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草业科学硕士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草业科学硕士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草业科学硕士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草业科学硕士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草业科学硕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 A o.: 摘 要 随着畜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西南农区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效饲草系统的建立是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002 年 9 月 2003 年 9 月,在四川省 洪 雅县通过一年生冷季和暖季饲草的季节轮作组合试验,构建了 6 个饲草系统,并对其生产力、生长速率、叶面积指数、光合作用及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克服多年生牧草越冬或越夏的瓶颈制约,使环境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所试验的 6 个饲草系统包括:( 1)黑麦草饲用玉米( ( 2)黑麦草高丹草( ( 3)小黑麦饲用玉米饲用玉米( ( 4)小黑麦高丹草( ( 5)黑麦草光叶苕子玉米( ( 6)以及黑麦草光叶苕子高丹草( 6 个饲草生产系统中,除 统之外,其余四个系统的干物质产量都在 30 t/上,其中产量最高的 统干物质产量达 年生的冷季和暖季饲草季节搭配, 使 全年生长季均达到 300 天以上,最高达到 360 多天。 试验中包括的各种饲草的粗蛋白含量普遍达到 10以上,其中冷季饲草粗蛋白高达 20%30%,暖季饲草为 15%,显著高于南方天然草丛和灌草丛,而 6 个饲草系统的全年粗蛋白产量在 4 200 7 000 kg/间。 本试验在施肥条件下, 各个饲草系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播种 前有所增加,全氮、全磷、全钾以及速效氮含量在播种前、前作阶段以及后作阶段没有明显变化,而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在后作土壤中明显高于前作土壤。 与黑麦草相比,小黑麦不耐刈割,频繁刈割导致再生能力下降。黑麦草、小黑麦和黑麦草光叶苕子的日均生长速率在秋末( 10 月下旬)最低,分别为 9.0 M/d 、 15.1 M/.0 M/d ,而最高值在 4 月中旬,分别达 92.9 M/d 、 79.0 M/d 和 90.0 M /d 。 黑麦草 和黑麦草光叶苕子的平均叶倾角的变化范围在 35 50之间,小黑麦在 34 57之间变动,高丹草的为 31 49,玉米的变化范围最大,在 10. 98 44. 48之间。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叶面积指数对冠层消光系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平均叶倾角和株高。 在整个生长季中,黑麦草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最高峰值出现在 12 月 上旬 ; 小黑麦净光合速率高峰期在 11 月和 12 月,且整体上高于黑麦草。 经济效益最高的是小黑麦玉米系统,其净收入是水稻油菜系统的 3. 21 倍,水稻黑麦草系统的 1. 87 倍。即使 是效益最低的黑麦草苕子高丹草系统,净收入也分别达到水稻油菜系统的 2. 09 倍,水稻黑麦草系统的 1. 22 倍。 关键词: 西南,亚热带,冷季 饲草 ,暖季 饲草 ;饲草系统 an of in in of is a 002 003, a in by in to a of to to of to a in or of in S an 0 t DM S 6.7 t DM of to a 00 60 in of of in 0% in in of 0% 0%, 5%, 20000 kg of as of P in of of in it to is to of as .0 M/d, 15.1 M/d .0 M/d in as 2.9 M/d, 79.0 0.0 M /d, in of 5 0, of 4 7, 1 9, of a AI to in in LA of a n of of C a of of of of VS it is as as ,22 of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 1 亚热带草地农业概况 1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2 田轮作与间作系统 3 补饲草系统 4 热带中高海拔地区多年生牧草生产系统 6 间草地 7 园种草 7 研究的目的 8 第 2 章 材料与方法 9 验地概况 9 验材料 10 验设计 10 种和管理 11 季型饲草的播种 11 季型饲草的播种 12 间管理 12 测指标及方法 13 草地上生物量及动态 13 草地下生物量 13 草营养成分 13 壤理化性状 14 长速率 14 面积指数动态 14 合作用和蒸腾速率 14 济效益评价 15 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15 第 3 章 冷季 型饲草 和暖季 型 饲草的干物质产量 16 季 型 饲草产量动态 16 季 型 饲草产量动态 16 同饲草系统的总产量 20 下生物量 21 草的营养成分 23 壤养分变化 24 论 25 结 26 第 4 章 冷 季型 饲 草生长速率动态 28 季 型饲 草生长速率与刈割次数的关系 28 季型 饲 草生长速率动态 29 季型 饲 草生长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1 年 饲 草产量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 32 析讨论 32 结 33 第 5 章 冷季 型 饲草和暖季 型 饲草的光能关系 34 季型 饲 草叶面积指数动态 34 季型 饲 草平均叶倾角( 36 种冷季型饲草群体消光系数( K) 37 米叶面积指数( 38 米平均叶倾角( 消光系数( k) 39 丹草叶面积指数( 40 丹草平均叶倾角( 消光系数( k)的分析 41 、暖季型 饲 草消光系数( Y)与 饲 草的株高( 平均叶倾角 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42 析讨论 42 结 43 第 6 章 冷季 型 和暖季 型 饲草的光合作用 45 长季的净光合速率 45 季型饲草的净光合速率 45 季 型 饲草的净光合速率及相关因子的日变化 46 长季的蒸腾速率 47 季型饲草蒸腾速率 47 季型饲草蒸腾速率的变化 48 孔导度的变化 49 能利用效率 49 季型饲草光能利用效率 49 米和高丹草的光能利用效率 50 分利用效率 51 季 型 饲草的水分利用效率 51 季 型 饲草的水分利用效率 52 结 52 第 7 章 不同种植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 54 同种植系统的支出组成 54 同种植系统的产出 55 同种植系统的净收入和产投比 55 用玉米和籽实玉米的效益比较 57 论 58 结 59 结 论 60 参考文献 62 致 谢 67 作者简介 68第 1 章 绪 论 1. 1 亚热带草地农业概况 关于 草地农业 ,美国出版的牧草:草地农业科学( , 1997)中的定义为:草地农业( 一种农业系统( ,它强调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在家畜和土地经营中的重要性。并认为,草地农业成功的关键是对 土壤植物动物 生态系统的认识。绿色植物把日光能和无机盐类转化为有机物,形成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而初级产品为人类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不足 25。但在草地农业系统中,动物生产层能够把这一部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 75左右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畜产品,其效益不低于人类可直接利用的那一部分。中国传统的农业系统由于忽视食草动物生产,其生产效益至少减少 50,且不说由此导致的生态缺陷。 我国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南方区域,不仅是中国富 饶的鱼米之乡,而且有大面积的草山草坡,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具有发展草地农业的优越条件。南方的西部(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及湖北和湖南的部分地区,处于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称,是南方草地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南方的低地平原区,也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为饲料作物生产提供了发展机会。目前 我国 西部开发战略正在实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建立高效的草地农业生产 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草地资源调查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 1994),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主要草地类型是暖性和热性灌丛化草山草坡,总面积约 7 958 万 中可利用草地面积 6 581. 3 万 占区域土地面积的 25. 2%、草地总面积的 82. 7%。就草地资源的分布而言,东南部省区(苏、浙、皖、闽、粤、赣、琼),主要以江湖冲积平原、三角洲、浅山丘陵及岗地为主;西南省区则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湘鄂桂山区等 漫 岗、台地及高山、亚高山草地,平均海拔 1500m 2000m,而且 地块零散, 600上成片的草地仅占该区草地总面积的 20。 人工草地与改良草地面积相对较小。据初步统计(石庆华等, 2001),到 1999 年末我国南方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 2 热带、亚热带区域人工草地实际 保 留面积仅为 200 万 中包括填闲种植的季节性人工草地),仅占区域可利用草地面积的 3. 03。而新西兰自然资源与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区域相类似,草地面积也仅有我国南方的 1/6,但人工草地面积却占草地总面积的 95以上,草地畜产品总量为我国南方草地的 20 30 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 1996)。 从草地植被类型 与可食牧草的营养价值来看,由于南方亚热带区域天然草地植被主要为山地草丛和灌草丛类,虽然草地生物量较高,但可食牧草的品质粗劣,适口性差,利用率低(利用率低于 10)。据测定,我国南方草丛、灌草丛类草地可食牧草产量平均 1500 2500草干物质( 粗蛋白质和代谢能含量分别为 81. 5g/ 6. 97MJ/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0左右;粗纤维含量为 410. 7g/全国平均水平高 17. 0(卢欣石, 2002)。 从畜牧业生产经营状况来看,当家畜种是猪禽类家畜,其中生猪的 饲养量约占全国生猪总饲养量的 70左右。据 1999 年中国畜牧年鉴资料统计,我国南方 15 省区(未包括台湾) 1998年猪肉产量约 3 000 万吨,约占当地肉类总产量的 80和全国肉类总产量的 59,而奶类产量多年平均仅有 80 万吨,约占全国鲜奶总产量的 10左右。如果按正常料肉比 4:1 折算,仅猪肉一项每年大约要消耗 1. 2 亿吨粮食,相当于 3 亿人口的基本口粮。由此可见,目前南方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基本是一种以消耗粮食为代价的产业。鉴于西南地区山多平地少、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以粮食为基础的畜牧业必将受到耕地资源的制 约。只有大力开发区域饲草饲料资源,发展以草食家畜为主的草地畜牧业,发展高效草地农业系统,才能较好地解决粮食供给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畜产品消费需求。 然而,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受许多自然因素的制约。我国虽然是世界上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地面积大约有 4 亿 80集中分布在我国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北方温带草原3. 13 亿 方热带和亚热带草山、草坡约 0. 67 亿 目前,全国有近 80的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而且土地荒漠化( 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扩展速度平均达到2 460 。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是人类长期对草原掠夺式经营与利用的结果,由此而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更重要的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结构出现断层,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全。鉴于北方草原退化严重,要想在短期内实现草原植被的历史重现,决非朝夕之事,畜牧业的发展受生态环境的极大制约。因此,应该重视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亚热带农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发挥地区优势,实现农业、畜牧业双丰收。 我国亚热带地区地处南太平洋季风气候区,全年水热资源丰富,而且 雨热同季。该地区全年降水量 10002000均温度 12 22 ,作物生长季最长达 300 365 天。光能辐射虽不及北方,但总辐射量达 3600 6300106J/以满足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牧草生长、发育最基本的光合需求。但是,本区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在冬季常有短期的冰雪冻害,而在夏季气候炎热,高温干旱。正是这样的气候特征,使得本区的低海拔地区,存在暖季型多年生牧草不易越冬、冷季型多年生牧草不易越夏的问题。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多年生冷季型牧草如多年生黑麦草等耐热性差,不能安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 3 全越夏(江海东等, 2001)。为此,应根据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任继周, 1994),统筹规划,克服农业生产中的 系统相悖 ,促进系统耦合,构建适合西南地区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特点的高效草地农业系统。 1. 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发展草地畜牧业,增加单位面积草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其根本就是全面实现优质饲草饲料的高效生产与周年供应。为此,世界各国针对本国资源优势,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牧业发展模式,通过改良天然草地、建立集约化饲草饲料基地、草田轮作、填 闲种植等措施,增加优质饲草饲料的供应,满足草地畜牧业生产需要。现对国内外牧草生产系统作一简要回顾。 1. 2. 1 草田轮作与间作系统 在国外,联邦德国、荷兰、英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的国家在农业用地中,人工草地面积约占农业用地的 50以上,大田耕作全面推行粮草轮作制,既稳定了粮食产量,又保持了优质饲草料的周年供应,农业、畜牧业生产均得到长足发展 (黄文惠, 1997)。澳大利亚从 19 世纪 30 年代开始,在降水量 250450半干旱地区,盲目推行休闲农作制,到 40 年代中期土壤肥力结构普遍下降,地区水土流 失加重,谷物产量下滑,饲草严重不足,农牧业生产达到有史以来的低谷; 50 年代以后,全国推行饲草谷物轮作制度,在半干旱地区广播豆科、禾本科优良牧草,不但使地区畜牧业得到显著发展,而且通过草田轮作、畜粪还田等措施,培肥了地力,保证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而使该国成为小麦出口大国 (黄文惠, 1997)。南美洲的阿根廷,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开始,重视有机农业的发展,全面推行粮草、粮豆轮作(或间作)制,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牧业和种植业同步发展,使阿根廷的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黄文惠, 1997)。 我国亚热带气候区的旱地农作区,农民素有带状种植冬小麦的习惯,仅四川每年约有 130 余万 凡, 1981;郭文, 1998)。这种农作制的小麦带间有 1m 的预留行,旨在为第二年提早套种玉米,这种小麦田大概有 120 150 天处于休闲状态,是对土地、水、热资源的浪费。而在小麦预留行中种植紫云英( 香豌豆( 拉丁诺白三叶( V 间作比带状单作小麦增收优质鲜草 10. 75 18. 4t/使后作小麦产量提高 2. 73 16. 29(毛凯等, 1993); ( 1996)对小麦间紫云英 (70 )饲用豌豆 (30 )、小麦间白三叶和小麦间长柔毛野豌豆三个间作系统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而且小麦间紫云英 (70 )饲用蚕豆 (30 )处理在增产的同时对土壤也有较好的影响。在川中地区,在小麦田中间种白三叶,使小麦产量提高 7. 01 (毛凯等, 1995);在玉米地中间种白三叶可明显提高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而且由于白三叶的强烈的侵占性,可有效抑制玉米地杂草,玉米增产幅度高达 152. 6(白淑娟, 1991)。 杨中艺等( 1994)鉴借日本的经验,在地处亚热带气候区的广东省,利用水稻冬闲田种植多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 4 花黑麦草,提出了 黑麦草水稻 草田轮作生产体系(简称 统)。多花黑麦草中早熟品种在集约化管理下,平均每天干物质产量可达 9. 3g/日本高 4. 6g/且粗蛋白的含量达到24. 10 26. 99,粗纤维的含量仅为 23. 34 25. 07;在粗放管理(免耕,总施氮 150kg/件下,仍能实现黑麦草、水稻高效生产(杨中艺, 1995)。在稻底 撒 播和板田直播条件下,黑麦草也能保持较高的生产能力(杨中艺, 1995)。杨中艺等( 1996)继续研究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黑麦草后水稻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速效 N 、 P、 K 的含量在种草区比对照区分别高 11、 26和 57,土壤微生物含量高 38,说明黑麦草对土壤养分有某种活化作用;种草区早稻的产量比对照区高 14,晚稻则高 7。根据杨中艺等人( 1997)的研究,冬种黑麦草对后作水稻生长的影响机理为,冬种黑麦草可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态氮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 ;种黑麦草对水稻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可使水稻籽实产量增加 6. 8。冬种黑麦草刈割时间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辛国荣 1999,2000),以插秧前 15 天左右为最终刈割期,早稻有效分蘖、千粒重、产量等性状表现最佳。而且在水稻收获前一个月,采用高播量( 22. 5kg/底免耕撒播方法播种多花黑麦草,可充分利用稻田残存水分,建成优质黑麦草轮作草地,并大大节约建植成本。在轮作草地田间管理方面,辛国荣等( 2002)认为,施用 N、 P、 K 复合肥( 150kg/以提高早稻的产量,增加千粒重,水稻 增产幅度达到 7. 9 14. 6,而单施尿素只影响晚稻的有效分蘖和营养生长,对籽实产量增幅不明显。对 统的应用效益进行研究表明,黑麦草可为各种禽畜提供基础青饲料,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冬季的产出在 1. 5 万元 /上(杨中艺等,1997)。 对 水稻黑麦草 草田轮作生产系统系统的研究,为探索草田轮作生产系统提供新的思路和出发点,但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此系统研究的地域属于南亚热带双季稻区,黑麦草生长的时间比较短暂,大约有三个月左右,对于南方其它地区的应用也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黑麦草对水稻 增产的机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也提到,实验中所应用的意大利黑麦草品种是从日本引进,其中的种子生产问题还没有解决,新品种的引进和筛选迫在眉睫。 1. 2. 2 互补饲草系统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提出牧草互补系统(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多年生草地上补播( or 年生牧草,或者利用一年生冷、暖季型牧草生长习性的时空差异互补性来延长其营养生长时间,并提高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减少牧草干燥过程中的干物质 损耗及成本。这其中有一个广泛的术语就是草皮直播( ,是指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在多年生(通常禾草占优势)干草草地或放牧草地中直接建植牧草的一种措施( D. M. 鲍尔等, 2001)。这种播种方法在美国南方应用多年,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形:一是在南方的北部地区,在高羊茅( 草地早熟禾( 鸭茅(地上补播豆草(苜蓿、红三叶、白三叶);另一种是在南方的南部地区,在休眠的多年生暖季型禾草尤其 是巴哈雀稗 (狗牙根 (地上,补播冷季型一年生禾草或豆草( D. M. 鲍尔等, 2001)。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 5 et 978)在亚拉巴马州报道,在海岸狗牙根 (地补播一年生黑麦草( 以从 178 天的放牧时间延长至 240 天。对北部佛罗里达州研究表明,在阿根廷巴哈雀稗 (地上,补播小麦 (、黑 麦 (、绛三叶 (、箭三叶 (的混播可增加对蛋白质的补充( et 991)。 在多年生草地上补播一年生牧草可以提高牧草产量,而且由于禾本科草地中加入豆科牧草,改善了牧草的品质和适口性,提高家畜的采食性能。由于大多冷季型禾草的生长都集中在春秋两季,禾豆混合种植可使草地产量的季节分布更为合理,并能增加季节的生长量。但是,补播也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稍有不慎,会引起建植的失败。补 播要选择合适的草种,适当的播种量和适宜的播期;播种时要保证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播种前还要减少现存的植被,降低植被的覆盖,播种前和播种后都必须控制与原有植被的竞争。只有具备以上各个方面方能保证补播的成功。 在美国,利用一年生冷、暖季型牧草的搭配,不仅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减少家畜对干草的需求,为家畜提供充足养分。还可以延长放牧的时间,减少家畜对干草需求的数量和时间( et 978; 985; et 991)。最常用的冷季型一年生牧草是一 年生黑麦草 (一些禾谷类作物,而一年生暖季型牧草是珍珠粟 (苏丹草 (高丹草( S. X. S. 马唐 (等。 在此基础上,美国提出几种冷、暖季型互补牧草生产系统来增加肉牛的生产:天然牧场小麦 /苏丹草系统( W/S),在此系统中,每头一岁家畜需要 1. 8牧场。其中 1. 4天然牧场, 0. 4冬季用于种植冬小麦或黑麦草,夏季种植苏丹草、珍珠粟或高粱( . L. 1995 )。另一种系统是改良的多年生禾草小麦 /苏丹草系统( )。此系统中一半的土地用于种植画眉草,另一半用于种植小麦 /苏丹草。由于从 3 10 月份,家畜在冷暖季型草地上放牧,所以在其它月份里,改良草地上还有许多多余的牧草,用于储存和调制干草,以备缺草之用( . L. 1985)。还有小麦 /苏丹草系统( W/S)被评估为最有实力的牧草牛肉生产系统。采用冬季种植冬小麦和黑麦草,夏季种植苏丹草、珍 珠粟和杂交高粱的复种制度,可使本系统中每头小阉牛增重 162美国天然放牧系统( 肉牛生产的 10 倍( . L. 1983)。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特点与美国南方非常相似,所以针对南方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域,特别是四川盆地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提出 饲用玉米黑麦草 草地农业系统( 称 典型的冷、暖季型牧草互补系统。 保留南方坡耕地种植玉米传统的基础上,改籽用玉米为饲用玉米,利用夏秋种植饲用玉米( ,冬春农闲土地种植意大利黑麦草( 由于能优化饲草饲料的时空结构,并较好地利用当地光、热、水资源,可以建成高效的草地农业系统。 张新跃等( 2000)在四川进行了饲用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表明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 6 100000 株 /宜的青贮生育期为蜡熟期后,此时整株玉米含水量在 65 70,青贮损耗最小 ,消化率高,是进行低水分青贮的最佳时期。多花黑麦草品种比较与生产性能试验表明(张新跃等, 2001),种植优良多花黑麦草品种,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和适时利用,能获得 8 419. 52kg/12 372kg/干物质产量;多花黑麦草干物质含量、消化率、粗蛋白含量及能量浓度均能满足奶牛、生长奶牛和中等速度奶牛的营养需要;同时解决了饲用玉米和多花黑麦草的时空配置问题。对饲用玉米和多花黑麦草的成本进行分析说明,不同饲草系统的成本都普遍低于同期种植的农作物,而干物质和粗蛋白产出却明显高于传统农作物。 在加拿大也有人提出 玉米黑麦草 系统,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氮素的吸收和恢复上。据 究,在魁北克高施量的氮肥( 400 低吸收量为 9,低施量( 170kg/高吸收量为 58,那么残留的氮肥可能要污染地下水( 994)。农作物收获之后种植一年生黑麦草可以吸收土壤中残余的氮素( 991)。 1997)等采用单播玉米和玉米一年生黑麦草的形式证明,间作的总氮吸收和干物质产量高于单播。也有人提出,通过对水的控制可以减少氮素的污染并增加作物的产量。通常,控制排水可以分别减少 N 和 0和 50( 992)。 ( 2000)研究也表明,在不同排水条件下,玉米单作和玉米、黑麦草间作的情况下,玉米的产量不受不同排水和间作黑麦草的影响,而与黑麦草间作可以增加氮素的吸收并不影响玉米的产量。 为实现四季供青,我国一些研究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几种冷、暖季型牧草搭配的生产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的饲草系统主要有:象草白三叶 /箭舌豌豆,苏丹草 /印度豇豆黑麦草,饲料玉米白三叶 /箭舌豌豆几种形式(曹景勤, 1994)。虽然没有形成成熟的系统,也没有进行更多深入的研究,但这几种牧草生产形式可为今后牧草生产提供新的思路。 1. 2. 3 亚热带中高海拔地区多年生牧草生产系统: 从本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海拔 1200中山地带,在湖北宜昌、湖南南山、四川巫溪、贵州威宁和云南小哨等地开展了南方草地的研究(黄文惠等, 1992;钟华平等, 1995;李向林等, 1995; te 1989)。在诸多研究中,最为成熟和完善的是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牧草混播系统。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混播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动态(王代军等, 1996;白静仁等, 1998);不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牧草的产量和质量产生的影响(瓦庆荣, 2000);不同的放牧强度和管理对混播草地植 被比例的调节和对草群密度的影响(刘海泉,1991;王代军, 1996; 1959; 1990);不同放牧压力对杂草类、白三叶和黑麦草的竞争力的影响(牟新待, 1990)等。这些研究对人工草地的合理建植及提高人工草地的生产力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也筛选出其它的多年生优良牧草组合,如鸭茅红三叶,鸭茅白三叶,鸭茅黑麦草等。 然而,这些多年生牧草组合虽然生产性状表现良好,但是在丘陵和平原区,由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水热分布不均,水旱灾害比较频繁,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夏季极端气温有时高达 43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 7 裸露的土壤表面,温度常达 60 70 ,加之高温所带来的干旱,常严重制约温带饲料作物和牧草的生长;而在冬季和早春又常有严寒和霜冻, 最低气温有时持续 10 15 天,致使热带饲草成活率很低(刘红顺, 1998)。因此,从热带地区引进的暖季型牧草大多难以越冬,而从温带地区引进的冷季型牧草又难以越夏,使得本地区饲草饲料生产出现较大的真空,每年饲草饲料短缺时间长达 180 230 天,其中严重缺草期有 120 150 天。要实现平原丘陵区的牧草均衡供应,还应该寻找其它的牧草生产途径。 1. 2. 4 林间草地 林 地农业 (为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将农业措施和林业措施结合在一个系统内,形成资源利用的一种动态模式。林地农业各组分间既有竞争又有协同的关系。系统放牧则表现为:森林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形成其特有的生态环境,森林内的相对湿度一般比林外高,而温度则比林外低,冬季相反( 1985; , 1986)对四种牧草在森林不同郁蔽条件下( 100, 47, 63)的品质和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郁蔽度的增加降低了草层的温度,草层的平均温度与质量无关,却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即郁闭 度的增加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是通过温度来反应的。 曹毅等 (1995)对川东地区林间草地动态管理及其生态适应性表明:地上生物量与空气湿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平均气温和土壤湿度呈负相关。林间草地正是利用树木对太阳光的截获,减少太阳对牧草的辐射,降低林内温度,为牧草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因此,发展林间草地是种草养畜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但是,林地农业中也存在竞争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森林和草地之间存在对生存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方面。比如,林下牧草减少了林内的透气性, 度相对降低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