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教学研究-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教学研究-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教学研究-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教学研究-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教学研究-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 1: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填表日期: 2014 年 5 月 25 日 论文题目 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教学研究 作者姓名 论文答辩日期 学科专业方向 陆晓艳 科教学(化学) 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题目,刊名 ,时间,社会影响 ) 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教学案例分析 , 新课程 , 初中科学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 读与写 , 2014 第五期 论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工作 ) 1、 多次组织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教研组进行衔接内容的交流和探讨。定期的让高中化学教师走进初中科学课堂、初中科学教师进入高中化学课堂,经过听课、上课、交流研究等多种形式的体验,获取与有效 衔接相关的 经验 ,挖掘了初、高中在教学过程中适合进行衔接教学的最佳时机, 使 初高中教师能主动形成衔接 的 意识, 教学效果明显。 2、 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初高中教师衔接处理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接受的时候更容易,掌握程度更好。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善于提出问题和通过合作来主动解决问题。 出版专著 (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 ) 获奖项目 (名称、等级及时间) 2012 年 11 月获得宁波市初中科学教师“突破难点”教学展示评比活动直属级一等奖、市二等奖 2011 年 10 月获得宁波市首届中小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三等奖 2011 年 7 月获得宁波市 第十一届城区中学“教坛新秀”三等奖 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 ,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 义务制教育段的初中科学课程因其综合性的特点,不强调各部分知识内部的体系性 ,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课程的分科教学强调的是课程的专业化和体系性,它是以初中课程为基础的,但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体系的不一致,教师和学生对不同课程的态度不一致使初中学生升入高中面临了多方面的问题。初高中的有效衔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调查分析法, 统计法 , 文献法 , 案例分析法 。 本课题从“元素化合物的初高中衔接”这一小角度切入,来研究如何从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角度来寻找解决有效衔接问题的最佳途径。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反映了教与学的主体所面对的 实际问题,并且对衔接教学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他们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贡献的衔接案例更加说明了如果教师们能重视衔接问题,充分利用好教材,引导学生走过这个特殊的阶段,衔接就不是问题,它只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衔接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切实做好衔接教学,为初高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本研究主要尝试通过分析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来解决初高中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断层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需学校管理层给予 足够的支持,从课时、人员培训、教学交流等多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机会,同时也需要掌握衔接教学主动权的教师们将衔接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于无形之中达到衔接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勇综合科学课程开发范式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 於淑儿主编,化学初中高中衔接教材 P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3 陈承声,陈永珍探讨新高中化学课程与义务教育的衔接 J化学教育,2002(9): 14 4 李岩有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对策和实践 J化学教学, 2010( 3):29 5 黄亚婷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问题初探 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3):83 学位论文 : 1 张凯武汉版科学化学内容与人教版必修模块化学内容的衔接分析及教学策略 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 孙建明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研究 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09 3 董洁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化学部分与高一化学课程的衔接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2009 4 陶春敏新旧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元素化合 物知识的比较研究 D江苏:苏州大学, 2010. 专家推荐理由 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教学研究是通过 多次组织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教研组 教师 进行衔接内容的交流和探讨 ,并 定期的 请 高中化学教师走进初中科学课堂、初中科学教师进入高中化学课堂,经过听课、上课、交流研究等多种形式的体验,获取与 有效 衔接相关的 经验 ,挖掘了初、高中在教学过程中适合进行衔接教学的最佳时机, 促使 初高中教师能主动形成衔接的教学意识。 本文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实验相结合,更加突出实验可操作性,具有一定推广的教学价值。 专家签字: 沈理明 单位推荐意见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 分类号: _ 密 级: _ : _ 单位代码 : _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教学研究 学 号: _ 姓 名: _ 专业学位类别: _ 专业学位领域: _ 学 院: _ 指 导 教 师: _ 合 作 导 师: _ 论文提交日期 : 2013 年 4 月 11 日 陆晓艳 公开 1 1 6 4 6 1012421044 陆晓艳 育硕士 王存宽教授 学科教学(化学) 教师教育学院 周勇副教授 540 A s on of 315211, 013- I -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签名: _ 日期: _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波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 签名: _ 导师签名: _ 日期: _ 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教学研究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如有可能,应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不用此信息时,删除此框 。 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间隔,一般不能少于 3 个,也不要多于 5 个。 摘 要 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以空前的速度发 展着,它们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渗透、综合和相互作用。与此同时教育也迎来了大范围的改革,新课改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基础教育的综合化为顺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并不断被推广开。 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 学生 能 从整体上认识自然 及 科学,初中 “科学” 这一 综合课程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科学综合课程在全国各地都有试验区开设,但至今为止能坚定不移走下来的唯有浙江省。其他地区在综合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半路折回,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分科教学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在一部分教学者的身上留下 的烙印太深,改革途中会遇上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这是必然的,我们要勇于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它们,并尝试找到解决它们的最佳途径。 本课题要研究的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义务制教育段的初中科学课程因其综合性的特点,不强调各部分知识内部的体系性,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课程的分科教学强调的是课程的专业化和体系性,它是以初中课程为基础的,但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体系的不一致,教师和学生对不同课程的态度不一致使初中学生升入高中面临了多方面的问题。初高中的有效衔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本课 题从“元素化合物的初高中衔接”这一小角度切入,来研究如何从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角度来寻找解决有效衔接问题的最佳途径。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反映了教与学的主体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并且对衔接教学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他们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贡献的衔接案例更加说明了如果教师们能重视衔接问题,充分利用好教材,引导学生走过这个特殊的阶段,衔接就不是问题,它只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关键词: 初中科学, 高中化学 , 元素化合物 , 有效衔接 , 研究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on of n at a At in a to of In to of as in it in to to It is We to to to of to It on In is in in of to of is to of of is to in to of of in t we to in , of It is a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目 录 1 前 言 . 6 题的提出 . 6 究目的和主要任务 . 7 要研究方法 . 8 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8 2 初高中元素化合物内容的衔接理论分析 . 11 中科学课程标准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分析 . 11 中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理念分析 . 11 中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分析 . 11 高中课程标准中元素化合物内容的分析 . 12 高中教材中元素化合物内容的分析 . 13 容的选择 . 14 容的组织 . 16 容的呈现 . 18 章小结 . 19 3 初高中元素化合物衔接教学的调查分析 . 21 查的方式 . 21 卷的设计 . 21 中学生的调查问卷的设计 . 21 中科学教师的调查问卷的设计 . 21 一学生的调查问卷的设计 . 21 中化学教师的调查问卷设计 . 22 卷的结果及分析 . 22 析初中学生对科学课程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看法 . 22 析初中科学教师对衔接的观点 . 23 析高一学生对科学和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看法 . 24 析高中化学教师对衔接的观点 . 25 章小结 . 25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V - 4 初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 26 材的问题 . 26 师的问题 . 26 生的问题 . 27 章小结 . 28 5 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的 教学途径 . 29 素化合物知识的有效衔接对策 . 29 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 29 重相关教学内 容的对接 . 29 导学生学习品质的优化 . 30 接教学案例分析 . 30 中科学衔接教学案例 . 31 中化学衔接教学案例 . 33 章小结 . 36 6 结束语 . 37 究结论 . 37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7 参考文献 . 39 附录 A 华师大版科学中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内容 . 42 附录 B 初中科学学习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45 附录 C 初中科学衔接教学教师调查问卷 . 47 附录 D 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学生调查问卷 . 49 附录 E 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教师调查问卷 . 52 在学研究成果 . 53 致 谢 . 55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1 前 言 题的提出 在我国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课程 的 体系、结构 和 内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大多数地区在初中阶段仍沿用传统的分科教学 ,即分设 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等不同科目, 部分地区实施 “ 科学 ”这一综合课程。现阶段的课改中, 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课程是一大趋势, 符合 国际课程改革的大方向。 初中科学课程的实验开始于 1991年 9 月。“上海师范大学编写的初中理科教材于 1991 年 9 月开始在上海闵行区的几所学校进行试验,随后又扩大到普陀等区(到 2002 年止);浙江省于 1991 年 9 月小范围试验,1993 至 2001 年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试验(浙教版自然科学,余自强主编)。 21 世纪初,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个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了四本教材,在全国小范围试点。 2002 年秋,上海师大等编写的初中科学教材出版,在上海黄浦区等学校进行试验; 2004 年 9 月,浙江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初中科学课程至今(浙教版科学朱清时主编,宁波地区使用华师大版科学 袁运开主编 )。” 1 科学课程开设至今,全国不同地区的科学课程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北京市海淀区是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之一,起初有 9所学校开设了科学课,如今已 所剩 无几。 ” 2上海的科学课程体系 试图 采用:综合 、 分科 、 再综合的理念进行设置,综合课程只开始在 67年级及 12年级 , 67年级科学内容不作为中考内容,只在 7年级安排会考 , 而在 12年级实际开出综合科学的可行性 其实也不大 。深圳市南山区及其他区的少部分学校于 2001年 9月开始实验, 2003年秋起全市统一开设科学课程,但课程实施至 2011年当地教育部门声称“初中科学课程试验目前存在困难,初中与高中在教材、教学的衔接上存在严重问题。”于是“ 2011年 9月份起,在统一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前提下,在初中科学课程中,通过配发物理、化学教科书,适当增加物理化学知识的教学时数,采取综合拓展或者分科帮教的形式加强科学课程教学,特别是注意提高物理化学内容的教学质量。” 32002年秋 , 河南省 的部分市 开始 进行课改实验,最后 都停了;武汉市在 2004年 9月开始实施初中科学综合课程,但改革进行了四年后, 2008年武汉的初中科学课宣布结束,重新走上分科教学的道路。可见因各种原因,大多地区的科学课 程经历的一段时间的实验后或变味或终止,唯有浙江省仍持之以恒的在初中科学这一综合课程的道路上坚定的走着。 据笔者调查,目前在全国使用的初中义务教育阶段 科学 教科书 有三个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北师大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华师大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浙教版)。 浙江省在初中段 实施 综合课程 “ 自然科学 ” , 全面取代原 来的 物理、化学、生物和 地理 的分科 模式 。这项 课改于 1988年 开始 启动, 至 今已 有 二十多 年。 宁波市北仑地区则在原来使用浙教版科学的情况下于 2002年开始使用华 师大 版科学, 在实施过程中 具有 特殊的学科背景 的 综合课程 初中科学 一直 受到 较多的 关注。 2006年秋 季, 浙江省高中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标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 ” 4正因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 4高中 现在 使用的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尽管科学综合课程与化学分科课程(此处的分科区别与高中的文理“大分科”,是指物理、化学、生物等分开设置的“小分科” 1林赛霞 , 林海斌 初中科学课程的尴尬与出路 J科学教育, 2008 年 06 期 17 2程墨,罗曼课堂很精彩,考场很无奈 N中国教育报, 2009 年 07 月 15 日 3深圳市初中科学课程调整实施指导意见(讨论稿) Z 2011 年 07 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03 月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单科分科,下同。)在课程性质与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基本一致,但面对 长久 分科 形成 的教学定势, 同时 受师资、教材等因素的限制 ,怎样切实 实施好综合课程 ,发挥其应有的优势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实施过程中 容易导致在知识体系、知识广度和深度、学科思维等方面存在断层问题(初中科学课改失败的地区出现的问题就证实了问题的严重性)。笔者作为一个从教十余年的一线教师 ,就有效衔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后发现, 大多数的初中科学教师不关心自己的学生到了高中会遇上什么困难,也没有考虑过是否需要在初中进行必要的教学铺垫为高中的教与学作准备;对大部分高中老师来说,他们不了解初中科学的新课标和新教材,也不知道学生们带着怎样的知识储备进入高中。而学生在由初中进入高中后很少会主动思考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要不要转变。所以就会出现教材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的不衔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不顺接,由此自然就导致正常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是决定他们获取新知 识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为达到连贯性,一门课程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的概念和技能,这些新的概念和技能应贯穿一节课到另一节课,一个单元到另一个单元,以至一学年到另一学年。” 5衔接 不顺 的 现象如果 长期存在, 肯定会 给 高中 阶段的 化学教学 带来困 难,影响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 尽快的解决如何 进行有效 衔接的问题是 迫在眉睫 的。 宁波市大榭中学是一所地处北仑区但属市直属兼有初高中的普通完全中学,由于是开发区,现有超过一半的初中学生为外来工子女,而高中的学生基本来源于毕业于本校初中的本地学生,生源比较特殊,学生知识、能力都较一般 。就化学教学,我校的实际情况是:学生自初中进入高中学习,即使初中阶段科学成绩不差,但 进入高中后 化学科目学困生相对较多,优生相对较少。而我校相关科目的初高中教师(初中科学教师和高中化学教师)平时关于教学、教材的交流相对较少, 受限于各种因素,为了达成短期目标,他们都只关注自己授课的内容 ,有些知识在初中阶段未被介绍,或者由于不是中考考点,被初中教师忽略或轻视,这些情况高中教师都无从了解。 由此导致 高中教学的起点比高一新生的知识储备高了很多,如果高中教师对教材内容 进行教学时没有经过学情的调查 ,自然就 会出现 学生 面 对 新 知 识 难以理解、 不知所措 的脱节现象。所以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 教师 都需 寻 找 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 使 教育 契机在 教学 过程 中 能 更好地 被 捕捉。虽然很多学校都 很重视 初高中的衔接教育,并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大多只针对并研究高中该如何去做,而忽视初中对高中知识所起的影响。 我觉得学校不同、学生不同, 就都可谓之 特例, 就应用不同的策略, 方法可以借鉴但不可直接照搬照套,很有必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做好研究,真正落实好初高中的教育衔接。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大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初、高中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 的提高,所以如何切实解决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而难度又很大的课题。 究目的和主要任务 对照初中科学的课程标准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两者均以 “ 提高学生的素养 “ 为宗旨。只是高中课标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 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6初中综合课程和高中分科课程的体系和教师、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质都导致了断层现象的出现,衔接不畅通是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可见研究如何从多角度寻找办 法,使经历了由初中综合课程到高中分科课程学习的 学生们尽快完成初高中的无障碍过渡,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做好初、高中课程的有效 衔接 ,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 在 中学阶段学生构建其他化学知识都需以它为基础。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试图通过教学衔接 有效性 的调查研究,就“元素化合物”知识来探索初中综合的华师大版科学与高中分科的化学教学如何 实现 高效接轨, 预防学生对化学产生畏惧心理,过早出现两极分化 ,从而 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升其科5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导航图 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8 年 9 月第 1 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03 月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学素养 探索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为 我校的 顺利的进行初高中 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带着以上目的,本课题做了以下三方面研究: 1. 将科学和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元素化合物 有关联的内容以及教材的对应内容进行了比较 ,为有效衔接的可行性寻找证据。 2. 调查走访衔接教学 的主导者 教师, 了解 他们 对初高中课程的观点和态度, 寻找实施衔接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分别从初中和高中的角度思考有效衔接教学, 结合 与同事们共同参与的 教学实践, 选取有价值的 衔接教学案例作为反映衔接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典型实例。 3. 分别对初三和高一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为期一年的 跟踪调查。 分析他们在 进行 初高中 元素化合物 衔接 内容 学 习的过程 中 遇到的困惑,针对他们面临的问题,通过适当的途径 来协 助 他们 顺利 、有 效的 完成 初高中的无障碍过渡。 基础教育的综合化是 课程 改革的必然趋势,而高中实行的分科教学是为了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化的深入研究作准备的。改革在不断的进行,研究本课题 即寻找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的正确途径, 具有现实意义。 要研究方法 体相关教师、学生在实践中有针对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初高中分段衔接,总结经验。 过调查问卷及后续的追踪调查,分析高 一学生在进行了衔接教育后的心理 、能力、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 证 据。 观察、调查中获得的 有关 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为有效衔接教学的途径提供研究方向 。 阅以衔接为主题的文献资料,了解其他研究者实施衔接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摸索适合我们学校初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衔接教学的科学方法。 相关的衔接教案形成个案, 与以往同一内容的教案进行对比,分析衔接的有效性 。 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综合课程”这一课程描述的提出要追溯至 1968年, “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在保加利亚瓦尔纳 (开的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第一届综合科学教学国际研讨会上,就首次给综合课程下了定义: 把几门学科整合成一门学科,并且科学概念和理论是按照统一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7综合科学就是非割裂科学,它用看待自身的整体方式看待自然” 8。另有学者强调:“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内容,可能是综合科学课程的最重要特征” 9。 1972年, “ 凡是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阐述是为了表明科学思想在本质 上的统一性,而避免过早地或不适当地强调各个科学领域的区别,都可以认为是综合科学课程。 ” 7以上资料表明,国际上对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起步较早,对独立的综合课程教学的研究也很多,针对单独的科学教育和化学教育的研究也很精细,但却鲜有对两者的衔接状况进行研究,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献更是极为稀少。我国,“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科学课程开7王耀村综合科学课程的认识问题与实施策略探讨 J全球教育展望, 2010( 3): 84 A. of of of 1974 18 9 P E at to of 1974, 46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发试图超越分科主义课程开发模式,首次进行了综合科学课程开发模式的初步尝试” 10。上世 纪 20年代科学课程改革 初期, 出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丰富多样的课程类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百废 待兴,科学课程改革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焦点和突破口。现今,作为 正式课程的综合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之一 。随着课 程模式开发的深入,近年来与此相关的教学衔接的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 虽然有较多的地区开始进行课程改革,但 各自的情况却 各不相同, 从某一角度来研究初中科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有效衔接的相关文献不多。国内 对这两种课程的 有效衔接进行研究的, 主要存在于 曾经实施过或现在正实施初中科学综合课程的 浙 江、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区。 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忽视的课程层面的衔接,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课程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而只是一味的去关注如何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