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doc_第1页
公共经济学.doc_第2页
公共经济学.doc_第3页
公共经济学.doc_第4页
公共经济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经济学教案第一讲:“公共经济学”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明确知晓“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公共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知道“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深刻认识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问题引出公共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1、人类社会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是有限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国家仅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吗?公平、效率、稳定地配置资源吗? 2、国家谁来保卫?治安谁来维持?公共设施谁来建设?3、市场失灵P10、搭便车现象4、需要政府来管理,那么,政府会失灵吗?P115、公共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在当今中国,人们生活的市场环境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环境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人们可以通过市场获取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大部分物品或服务。但是,市场并非是满足我们需要的惟一渠道,它无法包揽我们的所有需要。对于市场满足不了的需要或者通过市场解决不了的物品或服务,只能求助于另一个能够保证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运行的系统政府。那么,政府必须做什么?政府应该怎样做?这些问题是现代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一、公共经济学的概念1、经济 现代汉语词典 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实践获得较大的成果 个人生活用度:他家经济比较宽裕。 对国民经济有利有害的:经济作物。 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有人认为:更多情况下,经济是指财富 你们?2、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各方面问题的学科的总称。 有人说:就是研究经济的学问 ?不严谨 不应该用经济解释经济。“经邦济世”、“经国济民”自:研究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客观规律、本质要求的科学体系。经济学是研究稀缺条件下,人们如何做出选择 以及这些选择对社会发生怎样影响的科学3、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从最广义的解释上说,公共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政策的学问,尤其强调税收问题。因而这一学科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既有针对外部效应导致的市场失灵采取的对策,也有最优社会保障决策等各种政策。这一特征反映了公共经济学范围已从最初强调政府收人的征集与分配扩展到关注政府经济干预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公共经济学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经济分析的逻辑,涉及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以及分析工具。其中最为核心的基本假设是最大化假设,最核心的分析工具是各种各样的均衡分析。二是经济分析的价值,涉及经济分析的基本价值判断。其中最核心的判断是帕累托最优准则。经济分析的逻辑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如最大化假设,在逻辑上是假设,但是在经济分析的进程中它却是一种价值标准。如是否实现了福利且大化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价值判断。又如均衡分析与帕累托最优准则也是一致的。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者实现了帕累托准则;整个经济的均衡,就意味着整个经济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三是政府治道问题的事实。其中核心的问题是政府职能的界定和运作、政府具体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等。二、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公共经济学是从公共财政学发展而来的,公共财政学的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但是公共财政学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的收人和支出,即税收和公债,政府财政支出。它与宏观经济学分析的问题密切相关,但是不太注重整体的总量分析,而是分析政府税收、公债、政府财政支出对整个经济绩效的影响。公共财政学早在公元16世纪就已经有专著,而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经济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问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从它的渊源和发展状况而言,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历史渊源久远,但在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运用上又十分年轻的科学。 (一)旧公共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类需要的一门科学,经济学从它一诞生起就与国家、政府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经济一词是 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略称。在西方,早期的知名经济学家无不把国家的经济行为作为自己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早在1615年,法国就有了经济学著作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后,经济学更是与政治学密切相关。威廉配第 (WPelty1623一1687)在1662年发表了赋税论他把国家经费分为6个项目:(l)军费;(2)官员俸禄和司法费用;(3)宗教事务经费;(4)大学及其他学校经费;(5)孤儿赡养费和无工作人员的生活救济费;(6)修路架桥费用和其他公共福利费用。配第在这本书中分析了上述6项国家经费增加的原因,人民对赋税的反对和税收征课的办法,以及国家筹集资金的方式与手段,从而开创了西方财政学的先河。 1776年,近代资本主义早期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讨论过政府的作用,并以一篇三章的篇幅讨论过支出、牧入、公债等政府行为,初步形成了古典的财政学 (也被称为旧公共经济学)体系。此后,在很长的时间里,在经济学领域内,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并不断完善了财政学的研究。(二)公共经济学的兴起 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后,政府经济行为迅速扩展,并建立起庞大的经济部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提出了众多的研究课题。 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的巨著利息、就业与货币通论中对自由经济提出疑问,重新主张国家干预。他指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假设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由于人们的经济行为总是受到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纯粹依靠市场调节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导致社会供求的均衡,经济危机也就由此产生。只有通过政府明智、积极的政策,把自由放任和调节的频率均衡,使资本主义成为 可调节的资本主义,这样才可能避免危机;实行 国家调节,是现行的经济形态免于全面毁灭的惟一的切实途径。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宏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来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鼓励消费,引导需求,以此克服市场缺陷所带来的种种经济困难。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New。Deal)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提供了完整的实践机会。而事实上,罗斯福的“新政”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实践和理论的推动下,西方社会中政府的经济作用日益扩大,从单项的财政收支扩大到对经济进行调节和管理。政府开始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并形成相当规模的公共企事业。这样就给公共财政学提出许多新的课题。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公共部门的运作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经济学来解决:第一,要搞清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第二,尽可能地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第三,评价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很明显,这都不是公共财政学本身所能回答的,于是,公共经济学使应运而生。公共经济学尽管依然注重政府财政收支问题的研究,但是,它将政府的财政行为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更注重分析财政收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同时,公共经济学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公共选择、公共产品和公共部门等领域,并引入了政治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比较严谨的数理分析方法,成为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广泛而系统研究的新学科。但是,到目前为止,公共经济学的内容还比较散乱,远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经济学家围绕着许多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还在不断展开争论,政治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也常常卷入这些争论,这种争论很可能将长期进行下去。尽管如此,公共经济学已经提供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成果无疑应当成为现代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分析现实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时,公共经济学虽然还不可能像牛顿力学对于工程技术那样提供可靠的一般定理或规则,但是公共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会成为有用的工具,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也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于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的人员来说,了解和掌握现代公共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对于他们解决公共管理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定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三、 公共经济学的重要地位 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究竟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如何做?这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问题。不少学者认为,这首先是关系到国家财政、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的重要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确定了经济体制和政策的基本准则。有些学者进一步认为,对于政府经济活动的职能和准则的确认,实际上提供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态和本质,并且还将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结构发生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关于政府经济作用问题的认识和求解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具有深远而广泛的重要意义。 在当代,公共经济学由于内容上的扩大和方法上的多样化,已经在经济学中成为一门越来越重要的分支学科。在国家的现实生活中,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也逐渐运用于实践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发达国家,政府经济作用的日益扩张,是20世纪,而且将是21世纪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19世纪初叶,欧洲国家的赋税收入平均只占国民收入的8%-10%,而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的赋税已经达到国民收人的30%-70%,这些国家的政府支出平均要占GNP或GDP的40%,其消费支出也接近20%。 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而公共经济学对解决市场经济改革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如转变政府职能、机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搞活国有企业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当然,现代公共经济学涵盖面极广,所涉及的问题经常是相当复杂的,同时,公共经济学的发展还受到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其他非经济学科的影响和渗透。因此,我们应不断完善这一学科,并且随着公共政策的不断实践而提高我们运用经济分析方法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能力。四、公共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诸如消费者、厂商和资源所有者等个别单位的经济行为。其理论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以及包括价格管制、消费与生产调节、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政策的理论共五个基本方面组成。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有两个连接点。第一个连接点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理、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的直接经济行为。第二个连接点是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在公共经济学看来,政府本身既是一个巨大的消费者,又是一个巨大的生产者,它本身需要解决最大化问题。政府的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在公共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如个量分析,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是如何确定、变动的,以及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需求与供给理论,成本收益分析,均衡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等也在其分析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 (二)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总量,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水平。它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五个基本方面组成。 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似乎很深。有经济学家把政府的职能和经济行为归纳为配置、稳定和分配三方面。配置功能强调的是政府部门内外资源的有效配置;稳定功能强调的是税收、公共支出以及国债的利用,以实现对经济的短期需求管理,从宏观角度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全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分配功能强调的是运用公共权力在社会的每个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这三大功能是与宏观经济学中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净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的。 (三)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 公共经济学一方面从经济学以外的社会科学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又向非经济学的社会科学渗透和入侵。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同样与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果说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是纠正市场缺陷的理论的话,那么布坎南(Buchnan,JM)创立的公共选择理论则是纠正国家缺陷的理论。国家,也即政府,通过财政收支、经济政策和公营企事业来提供公共产品和干预市场。但是这种公共干预也是有缺陷,是需要完善的。就财政收支这一公共经济学中最古老的问题而言,公共选择是十分必要的。现实中的财政和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治过程,是政治权利的反映。然而理论上财政制度与现实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并不一致。理论上的财政制度应当是建立在超利益、能够实现真善美的共同目标之上的。因此,公共经济学有必要从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角度引人公共选择理论,把政府的经济行为同人们的政治投票联系在一起考虑。由选民用选票来决定生产什么公共产品,生产多少公共产品,让选民用投票来选择符合大多数选民愿望的政府经济行为,不合之者则废弃,合之者则兴存。三权分立下的选举虽然是有限的民主,但是仍然有可能对政府经济行为做出约束和规范。为了使社会福利不断增加和分配合理,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抉择,交换与讨价还价、调查与民意测验等观察与参与政治进程的方法,为选择合理的政府公共经济行为、合理的财政开支和税收、合理的公共事业和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选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伦理标准和社会结构问题,从而使公共经济学又与伦理学和社会学有了内在的联系。五、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公共经济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有很强的应用性,它可以通过对公共产品提供的量的增长与支出变化等关系的分析,来明确公共产品的性质、公共产品生产发展变化的趋势等。在这样一门学科中进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显然是必要的。 所谓实证分析,是指与事实相关的分析,而规范分析则是指与价值判断有关的分析。前者关注的问题为是什么,强调经济理论要客观描述事实;后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怎么样”,并力图按照特定的价值判断调整或改变现实。它们之间存在 是和应该是的区分,是事实和价值之间的区分,是关于世界客观性的论述和对世界带有主视性的叙述之间的区别。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这二者并不是绝对地互相排斥的。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而实证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分析的指导。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可能揭示出公共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效率、公平、福利的增加与损失等范畴与原理。规范分析则可以给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共产品供给的实施主体、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的定位等问题以明确的答案。 (二)演绎法与归纳法 从大卫李嘉图开始一直到马歇尔(除历史学派外),经济学家基本上只注重理论的演绎而忽略历史的归纳,从而使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史学逐渐变为两个互不相干的分支学科。后来,在以现代经济学家诺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中,才又恢复了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相统一的历史传统。 演绎方法的标准是,理论是否能够容纳或包含更多的经验内容。经验内容越多,越具有可检验性 (证伪性),从而越是较好的或进步的理论。归纳方法的标准则是,理论与经验证据是否最相符合,即理论越是符合经验证据就概率越高,从而就越好。按照这一标椎,一个理论所对应或包含的事实或经验内容越少,其概率就越高;相反,事实越多,其中可能与理论不相符的部分也就越多,从而理论的概率越低。这与演绎方法的标准正好相反。演绎方法认为经验内容越多,理论的概率越低,越能证伪,理论的科学成分越高;归纳方法则认为经验内容越少,理论的概牢越高,越能证实,理论就越好。 作为逻辑方法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之间是互补的。假设从归纳事实或借助逻辑力量的约定而来(如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假设就没有经验基础)演绎用逻辑演算来找出或描述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果你承认前提,就不容你否定结论,这就是演绎逻辑的力量。检验既可以是经验性的列举归纳,也可以是完善推导的逻辑演算。因此,公共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归纳法与演绎法。 (三)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既存在冲突又存在合作的情况下的决策行为。博弈是一种竞争状态,在该势态下,两个或更多的局中人都在追求他们各自的利益,没有人能够支配结果。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博弈沦在公共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公共经济学作为主要研究政府行为方式的科学,它的研究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社会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易等问题。这一系列的相互加到一起就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每个人、每个集团、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都想通过自己的某种行为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作为公共经济学,其出发点是要使社会福利(利益)达到最大化,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不影响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效率。为此,它就要处理好在一定量的资源状况下的合理配置问题。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应该用博弈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考虑解决你有政策,别人有对策的问题。要想使自己的政策有效,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别人可能采取的各种对策,以使你的政策本身符合纳什均街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并不是件坏事,应想出更好的方法与他博弈。要承认博弈对方为自己利益而奋斗的平等权利,而不是简单地付诸道义,幻想他能自动退出利益的角逐。 (四)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为交易费用分析法。在交易费用为正的世界上,经济人决定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而采取行动的程度则在于边界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因为这时已实现了净收益的最大化。经济人的行为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在公共经济学中,对政府行为与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就是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为基本出发点的。而且,在公共经济中,不仅单个个人具有经济人性质,要获取利益最大化,就是某一组织、政党、政府都有经济人性质,都要达到利益最大化。政府是公共权力的社会占有者,在对公共权力分配的过程中也存在考虑自身利益的问题,从而也有自己的成本收益核算方法。 六、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构架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些要素构成其理论框架的,这些要素通常是基本假设、概念、现象范围 、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和价值观念等。公共经济学也不例外。在公共经济学分析中,基本的理论框架应该包括: (1)基本假设。在公共经济学领域内,由经济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人们对福利标准判断主观性的假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对立统一假设、政府职能随经济增量变化而变化的假设等等。显然,基本假设扮演的是演绎推理的逻辑前提这一角色,是理论赖以建立的前提。 (2)准确的概念。任何理论架构都不外乎由许许多多概念所组成。一般来说,概念是对社会现实可以定义的最小单位,同时也是理论的浓缩。一门学科不能确立科学、精确的基本概念,这门学科就无法最终树立起来。各种概念之间还应有内在的必然联系,那些看似松散与间断的概念,实际上仍是有对内在联系的。在公共经济学中,最基本而且使用效率最高的概念主要是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效率等。没有这些概念,要形成公共经济学是不可想像的。 (3)现象范围。指的是某种研究所确认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领域。现象范围是使一门学科或同一门学科内的其一领域的研究有别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公共经济学所涉及的现象范围一般是以公平效率为核心,对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公共支出、公共收入、政府职能等范畴加以分析。 (4)特定理论。它是关于两个或多个概念的陈述。其实,理论无非是在多个概念(包括假设)之间用推理假设的因果关系的桥梁,是对许多社会问题在概念基础上的说明。 (5)问题。所谓问题,是指健立在某种假设之上的,以特定概念为构件的特定理论所提出的某一现象范围内尚未得到适当解释的现象或疑惑。具体到公共经济学,需要解答加以系统说明的,就是政府与个人有目的的行为如何会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或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及其社会影咱。在此,问题等价于假说。表面上看,假设和问题相去不远,但实际上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进行演绎推理的前提,后者则是指被解决和论证的陈述。 (6)检验方法。讲的是如何判定理论本身可信度的手段。一般而言,人们通常使用两种检验方法,即经验检验和逻辑检验。在借助理论来解答或阐述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事实支持和推理沦证,本身就带有检验的色彩。 对公共经济学的分析和对公共经济学的评价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只能是要么支持这种价值,要么反对它。另外,由于在公共经济学进行分析之前,价值判断可能就已俏然而入了,这无疑给了规范分析及意识形态一个重要的位置。因此,重视基本假设、概念及理论构建、强调问题的解答,是因为它们构成了整个理论的基本要件。按照理论基本要件的要求,即区别各种不同理论的关键,是在方法论上至少要具有基本要件的部分性质。因为方法论上的差别,极可能导出各异的理论及有天壤之别的结论。七、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 宏观性 公共收入理论实用性 公共产品理论公共经济学 公共支出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多样性 收入再分配理论 可探讨性一个研究对象 二个理论支柱 三块专业内容 四大理论特征八、课程安排:共分十二讲第一讲:公共经济学概述 经济 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第二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知识市场 价格 需求与供给 边际效应 机会成本宏观经济 GDP 通货膨胀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三讲: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资源配置 帕累托(最优)效率准则 市场失灵 行政干预 政府失灵第四讲: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 分类 有效供给 外部效应理论第五讲: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中的利益动机 简单多数规则 阿罗悖论的摆脱 政治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第六讲:公共支出理论 公共支出 分类 支出结构 公共预算 政府职能第七讲:公共收入理论 公共收入 分类 税收 税收的宏观效应 税制设计第八讲:税收的宏观效应与税制设计 税收的宏观效应 税制设计第九讲:收入再分配 收入 分配 收入再分配的理论 制度与手段 第十讲: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含义与特征 内容和原则 功能与作用 有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问题、改革与发展第十一讲:公共经济与宏观经济调控 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与公债 公共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第十二讲:地方公共经济 有关地方经济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府的公共收入与支出 发达国家的地方公共经济 中国的地方公共经济课后复习、预习内容:1、复习第一讲所学知识,下节课提问。2、预习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 市场 价格 供需平衡 边际效应 机会成本 等3、密切关注近期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政府经济政策的报道,并试着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分析。 体会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参考书目1.经济学美 斯蒂格利茨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经济学美 萨缪尔森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3.微观经济学美 弗兰克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4.宏观经济学原理美 弗兰克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5.公共经济学谢赤 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6.公共经济学 高培勇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公共经济学导引与案例樊永明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8.政府经济学 鲁照旺 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第二讲 经济学基础知识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明确知晓有关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知道如何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深刻理解和认识有关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的概念,为后续“公共经济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稀缺原理(也称为:无免费午餐原理): 即使在美国那样富足的社会中,稀缺仍是一个基本特征。 没有无限的时间、金钱和能量 让我们随心所欲地去做事情。 经济学 : 就是研究稀缺环境下的选择、权衡。 权衡那些相互冲突事物、活动的相对重要性。 做出理性选择。 大学设置哪些门课?规模多大?大课?小班课?你们决定是否来公安大学读研?选修哪门课?你选谁做你的导师?中午到哪家食堂吃饭?吃什么饭?什么菜?价值选择稀缺。稀缺是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人的需求无限,但是可以获得的资源有限。因为稀缺,因此,对一种商品拥有越多,必然导致对另一种商品拥有越少。 拥有更多的某种商品,必然引起拥有的其他商品的减少稀缺原理无免费午餐原理。无免费午餐是因为施舍的午餐也不是完全免费的,总要有人支付这些午餐的费用。要占用你的时间,不会吃了白吃的,无论是加深感情,还是答谢, 甚至不好听的说:吃人家的嘴短太势利?这种权衡的普遍存在性和重要性就是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之一稀缺原理稀缺以及权衡问题同样适用于货币之外的资源。比尔。盖茨是全球最富有的人,有人估计他拥有的财富超过1000亿美金比美国40%的穷人拥有的财富总额还要多。他有足够的钱购买大量的房屋、汽车、休假以及其他可能使用的消费品。但是,他也和我们一样,一天只有24 小时,并且精力有限。因此,他也面临着在他进行的活动中进行权衡。如果比尔。盖茨看到路边有一张百元美金,他会愿意花时间捡吗?有人曾经计算说盖茨的时间价值很大,若路边有100美元他也不会停下来去捡,因为这段时间内他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二、成本收益原理 权衡与选择是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寻求妥协。大多数情况下,理性人到会用“成本收益原理”进行分析、交易。尽管使用一种本能的近似的判断,而不是明确精密的计算。理性人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使得经济学家们对他们可能行为的预测成为可能。成本收益原理: 当 且仅当进行一项经济活动的额外收益超出额外成本时,个人(企业或者社会)才应该进行该活动。活动的收益减去成本就是活动的经济剩余。根据成本收益原理,当且仅当可以创造额外的经济剩余时,我们才会进行这项活动。(通过了解容易做出的错误决策,加深理解三个基本概念)三、忽视机会成本的错误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进行这项活动,而必须舍弃的次优活动的价值。当用成本收益分析评价某种经济行为时,一定要把所有相关的机会成本即该经济行为的最有价值的替代行为的价值考虑在内。正确应用机会成本的概念的关键,在于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为进行(下)一项活动所放弃的其他事情。刻苦读书的机会成本还没有女(男)朋友、恋人。早结婚生子的机会成本没有尽情潇洒 一种资源(比如一张机票兑换券)即使是免费获得的,只要它的最佳替代行为的价值很高,其机会成本就会很高。同样的,这种资源如果没有其他好的用途,它的机会成本就会很低。四、没有忽视沉没成本的错误机会成本错误是指人们忽略了本应该纳入考虑范围的一种成本机会成本。在另一种常见的错误推理中,人们却总被应该忽略的成本影响。在制定决策时已经无法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 的影响。沉没成本即不进行经济活动也无法避免的成本应该从考虑范围中剔除。例如:你花1000元买了一张演唱会的票,但如果这张票无法转让给其他人,对你而言这1000元就是沉没成本,他不应该影响你做出是否去听演唱会的决策。或是,你已坐在演唱会场,已开演,票不可能退了,但演出让你不满意时,你是否会考虑你高额付出了1000元?(沉没成本)五、用平均成本和收益代替边标成本和收益的错误我们经常要对下一行动做出决定,但在很多情况下,问题并不是是否进行这项活动,而是,在多大范围内进行这项活动。问自己“我是否应该扩大现有的活动范围、规模?”命题:一个篮球队里的最佳球员是否要包揽球队的所有投篮? 新聘请的助理教练建议最佳球员包揽球队的所有投篮。 主教练以不称职为由解雇了他。 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分析单位额外活动的成本和收益是多少。单位额外活动的收益称为活动的边际收益单位额外活动的成本称为活动的边际成本在确定一项活动的最佳范围是,根据:成本收益原理,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应该扩大活动的范围。成本收益原理告诉我们,当且仅当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时,人们才应该扩大活动的范围。但是,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当平均收益超出平均成本时应该扩大活动范围。 有些成本和收益,尤其是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和机会成本,都是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他一些成本和收益,比如沉没成本以及平均成本和收益则基本与决策无关。我们最初对成本收益原理(当且仅当额外的收益超出额外成本时,才应该采取一项经济活动)的叙述中就隐含了这个结论。用比例代替绝对数额;忽视机会成本;将沉没成本纳入考虑范围以及混淆平均和边际成本收益是人们做决策时易犯的四个错误。大作业:1、用经济学的思想分析警务政策、制度。 警务经济学分析如:分析“四有四必”的承诺。“科技强警”方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第三讲: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明确知晓资源配置的原则;掌握帕累托(最优)效率准则;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认识为何必须要行政干预;知道政府失灵的原因;掌握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的内容,深刻认识公共财政(政府)的职能。资源稀缺是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政府如何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是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一、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的含义 l、狭义资源最优配置是指以有限的资源(生产要素)尽可能生产出更多的符合人们偏好的产品和服务。狭义的资源配置只注重效率问题,而不考虑收入分配公平及宏观经济稳定等。 2、广义资源最优配置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三项内容(即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 效率(Efficiency )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达到的,其衡量标准是帕累托最优(Pareto Efficiency ) 帕累托是20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经济运行)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要使一部分人处境改变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外境恶化为条件。 与帕累托最优相关的概念有帕累托更优(Pareto Superior )和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 帕累托更优指资源配置改变后,(1)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好;(2)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 帕累托改进指为达到更优而进行的改进。 # 效率实现的条件之一: TSB0TSC TSB是Total Social Benefit 的缩写,意为社会总收益,指人们从某一产品所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 TSC是Total Social Cost 的缩写,意为社会总成本,指人们生产某一产品所消耗的社会成本总和。 TSB必须是非负。TSB力求最大化。 TSB0TSC的含义是任何经济活动的目标是社会总收益最大化。 # 效率实现的条件之二:MSB=MSC MSB是Marginal Social Benefit 的缩写,意为社会边际收益,指人们从某一产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MSC是Marginal Social Cost 的缩写,意为社会边际成本,指人们为某产品每新增加一单位所消耗的成本。 MSB=MSC的含义是任何经济活动必须要达到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见图如下: 1、效率 (Efficiency ) 一般说来,人们的任何活动都会涉及效率问题。但关于效率的理解,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1)投入产出效率。指资源投入与生产产出之间的比率。(2)帕累托效率。( Pareto Efficiency )即资源配置效率,指社会资源的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任何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另一个人的福利减少。只要经济活动的任何措施,可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大于宏观上的所失”,资源配置就可说是具有效率的。(3)社会整体效率。指社会生产对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三种不同定义,反映出人们衡量和评价生产能力的不同着重点。投入产出效率与公平关系不大,因其是以资源配置为既定量来衡量生产能力的。它还有一个缺点是不联系生产目的。在一定条件下,投人产出效率越高对生产者越不利,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的情形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积压时的情形。帕累托效率是福利经济学家提出的概念,特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它的用意是将效率与社会福利联系起来。但是,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资源配置最优并不一定使个人福利最大化。一种多数人一无所有而少数人无所不有的状态事实上也可能是帕累托状态。因为帕累托效率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以市场有效需求来衡量的,即使多生产些满足饥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因饥民买不起而被认为是浪费,而且,这种状况无需改变,因为改善不幸的多数人的福利可能要以降低优越的少数人的福利为条件。帕累托效率不能告诉我们,无效率的根源究竟是在于生产资料再生产者中的配给方面,在于生产的实际组织方式,还是在于分配产品的机制中。而社会整体效率的定义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效率总是与一定主体的一定目标相联系的。所以效率一般可理解为某一主体为追求 某种目标而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的对比。(4)现实的效率(根据主体的范围的大小,分为两种类型) 社会效率 也称为宏观效率,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群体(在现实世界中表现为民族、国家或地区等)为追求其共同的目标而获得的收益与其付出的代价的对比。社会效率有者较为广泛的内容。而在某一特定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目标具有特定的含义,而社会效率也就具有特定的较为具体的内容。例如,某个国家在特定的时期内都有明确的社会经济目标,它集中体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或社会发展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中。由于社会群体的目标是多元的、综合的,因而可再进一步分解为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具体目标。由此,效率又可分为经济效率、政治效率、文化效率和制度效率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谈论的效率更多是与经济效率相联系的,因而是一种经济效率,是社会效率的一个分支。如果把经济目标明确地规定为经济增长,那么,经济效率则可以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来反映。 个体效率 它是指社会个体为达到其自身的目标而取得的效益与成本之对比。这里的社会个体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团体和社会组织。他们各自都有明确的目标。如企业,它是一个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社会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需要消耗各种物质资源和活劳动,这构成了它的成本。这时,效率则可具体化为利润率等一系列反映经营成果的指标。可见,个体效率比社会效率更加具体。它们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甚至矛盾。相互联系主要是指个体效率往往是社会效率的组成因子。在其一个国家中,若个体效率都能提高,则整个社会的整体效率必然提高。但这并不等于说社会效率是个体效率的简单相加。个体效率的提高只有在符合社会整体目标、资源配置科学的前提下,才能使整个社会效率提高,否则,只能降低整个社会的效率。因此,个体效率的提高只有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否则,只能是一部分微观单位获益而另一部分企业或单位或个人受损。这就带来不公平的问题。 2、公平 ( Fair) 公平既是一个伦理的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伦理的公平涉及平等和正义,是一种规范性的判断,属于社会历史哲学的范畴;经济学上的公平,就一般意义上讲,大致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公正和合理。它研究的是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以及某种所谓的“公平”可能造成的后果。然而,经济公平的准则在逻辑推理和经济分析中,往往不能摆脱规范性判断,不能完全摆脱伦理范畴。 与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公正和合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即公平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标准,一般意义上说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标准。即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关系,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应该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公平的客观标准只能如此,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抽象的公平标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社会本身也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有关公平的客观标准本身也在发展进步。总是随着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公平具有历史性。公平不是脱离一定社会历史范畴的抽象和绝对的概念,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相对性。公平本身是有前提的,随着社会本身的不断发展,公平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而人类自身的奋斗目标就是追求社会的公平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因而,我们追求的公平只能是较初级的,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相符的公平,其标准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 公平(Fair)主要是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不同社会价值观对公平有不同的标准。 (2)公平的衡量标准公平的衡量标准有两个,一是劳伦兹曲线;二是基尼系数。 劳伦兹曲线是以几何图形表示的社会财富分布状况。图中纵轴表示社会财富按5等分,横轴表示社会总家庭也按5等分,从最穷者到最富者由左向右排列。OE是45。线,在这一条线上的任何一点均表示同比例的家庭占有同比例的社会财富,OE表示的是绝对平等的机会。OBE为劳伦兹曲线,处于OBE线的某点所表示的同比例家庭并不占有同比例的社会财富。OBE越接近于OE意味着社会财富越公平,OBE接近于OF则意味着社会财富分配越不公平。 家庭百分数比 图 22 劳伦兹曲线(Lorenz Curve )基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 )由劳伦兹曲线而来,是劳伦兹曲线的指数化。基尼系数=A/(A+B) , A为上图阴影部分, B为上图的 OEF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于基尼系数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按照国际惯例,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在0304之间“比较合理”,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国家计委有关专家认为,199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 0.386,接近0.4的国际警戒线,超过高收入国家上个世纪 90年代 0.328的平均水平,属明显偏高。如果考虑现有调查样本中有些城镇待高收入户不在统计范围,则我国的基尼系数可能已超过0.4的水平。由此可见,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确实已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阶段。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克服了其它方法的不足,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所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我国当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专家建议: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5,实际工作中按0.45操作。 (3)效率与公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稀缺资源应当如何通过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得到配置,这种配置是否会达到经济福利的最大化,这是许多经济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是经济活动的惟一准则。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效率并不能保证经济福利在社会成员中的公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个人和家庭福利的获取,既取决于其赖以获得收人的对稀缺资源的所有权,又取决于其所购买商品的价格。不同家庭所拥有稀缺资源的不同价值隐含着一种内在的不公平性,而这种不公平意味着家庭在消费机会上的差异。某些家庭可能拥有较多的自然禀赋,从而拥有较多的满足自身需求的机会,而另一些家庭所处的境况则差得多。显而易见,对这种由于市场导致福利的不公平分配进行干预从而实行较公平的分配格局是合理的。这就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第二个一般标准。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虽然经济分析可以用于描述收入分配是如何确定的,即用于考察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