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反转录病毒_第1页
研究生反转录病毒_第2页
研究生反转录病毒_第3页
研究生反转录病毒_第4页
研究生反转录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卢 春,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Retrovirus containing reverse transcriptase),分类,RNA肿瘤病毒亚科(Oncovirinae),HTLV-I、II型,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HIV-1/2,泡沫病毒亚科(Spumavirinae),人类泡沫病毒,反转录病毒分类,反转录病毒所具有的共同特性,AIDS病毒分子结构,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概述,(1)1983年,Montagnier(蒙塔尼耶 )和Sinoussi(西诺斯 ) 首次分离到该病毒 (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 );1984年Gallo也分离到相同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2)1986年,ICTV正式命名为HIV,该病毒目前分 为两个血清型:HIV-1(全世界流行)和HIV-2 (最初流行于西部非洲);(3)HIV感染引起以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为特征的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中等球形颗粒,9.7Kb ss+RNA, 含3个结构基因 6个调节基因,有包膜,包膜表面含有gp 120 糖蛋白 gp 41 糖蛋白,第二节 HIV形态结构,基因组:两条单正链RNA双体 核心酶蛋白:逆转录酶 整合酶 蛋白酶,衣壳蛋白:P7(核衣壳蛋白) P24 (衣壳蛋白) 内膜蛋白:P17脂质双层膜:包膜糖蛋白 gp41 gp120,全长9.75Kb:5-LTR-3个结构基因和6个调节基因-LTR-3 5 、 3 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5LTR3个结构基因和6个调节基因LTR3; 5 、 3 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第三节 HIV基因组结构,gag:编码前体蛋白P55,酶解,P24:衣壳蛋白(CA),P17:内膜蛋白,P15,酶解,P7 :核衣壳蛋白,P9 :Unknown,pol:编码逆转录酶 p66/51 整合酶 p32 蛋白水解酶 p10,env:编码病毒包膜糖蛋白gp41 gp120,3个结构基因,基因组:两条单正链RNA双体 核心酶蛋白:逆转录酶 整合酶 蛋白酶,衣壳蛋白:P7(核衣壳蛋白) P24 (衣壳蛋白) 内膜蛋白:P17脂质双层膜:包膜糖蛋白 gp41 gp120,tat:编码反式激活转录因子p14(增强病毒基因的转 录、转译);rev:编码p19(增强gag、pol和env结构蛋白的合成);nef:编码负调控蛋白p27(抑制病毒结构和调节基因 的表达);vif:编码p23(增强病毒的感染性);vpu和vpr:分别编码p16和p15(增强病毒复制);LTR:含启动子、增强子和TATA序列,6个调节基因,HIV的复制,+ssRNA,+ssRNA:-ssDNA,-ssDNA:+ssDNA,+ssRNA,反转录酶+细胞的tRNA为引物,RNA酶H降解亲代RNA;反转录酶以-ssDNA为模板合成+ssDNA,Provirus前病毒,整合酶将dsDNA整合到细胞染色体,NF-KB和LTR的作用,用作病毒基因组,合成结构蛋白,HIV-1基因转录体(本)的拼接模式,HIV-1 gp120和gp41在病毒包膜或细胞膜表面的折叠模式,HIV-1 Tat的不同功能域,HIV-1 Tat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两种模式,HIV-1 LTR中的转录调控元件,培养特性,敏感细胞: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T细胞株 (CEM和H9);敏感动物:恒河猴和黑猩猩为动物模型;,抵抗力,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56 10 min灭活;在室温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第四节 HIV生物学特性与变异,病毒的变异,主要是env和nef的变异:(1)根据env的基因序列可以将HIV-1分成8个 亚型:A、B、C、D、E、F、H和O;(2)env基因每个核苷酸的突变率:0.1%,与 流感病毒的突变率相似;(3)病毒能够逃避机体的免疫力,形成持续 感染,给疫苗的研制和抗病毒药物的治 疗造成困难;,(1)传染源: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从其血液、 精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 脑脊液和唾液等均含病毒;(2)传播途径:血液、性接触、垂直传播,第五节 HIV致病性,病毒致病性,血液: 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没有消毒好的注射 器传播,静脉吸毒者共用不经消毒的注射 器和针头造成严重感染,如我国云南边镜 静脉吸毒者感染率达60%,同时还包括器官 移植、人工授精; 性接触: 同性及异性间的性接触感染,美国及西方 国家主要以同性间性传播为主,非洲及东 南亚地区以异性间性传播为主;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传播(胎盘 感染最多)。,HIV感染临床表现包括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AIDS相关综合征及典型AIDS四个阶段 1)原发感染急性期:病毒感染机体后开始大量 复制,引起病毒血症,此时期从血液、脑脊液 及骨髓细胞可分离到病毒,从血清中可查到 HIV抗原。临床上可出现发热、咽炎、淋巴结 肿大、皮肤斑丘疹和粘膜溃疡等症状。持续12 周后HIV感染进入无症状潜伏期。,临床表现与分期,2)无症状潜伏期:此期持续时间较长,最长可 达10年。临床无症状,也有些患者出现无痛性 淋巴结肿大。此期患者外周血中一般不能或很 少检测到HIV抗原,这表明长期无症状的临床 过程与病毒持续在体内进行低水平的复制有关。 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当HIV大量在体内复制 并造成机体免疫系统进行性损伤时,则出现临 床症状,即为AIDS相关综合征(AIDS-related complex,ARC)。3)AIDS相关综合征:出现发热、盗汗、全身倦 怠、慢性腹泻及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4)典型AIDS:主要表现免疫缺陷症的合并感染 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由于AIDS患者机体免疫力 低下,一些对正常机体无致病作用的病原生物 常可造成AIDS患者的致死感染,如真菌(白色 念珠菌)、细菌(分枝杆菌)、病毒(巨细胞 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EB病毒)、原虫(卡 氏肺孢虫)等感染症。部分病人可并发肿瘤, 如Kaposi肉瘤、恶性淋巴瘤、肛门癌、宫颈癌 等。也有许多患者出现神经系统肿瘤。疾患,如AIDS 痴呆综合征等。感染病毒10年内发展为AIDS的 约占50%,AIDS患者于5年内死亡率约占90%。,艾滋病病人与卡波氏肉瘤,上腭,下腭,1)HIV-1感染人体细胞,要求2个受体的共同作用: (1)病毒选择性的吸附于靶细胞的CD4受体;(2)gp120的V3区与靶细胞的辅助受体结合,引起 gp41与靶细胞膜融合,使病毒核衣壳进入宿主细 胞;2)嗜巨噬细胞毒株的辅助受体:CCR53)嗜T细胞毒株的辅助受体:CXCR4,病毒感染受体,1、检测抗体:ELISA方法进行初筛,检查HIV-1和 HIV-2抗体(我国卫生部将窗口期通常 定为3个月); 如果为阳性还必须再 通过市或省CDC的 Western blot进行确诊 (HIV与HTLV之间存 在交叉抗原)。,第五节 HIV感染微生物学检查,2、病毒分离鉴定:分离正常人PBMCs(或传代 T细胞株H9、CEM),PHA 刺激3-4天,加入患者血液、 精液等标本,2-4周,观察 CPE(多核巨细胞),并用 IFA检测HIV P24抗原。3、病毒蛋白抗原检测:ELISA检测病毒衣壳抗 原P24(急性期阳性、潜 伏期阴性、典型AIDS期 又为阳性)。4、核酸检测:PCR检测前病毒DNA、RT-PCR检 测血浆中病毒RNA。,AIDS的流行病学,1981年 全球首例艾滋病病例在美国被发现; 1985年 中国首例艾滋病病例在协和医院被发现; 目 前 全世界共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患者5000 万,其中,4000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 洲地区。,第一节 AIDS的全球流行概况,我国HIV-1感染数量达100余万(官方数据)为此,国家已将AIDS列为极为重要的性传播疾病,并于2005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亿元人民币专门用于AIDS的预防和治疗。,第二节 AIDS我国流行概况,2005,AIDS的防治,一、核苷类似物:抗逆转录酶活性 AZT(齐多夫定:zidovudine) :首选 ddC(扎西它滨:zalcitabine) :不及AZT ddI(去羟肌苷:didanosine) :对AZT耐药和 无效者用 d4T(司他夫定:stavudine) :不能应用AZT、 ddT者可采用 3TC(拉米夫定:lamivudine) :用于耐AZT者二、蛋白酶抑制剂:RO-31-8959、ABT-538,第一节 HIV的化学药物治疗,三、整合酶抑制剂:(HIV-1整合酶为AIDS治疗的新靶点,病毒整合酶抑制剂因子是抗艾滋病药物设计的新战略)1. DNA结合剂:氯喹,ditercalinium ;2.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阿霉素、玫瑰树碱、懈皮素;3.肽类抑制剂:MAP30、GAP31;4.核苷类:AZT单磷酸衍生物(AZTMP)、T30117;5.多羟基化的芳香族化合物:金精二羧酸(ATA)、 咖啡酸苯乙基酯(CAPE)、双儿茶酚胺等;,HIV的DNA疫苗多以病毒的结构蛋白基因如env(编码gp120)、gag-pol-env和调节基因如nef、rev、tat为免疫靶来诱导机体的CTL反应,目前呈现发展env、rev、gag、pol复合DNA疫苗的趋势。多采用病毒基因结构中保守性较高的序列,以避免基因变异导致的免疫逃避问题。,第二节 HIV的DNA疫苗,1、vif ORF具有高度保守性,可诱导人体产生对HIV- 1有破坏作用的细胞免疫应答; 2、env基因序列可诱发特异的Th1型细胞免疫,用于 免疫恒河猴,可分离到gp120特异性、MHC-限 制性T细胞,识别gp120 C末端的第二个高变区, 活化后分泌IFN-和IFN-(不分泌IL-4);,3、HIV-1 gp160 DNA疫苗:编码膜蛋白gp160的DNA 质粒+rev基因+gag-pol基因:在黑猩猩身上试验成 功,具有保护作用。2003年前在瑞士和美国宾夕 法尼亚进行/III期临床试验(promising),然 而,2003年4月已经证实该疫苗在人体上的实验是 失败的; 4、 细胞因子的加强作用:以IL-18作佐剂,显著提高 IL-2、IFN-,促进T细胞增殖产生三种抗病毒蛋 白的细胞毒反应,抗gag、tat抗体水平明显降低。,1、减毒HIV(nef)疫苗:短尾猴试验,免疫保护 作用不理想;2、HIV-1 gp120缺陷的减毒株全灭活疫苗(gp120): 加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Th2反应,佐剂剂量越大, IL-4、IgG升高及IFN-降低越明显;加 DetoxTMPC,则引起较高的Th型应答;,第三节 HIV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与蛋白疫苗,3、猴/人免疫缺陷嵌合病毒(SHIV):是在SIV基因 组框架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