 ( 1986-1988),( 3)国家“七五”攻关子课题斑节对虾- - 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1986-1988),( 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重大项目斑节对虾、河蟹和欧洲鳗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1999-2001),( 5)国家 863 项目斑节对虾规模 化 全 人 工 育 苗 技 术 ( 课 题 编 号 : 2001AA621030,2001-2003; 2003AA603120, 2004-2005);( 6)广东省“十五 ” 科 技 攻 关 项 目 斑 节 对 虾 亲 虾 全 人 工 培 育 ( 2001-2003),( 7)广州市科技计划 -科技公关引导项目斑节对虾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2004-2005),( 8)国家 863南方种苗基地子专项 SPF 斑节对虾亲虾大规模全人工育苗技术( 2003-2005),( 9)广东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对虾池塘集约化健康养殖模式与示范( 2000-2003),( 10) 农业龙头企业产学科技模式与示范,( 11) 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病毒病综合控制研究,( 12)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斑节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系的选育( 2006-2008),( 13)国家自然基金斑节对虾卵巢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2006-2008),( 14)农业重大调整项目斑节对虾亲体的规模化全人工培育技术( 2006-2008),( 15)国家“十一五” 863 项目“斑节对虾遗传育种研究”( 2006-2010),( 16)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斑节对虾良种选育技术研究”( 2006-2010)。( 17)珠江口中国对虾增养殖技术研究,( 18)对虾、草虾系列饲料开发,( 19)微生物改良养殖生态及防病研究,( 20)广东省科- - 技 攻 关 项 目 水 产 养 殖 清 洁 的 研 制 及 应 用 示 范( 1999-2002),( 21)农业部科技技术开发研究项目对虾健康养殖新型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开发( 2001-2003)等。 申请的相关专利包括: (1)发明名称:全人工培育斑节对虾亲体的方法;申请号为 200510037111.0。 (2)发明名称:一种促进斑节对虾性腺成熟的饲料添加剂;申请号为200510037110.6。 (3)发明名称 :斑节对虾热休克蛋白 90 的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申请号为 200610037558.2。(4)发明名称:斑节对虾细胞周期蛋白 B 的基因序列;申请号为 200610037599.7。 (5)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对虾养殖池;申请号为 200620062401.0。 (6)实用新型名称:一种高低位串联养殖池;申请号为 200620062424.1。 (7)实用新型名称:养殖池增氧装置;申请号为 200620062400.6。 (8)发明名称:一种三茬工厂化对虾养殖方法及其养殖池;申请号为20061003884.1。 主要奖励如下: ( 1)“墨吉对虾人工孵化育苗技术”,1987 年获得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2)“珠江口中国对虾增养殖技术研究”, 1987 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斑节对虾全人工繁 殖技术研究”, 1988 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4)“南方多种对虾工厂化高产育苗研究”, 1989 年获得 中国 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90 年获得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 - 奖,( 5)“对虾、草虾系列饲料开发”, 1991 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6)“墨吉对虾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1992 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7)“对虾微粒饲料的开发 研究 ”, 1993 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8)“斑节对虾亲虾资源 调查 ”, 1993 年获得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9)“虾蟹养殖管理与病害防治技术”, 1998 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0)“微生物改良养殖生态及防病研究”, 2001 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1)“微生物改良养殖生态技术的推广应用”, 2002 年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12)“水产养殖清洁剂及应用 示范 ”, 2004 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3)“微生物工程技术在规模化养虾中的应用”, 2005 年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 14)“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病毒病综合控制研究”, 2005 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6)开展了珍珠 贝的分子标记育种工作,建立了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体系。在国家 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有关项目的支持下从十五开始开展珍珠贝的遗传育种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分子标记开发、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变态发育机制、家系构建和混合选育,已选育出不同壳色的育种材料,构建了 30 个家系,掌握了遗传图谱的构建方法。通过这些研究对分子标记辅助- - 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把握,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显示度,“珍珠贝分子标记及其辅助育种技术研究” 2006 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正在 主持的 育种相关 课题 包括 : 主持“十一五”国家863 项 目 “ 大 珠 母 贝 与 江 珧 规 模 繁 育 技 术 研 究 ”( 2006AA10A415);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海水珍珠贝新品种选育 ”专题(属于“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重大项目( 2006BAD01A00)的“ 高产优质虾、贝、藻类新品种选育 ”课题);联合主持“十一五”国家 863 项目“ 珍珠贝和牡蛎优质、高产、抗逆品种的培育 ” (2006AA10A409);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合浦珠母贝良种选育技术研究 ”( 2006B20201063)等。 获得的成果奖励: “珍珠贝分子标记 及其辅助育种技术研究”, 2006 年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珍珠贝转基因技术研究”, 2006 年 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马氏珠母贝 遗传改良技术”, 2006 年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 完成 单位)。“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与插核育珠技术”1987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已完成的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合浦珠母贝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转录谱研究 ” ( 30571415) ; 番禺科委项目 “ 分子标记选育水产良种 ” ( 2004-Z-61-1) ; 国家 863- - 项目 “ 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研究 ” ( 2002AA603022) ;广 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 合浦珠母贝分子辅助选育与基因克隆技术研究 ” ( 2002B2150101) ;广东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合浦珠母贝分子标记分离与筛选 ” ( 037148)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合浦珠母贝转基因技术研究 ”( 991044)和 水科院重点项目 “ 合浦珠母贝分子标记研究 ” 。 ( 7)开展了罗非鱼的选育工作。通过 番禺科委项目 “ 分子标记选育水产良种 ” ( 2004-Z-61-1) 项目和在职博士研究生(已毕业)在上海水产大学李思发教授实验室参与吉富罗非鱼选育研究,开展了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红罗非鱼的遗传多样和遗 传分化研究,开展了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正反杂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不同品系吉富罗非鱼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参与了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良种选育工作,采用 RAPD、微卫星、 AFLP、DNA 序列分析等分子标记对“新吉富罗非鱼”作了深入的遗传背景研究,进行了罗非鱼生长相关性状的数量遗传学分析,评估了罗非鱼生长相关性状的数量遗传效应,填补了我国罗非鱼类数量遗传学研究的有关空白,丰富和发展了鱼类数量遗传学研究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博士毕业论文新吉富罗非鱼选育过程中遗传变异跟踪研究答辩获得优秀成绩。 7、建 立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育种人才队伍,为南美白对虾的遗传育种提供了人才保障。 - - 南海水产研究所是国家级公益性创新科研机构,具有稳定的人才队伍,包括养殖、繁殖、育种、生物技术和病害各个方面的专业人员,在对虾等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队伍。我所目前从事对虾及相关研究的科技人员约 30 人(高级科技人员10 人,中级科技人员 20 人),其中, 40%的人员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8、具有自然条件优越的试验基地,为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场地保障。 我所深圳盐田基地由于被征地,深圳市政 府在深圳大亚湾龙岗给我所划拨了一块新的土地建立新基地(以下简称“ 深圳试验基地”) 。 深圳试验基地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南澳镇大亚湾南岸。地理位置优越,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多而强,年平均气温 22.2,年平均水温 23.37,年平均盐度 32.11, pH值 8.2,海水表面溶解氧 7.36 mg/L,盐度和 pH 值周年稳定,海域水流交换频繁,水质优良,自然条件优越。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大鹏半岛被深圳市列为自然生态保护区,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入,淡水资源丰富。项目点紧靠大鹏半岛环岛公路,离盐坝高速公路仅 8公里,交通方便 。市政供水、供电条件良好,生活设施配套齐全, 为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的建设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周围没有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产,为南美白对- - 虾的遗传选育提供了安全的环境条件。 上述研究工作基础、遗传育种技术、人才力量和优越的试验场地,为“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根本保证。在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大亚湾基地建立“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是完全可行的。 - - 第三章 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但缺乏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经过 20 多年,中国渔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2002 年中国水产品总量 4565 万吨,出口额达到 46.9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渔业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渔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2002 年水产养殖产量达到 2907 万吨,成为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唯一国家。 2002 年全国海水养殖对虾总产量达到 38.41 万吨,总产值约 11.5 亿美元。养殖虾类也是水产品出口的主要种类之一。 2002 年出口对虾 10.8 万吨,出口额 5.7亿美元。广东出口 4.4万吨(南美白对虾占 80%以上),出口值 2.6 亿美元。由此可见,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具有很强的出口创汇能力。但国外在进口上设置技术壁垒,加上产品上市 规格小,出口比例小, 2002 年我国对虾出口不足 30%,而同期越南出口量达 85%以上,印度也有 75%以上。因此我国对虾出口面临严峻挑战。而国内价格也一年比一年低,因此,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是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 南美白对虾苗种需求量大。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用苗主要以自主培育为主,北方地区普遍采取引进南方培育的苗种开展养殖,成为“南繁北养”的养殖模式。 2002 年山东省引进亲虾 2000 尾,生产虾苗 80 亿尾,同时从广东、海南引进幼体 150 亿尾。 2002 年广东湛江育苗 196.4 亿尾,外销 80亿尾以上,广东 茂名育苗 128 亿尾,外销 80 亿尾。 2002 年全- - 国对虾育苗量达到 5000 多亿尾,其中 80%为南美白对虾。 2003年超过了 6000 亿尾。此外,中国每年都从境外引进大量的苗。因此南美白对虾苗种需求量极大,广东成了全国的苗种生产基地。然而,我国对虾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严重制 约了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新时期我国水产业的发展需求极不相适应,养殖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消费市场的要求。因此培育抗逆性强、生长迅速的优良南美白对虾种苗具有重要的市场前景。 - - 第四章 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 4.1 单位性质与作用 本项目的承担单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是隶属农业部的非营利性海洋水产研究机构。现设有农业部、广东省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3 个重点实验室和 4 个部级研究中心、野外台站;所内设 6 个研究室, 2 个试验基地。 南海水产研究所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水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产高新技术研究和水产重大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承担其它类型水产科研机构无法承担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重大水产科技任务,同时承担培训、咨询、标准制定、科技推广示范等工作。 建所以来,先后承担完成 1000 多项科研项目, 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 600 余项,其中国家级奖 9 项,省部级奖 70 多项,这些科研成果,为我国海洋渔业科技和经济发展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热带亚热带渔业科技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突出贡献,为推动我国渔业产业发展,繁荣渔业经济、富裕渔民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人员状况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 320 人,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 190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 55 人,中级科研人员 77 人。博士、硕士生导师 22 人。我所先后有 24 名青年科研人员在职攻读- - 硕士、博士学位,目前 45 岁以下的科技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 的占 67.7%, 已 初步 形成了一支学科 优势明显,专业设置科学 、 年龄梯队合理、 创新 能力 强、学术思想活跃 、以 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研究队伍。 我所 获国家级 “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称号 2 人 ;获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8 人;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人才工程 3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32 人; 获全国、省级劳动模范称号 8 人次 ; 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 2 人 ;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4 人;被评为广东省青年科技标兵 6 人;被授予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2 人;被评为“广东省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 3 人。 目前,进行与本建设项目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有 38 名,其中:研究员 6 名,副研究员 11 名;博士生导师 1 名,硕士生导师 6 名;博士 5 名,硕士 5 名;承担了国家基础平台、国家“ 863”计划、国家攻关等科研项目。 4.3 固定资产状况 南海水产研究所所本部驻地广州市新港西路 231 号,院内土地 9.7 亩,总建筑面积 8678 M2, 其中科研实验有效使用面积 4000 多平方米。 深圳试验基地占地面积 129 亩,可建筑用地 30 亩,养殖试验海面 160 亩,经批准的总建筑面积 8700 M2,其中办公楼2500 M2,宿舍楼 2200 M2,实验楼 3500 M2,仓库及附属用房- - 500 M2。 目前办公楼、宿舍楼和仓库等主体建筑,总面积 1200 M2的常规实验室、水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水产动物病害药理实验室、水产动物繁育技术实验室、营养生理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实验室等八个专业实验室正在建造当中。 海南试验基地占地 22.4 亩,总建筑面积 3038 M2,试验水体 800 M3, 养殖试验海面 50 亩,可建筑用地 10 亩;花都试验基地占地面 36231.3 M2,约 54 亩。 4.4 研发能力 我所深圳试验基地是经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批准设立,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的大型水产综合研 究基地。基地过去经过 20 多年的科研实践,先后承担了国家、部委、省市和联合国多项攻关项目、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省(部)、深圳市和水科院科技成果奖励 17 项,为推动我国渔业科研创新、促进渔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深圳试验基地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长期在科研试验第一线工作 ,研发能力强,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条件和能力。 - - 第五章 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本项目建设地点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基地占地面积 129 亩,可建筑用地 30 亩,池塘面积 100 亩(含租用池塘 40 亩), 养殖试验海面 160 亩。规划房建总建筑面积 8700 M2,其中办公楼 2500 M2,宿舍楼2200 M2,实验楼 3500 M2,仓库及附属用房 500 M2。 深圳试验基地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南澳镇大亚湾南岸。地理位置优越,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多而强,年平均气温 22.2,年平均水温 23.37,年平均盐度 32.11,pH 值 8.2,海水表面溶解氧 7.36 mg/L,盐度和 pH 值周年稳定,海域水流交换频繁,水质洁净清新,透明度大,适宜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各类试验。 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大鹏半岛被深圳市列为自然生态保 护和休闲度假区域,无工业废水和大排量生活污水流入,海区水质优良,淡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非常适合开展各种海洋渔业研究试验工作。 交通方便,项目点紧靠大鹏半岛环岛公路,离盐坝高速公路仅 8 公里。市政供水、供电条件良好,生活设施配套齐全,为本项目建设和未来开展良种选育研究活动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 第六章 工艺技术方案分析。 6.1 技术来源及技术水平 目前美国的南美白对虾选育主要是家系育种技术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因此本项目主要采用家系选育技术,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 BLUP 分析技术。家系育种技术、 群体选育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已用于斑节对虾和珍珠贝的育种研究,有关成果于 2006 年分别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均为目前的先进水平,因此本项目将借鉴我们在斑节对虾和珍珠贝的育种技术,以及美国在南美白对虾方面的家系育种技术。 BLUP 技术为国外发展的育种分析管理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育种分析手段之一。该技术目前已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应用,我所已派人到黄海所学习,并参加了由世界鱼类中心( World Fish Center)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中心开展的数量 遗传培训班学习 BLUP 等遗传分析技术,对该技术有较好的掌握,并与国外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在病原检测方面,我所已建立细菌和病毒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已建立斑节对虾 WSSV 检测技术和 SPF 苗种与亲虾培育技术,桃拉病毒和黄头病毒等的 PCR 检测技术已有公开报道并有试剂盒。 - - 目前我国南美白对虾的育种主要是在美国选育的品种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中山大学的抗病育种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快速生长育种。本项目将收集原产地的野生种质资源,开展快速生长的家系育种。 6.2 技术工艺流程与参数 本项目主要是利用数量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引进的南美白对虾进行遗传改良,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和抗逆性强的对虾养殖新品种,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主要内容包括: 1、从国内、美国和哥伦比亚等国家,收集对虾亲虾,经PCR 检测确认无特定病原后,进行亲虾培育、促熟; 2、利用微卫星技术,测定对虾个体的亲缘关系,依据对虾个体的亲缘关系,建立 1 雄配 2 雌的半同胞家系 200 个; 3、在暂养池养殖到幼虾,进行对虾家系标记并于普通养殖池、高位养殖池等养殖测试; 4、测定每个家系和每个个体的生长、抗病、存活率等各种性状,评估生长速度、抗病的遗传参数和相关关系, 计算每个个体的综合育种值; 5、依据综合育种值的高低,筛选第一代优良对虾 10000尾,进行优良苗种培育;筛选第二代优良亲虾 30 万尾,生产苗种 10 亿尾供应市场。 通过项目实施,解决南美白对虾种质退化的问题,建立- - 我国自主产权的育种核心群体,以生长速度、抗病和养殖存活率等性状为选育指标,培育多性状优良品种,解决困扰我国对虾养殖的种源问题。 遗传选育工艺流程图见图 1。 6.3 主要设备选型 需要添加的设备主要是分子标记分析、种苗观察、病害检测和水质分析等方面的设备(见表 1),通过多年的使用和调研确定设备型号与规格 。 图 1 遗传选育工艺流程示意图 第七章 项目建设目标 7.1 建设目标、任务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按照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标准建设,并配置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和仪器设备,逐步建成以广东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功能模块包括: ( 1)优良品种核心种群养殖池塘。 ( 2)成体定向交配车间。 ( 3)家系育苗车间。 - - ( 4)幼虾养殖标粗车间。 ( 5)优良品种制种扩繁育苗车间。 ( 6)优良品种制种养殖池塘。 ( 7)实验室。 ( 8)生产管理用房。 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试验车间建造、试验池塘改造、仪器设备的 购置与安装。试验车间建设包括车间建设、实验水池的修建、可移动实验水缸的设计、采购和安装等;试验池塘改造包括池塘的小型化、规格化、标准化改造。 预计本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培育出优质种虾 50 万对。 7.2 总体布局、规模 试验车间建设在基地 A 区的中部,靠近主楼。试验车间共4 座,每座面积为 750 M2,总面积 3000 M2。车间内一部分为混凝土结构的试验水池,一部分装置玻璃钢或塑钢等可移式实验水体。 实验池塘位于深圳实验基地 A 区北部和 B 区,建设混凝土护坡的高标准小型规格化实验池塘共 60 亩。 第八章 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试验车间建造、试验池塘改造、仪器设备采购等部分。建造试验水池车间 4座共 3000 M2,水体 2000 M3;改造池塘 60 亩;新建实验室 1000 M2,生产管理用房 100 - - M2,购置实验室仪器设备 30 台套。 8.1 土建工程 1、试验车间 试验车间一层砖混钢架结构 ,按不同的试验类型需要,配置 10-20M3 的混凝土试验水池或 1.0-2.0M3 的玻璃钢实验容器。共 4 座,每座车间的面积为 750 M2,总面积 3000m。车间内安装海水、淡水、控温、充气、照明等设备。 定向交配车间 1 个, 750 M2:建 300 个圆形可移动水缸,每个水缸容积 1 立方米。 幼体家系育苗车间 1 个, 750 M2:建 300 个圆形可移动水缸,每个水缸容积 2 立方米。 幼虾养殖标粗车间 1 个, 750 M2:建 300 个水泥池,每个水池容积 2 立方米。 制种扩繁车间 1 个, 750 M2:建 50 个水泥池,每个水池容积 15 立方米。 2、池塘改造 将目前室外露天实验池塘改造成为小规格、标准化池塘,池塘铺设混凝土护坡,完善进排水设施,修建隔离带等。 平均占地 5 亩的池塘 2 个, 1 亩的池塘 50 个,共 60 亩。 3、实验室 1000 M2 标记实验室: 80 M2; 水质与病原分析实验室: 150 M2; - - 遗传分析实验室: 150 M2; 饵料保种与培养实验室: 160 M2; 标本室 150 M2; 数据处理实验室: 80 M2。 卫生间、走道等附属面积: 230 M2 4、生产管理用房 100 M2 仓库 1 间, 50 M2; 办公室 1 间, 50 M2。 8.2 仪器设备 主 要 设 备 和 仪 器 的 选 型 表 1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用 途 产地和型号 数量 1 便携式溶解氧仪 溶解氧测定 美国 YSI 1 2 生物显微镜与成像 系统 显微图像分析 德国 LEICA 1 3 倒置显微镜 观察 日本 OLYMPAS 1 4 PCR 仪 病毒快速诊断 美国 ABI 1 5 酶标仪(带洗板机) 检测 美国热电 1 6 BLUP分析软件与培训 育种值等分析 澳大利亚 1 - - 7 超低温冰箱 样品保存 美国 1 8 生化培养箱 菌种、藻种保藏 中国 4 9 计算机 数据处理 中国 10 10 超净工作台 实验 中国 2 11 离心机 物理分离 美国 Beckman 2 12 恒温摇床 培养 Aplus,美国 1 13 超纯水系统 分子 生物学用水 美国millipore 1 14 全自动灭菌锅 消毒 日本三洋 1 15 制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