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5_第1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5_第2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5_第3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5_第4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0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 33 课时)5第六课时教学内容:鸿门宴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重难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语:请学生欣赏两首诗投影:垓下歌项羽2 / 40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 ,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才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已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投影: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诗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3 / 40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板书文题)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 ,突出有关常识。可参照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 ,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含本纪12 篇、年表 10 篇,书 8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4 / 40教师讲解:秦末, “天下苦秦久矣” ,民心思变,公元前 209 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前 206 年 12 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生字:飨(xin)卮(zh)俎(z)玦(ju)瞋(chn)杓(sho)戮(l)鲰(zu)跽(j)彘(zh)啖(dn)眦(z)异读字:沛公欲王关中(wng)道芷阳间行(jin)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 ,把守。“内”通“纳” ,接纳)5 / 40要项伯(“要”通“邀” ,邀请)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隔阂,嫌怨)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置之坐上(“坐”通“座”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熟悉课文内容1请三位同学分片断讲述鸿门宴的故事经过2然后请大家指出讲述是否有误,把错误之处纠正过来,把遗漏的重要情节补充出来3请大家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各个情节明确(多媒体显示)(开端)无伤告密范增献计(发展)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高潮)刘邦请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结局)刘邦逃席张良留谢无伤被诛6 / 40七、疏通字词句段1学生自读原文,凭借故事情节(语境)来推断不明白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学习靠文脉找语脉,培养语感,利用语感来推断陌生词语的含义的方法。2分小组讨论,把自读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加以讨论切磋。然后将仍然不懂的记录下来。3每组选一个代表指出不懂的字词句,请别组的同学来解释。在此过程中如有学生解释错误或不懂的地方,教师加以订正解释。八、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2归纳本文使用率较高的几个重点词语的用法,如请、去、幸、谢、因、为。3找出本文出现的实词活用和特殊句式。附:一、虚词1以(1)具告以事(介词,把)(2)请以剑舞(介词,用)(3)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4)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5)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相当于“而” ,表承接)7 / 402为(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动词,结成)(2)我为鱼肉(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3)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4)使子婴为相(动词,做)(5)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6)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7)君为我呼入(介词,替、给)(8)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9)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3因(1)不如因善遇之(动词,趁机)(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于是,就)4且(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尚且)(3)且为之奈何(副词,将)5之(1)起,立而饮之(代词,指代“酒”)(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3)今日之事何如(助词,的)(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8 / 40立性)6于(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日(介词,对)(2)贪于财货(介词,对于)(3)长于臣(介词,比)(4)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在)7然(1)沛公默然(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2)不然,籍何以至此(代词,这样)(3)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连词,然而)8而(1)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2)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3)拔剑切而陷之(连词,表承接)(4)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连词,表承接)9与(1)未得与项羽相见(介词,同)(2)欲呼张良与俱去(介词,同)(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连词,和)(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连词,和)9 / 40(5)则与斗卮酒(动词,送与)(6)欲与亚父(动词,送与)二、实词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同“拒” ,据守;同“纳” ,纳入)(2)要项伯(同“邀” ,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 ,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 ,早上)(5)令将军与臣有邰(同“隙” ,隔阂,嫌隙)(6)因击沛公于坐(同“座” ,座位)(7)拔剑切而昭之(同“啖” ,吃)(8)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 ,丝毫)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省名(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指小人离间之言今义:详细叙说(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指意外之事今义:十分,很10 / 40(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地区今义:省名3一词多义(1)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交情)(2)如不如因善遇之(动词,及,比得上)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如同)(3)意义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动词,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4)举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5)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4词类活用11 / 40(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2)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一样用翅膀)(3)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4)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5)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6)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7)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8)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9)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10)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1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12)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1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 ,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15)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语气词“也” ,表判断)(2)客何为者(动词“为”表判断,相当于“是”)(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12 / 40(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表判断)(5)此亡秦之续耳(语气词“耳” ,表判断)(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者,也” ,解释原因的判断)2疑问句(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代词“谁” ,表疑问)(2)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代词“安” ,表疑问)(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词“为” ,用在句末,表疑问)(4)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 ,表疑问)(5)公岂敢人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 ,表反问)3省略句(1)(你)毋从(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语“你” ,后面省去动词宾语“之”)(2)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词“于”)(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去介词宾语“之”)(4)拔剑撞(之)而破之(省去动词宾语“之”)4变式句(1)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2)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3)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4)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13 / 405被动句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 ,表被动)四、重点语句翻译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译文: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译文: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译文: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第七课时教学内容:鸿门宴 (下)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14 / 40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重难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选四位同学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朗读课文,抽查他们断句及正音情况二、设计三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完成,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在讨论问题中,把握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1提问:“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实,人们一提起它,想到的不是揖让进退、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那么,既然是“宴席” ,就要有座次之论, “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选一学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即: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15 / 40选一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座次图。出于对“东向” “南向” “北向” “西向”的错误理解,学生可能画出如下图表:其他同学质疑:古汉语中“东向”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不是方位名词“东向” ,而是“面朝东”之意。教师投影显示鸿门宴插图,学生指认人物。明确: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板书:2提问: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试分析课文中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16 / 40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课文中,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 ,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 ,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 。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之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心理。板书:3提问:鸿门宴上,范增周密布置欲杀刘邦,项羽意欲为王,众目睽睽之下刘邦是怎么逃离鸿门宴的?学生自由发言。明确:从项羽的思想性格看,项羽骄纵轻信,刚愎自用,这是刘邦逃席的重要原因。项伯求情,项羽“许诺”“善遇沛公” ,不辨亲疏;刘邦请罪,项羽胸无城府,脱口17 / 40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轻易改弦更张。如此,刘邦得以从百万军中脱身,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项羽在“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言论束缚下,放弃攻击刘邦的初衷,而且任由亲者(项伯)公然作奸,放置谋士(范增)喟然无为,致使告密者枉然受诛,铲除劲敌刘邦的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项羽走向败势并最后乌江自刎也就顺理成章了。毛泽东曾总结这一历史教训说:对敌人“不可沽名学霸王” 。三、探究性思维训练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 ;但苏轼却认为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 。你坚持哪种观点呢?以此为辩论内容,举行一次小型辩论会。辩题:项羽有“妇人之仁” (正方)项羽有“君子之度” (反方)正方:女生代表队反方:男生代表队学生就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结合其身份、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来谈论,有理有据,辩论会上可望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下面是选录的一部分优秀辩词。情意绵绵的伟丈夫。18 / 40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垓下歌 。英雄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泪,更不可等闲视之。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后人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 ”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那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也把性格中极端自信和自爱的成分表现得非常明显。看到这些,怎不使人想起那“彼可取而代也!”的非凡气概?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战中万夫莫当的雄姿和彭城叱咤风云的气势?项羽从始到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忠厚豁达的男子汉。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并说楚地还有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19 / 40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 ”这里把项羽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宁愿慷慨悲壮地死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正如郑板桥所叹:“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 ”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下了伏笔。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增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在项羽扭曲心理的急剧膨胀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做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教师总结: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应是多种性格因素的统一,项羽无疑是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它将牢牢地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虽经千年的冲蚀、涤荡,依然历久不衰,魅力无穷。20 / 40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了帝业来评价项羽的是非功过,而要按他的历史实绩来评价。项羽固然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项羽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四、学生自由质疑,合作研讨学生可能提问:假如鸿门宴中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将如何演绎?同学们各执一词,大胆想象,热烈交流。设想举例:项羽击杀刘邦,俘获张良。范增本着爱才之心,劝谏项羽留张良不杀以备后用。项羽惟我独尊,刚愎自用,不听劝阻。范增无奈之下只好以“偷梁换柱”之招救出张良。范、张二人相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秘计除掉项羽。接着范增称王,张良为臣,成立“泰朝” ,希望他们的政权像泰山一样长存人世。五、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问: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项羽、刘邦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鸿门宴上活动的人物形象的?学生思考、讨论。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文章在21 / 40“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2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章对刘邦的刻画,都是为塑造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另外如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都是相互映衬,彼此辉映的。六、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先请 35 名学生指出文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及用法,边说边师生一起订正,然后归纳词类活用的规律。投影:教师归纳总结: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是:“名动” ,名词若不作动词主语,即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是:“名名(代) ”,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规律是:“形名” ,形容词若非定语,即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规律是:“动(介)形容词” ,或“形动词” 。使动用法的规律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动作) ”,有时应意译。2分析文中出现的几种重点句式,并总结其规律提问多名同学,互相补充,提醒他们翻译时应注意22 / 40句式特征。明确:(1)省略句式沛公军(于)霸上。为(吾)击破沛公军。具告(之)以事。竖子不足与(之)谋!规律: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宾语常常省略,补语中的介词也常省略。有时主语也省略。(2)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于)关中良曰:“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规律:古汉语的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宾短语之后,且常伴随有介词省略,翻译时应提前。如第 1 句应译为“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3)宾语前置句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规律: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应前置。另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应前置。23 / 40(4)判断句此天子气也。此亡秦之续耳。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规律: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一般为判断句,常用“者也”帮助表示判断。(5)被动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规律:古汉语的被动句常有标志词,如“为”“为所” “见” “见于” “受”等。(6)固定句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表判断, “这就是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表疑问, “凭什么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反问, “呢?”)3辨析古今异义提问:判断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24 / 40(4)而听细说明确:婚姻:古义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指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副词,很。今人:古义为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指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细说:古义为小人的谗言;今义为详细说来。4掌握重要的虚词投影:下列句中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君为我呼入军中无以为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客何为者窃为大王不取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B/c/D/选一学生回答。明确:选 B(简析:为介词,为动词,为语气词)5本文中有许多成语,请同学们指出来,积累记忆。25 / 40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七、课堂小结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 “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浓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扛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八、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第八课时教学内容:秋水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2掌握本课涉及的有关文言句式及词语。教学重难点:26 / 40课文语词及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教学过程:一、导语:先请大家欣赏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 ”(屏幕显示)这是南宋诗人林升写的一首讽刺现实的诗。这首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金人占领中原,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江山,统治者却不思振作,不图恢复,临安城内依旧秦楼楚馆,歌舞升平。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除其内容精警,内涵丰厚外,还得力于它的一个句子,这个句子极平易,又极易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催发人们对人生作出新的思考。这是哪个句子?能引发我们作出怎样的思考?学生回答,教师提炼:“山外青山楼外楼”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任何人的见识都是有限的,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任何人都不应该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自省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哲人站在东注入海的黄河边,发出了类似的慨叹。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庄子秋水(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27 / 40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 ,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 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庄子一书共 33 篇,其中内篇 7,外篇 15,杂篇11, 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 、正音:泾 jng 涘 s 渚 zh 殆 di28 / 40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文章特别短小,只有 5 句话,文字比较浅显,疏通文章的大意。 (3-5 分钟)文章讲解1先看第一句: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2再看第二句: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3前两句分析: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 “百川灌河” (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 “泾流之大不辩牛马” ,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 “不辩牛马” (板书) ,这是进一步说明黄河的壮阔。4第三句。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以为,就是以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书)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29 / 40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 (板书“欣然自喜” )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5第四句: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不见水端” (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6第五句:旋:掉转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非则:如果不是就见于:被所固定句式(板书)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30 / 40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始旋其面目, “望洋兴叹” (板书)问:为什么要叹息呢?-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人贵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手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七写作特色: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31 / 40明确:不全是。就本文来讲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后者是“不见水端” “难穷也” ;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 ,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八小结: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九、作业板书:黄河大海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不见水端态度变化:欣然自喜望洋兴叹32 / 40自我批评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通假字:泾、辩古今异义:河、至于、面目、大方词类活用:时、美、东、面、少、轻特殊句式:闻道百、莫己若、我之谓、非则见于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第九课时教学内容:非攻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其思想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教学方法:文本研读33 / 40教学过程:一、导语: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 。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二、了解作者墨子,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 “非攻“尚贤” “节用” ,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三、学习文言文断句方法1、试给下列句子加标点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34 / 40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2、断句要领: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3、断句的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 ,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 “初,鲁肃闻刘表卒” ,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 “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2)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35 / 40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确实如此。文言文中,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 12 处标点,有 10 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根据这一特点,36 / 40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