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2015-2016年六年级第十二册_语文教案(共8单元)2015新版_第1页
鄂教版2015-2016年六年级第十二册_语文教案(共8单元)2015新版_第2页
鄂教版2015-2016年六年级第十二册_语文教案(共8单元)2015新版_第3页
鄂教版2015-2016年六年级第十二册_语文教案(共8单元)2015新版_第4页
鄂教版2015-2016年六年级第十二册_语文教案(共8单元)2015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_语文教案 (共 8 单元 )2015-2016 年新版 第一单元 1、花 脸 冯骥才 一、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揣摩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描摹人或物。 2、感受少年仰慕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内心对英雄的崇拜。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词语积累 2、你知道关羽这个人吗?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关羽的英雄故事。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1)什么是花脸? 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 “净 ”。花脸是俗称。面部 化妆运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气度和声势。 2)文中的花脸指的是什么? 依据戏曲中 “花脸 ”的模样用纸浆轧制成的面具。 2、课文理解: 1)初读课文,掌握文中 “花脸 ”的特点。 ( 1)圈划并朗读文中描写花脸的语句。 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的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 2)讨论:你能概括文中花脸的特点吗? 色彩鲜艳(如:赤红、墨、绿) 凛然不可侵犯(从面、眉、眼角、包头、长巾、胡须等角度的描写) ( 3)识脸谱,掌握关 羽脸谱的特点( PPT) 陈寿三国志: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 1)文中有多处表达了我对关羽花脸的喜欢,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 “我 ”喜欢花脸的有关句子 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做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 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 我是大关公哪! 整个大年夜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 ,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戴上 ,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带上,恢复我 “关老爷 ”的本来面貌。 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 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到: “俺 姓关,名羽,字云长。 ” ( 2)然而在第二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 “我 ”惧怕那个大花脸,那么从最初的惧怕到喜欢,其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 与我一般大的男孩们投来艳羡的目光 快活之极 心理活动:威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 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 骄傲之极 心理活动:想成为关羽式的英雄。 3)能力拓展 文中表达了全家人对花脸的喜欢,请说说全家人喜欢的理由: 学生交流。 (三)课后练习: 1)请运用恰当的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玩具。 2)继续搜集能够体现 关羽 “忠、义 ”的资料,谈谈你对关羽的认识。 2、我爱篮球 陈祖芬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3、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在成长中去全身心地追求自己的“所爱”。 4、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并照样子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 我爱篮球。齐读课题。 2、如果想告诉别人是“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课题? 如果想告诉别人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 如果想告诉别人我爱“篮球”那应该怎样读? 二、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 1、指名读生字。 2、本课的生字从构字方式来看,有哪几种? 筐辨铰瞒漓 形声字 酣 会意字 理解“大汗淋漓”:汗流滴的样子 酣畅淋漓:舒畅痛苦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我爱篮球”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师生交流: 三件事:在酷夏独自一人打篮球、为篮球剪去心爱的辫子、见别人打球忍不住冲上场。 四、品读感悟: 仔细地读描写这三件事的段落,将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勾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悟。 一)酷夏独自一人打篮球 周日的校园里,没人。 酷暑的操场上,没人。有人没人与我无关,有篮球就行。 1、倘若是别人,有人会怎么样?无人又怎么样? 2、如果是球技很好的有人看可能会打得更带劲,想赢得别人的喝彩。无人看则可能会无精打采。 3、谈感受:(心无旁骛,她的眼里只有篮球。只对篮球的情有独钟。) 哦,篮球架,篮球筐,天上一只火球,地上一只篮球。我跃起、投篮,跃起、投篮,一个人打得满头大汗。 1、感情朗读,注意读出“跃起、投篮,跃起、投篮“那不知疲倦,朝气蓬勃的精神。 2、谈感受:全然不顾天气的炎热,打得那么忘我,那么投入。 五、练笔: 运用环境描写、动 作描写写一片段酷暑练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跃起投篮圆滚滚鼓蹦蹦变幻无穷 2、将这几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品读感悟: 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件事情,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二)铰辫子 我的头发最浓最密,两根长辫又粗又黑又亮。我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地就剪自己的辫子。我那时是怎么了?就是给洋娃娃剪辫子我也下不了手的!然而,我剪自己的辫子连一点感觉都没有,仿佛我已经变成鼓蹦蹦的没有知觉的篮球了。 1、自由读,指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2、谈感受:剪辫子时的毫不犹豫,毫不 可惜。 对篮球爱的那份义无反顾,奋不顾身。 3、我那时是怎么了?心里只有篮球。为了篮球,其他的什么都可以抛弃。 4、品读。 三)见别人打球忍不住冲上场。 天知道怎么回事,我冲上场,抢过表演系的球,一路运球到对方的篮板下,一跃而起,“刷”,一个漂亮的投篮,然后扭头就跑。 1、自由读,指名读,读出当时的场景。 2、这里只写出了“我”当时的动作,那么想象一下,当时场上运动员和场外的观众会是一副怎样的表情?会怎么想? 3、难道我会不知道我的冲动带来的影响吗?“天知道怎么回事”“扭头就跑”这些词语说明我自己都觉得自 己不可理喻,觉得自己闯祸。 4、可我为什么还是冲上场了呢?我不容许他们这么打篮球,不允许他们把篮球打成这样。是我对篮球深深的爱,使我无法阻拦自己。 无可阻挡的奔突。 5、品读句子。 三、整体升华: 1、酷暑下独自地练球、咔嚓铰去自己美丽的辫子、全然不顾上场投篮。这是一些多么生动的场景,多么纯真的追求,我对篮球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 2、指名读句子: 3、读着这句子,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你还可以接着说吗?爱是什么?是 5、我如此挚爱篮球,可我到底没能成为篮球运动员。课文表达的仅仅只是对“篮 球”的喜爱之情吗? 6、“能够这样去爱的人,永远青春年少,追求美好,渴望创造,不管他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 也就是说不管自己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只要全心的投入,只要奋不顾身的追求,只要勇敢的付出,只要忘我的倾注,去追求美好,去渴望创造,就能永葆青春,就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就能使自己的生命焕发青春的光彩! 7、品读美文: 四、练笔: 仿照课文,用两三件事情写“我爱”,并能表达自己经历后的感悟。 3、自行车 马玟 沃尔 夫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词预习: 1、指名读生字。 2、交流你自学生字的成 果。 薄:多音字 肺字的写法。 兢字的写法。 3、指名读课文中出现的几个外国人名,并说说他们和我之间的关系。 马祁高登马玟 .沃尔夫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线索: 1、自行车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为什么? 马祁先生说如果我有一辆自行车,就答应帮我找一份零工。 爸爸为我买了一辆旧的自行车。 马祁先生见我有了一辆自行车后,就答应了给我一份送报纸的工作。 我推着车子去送报纸,可这种做法很费劲,就把车子留在家里。 母亲把那辆旧自行车卖掉了。 圣诞节,我的客户送了我一辆新的自行车。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质疑 : 三、品词析句问题探究 “你是最出色的,”她说,“你送的报纸从来没有遗失或者延时,也从来没有弄得潮湿或者损坏过。于是我们决定送你一辆自行车。”我的客户们为什么要送自行车给我呢? 1、我是怎么送报纸的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仔细体会。 2、师生交流: (一)送报纸是一件苦差事。 要是遇上下雨下雪的天气,麻烦就大了。我只好拿一件爸爸穿过的雨衣,蒙盖在邮包上,以免新报纸被雨雪淋湿。 ( 1)会有什么大麻烦?怎么就是个苦差事呢?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下雨的时候: 下雪的时候: ( 2)朗读语段。 (二)送报纸也有有 趣的时候: 我天天都能看到每一个邻居,但是对我都很友善。我还可以看到他们养的各种各样的小狗小猫,以及其他可爱的小动物。 1)、从中可以体会到“我”是怎么送报纸的? 亲自送到每个邻居的手里。而且是面带微笑送过去,待人乃至对小动物也很友善,心存感激。 2)想象一下他送报纸的情景。 3、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4、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到了文中的我送报纸的场景。那么我们可不可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我的行动。 2、出示词语:兢兢业业。要 学生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词语的意思。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 ,勤奋刻苦 ,认真负责。 二、感受感人场景: 1、正是由于我兢兢业业的工作,我赢得了我的客户的喜爱,他们在圣诞夜里送给了我一个惊喜。来,让我们回到那个美丽的夜晚。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部分,感受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2、指名读。指导朗读。注意体会我的惊喜、激动之情,以及我的客户的那份友善和对我的喜爱。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你是最出色的。” 4、重点体会“我感到,这一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这句话的含义。 含义表面上指的是我得 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我感到幸福。实际上是我感受到人只要付出诚实的劳动,兢兢业业地工作就一定会获得别人的认可。我为我自己感到自豪。 5、写话:此时的我内心百感交集接着往下写,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 三、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1、这篇课文很长,虽然是一篇国外的文章,但同样能触发我们的心灵,那么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引发了你的思考呢?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几个人物着手,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 四、练笔: 改变人称复述课文。以文章另外一个人物的视角写下这个故事。 诗词诵读 题临安邸 (宋)林升 教 材分析: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 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 教学流程: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 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出示题安林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 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 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指导熏、邸的书写 ) 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 3、指导朗读。(通过醉 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 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A 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 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 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 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 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A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 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 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C 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 休!(板书:休。) (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 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 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教师感言: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孩子们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 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 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 1939 年至 1943 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 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 2)教师范读。 (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 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 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 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 120 师 359 旅响 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 359 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 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 1)自学三、四两节。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 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 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 2)自学五、六两节。 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 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 ang 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 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 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5、 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是一篇象征性的文章,里面包含着一定的革命情怀,作者在描写翠竹的外形后,重点叙述了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建立功勋,献出一切的 精神。文章借井冈翠竹来表现井冈人民对中国不懈的无私的贡献。教学本篇课文时,将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拟为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教学时须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综合所查资料,共同探讨,从中领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 8、 9 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 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 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 1-4 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主要写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以及它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本课中用了一句话概括,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生浏览课文,回答句子,师板书。 二、品读课文,突破重点。 (师:请同学们找出反映竹子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 为社会献出一切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1、学生代表读井冈竹子的革命功绩所表现的地方,其他同学画一画。 用“ ”勾画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用“”勾画出作者描写竹子对革命建立功勋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标出其种类。(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师板出:生活皿器、战斗武器。 (师:同学们,战争时期红军用井冈竹子解决生活困难,打跑敌人,可你们却不知毛竹所做的扁担是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它也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就挑起了最重的担子,知道挑的是什么吗?请读第七自然段),生朗读回答。 2、朗读体验,体会井冈山人的精神。 A、 革命战争年代 (师: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仅靠毛委员和朱军长能挑得起来吗?还需靠哪些人的协助呢?) 生:浏览课文后部分内容回答。 生 1:井冈山人,因井冈山人同井冈毛竹一样坚贞不屈,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 2:井冈山人,井冈山人有着如同井冈毛竹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低头的精神。 (师:是啊,井冈山人如同井冈毛竹,井冈毛竹就是他们最好的象征,今天的井冈毛竹依然在社会主义展现了它们的风采,井冈山人仍然延续着为了国家贡献一切的愿望,为国家提供能源,在今天的中国他们又有何作用呢?)生朗读课文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毛竹 的作用部分找答案,讨论后交流。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生 1:井冈山毛竹仍然可以提供给高楼大厦、城市、农村、工厂、矿山作建筑物。 生 2:井冈山人仍然希望毛竹不远万里送去他们的爱心,传达他们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3、师小结。 三、回归整体,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师小结: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精神,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切。 四、作业 搜集颂竹的诗句背 诵 附板书: 生活皿器 井冈翠竹革命战争年代战斗武器实建立功勋 革命的竹子 (无私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筑物献出一切和敬佩) 6、沿着红军走的路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 10 个生字。会用“心急如火”“跋山涉水”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学会静思默想。 3、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面对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想象探究能力。 教学理念: 1、抓住题眼,启发质疑,扣重点问题 ,理清文章条理,突破重难点; 2、以读促悟,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具体的图象,使他们从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受到情意的熏陶,结合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想象感知。 教学时数: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有关战争年代小红军、儿童团员救伤员、送情报的电影或故事书吗?(喜欢)都看过哪些?(生:电影小兵张嘎、故事王二小、鸡毛信等) 2、今天我们学习十二个红军小鬼追赶大部队的动人故事,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课文故事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据题质疑,教师预设、归纳: ( 1)谁在什么时候沿着红军走的路前进? ( 2)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的路前进? ( 3)他们在沿着红军走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三、学习 1-4 自然段。 1、自读文章 1-4 自然段,思考: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2、十二个红军小鬼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后,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做出决定的? 3、找出有关内容朗读感悟。 ( 1)出示:他们争得直跺脚 引导学生体会到儿童团员得知红军大部队已经走开时心情 十分焦急,表现出了对红军的热爱之情。 ( 2)出示:后来,还是年纪稍大点的连英提出了一个想法:“咱们沿着红军走的路,赶大部队去。” 引导学生体会年纪稍大点的连英的想法大胆和魄力。 4、学习 5 自然段。 ( 1)教师引读:儿童团员们始终沿着红军走的路前进,虽然 4 月的川北,暖风煦煦,春意盎然。生接着读第 5 自然段。 ( 2)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教师重点指导理解“春意盎然、心急如火”,用“心急如火”造句。体会环境烘托的作用,领会对比写法。 5、小结: 一群十来岁稚气未脱的孩子,面对美好的春光却无心游玩,心里反而像着 了火一样着急。来!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到十二个小红军追赶大部队迫切的心情,那么他们在前进路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结果怎样?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 6-9 自然段。 1、学生读 6-9 自然段后交流遇到的困难,勾画相关语句。 累 壮胆睡大庙 饿 吃供品馒头 怕 靠着墙根坐 2、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找到相关句子品读。 3、学生读 6-7 自然段,体会神庙的可怕,重点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等词语。想象这些红军小鬼们为了能赶 上红军大部队,不仅仅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更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是何等不易,让人不由产生敬佩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 1)神庙阴森可怕,语调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稍快,读出紧张气氛。 ( 2)分角色读 9 自然段。体会儿童团员们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5、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自由读课文第 10 自然段。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儿童团员克服困难的情景。 6、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 7、自由读第 11-12 自然段,体会妇女部长何连芝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也是对他们称赞。 8、引导学生带着敬佩 之情,品读 10-12 自然段,从中感受到儿童团员们可贵的精神品质。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回顾全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开想象:在 3 个月中的行程中,这些儿童团员们是怎样跋山涉水,机警地躲过野兽袭击,顽强地战胜病痛的折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附:板书设计 6、沿着红军走的路 追赶原因 红军开走 追赶经过 吃尽苦头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 追赶结果 走上历程 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诵诗歌,理解诗意,了解历史背景以及借用典故; 2、体会征人思乡、思人怀远的深切情感,想 象边关家乡互相思念的情境; 3、感悟前两句包含的时空无限的延展性。 教学重点: 体会征人思乡、思人怀远的深切情感,想象边关家乡互相思念的情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前两句包含的时空无限的延展性。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凉州词吧: (师生共同背诵: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入这壮阔苍凉的大漠边关,它又在向我们倾诉些什么呢? 一、初读了解诗意 1、抽生朗读全诗; 师:古人评论,这首出塞是唐人七言绝句压卷之作,请一个孩子为大家朗读这首 诗歌。 (抽生朗读后,全班齐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生做小老师讲解诗句中要注意的地方 师:这首诗没有生僻难解的字词,但是如果不了解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借用的典故,我们就无法体会出诗歌的深刻涵义,哪位孩子提醒一下大家,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的地方? ( 1)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飞将”指的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李广, 匈奴惧怕他,因此称他为“飞将军”(“但使”即倘若,如果)。 ( 2)胡马:指侵略中原内地的外来骑兵。 胡,泛指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匈奴。 ( 3) 阴山:横亘於今内蒙古自治区南境的山脉, 汉时匈奴常据阴山侵略汉朝,而阴山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 4)但使:倘若,如果。 ( 5)不教:不叫,不让。 3、抽生释全诗概义;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这首诗。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三、深入体会诗意 让我们顺着诗人深邃的目光看过去,回到那遥远的年代,遥远的塞外边关。 (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征人思乡“时间的久远” 1、( 1)课件出示诗歌第一句中的词语 “明月”、“边 关”。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 联系整首诗诗意,想一想,你觉得这幅图卷里,会有着怎样的明月? 评价语: 生谈感受:月牙、圆圆的月亮 评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不论是一轮圆月,还是一弯新月,都让人在遥望之时顿起思乡之情。 师引导:如果,这明月和人一样有感情,它会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生谈感受:寂寞、孤独、清冷 “皎皎空中孤月轮” 那冰冷似霜的明月,想必和这出征的人一样寂寞孤独。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 那泼洒清辉的明月,想必和这出征的人一样愁肠百结。 明月照耀之下的边关又是怎么样的呢? 评价 语: 生:清冷的边关,气候条件恶劣的边关、荒凉的边关、有着死亡威胁 师相机引导“一片孤城万仞山”、“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师:戍守边关的征人总是借月怀人,借月思乡,所以古人才说:“关山月,伤离别。”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板书:征人思乡) ( 2)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感受,我也情不自禁想吟一句诗,大家看我的这句诗有没有描绘出你们心中感受的意境 “明月如霜萧关冷”。 生评价 生置疑,认为不好 师:你们说了啊,寂寞清冷的明月,荒凉的边关,我的诗句都说出这些意思了啊。 生答:原句有“秦汉”表示时 间性的词语。 师: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其实诗人想到的岂止仅仅是秦汉两朝? 回溯历史长河,逆流而上,我们清清楚楚看到,春秋战国修筑长城,秦朝连接六国长城,汉代北击抵御匈奴,直至王昌龄所处的时代唐朝,边关的战火就从未熄灭过,边关的思念也从未中断过,诗人的目光穿越了上千年的时间,这时间的洪流湮没了世世代代出征之人的离愁别绪,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板书:时间的久远) 2、万里长征人未还 “空间的辽远”(万里长征人不还) 身在边关的征人思念家乡,家乡的亲人也在苦苦想念着他们,他们一遍一 遍在心里念叨着 “万里长征人未还”。 (思人) 师:“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人”是谁? 生:戍守边关的征人,或者战死沙场的将士 师:会有谁在心里默念着“万里长征人未还”呢? 生:父母,儿女,妻子(板书:思人怀远) 师:边关与家乡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生:万里 师:每一个静静的夜晚,在家乡万里之外的边关,出征的人们想念着他们温暖的家,距离他们万里之遥的家人也在苦苦牵挂和无望地等待、等待。(板书:空间的辽远) (出示李白的两首诗歌,师配乐朗诵)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愁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 人罢远征。 唐 .李白子夜吴歌 .秋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唐 .李白子夜吴歌 .冬歌 面前就是纸笔,你是如何惦念着远征边关的亲人,请述说出你最深的牵挂和担忧,呼喊出你最深的思念。 (生书写,交流) 师评价: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也许等到出征的人回家后,家中的亲人已是“松柏冢累累”,也许这些出征的人从此长眠于边关冰冷的土地下。 这样的述说和呼喊上千年的时间都未停止过(指示“时间的久远”),这样的距离是万水千山,甚至于阴阳两隔(指示“空 间的辽远”),带着这样的感受连起来读这两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这样的呼喊,这样的述说,只为一个愿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生齐读) 下节课我们将对两首诗描写角度的不同进行具体的比较。 板书: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征人思乡 时间的久远 万里长征人未还。思人怀远 空间的辽远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结束战争 7、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教学设想】本诗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首当代诗歌,因此要从朗读上着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要 让学生对诗句的品味有自己的体会,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作到读音、停顿正确,逻辑重音恰当。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较为准确的读出诗句的语气。 2.了解诗歌借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征。 3.具有品味关键句和词语的内涵,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入手,领会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勇于面对困难,执着向前,奋力争胜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诗歌语言。 2.本文难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借助形象抒情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蕴藏在“山” “海”的深层次的内涵。 【教学理念】 1.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让学生学会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 . 2.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使之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深入体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 【教学教法】 1.用探究、合作、讨论朗读的学习方法。 2.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诵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从字面到深层 ,对诗歌的思想情感作准确把握山海等形象是诗歌语言与思想情感的联结点 ,也是理解诗歌的关键点 .。 3.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运用课件海洋的图片音像等 ,使之对这两种意象的特征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 . 4.让学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 ,朗诵诗歌时的伴奏音乐 ,以营造利于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情景氛围 . 【学生学法】 1.抓住诗歌中的”山”海” ,理解全文 2.根据诗歌的形象及其感情内蕴的发展脉络背诵全文 3.课后的字词 ,研讨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 . 【教学教具】多媒体、 CAL 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全诗 1.导入 . 师:同学们见过海吗?海是什么样的?没见过的说一下你脑海里的海是什么样的? 生:海很大,一望无际,波涛汹涌,与天相接,有许多动物,还有植物! 师:那你们想不想去?山里的孩子想不想看海? 生: 想,山里的孩子一定想去看海了! 师:那同学们见过山吗? 生:见过太行山,九里山,还有云台山,等好多山! 师:对我们焦作是一个多山的城市。有云台山、神龙山、凤凰山,九里山等等,而我们就在九里山的山边。那我们一起看图片“山”来想一想看到山你想到了什么? 生:山是高大的,雄伟的,险峻的、连绵不断的山里边有树木、花草,有矿产,有珍惜的植物,和在大山里住的人! 师:好,我们对山的了解很多,那么我们想一下:山路是什么样子的? 生:没有修的路,弯曲的,看不见尽头的,很陡的 师:好同学们,大家看路是这样的不好,那么 山里人想去山那边容易吗?他们相对来说是什么的? 生齐:不容易的,他们是封闭落后的。 师 :那山里的孩子想出去吗? 生:想! 师:的确山里有丰富的资源,可是也很落后,所以山里的孩子都很向往山外的世界,因为山外有着无数的新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从山里走出的作家王家新写的文章,山的那边体验一下山里孩子的心思!。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十分钟读课文,查字典) 师:谁来朗读生字 ?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并点名朗读 生字词 ) 生:痴想 ch隐秘 yn 铁青 ti凝成 nng 诱惑 yu 喧腾 xun 扎下 z漫湿 mn 一瞬 shn间 师:有没有错误 ? 生 (部分 ):扎下,不该读 z应该读 zh 师:这是个多音字,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请大家到课文中把这个词找出来,并把整个诗句读出来。 生:诗句是“一颗从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有的学生读 zh,有的读学生读 z) 师:到底应读 zh还是 z?为什么 ? 教师用眼睛搜寻并暗示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立即有个学生拿出字典来查,教师点头表示赞许,更多的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来 查,不一会儿,就查到举手了。 生: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在诗中应读 zh而不是 za,“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 师:对,应读 zha。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生放声齐读生字 3.范读: 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体会诗歌的含义) 师: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 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4 诵读 师:老师读完了,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我们一起来读以下,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好不好 ? 生 (齐 ):好 !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 (学生有的点头说“好”,有的摇头。教师请摇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师:为什么会这样 ? 生:读的遍数少了。 生:因为是齐读,所以难度较大。一个同学读快了,大家都跟着全读快了 ,就没有感情了。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去读,通过反复品读更好的领悟诗歌所蕴涵的意味,更好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从思想、感情上形成共鸣,得到美的感受和有意义得人生启示。) 二 .挖掘形象内涵 师:现在 我们深入的体会诗歌的内容,请大家分小组读讨论三个问题: 1.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 ?山 和 海 的只有表面意思吗 ?他们深层的意思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各表达什么意思 ?它们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