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外科_第1页
损伤控制外科_第2页
损伤控制外科_第3页
损伤控制外科_第4页
损伤控制外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损 伤 控 制 外 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周 志 浩,“损伤控制”:最早用在航海领域(1950s)。 描述一艘军舰虽然局部损坏却能维持任务完成航行的一种能力(“the capacity of a ship to absorb damage and maintain mission integrity”US Navy),USS Cole12 October 2000Aden, Yemen,损伤控制外科: 在救治严重创伤病人时,改变以往在早期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快捷、简单的操作,但又能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保留进一步处理的条件,使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有机会再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黎介寿),损伤控制外科理念产生,早期实践: 1894年 Kusnetzoff和Pensky 应用纱布填塞肝脏止血和早期终止手术救治的方法。1981年 Feliciano等 10例肝脏出血仅应用肝周填塞生存率达90% 。1983年 Stone等 指出凝血功能障碍是大出血病人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应尽早终止手术,逆转病人的全身状况和凝血功能,待情况好转后再行确定性手术。,理论形成 1993年Rotondo等回顾性总结了22例腹部严重穿透性创伤,发现其中13例先行控制出血,暂时关闭损伤的空腔脏器,减轻污染,避免加重进一步损害,待病人情况稳定后再作进一步处理,其存活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77%11% ),首次提出了“损伤控制”的理念。,理念深化: 战争实践:分期手术、分期救治 应用领域 创伤 非创伤性外科疾病,死亡三联征 1、低体温 2、酸中毒 3、凝血障碍,严重创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1、低体温(体温低于35)原因:受伤现场低温环境 身体暴露 失血、低血流状态 麻醉 术中体腔暴露 大量补液及灌注冷液体,低体温创伤重症患者常见 66% 36 23% 34严重创伤患者体温 4.5 /h,低体温危害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心排血量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氧离曲线左移凝血酶促反应抑制血小板功能异常PT/APTT延长,组织有效灌注不良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低体温危害 当中心温度从34降至32,伤员死亡率从40%升至100%。 术后体温35 升高40倍。,2、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原因: 低血容量休克 组织灌注不足 细胞乏氧代谢 乳酸升高 代谢性酸中毒 危害: 1、干扰凝血机制,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加速血液丢失。 2、引起肾上腺受体解耦联,对内生和外源性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酸中毒: pH21%), 正性肌力药 碳酸氢钠(pH 92% FiO290min6、生理潜能参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1619 s 部分凝血酶原激酶时间 (PTT)5060 s或大于正常值50%决定的时间窗 6090min接诊15min中内作出决定,加表,DCS应用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 腹部创伤 肝脏外伤 填塞(主动) 网套包裹(填塞效应) 气囊加压 血管介入栓塞 脾脏外伤 外科修补 网套包裹 血管栓塞 保守观察,胰腺损伤:12级,仅腹腔引流 3级 止血、简单清创后保留胰腺,结扎近端主胰管,充分引流,并加填塞 45级 胰十二指肠切除,不重建消 化道,但须充分引流输尿管损伤不直接缝合,仅插管引流。 膀胱损伤,置管引流,经尿道或耻骨上均可。膀胱广泛损伤时,建议行双侧输尿管插管,使尿液改道,肠道 单纯性肠穿孔可用单层连续缝合来修补;肠段损伤严重时,在损伤肠段的近、远端用丝线结扎或胃肠吻合器封闭,暂不行肠切除和重建;胆道损伤可采用外引流法,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orthopaedics, DCO) 特点为初始、快速、暂时的骨折固定;待全身情况好转行确定性处理1、长骨骨折 外支架固定2、骨盆骨折 骨盆带、骨盆夹固定3、脊椎爆裂 一期 椎板减压 二期 椎体成型、植骨及内固定术,颅脑外伤:早期仅钻孔引流、减压 眼外伤:一期清洗和关闭伤口,防治感染,并使用激素治疗, 710 d后行重建手术。口腔颌面部外伤:早期仅止血控制污染。,DCS在非创伤患者中的应用,DCS 控制手术对患者的损伤, 而非控制病变对患者的损伤 目标从手术成功到治疗成功 精髓是以微创为宗旨,以最小的损伤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非创伤患者而言,机体的创伤主要是由手术所致,外科医生应具有损伤控制的理念,避免和及时应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类似创伤的病理改变。,急性重症胆管炎:病人急诊复苏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或经内镜鼻胆管引流等治疗解除胆道梗阻ICU再次复苏情况改善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低位肠梗阻 传统 一期造口 二期吻合重建 新技术 经肛门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法 针对 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急诊手术的患者。 具体方法是通过造影等手段确定梗阻部位后,用结肠镜将导管前端气囊送至梗阻部位以上,向气囊内注水固定。置管当日先行减压引流,次日起用生理盐水经导管冲洗肠管,以稀释肠内容物便于排出。经过36d的结肠减压、去污及支持治疗和术前准备,病人的全身状况及肠道条件都能明显改善,实施一期根治性手术。随着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的问世和发展,消化性溃疡穿孔现多采用溃疡穿孔修补术,术后用抑酸药物治疗原发病,不再采用胃大部切除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胃幽门螺杆菌有关,并可用效果明确的制酸剂进行治疗。因此,不再施行减少胃酸分泌创伤大的手术(如胃大部切除),这也可称为DCS。腹主动脉瘤破裂暂时性主动脉与髂动脉分流或填塞止血,平稳后再彻底手术;结直肠病发生骶前大出血并凝血病、小儿坏死性肠炎等,均可先简化手术,切除后不做吻合或造口,好转后再手术。,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人,术中常有部分肠管的活力不易判断。有些外科医生为了避免二次开腹,将已经坏死、刚刚出现血运障碍以及无法判断活力的肠段全都切除,虽然手术无后顾之忧,但却给病人术后营养吸收带来了困难,甚至造成短肠综合征。目前认为应尽量将可疑循环障碍的肠管保留,术后积极治疗并密切观察,如显示继续坏死,可再行剖腹探查。国外有学者将DC理念应用于本病的治疗中,首先手术切除缺血肠段,术后行血管造影明确部位后再行确定性手术,避免了过多肠段的切除,防止出现短肠综合征。Freeman等18即报道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处理应用DCS理念。因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死亡率可高达60%80%,Freeman等在患者首手术时仅行肠切除,术后早期行血管造影,待其稳定后(一般23 d)再给予确定性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肠外瘘的处理从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手术转变到先行剖腹引流控制感染,给予营养支持,待瘘口不能自愈后再行手术的治疗策略,已使肠外瘘的病死率由50%60%降到现在的12%左右。(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如腹膜后巨大肿瘤,即使术前无明显生理功能紊乱,在充分术前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也可能由于术中大量失血和手术时间过长,而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根据DC理念的原则,不可强行完成手术,而应尽快止血或采用腹腔内纱布填塞止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